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应用RAPD方法分析双孢蘑菇(Agaricusbisporus)及大肥菇(Agaricusbitorquis)的种内及种间多态性,进一步证实由于双孢蘑菇的遗传保守性,多数孢子为自体可育的异核孢子,从而导致种内相似性很高;而依赖天然杂交具四孢特性的大肥菇种内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还分析评价了蘑菇属中的这两个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种间杂交选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双孢蘑菇及大肥菇的种内及种间多态性RAPD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曾伟  王泽生 《菌物系统》1999,18(1):55-60
应用RAPD方法分析双孢蘑菇及大肥菇的种内及种间多态性,进一步证实由于双孢蘑菇的双孢蘑菇的遗传保守性,多数孢子为自体可育的异核孢子,从而导致种内相似性很高;而依赖天然杂交具四孢特性的大肥菇种内相似程度较低,研究还分析评价了蘑菇属中的两个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种间杂交选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菇脚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营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双孢蘑菇菇脚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含量,应用模糊识别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以鸡蛋蛋白为标准蛋白,以WHO/FAO的必需氨基酸参考模式为评价标准,对双孢蘑菇菇脚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价,并与双孢蘑菇子实体的蛋白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菇脚蛋白质中总氨基酸含量为73.16%,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不同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对双孢蘑菇As2796菌株子实体原基期、幼菇期、采收期、开伞期的蛋白质组进行了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iTRAQ-MS/MS)分析,共获得不同肽段5 869个,鉴定到1 059个蛋白质,其中1 007个具有相对定量信息。与双孢蘑菇原基期相比,幼菇期、采收期和开伞期分别有差异蛋白质242、200、240个,分别占鉴定蛋白质总数的24.0%,19.9%和23.8%。对这些蛋白质及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对8个上、下调表达具有连续性的差异蛋白质相关基因进行了荧光定量PCR验证,其中3个蛋白质(错配碱基识别蛋白、细胞色素C1及某推定的未知蛋白质)基因的转录与蛋白质的表达具有较为一致的趋势。这些结果为后续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蘑菇属九个种担孢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春  R.Noble 《广西植物》2001,21(3):233-235,T001
蘑菇属 (Agaricus L.)的分类中 ,担孢子形态和大小是区分种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现在世界许多研究所都在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相互亲和性来重新评价该属的分类 ,但担孢子的大小仍然是种划分的重要指标。介绍了一种新的供扫描电镜观察担孢子的简易的样品制作技术 ,并对野蘑菇 (A.arvensis) ,大紫蘑菇 (A.augustus) ,双孢蘑菇 (A.bisporus) ,A.essettei,短柄蘑菇 (A.maleolens) ,白杵蘑菇 (A.nivescens) ,双环林地蘑菇(A.placomyces) ,亚绒毛蘑菇 (A.subf loccosus)和白林蘑菇 (A.sylvicola)共 9个种的担孢子进行观察测量 ,发现 :(1 )用扫描电镜测量的结果与用光镜测量的结果具有较一致的线性相关关系 (R2 =0 .985 7) ;(2 )在种间或者种内菌株间的孢子形态和大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可以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 ;(3 )在精确的孢子测量方面扫描电镜是一种快速、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采自福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上跗线螨属一新种,主要寄生在蘑菇培养料内,常集中为害菌种块菌丝,直接影响出菇;其次寄生在蘑菇栽培种內,吸食蘑菇菌丝,造成菌丝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7.
有害疣孢霉菌与双孢蘑菇的互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清铧  王松  张扬  温志强 《菌物学报》2014,33(2):440-448
通过菌丝对峙、双重培养,以及对发病双孢蘑菇子实体的显微观察,探讨有害疣孢霉菌Mycogone perniciosa(MP0012)与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As2796)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表明,在菌丝对峙生长阶段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不侵入双孢蘑菇菌丝体内,两者可交叉生长,对双孢蘑菇生长影响不显著;对峙与双重培养均显示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会产生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的挥发性物质,造成双孢蘑菇菌丝扭结断裂。同时试验证实了双孢蘑菇菌丝会促进有害疣孢霉菌厚垣孢子的产生和萌发、菌丝生长和发育。侵染实验结果表明,有害疣孢霉菌可直接侵染双孢蘑菇子实体,引起双孢蘑菇子实体病害;对罹病子实体显微观察结果发现,发病前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表面长出绒毛状病原菌丝,菌柄中空,菌褶褐变腐烂并长出病原菌丝;发病中期双孢蘑菇子实体内菌丝组织会出现萎缩裂解现象,在近有害疣孢霉菌菌丝一侧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细胞壁被降解;发病后期双孢蘑菇子实体菌丝组织基本消失。由此初步判断有害疣孢霉菌对双孢蘑菇的寄生类型偏向于死体营养型。  相似文献   

8.
贺新生 《菌物学报》2004,23(1):150-150
Panaeolina Maire, Meded. Proefstn W. Java, Kagok-tegal 15:109 [S閞.Bot.no.2] (1933) 疣孢斑褶菇属,模式种为:Panaeolina foenisecii (Pers.:Fr.) Maire。本属外观酷似Panaeolus,但斑褶菇属孢子光滑,本属孢子深紫褐色,孢子壁有明显疣状突起;也认为近似Psathrella,但本属菌褶明显花斑状。全球报道有6个种(Sathe & Daniel, 1980; Gerhardt,1996; Guzman et al ,2000),中国文献只报道了1种(臧穆等,1996)。本文报道该属的一个中国新记录种。 小孢疣孢斑褶菇 图1 Panaeolina microsperma Natarajan & Raman, Bibl. Mycol. 8…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发病过程及病原菌的核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有害疣孢霉的传播途径,明确双孢蘑菇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后发病症状和微观形态变化,以及有害疣孢霉的核相。【方法】将有害疣孢霉喷施于培养料及覆土材料的不同深度,观察记录双孢蘑菇的发病情况;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双孢蘑菇子实体,观察记录其发病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双孢蘑菇子实体受有害疣孢霉侵染前后的形态变化;通过DAPI(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的方法对有害疣孢霉核相进行观察。【结果】将有害疣孢霉接种于培养料及覆土层的不同深度得到双孢蘑菇发病率如下:覆土层表面覆土层中间覆土与培养料交界处培养料中间层;有害疣孢霉可以侵染双孢蘑菇的任意阶段,将其接种于原基直径小于3 mm子实体表面时,得到不能正常分化的"马勃状"组织;对有害疣孢霉的侵染过程进行观察得到:其孢子可粘附于双孢蘑菇表面,并萌发长出芽管,接种处双孢蘑菇表面产生褐色病斑,双孢蘑菇菌丝体发生质壁分离,最后菌丝体膨大,细胞壁变薄甚至溢裂,菌丝体内部中空;有害疣孢霉产生两种类型的分生孢子,Ⅰ类无隔膜含1个细胞核;Ⅱ类具1隔膜含2个细胞核,2个细胞核被隔膜分开;细胞核的第1次有丝分裂发生于分生孢子母细胞中;厚垣孢子由上下2个细胞构成,上胞中含有2个细胞核。下胞含1–2个细胞核。有害疣孢霉的厚垣孢子萌发可产生1–2个芽管,芽管中细胞核的数目不断变化,一般0–2个细胞核。【结论】双孢蘑菇受其侵染后发生显著的细胞学变化;我们对有害疣孢霉做遗传分析时,进行单孢分离需挑取无隔膜的分生孢子为实验材料进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0.
采用秀丽线虫为模型及DPPH清除试验对双孢蘑菇新鲜和干子实体的水提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双孢蘑菇干菇水提物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鲜菇水提物,鲜菇常温浸提物抗氧化活性最低。干菇水提物浓度为0.5 mg/m L时,秀丽线虫的最大寿命为7 d,平均寿命为3.84 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鲜菇浸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69.19%,其次是干菇水提物和鲜菇水提物,清除率分别为54.66%和51.82%。双孢蘑菇水提物中多酚的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存在良好相关性,鲜菇浸提物含总多酚最高,为3.98%。本研究的研究结果为明确双孢蘑菇开发利用方向提供有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部分cDNA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株AA和A41的部分cDNA文库,其滴度分别为1.0?05 pfu/ml和6.0×104pfu/ml。用地高辛标记的丛生差异片段探针对文库进行筛选,分别获得5个和3个阳性克隆。  相似文献   

12.
李荣春 《植物研究》2001,21(4):605-610
本文研究了野生双孢蘑菇菌株96.4(Agaricus bisporus)和它的10个单孢菌株的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研究表明,在菌株96.4和它的单孢菌株之间以及在10个单孢菌株之间在菌丝生速度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揭示的遗传变异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变异。RAPD指纹揭示了96.4菌株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丰富的生物学变异。  相似文献   

13.
应用玉米秸秆栽培双孢蘑菇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枝荣  张清文  周志强  郭生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6):443-445,457
首次报道在北方高寒地区用玉米秸秆做主料,利用简易菇棚夏季栽培双孢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试验研究和推广结果表明:利用成本低廉、易于建造的简易菇棚用于玉米秸秆生产双孢蘑菇,生物效率达 到了 48%,每平方米的产量达到了 9.6kg.  相似文献   

14.
Agaricus bisporus is an edible basidiomycete cultivated industrially for food production. Different spawn and mushroom producers use genetically related A. bisporus strains frequently marketed as different products. In this paper we show that the use of suitable molecular markers reveals the high level of genetic homology of commercial strains of A. bisporus, and allows, at the same tim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m. In the course of this work, a molecular marker potentially linked to the agronomic character 'mushroom weight' has been identified by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中国蘑菇属新种和新记录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宁 《云南植物研究》1990,12(2):154-160
本文报道我国蘑菇属(Agaricus)43种、2变种。其中新种3个:翘鳞蘑菇Agaricus squ arrosus Li sp. nov.,异鳞蘑菇A. dimorphosquamatus Li sp. nov.,假环柄蘑菇A. lepioti formis Li sp. nov.。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名(HMAS)。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AFLP指纹技术对双孢蘑菇的20个野生菌株和5个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AFLP指纹揭示出20个野生异核体菌株所固的基因型。5个商业品种表现出比较一致的AFLP指纹,但也显示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别。由单孢分离获得的同核体菌株携带着部分异核体菌株的AFLP指纹;由同一子实体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单孢菌株是异核体菌株,它们具有与其亲本一致的AFLP指纹。UPGMA分析揭示出2个与地理分布(美洲、欧洲)和相对应的组。研究结果表明:(1)在野生菌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差异;(2)大多数单孢分离的菌株具有与母本一致的遗传物质;(3)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变异大于栽培品种间的变异;(4)在双孢蘑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AFLP技术是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A dry bubble is an undifferentiated structure that forms in place of mushrooms when cultures of Agaricus bisporus are contaminated by Verticillium fungicola. Hydrogen peroxide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in lyophilised samples of bubbles and healthy sporocarps from cultures of genetically related strains of A. bisporus. The strains the more resistant to the pathogen had the higher levels of H2O2 concentration measured in the bubbles, bu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healthy sporocarps were not significant. That is an indication of a higher reaction to the pathogen in the forming sporocarps of A. bisporus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their partial resistance to V. fungicola.  相似文献   

18.
褐蘑菇碱提物降血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李芳亮  刘政  黄静 《生物技术》2009,19(6):82-83
目的:研究褐蘑菇碱提物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四氧嘧啶灌胃造高血糖小鼠模型,随机分成6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前两组以生理盐水连续灌胃7d,阳性对照组灌胃消渴丸溶液连续7d。高、中、低剂量组(100、200、400mg/kg)以褐蘑菇碱提物溶液连续灌胃7d,摘眼球取血,测定空腹血糖值。结果:高、中、低剂量组对糖尿病小鼠的降糖率分别是16.9%、20.2%和15.1%,阳性对照组的降糖率是25.1%。结论:褐蘑菇碱提物中剂量组降糖效果要优于高、低剂量组。褐蘑菇碱提物能显著降低四氧嘧啶所制备的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