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斑腿蝗科11种蝗虫RAPD带型的变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郑哲民  汪桂玲  黄原 《动物学报》2001,47(4):367-37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研究了斑腿蝗科 8属 11种蝗虫RAPD带型的变异。在 2 3个随机引物中有 8个引物能扩增出清晰而稳定的RAPD带 ,扩增总带数为 148条。带型显示 :科内属间及属内种间多态性普遍存在。利用Nei&Li相似系数和UPGMA聚类法 ,构建斑腿蝗科不同属种的分子系统树。聚类结果显示 :属内的种各自先聚为一类 ,而 8个属间的系统树分为两大分支 ,这两个分支与这些属种的形态特征尤其是翅发达与否完全一致。第一分支的 2个属 (云秃蝗属和小蹦蝗属 )均为前翅退化型 ,第二分支的 6个属 (星翅蝗属、长夹蝗属、素木蝗属、胸斑蝗属、外斑腿蝗属、斜翅蝗属 )都是前翅发达型。  相似文献   

2.
稻蝗属部分种类RAPD及其分子系统学关系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用经筛选的8个随机引物对稻蝗属(Oxya Audient-Serville)中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日本稻蝗(Oxyajaponica)、山稻蝗(0xya agaxisa)、短翅稻蝗(Oxya brachyptera)和小稻蝗(Oxya intricata)等5个种41个个体进行扩增,均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在96条清晰稳定的扩增片段中,多态性片段为95条,种间共有片段1条(引物S362扩增的约850 bp的片段),所获片段的长度大小为200—25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8-16之间,平均为12。根据扩增结果,应用SPSS软件包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种稻蝗的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中华稻蝗与短翅稻蝗关系密切,日本稻蝗与山稻蝗关系较近,而小稻蝗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较远。聚类图所呈现的种间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及细胞分类学结果基本一致,5种稻蝗亲缘关系的远近程度得以清楚显示,说明RAPD技术在稻蝗属种间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用RAPD技术对中国蔗蝗属3种蝗虫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2个随机引物扩增,共得到179条清晰稳定的多态性片段,片段长度为200—2000bp。统计这些片段,根据扩增片段的共享度计算出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然后用NJ和UPGMA聚类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构建系统树,以确定这3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等歧蔗蝗与异歧蔗蝗二者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斑角蔗蝗的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及邻近地区中华稻蝗5个种群RAPD分析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10条10bp随机引物对来自山西省临猗县(山西南部)、屯留县、太原市近郊(山西中部)、代县(山西北部)、内蒙呼和浩特市郊5个不同种群的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和广西南宁日本稻蝗(Oxya japonica)共64个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探讨了中华稻蝗5个不同种群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0条随机引物对供试的64个个体共产生115条谱带。所获片段的分子量大小为200~2500bp,单个引物扩增的谱带数是5~15条,平均为12条。根据扩增出的RAPD图谱,运用SPSS软件包中的Between-groups linkage法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中华稻蝗不同种群的个体优先聚为1类;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的系统树分为两大分支,山西临猗种群、屯留种群亲缘关系最近,首先相聚,然后与太原种群聚为一支,山西代县和内蒙呼和浩特2种群聚为另一支,两支相聚后与日本稻蝗相聚。表明供试中华稻蝗5个种群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其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对稻蝗属昆虫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20个随机引物的PCR扩增,得到了日本主要稻蝗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图谱,根据扩增结果,计算了种间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建立了UPGMA系统树。结果表明,分布没有重叠、种间容易交配、能产生杂种的中华稻蝗台湾亚种与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最近;分布重叠的日本稻蝗与中华稻蝗台湾亚种、日本稻蝗和小翅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近。小稻蝗与其它3种稻蝗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研究测定了蝗总科25种蝗虫的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9种蝗亚目昆虫的Cyt b基因相应序列片段。本文目的是要建立网翅蝗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并说明网翅蝗科在蝗总科中的分类地位。以瘤锥蝗科的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和长额橄蝗Tagasta marginella作为外群,用MP法和贝叶斯法重建系统发生树。比对后的序列长度是384 bp,包括167个简约信息位点。A T平均含量为70.7%,C G 平均含量29.3%。分子系统树表明:网翅蝗科并不是一个单系群。网翅蝗亚科和竹蝗亚科并非单系群。现存的雏蝗属并非单系群,应该是多系群。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和传统的基于形态特征的网翅蝗科分类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26种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种冬青属植物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利用RAPD和AFLP技术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以研究其物种间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在RAPD分析中,从400条10个碱基的寡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反应稳定、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20个,共扩增出312条多态性条带,多态率为95.41%;聚类分析显示26种冬青属植物间,布利奥特夫人枸骨叶冬青和黄果在AFLP分析中,10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均扩增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共扩增出350条谱带,其中336条具有多态性,占95.96%.综合RAPD和AFLP聚类结果,枸骨、无刺枸骨和日拉斯纳尔逊枸骨的亲缘关系较近,钝齿冬青、金宝石钝齿冬青和龟甲冬青三者的亲缘关系较近,可为冬青属植物的杂交育种与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亚科31种网翅蝗科昆虫及1种癞蝗(外群)的线粒体基因Cyt b和COⅡ全序列,使用MEGA V4.1进行序列组成分析,对线粒体基因Cyt b、COⅡ数据集按照蛋白质基因密码子第一、二、三位点划分子集,并组成联合数据集COⅡ&Cyt b,对各数据集其子集进行了数据探索研究.在PAUP中应用NJ法、MP法、ML法以及在MrBayes V3.1中应用贝叶斯系统发育推论(BI)法进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网翅蝗科部分种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与中国的传统形态学分类体系没有差别,竹蝗亚科为较早分化出来的类群,其次为网翅蝗亚科;竹蝗新种和黄脊雷篦蝗聚为一支和其它竹蝗属类群形成姊妹群,因此建议将雷篾蝗属并入竹蝗属;隆额网翅蝗和宽翅曲背蝗聚为另一支,故建议将曲背蝗属并入网翅蝗属.雏蝗属的四个亚属中黑翅亚属、曲隆亚属和直隆亚属这三个亚属的单系性均得到稳健的支持,而短翅亚属的单系性在各种分析中皆得不到支持,它很可能是多系起源.  相似文献   

9.
蝗虫前肠形态及其分类价值的研究(直翅目:网翅蝗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体视显微摄影技术对网翅蝗科5属5种蝗虫前肠形态结构及其分类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属之间主要差异在ZⅡ,ZⅣ脊列数不同,ZⅡ脊上齿行数及ZⅣ是否具骨化面及骨化面形状等。同时还可看出网翅蝗科有与斑腿蝗科和斑翅蝗科相似的结构,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 竹蝗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害虫,各地称呼不一,在四川铜梁、永川一带叫花蚱蜢,花鸡子,江西有的地区叫竹草蚂,竹蜢,普通一般有叫竹蝗、黄脊角蜢等,若虫又叫跑牯子。属直翅目蝗虫科。根据历史记载,在我国有两种竹蝗:一种叫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 Tsai),另一种是青脊竹蝗(Ceracris nigricornis Wk.),本文所述的是黄脊竹蝗。我国竹蝗何时开始发  相似文献   

11.
12.
13.
黑曲霉G2.1.1.1.4菌株在产生植酸酶时受无机磷的反馈阻遏,并且植酸酶的产生与淀粉酶的产生存在相互抑制。对植酸酶固体发酵进行调控和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发酵条件,提高了植酸酶产量。最适发酵条件下,植酸酶(PhytA)的产量可达62.1u/g.干基。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周荣汉  蒋建勤   《广西植物》1992,12(1):33-35
本文对中国球子蕨科2属4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纸层和薄层析分析。发现其主要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科、属、种的分类有一定相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分类问题提供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潘小军 《昆虫学报》1993,36(3):347-35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鞋形共系蚤Syngenopsyllus calceatus (Rothochild)、无值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euteles (Jordan et Rothschiold)和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echild)的阳茎体侧面、背面和腹面。其中三种蚤阳茎体的背、腹面和无值大锥蚤阳茎体的侧面形态结构是首次报道。鞋形共系蚤有一对明显的阳茎囊突和一对与其相连的"c-骨片", 首次报道该蚤具有前距。无值大锥蚤具一对“茄形骨片”,阳茎钩突末端分为长而宽的腹叶和短而末端尖的背叶,阳茎内突后半部分特化为“后阳茎内突”。三种蚤的钩突桩略呈牛角形,由后弯向前。三种蚤阳茎体的形态结构差异显著,指出了它们是分类上值得注意的特征。认为交配时阳茎杆只在一定范围内作定向滑动。将阳茎体从蚤体内解剖出来,并且观察其背腹面,有助于清晰、完整和准确地观察其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ON MEASLES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明Paracarinachitids的外骨骼都不是由8个骨板组成,骨片具有清楚的微层构造,表明它们是由叠覆的生长层组成,每个生长节上有一个小刺,在顶端下侧面前端都有肾形缺凹。同一标本上存在顶端部的融合和远顶端部的分节彼此递交的现象表明这种表象上的差异是后期次生磷灰石包裹或腐蚀的结果;其下侧缘融合和下侧面无缝隙的现象说明将Paracarinachites spinus的骨片分成头板、中间板和尾板是没有根据的。骨片表面存在的针状体是成岩作用的产物,它是粘土矿物和磷酸盐针状结晶体而不是多板纲的骨针。凡此强有力地说明Yangtzechiton是Paracarinachites的晚出同义名。根据形态功能、组织结构,特别是叠覆状排列的骨片和孤立的生长节等特征,paracarinachitids 可能与zhijinitids有密切关系,但两者是否同源尚缺少进一步的证据、据此,笔者认为将paracarinachitids 暂置于分类位置未定的具骨片后生动物较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