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2.
带有硝酸盐利用缺陷型遗传标记的大丽轮技菌Verticilliumdahliae黑色菌核型和白色菌丝型菌株在25℃下配对培养,形成野生型融合菌落带,对融合带的分生孢子后代进行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融合带中的异核体表现不稳定,分布不均匀。微菌核遗传因子可随亲本细胞质在异核体中的运动和交换而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3.
田黎  王克荣 《菌物系统》1998,17(3):226-232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  相似文献   

4.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5.
以硝酸盐利用缺陷型突变(nit突变)和抗杀菌剂突变两种遗传标记,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异核体后代的形态和致病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核型菌株与菌丝型菌株经菌丝融合形成异核体后,菌丝型菌株能恢复形成微菌核,其后代单孢菌落形成微菌核的数量明显低于菌核型亲本,且遗传性状不稳定;随着转代次数的增多,微菌核形成能力的丧失较菌核型亲本菌株快。异核体后代对棉苗的致病力变化较大,一般均低于致病力强的亲本菌株,或介于两个亲本致病力之间,或与亲本致病力相近。  相似文献   

6.
异核体不亲和性是普遍存在于真菌中的一种生物学现象,由特定的不亲和性位点所控制。从真菌异核体不亲和性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以及不亲和融合细胞死亡过程和相关蛋白的关系展开论述。对真菌异核体不亲和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生物中非己识别系统的演化规律,并为解决原生质体融合子的不稳定性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葱鳞葡萄孢菌(Botrytis squamosa)的异核现象。采用荧光染色法证实了该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细胞均是多核的。以该菌的自然形态和生长特征为遗传标记,在193个单孢子培养物中获得了三种菌型:菌核型(S)、菌丝型(M)、界于菌核和菌丝之间的菌核菌丝型(SM)。SM型在形态上与原始菌株相同。S型和M型在连续的传代过程中其特征保持稳定,因而被认为是同核型。SM型在连续传代过程中是不稳定的,且一再分离出S型和M型,因此被认为是异核型。用传代稳定的S型和M型重新合成的异核体在特征上相同于原始菌株和SM型。用这个合成的异核体再次进行单孢子分离,三种菌型重新被获得。三种菌型在致病力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生物钟基因突变型prd—4对野生型prd—4^+呈不完全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异核体对生物钟基因突变型prd-4和野生型prd-4+的显隐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经多次回交除去10多个异核体不相容位点的等位基因差异。在回交前分别导入肌醇缺陷型和泛酸缺陷型突变。回交后代分别含有上述两遗传突变,并分别含有prd-4和prd-4+位点。由于遗传互补,从回交后代构建的异核体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异核体的prd-4/prd-4+核比例即为肌醇缺陷型/泛酸缺陷型核比例。分别在25℃和29℃确定异核体近似日周期。结果表明prd-4对pr-4+呈不完全显性。  相似文献   

9.
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球孢白僵菌种群野生菌株异核现象的分子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球孢白僵菌28S rRNA基因D11域由于一内含子的存在与否,引起这一区域的扩增产物有两种片段类型(约520bp及120bp),将此作为分子标记分析了球孢白僵菌的117个菌株,发现17%菌株的扩增产物为双片段类型,即为异核体,异核体在不同种群中的分布频率因地理生态条件而异,单孢分离分析表明,异核体的分离频率约为35%,RAPD检测结果说明异核体在准性循环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遗传交换及遗传重组,球孢白僵菌异核体在继代培养中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甘蓝与大白菜原生质体的电融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融合法进行了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叶肉原生质体与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var.pekinensis)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融合.使用宽间距(电极间距1.5mm)电融合小室,操作简易.两种原生质体的异源融合率最高可达46±6%,其中异源双体融合率可达11±1%.异核体在与双亲原生质体共培养(10~4/ml)时,24小时就有近10%发生第一次分裂,48小时后可达70%左右.培养24—48小时后用稀释法挑选出异核体,部份异核体可在低密度(10~2/ml)甚至单细胞条件下持续分裂.由此获得了异核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并在分化培养基上再生出了根.  相似文献   

12.
植物原生质体和动物细胞的融合是否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使用高PH,高Ca~(2+)浓度和升高温度的方法,比最初在植物和动物细胞融合使用的聚乙二醇方法有较多的优点。但是,电场诱导融合可能比以上两种方法就更为优越。据研究认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质融合的迅速程度(readiness)往往影响植物——动物界间融合的成功,高PH/高浓度Ca~(2+)方法比聚乙二醇方法更易迅速完成细胞质的融合。我们把抗体注入动物细胞膜组分中,进行免疫荧光研究,观察植物——动物异核体质膜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同时也研究了培养基对植物——动物异核体生存的影响以及培养基对同一配偶体或不同配偶体的优势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应指出:这两种基因。型在这样的界间异核体中是否行使其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杨柳田头菇交配型因子与菌丝生长速度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菌株711子实体为材料,经担孢子弹射,用稀释分离法获得224个单孢菌株,其中单核菌株210个,交配试验及单孢出菇证明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的比例为AxBx∶AxBy∶AyBx∶AyBy为47∶59∶53∶51。研究结果还表明,杨柳田头菇4种交配型的数量、比例与单孢萌发速度、生长速度相关,生长速度较慢的菌株基本上属于一种交配型,只有少数生长慢的菌株属于另外两种交配型。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快(F)-慢(S)配对的异核体与快(F)-快(F)配对的异核体在YPD平板上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别,但在聚丙烯栽培袋上F-S异核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F-F异核体,这说明交配因子A和B与生长速度基因可能连锁,且存在重组现象,F-S交配的异核体在生长上有优势,可能是人工选择后交配因子亚基减少导致偏分离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再生苗的幼嫩叶片为实验材料,以原生质体活力率为评价指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纤维素酶浓度、果胶酶浓度、离析酶浓度和酶解时间四个关键因素进行最佳组合筛选,发现当纤维素酶为9.5 mg/m L、果胶酶为5.0 mg/m L、离析酶为6.0 mg/m L、酶解时间为3.0 h的组合条件下,制备的原生质体活力率最高,为94.42%。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钙高pH值结合PEG4000诱导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以高活力的赤水和瑞丽金钗石斛原生质体为材料,以异核体融合率为评价指标,用响应面法优化设计对原生质体融合过程中的PEG浓度、CaCl_2浓度、pH和融合时间四个因素进行最佳组合筛选,发现当PEG4000浓度为38.41%、CaCl_2浓度为0.44 mol/L、pH为9.26、融合时间为28.87 min的组合条件下,异核体融合率达到最高,为0.924%。同时,响应面法分析还发现,PEG浓度和CaCl_2浓度之间、PEG浓度和pH之间、CaCl_2浓度和融合时间两个因素共同对异核体融合率有显著影响。此外,响应面分析还发现,当pH为9.26时,PEG浓度、CaCl_2浓度和融合时间的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并不会显著影响异核体融合率的值,数值均维持在0.94%左右。该研究完善了金钗石斛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的技术体系,为金钗石斛种质资源的保护、拓展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实验材料,为其他近缘物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产黄青霉菌原生质体的营养互补融合和二倍体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0.5%纤维素酶(来自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加0.5%玛瑙螺酶(来自Achatina fulica Férussac)的混合酶液获得的原生质体,以国产30%聚乙二醇分子量6,000(自5,500—7,500),0.01M CaCl_2作融合剂,成功地获得了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原生质体的营养互补融合。自7个菌株组成的7对杂交组合中获得了异核体,并分离到深绿色原养型杂种。比较亲本及杂种的孢子体积及DNA含量,证明杂种是二倍体,二倍体稳定。原生质体融合频率为0.07—0.38%。二个菸酸缺陷型807和817可以发生营养互补,并形成异核体,可能是非等位基因变异的原因。 试验中观察了融合剂的pH,聚乙二醇的纯化,以及残留酶液对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赤霉素产生菌——藤仓赤霉菌融合重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一对营养互补的缺陷型突变株作为亲本,酶法去除细胞壁制成原生质体,以等量相混,用30%PEG 4000诱导融合,在最低营养再生培养基上直接选择原养型融合重组子,重组频率约为10~-,同时产生一定数量的不稳定异核体,频率约为10~(-5)—10~(-6).融合重组导致色素产生和菌丝形态及赤霉素产生能力的多种变异.融合重组子中赤霉素产量的正变率为15.3%.其中RN2和RG14菌株的赤霉素产量比原养型出发菌株207提高25%以上.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通过23株带有遗传标记的粟长蠕孢菌突变菌株,获得生理性状及生长势不同于亲本的异核体。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研究的结果表明,粟长蠕孢菌异核体的形成及核型成分的变化受选择压力的影响。原生质体检测结果表明,在异核菌丝体中,异核细胞占46.7%,同核细胞占53.3%。分生孢子检测结果表明,只有0.06%的分生孢子保持异核状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营养要求、孢子颜色不同的带病毒和无病毒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菌株间的菌丝联合,在基本培养基(MM)上获得了营养互补的异核体。异核体菌落上出现亲本类型分离并产生深绿色角变或斑点。经孢子体积,DNA含量及营养类型测定证明角变和斑点为杂合二倍体。经电子显微镜观察,奥氏免疫双扩散,2.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放射免疫测定检验了胞质融合或胞质和核融合后代病毒的传递,结果表明黄孢子后代带病毒而杂合二倍体及绿孢子后代均不带病毒。看来,这些绿孢子菌株(821和822)抗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9.
球孢白僵菌混菌培养的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线酮抗性及34℃耐受性不同的球孢白僵菌两营养亲和单孢株经混合培养,能够形成异核体。在分生孢子形成的单倍化过程中,异核体中的染色体或其片段发生连续丢失,至少经4代准性循环,遗传性状才会趋于相对稳定。遗传标记及RAPD分析表明,异核体中染色体的丢失并非随机的,重组株的遗传性状表现为倾向选择,即子代主要只表现为某一母株的遗传性状,另一亲本型性状被完全抑制或其遗传物质被丢失。混合比例不同、培养介质不同可影响准性生殖过程及倾向选择频率。混菌培养有利于优良性状的保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粟长孺孢的菌(Hetminthosporium setariae)的异核现象。用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获得的颜色、形态和营养突变株(H8、Hw)可在基本培养基上形成异核体(8W)。其以上各种特性不同于亲本。 8W分离之后的突变株可稳定地传代,混合后仍能形成异核体。从而证实了该菌的异核性。观察并测定了亲本株和异核体的生长率、致病性及产孢能力。粟长孺孢菌(H8)和玉蜀黍长孺孢菌(866·R-8)可形成种间异核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