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1996,35(3):331-348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  相似文献   

2.
广西六景和刘家早泥盆世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归晚洛霍柯夫期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非海相介形类的三个新属——Tianjinia gen.nov., Shaozengia gen.nov.和Bohaicythere gen.nov.,并依据Tianjinia的闭壳肌痕特征建立了一个新亚科——Tianjininae subfam。nov.。这三个新属的材料均采自渤海海域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下段。它们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渤海盆地早第三纪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材料。文中对三个新属的生存环境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介形类Silenites属的3新种和1未定种,标本采自山西太原西山七里沟上石炭统太原组。关于Silenites属的系统分类位置,迄今还未确定,鉴于当前标本所显示的闭壳肌痕系由众多痕斑聚集成圆形;铰合构造在大瓣上为槽,小瓣上为脊,且光滑无齿;壳面光滑无饰;壳体侧视近三角形,高大于长之半;左壳大于右壳,周缘超覆等特征,笔者认为,Silenites属应归入Bairdiocyprididae科(Shaver,1961)。  相似文献   

5.
陈秀琴 《古生物学报》1995,34(5):611-618
详细补充描述了下泥盆统腕足动物Tridensilis Su,1976属的特征,附有内部构造系统切面图;分析和论述了Tridensilis属和Uncinulus属之间的异同,认为两个属之间的不同不仅在于背壳内部主突起的形态,而且两属的外部形态、壳饰的类型,腹壳肌痕区的保存状况、闭肌痕的大小以及肌隔发育状况都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1980属  相似文献   

7.
非洲叶肢介科在浙江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非洲叶肢介科的分子,过去在北方大陆上尚未发现其踪迹。本文记述了在浙江发现的属非洲叶肢介科的两个新属Migransia 和Zhestheria,并讨论了非洲叶肢介科的迁移和演化问题。本文除报道浙江的这一发现外,还介绍了它们在当地中生代中晚期火山-沉积岩系中的分布情况及与此有关的其它几个叶肢介化石。本文共描述了7属、11种,其中3新属、10新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广西德保四红山剖面早泥盆世牙形刺p.serofinus带中荷尔介类介形类6属6种,包括4新属(Foeditatis,Miraculohollinella, Parasemibolbina和Valetudinis)和5新种。文中分析了荷尔介类同种异型特征,提出荷尔介类的新的分类方案,并建立一新科(Foeditatidae)和两新亚科(Foeditatinae和Miraculohollihellinae)。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陕西省南郑县梁山地区中奥陶统宝塔组介形类8属10种,其中包括3新属8新种。这些介形类化石的发现,为该时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增添了新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华南泥盆纪分形类豆石分类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1994,33(6):686-719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部地区早期中生代一些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介形类化石11属、31种,其中一新属、10新种及3未定种。除2属7种属于早、中侏罗统之外,其余皆属三叠系,尤以上三叠统最多,丰富了我国三叠纪的介形类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的叶肢介均为新属种,时代是晚侏罗世,其中有Nestoria 1新种,Eosestheria 4新种,Yanjiestheria 1新种和新属Chifengestheria4新种。这些叶肢介的描述和研究,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地区上部中生界的划分以及与邻  相似文献   

13.
湘中地区下石炭统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的几个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队自1978年以来在湖南中部地区地表和井下早石炭世地层,陆续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多。笔者研究了这些具后背刺的介形类,计3属,包括1新属、7新种。这批材料的发现对我国早石炭世介形类的研究和地层对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似无饰介科中,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常见,自晚泥盆世开始出现,早石炭世大量繁盛,至二叠纪衰亡,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B.Kellet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和图解介形类化石10属、4亚属和14种,包括1新属(Paraulrichia)和6新种。其中古足目类8属、3亚属和12种;豆石目类1属、1亚属和1种;显壳亚目类1属和1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分别采自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剖面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根据介形类组合特征,大槽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晚埃姆斯期,碳山坪组下、中部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晚埃姆斯期。介形类生态组合属古足目-平足目集群,代表局限的碳酸盐台地环境。在生物地理上,与泥盆纪华南介形类动物地理区系一致。  相似文献   

15.
山西垣曲和山东蒙阴等地始新世介形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山西垣曲县垣曲组、山东蒙阴县官庄组和临朐县五图组中的介形类化石,计15属31种,其中1新属18新种及5未定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对我国第三纪地层,特别是对第三纪含油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采自湘东、赣西安源组,粤北红卫坑段—牛牯墩段的介形类化石23个种,归属于五个不同属(Darwinula,Oncocythere,Gomphocythere,Miniocythere,Triassinella),其中有2新属,20新种。本区上三叠统的介形类化石是一个组合,进而可分为两个亚组合。  相似文献   

17.
甘肃靖远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介形类记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描记甘肃靖远磁窑地区臭牛沟组的介形类化石,计21属32种(其中1新属、19新种、2未定种),并建立Microcheilinella-Prtjpbaordoa-Healdianella-Grobrpcpmcja介形类组合。根据组合特征及其与国内外对比,将臭牛沟组的时代定为早石炭世。  相似文献   

18.
鲁亮  吴厚永 《昆虫学报》2002,45(3):380-383
描述了窄板额蚤华北亚种的幼虫形态,并和同属幼虫进行比较。窄板额蚤华北亚种幼虫的形态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幼虫的形态比较相似,但肛梳刚毛数量可以区分,前者总数超过24根,后者总数不超过20根。再通过与其它5种(亚种)额蚤幼虫的形态比较,发现属于额蚤亚属5种幼虫的大颚齿数一般为5个齿,一龄幼虫的破卵器正面为鞋形;而属于鸟额蚤亚属前额蚤灰獭亚种的幼虫的大颚齿数达9个,一龄幼虫的破卵器正面为球拍形。这些差异可能是亚属间的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二连盆地西部早白垩世介形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二连盆地西部白音查干凹陷石油钻孔中发现的介形类化石共6属21种,其中1新属、10新种、2未定种。这是一个以Prolimnocythere,Limnocypridea和Paralimnocythere gen.nov.为优势属的介形类动物群,为国内首次发现,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一介形类动物群的发现,为白音查干凹陷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及沉积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来自云南东部陆良、曲靖及昆明盆地上第三系茨营组和第四系更新统,计13属、1亚属、22种,其中包括13新种。根据介形类同种分布特征可建立4个化石组合。通过介报类化石组合特征及同种在地层中的分布,将云南东部地区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