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植物在开花时间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其本身的遗传基础,也与温度和(或)光周期有密切关系,这些性状可能以数学遗传或质量遗传方式遗传下去。深入研究表明植物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早花基因,Gottschal和Wellensic报道了豆类中的早花基因,报道认为早花基因是隐性等位基因;Murfet报道了在豆类中的早花基因为一个显性一个隐性组成;Bernard报道了大豆的早花基因为两个隐性等位基因;Coyne和Mattson鉴别出了菜豆的三种开花时间基因;Pinihus报道了春小麦中的一个显性早花基因;Ttai讨论了水稻上的复杂开花基因,其早花基因是由在不同位点上的4  相似文献   

2.
水螅的畸形触手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正常水螅(Hydra)的触手没有分枝,但在2触手合并过程中有暂时的分枝现象。对于多分枝或呈环形的畸形触手以及引起畸形的原因,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于1990年10月观察到1个畸形触手的水螅,为探明其产生原因,进行了一些实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实验用水螅均采自安徽  相似文献   

3.
一、发掘成果 印度尼西亚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早期人类化石发现地区之一。1889年,在瓦贾克村(Wadjak)附近发现了人类的头盖骨化石。1891年,荷兰军医杜步哇(Dubois)在中爪哇梭罗河的垂尼尔村(Trinil)发现第一个直立猿人的头盖骨化石。继他之后,1907—1908年,由德国人塞凌卡率领的调查团曾在垂尼尔村做过大量的发掘工作,在其发掘报告中有很详细的关于该地区地质情况的记述(Selenka & Lanckenhorn,1911)。1911年,多齐在梭罗河左岸,垂尼尔村以西一公里处清理出第一个年代断层(Dozy)。1931年哈尔  相似文献   

4.
一、“因子”遗传发展到“基因”俗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鼠生鼠”,这是自然界中的遗传现象和客观规律。关于这个遗传方面的问题,历来就有不少科学家研究过,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达尔文和他以前的一些生物学家,对于遗传的理论都认为遗传不过是一个雌体和一个雄体受精之后,把两者亲体的血液和物质混合起来而已,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亦无规律可循。当时,孟德尔根据他八年的科学实验,提出了颗粒性遗传的概念,认为遗传的性状是由它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他用豌豆做实验,使高株豌豆跟矮株豌豆杂交,结果产生的杂种第一代(或称z_1)全部是高株豌豆。然后把z_1,即第一代的z代进行  相似文献   

5.
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主要分布于脑组织(以丘脑和垂体最多)和胃肠道粘膜的特异性内分泌细胞内。 1980年Lundberg等报道,在猫的胃肠道中含有神经降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最近,他们又报道,在猫的外周神经系统和肾上腺髓质内,同样有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分布。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大鼠育成室内的一笼大鼠中 ,发现部分大鼠的尾部有被咬伤现象 ,伤口大小、轻重很不规律 ,类似不规则的暗红丘疹 ,有的尾部伴有红肿现象 ,很容易误认为是疾病所至。尾咬伤现象发展很快 ,三天内 2 8只大鼠全部被咬伤。尾咬伤现象均在夜间发生 ,多数在 19时~ 2 3时发生。1 对大鼠尾咬伤程度的观察2 8只大鼠中 ,尾部 10处以下咬伤的动物数为 9只 ,占 32 % ;尾部 10~ 2 0处咬伤的动物数为 15只 ,占 5 4 % ;尾部 2 0处以上咬伤的动物数为 4只 ,占 14 % ;尾部被咬伤数占 10 0 % ,以尾部 10~ 2 0处咬伤为主。被咬伤的大鼠尾部 ,有的已形成…  相似文献   

7.
印度尼西亚爪哇是最早于1891年发现爪哇猿人化石的地区,但在1940年以后的二十年中,除去1952年在中爪哇发现了魁人(Meganthropus)的一个下颌骨(Marks 于1953年作了报道)以外,没有其他新的发现。据最近报道,在中爪哇的桑吉浪(Sangiran)发现了猿人的部分头盖骨。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多指并指畸形国内已有报道,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我们发现了一个呈性连锁显性遗传的双手双足并指(趾)多指(趾)多掌(蹠)骨畸形的家系,现报告如下。 一、家系调查 先证者罗××,女,25岁,其家系成员分布在怀化市及郊区公社,世代务农,家系中无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家系手指呈不完全性屈曲畸形遗传,对于本病的遗传表现和规律未见有过报道,特将我们所作家系调查及对其遗传方式的讨论报道如下。 家系调查和病例示范 调查是从一个朱姓男孩(图1,Ⅳ-1)开始的,他因患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住入我院。体格检查中发现患者左手中指及无名指、右手食指及无名指,不能完全屈曲,追问病史,谓出生  相似文献   

10.
手指不完全性屈曲畸形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克洲 《遗传》1979,1(5):31-32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一家系手指呈不完 全性屈曲畸形遗传,对于本病的遗传表现和规 律未见有过报道,特将我们所作家系调查及对 其遗传方式的讨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唇裂是人颜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生与遗传有关。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属多因子遗传方式,而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2年1—2月,在全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泾源县对该畸形做了有关遗传学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主要分布于脑组织(以丘脑和垂体最多)和胃肠道粘膜的特异性内分泌细胞内。 1980年Lundberg等报道,在猫的胃肠道中含有神经降压素免疫反应性神经。最近,他们又报道,在猫的外周神经系统和肾上腺髓质内,同样有神经降压素样免疫反应性分布。作者先用10%福尔马林对猫进行灌注,然后取出各内脏组织及外周神经;并对部分动物于灌注前24小  相似文献   

13.
早在1869年,米切尔就在细胞核中发现了核酸,然而揭示核酸奥秘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190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华特·休顿(Walter S. Sutton)提出了“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因子究竟在什么地方?”的疑问,后来他在研究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发现遗传因子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因此得出“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才将“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1910年摩尔根(T.H.Morgan)在研究果蝇的遗传时,发现了基因的连锁和伴性遗传现象。1916年摩尔根的学生勃利奇(C.B.Bridges)发表了一篇题为“分离现象是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的证明”的论  相似文献   

14.
李长潇 《遗传》1986,8(4):42-43
唇裂是人颜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 发生与遗传有关。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认为属 多因子遗传方式,而国内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 尚未见有报道。我们于1982年1-2月,在全 国回族人口最集中的宁夏径源县对该畸形做了 有关遗传学方面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个短指(趾)少指(趾)节畸形家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一短指(趾)少指(趾)节畸形苗族家系的调查结果。该家系中患者双手、双足第一指(趾)近节指(趾)骨变短粗,第二、三、四、五指(趾)中节指(趾)骨缺如,属于遗传性短指(趾)畸形的BellA-1型。患者手纹与贵州正常苗族人有较大差异。该家系父系正常,母系4代共调查75人,发现患者22人(男13人,女9人)。系谱分析表明,该畸形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6.
有一种新生儿畸形称为DiGeorge综合征 ,经常累及心脏 ,并且引起许多其它症状 ,包括轻度学习困难、严重的迟缓以及面部异常 :诸如下斜眼、球状鼻和裂腭 .该综合征侵袭了每 4 0 0 0个新生儿中的 1个新生儿 ,是引起最常见先天性心脏缺损的第二位病因 .在 2 0 0 1年 3月 1日Nature上有 1篇论文以及在 2 0 0 1年 3月Na tureGenetics上有 2篇论文报道了 3个研究组用小鼠实验描述了基因Tbx1与Crkol中任何 1个失活便会产生该综合征的许多症状 .1978年研究者确定该综合征的遗传基础是人第 2 2号染色体 ,但难以确…  相似文献   

17.
腓骨肌萎缩症也称夏科-马利-杜斯氏病(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 CMT),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其遗传方式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也有部分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根据临床表型将CMT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突型(CMT2)和中间型(DI-CMT)。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1(AR-CMT1,也称CMT4型)临床表现除了CMT常见的四肢远端进行性肌无力和萎缩,以及高足弓和爪形手外,常起病早,进展迅速,并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脊柱畸形(以脊柱侧凸为主)。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MT4有11种亚型,其中有些亚型的致病机制较明确,有些亚型存在建立者突变,有些亚型还局限在临床描述和突变检出上。文章综述了CMT4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各亚型的临床表现、致病机制和小鼠模型等。  相似文献   

18.
荒漠猫(Felis bieti)是中国特有的野生猫科动物, 也是世界上最鲜为人知的猫科动物之一, 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Vulnerable, VU), 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文对荒漠猫的野外分布现状、分类学地位、遗传多样性、演化史以及致危因素等近期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以期为荒漠猫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荒漠猫定名于1892年, 其分类学地位长期存在争议。形态学证据支持其独立物种的划分, 但分子遗传学研究则表明荒漠猫与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 ornata)等野猫亚种之间的演化距离相当, 建议将其归为野猫亚种(F. s. bieti)。然而研究也表明包括荒漠猫在内的各野猫支系之间的分歧时间已有100万年以上, 因此解决野猫类群分类学争议的另一种可能是将所有野猫亚种提升为物种水平, 从而维持荒漠猫的独立物种地位, 不过这需要对所有野猫类群在全基因组层面深入全面地分析。最新的基因组学研究揭示荒漠猫与亚洲野猫(F. s. ornata)存在着古老的基因交流, 与青藏高原同域家猫之间存在近期且广泛的基因渗透。该遗传杂交信号以荒漠猫到家猫为主并局限于荒漠猫分布区, 时间尺度对应于20世纪中叶, 可能与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猫种群在当地的增长有关。该发现也意味着青藏高原增长的家猫种群对于同域分布的野猫产生的遗传影响将是亟需关注的问题。IUCN最新评估结果显示, 荒漠猫明确分布区域仅限于青藏高原东部, 包括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甘肃西南部以及紧邻青海的西藏东南部局部区域。荒漠猫当前面临着包括鼠药施用造成的二次毒害、毛皮贸易、开发建设造成的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路撞以及与同域家猫杂交等在内的直接或潜在威胁。对荒漠猫开展更全面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以及评估并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 是保护我国唯一的特有猫科动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肺癌的遗传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肺癌的病因研究中,人们常注重于特殊的环境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等,较少考虑遗传因素的作用。Tohuhata和Lilienfeld首先报道肺癌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些年来,有关肺癌的病因研究亦表明,肺癌与遗传有关,并且逐渐形成了遗传对肺癌易感性(susceptibility)的若干种假说。我国探讨肺癌与遗传的关系还很少报道,高锦声等曾综述了Tokuhata和Histosugi等的发现,提出在我国开展肺癌与遗  相似文献   

20.
相比于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对鱼类等变温动物的影响更加剧烈。为研究低温胁迫对鱼类胚胎发育时期的影响,我们将斑马鱼体节发生期的胚胎分成3组,其中两组分别在低温12℃处理12 h(12℃/12 h)和24 h(12℃/24 h),第三组作为对照在常温下孵育。我们发现经受低温胁迫的胚胎发育成幼鱼后体长均变短,并且这种体长变短的现象在12℃/24 h组中比12℃/12 h明显。在12℃/12 h处理组中大约5%的幼鱼尾部弯曲出现畸形状态,而经过12℃/24 h处理后大约有90%的幼鱼尾部出现畸形。为了探究低温胁迫导致尾部发育畸形的原因,我们用RT-qPCR的方法检测与凋亡相关的基因p53、c-Jun、gadd45αa和与肌肉发育相关的基因myod、mrf4、myf5,发现低温胁迫以后凋亡相关基因p53、c-Jun、gadd45αa的表达量显著上升,而肌肉发育相关基因myod、mrf4、myf5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并且利用TUNEL(TdT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凋亡检测方法也发现低温胁迫后斑马鱼幼鱼的尾部出现细胞凋亡信号。证明低温胁迫可引起细胞凋亡和肌肉发育的阻滞,进而导致尾部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