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炎症在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这种炎症过程与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关,如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它能黏附循环中的白细胞,促进内皮细胞表面粥样斑块的形成,许多研究表明,ICAM-1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本文就二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肺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地塞米松(DEX)和MT处理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气道内滴注后3、6和12h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组化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肺组织的表达。结果:LPS组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MPO活性与MDA含量以及ICAM-1的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应用MT及DEX均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或P<0.01)。结论:MT对ALI时的肺脏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MT清除自由基及抑制ICAM-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可以通过识别其受体介导细胞间的黏附,参与多种炎症反应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ICAM-1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增强因子-1(LEF-1)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病理分期怠者石蜡切片组织中LEF1的表达。利用real—timePCR检测不同部位组织LEF-1基因表达状况。结果:分期差的患者肺癌组织有LEF1较高水平表达。转移淋巴结组织较肿瘤组织中的LEF-1基因表达水平高。肿瘤组织较周边正常组织中的LEF-1基因表达水平高。结论:LEF-1与肺癌细胞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肿瘤侵袭、转移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其侵袭转移能力强,影响临床疗效。探讨胶质瘤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新的靶点干预胶质瘤侵袭转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前期研究中发现,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RCAM)在各种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其在人正常星形胶质细胞(NHA)中的表达量(NRCAM在胶质瘤A172和T98G中的表达量分别是其在NHA中的2.15和17.63倍);且根据人类蛋白质组学数据库信息及qRT-PCR结果证实,NRCAM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Kaplan-Meier分析提示,高表达的NRCAM与胶质瘤患者较差的预后正相关。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方法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转录因子锌指E盒结合蛋白1(ZEB1)能够增加NRCAM启动子活性,上调NRCAM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量。通过Transwell实验证实,在过表达ZEB1的胶质瘤细胞A172中,沉默NRCAM将抑制该细胞的侵袭能力。而在敲低ZEB1的胶质瘤细胞T98G中,过表达NRCAM将增加该细胞的侵袭能力。总之,NRCAM在胶质瘤中显著高表达且与患者较差的预后正相关。ZEB1转录上调NRCAM来增加胶质瘤细胞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观察全草蒺藜皂苷(tribu saponin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ST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动脉壁中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探讨STT抗AS的机制。应用高脂饲料饮食配合注射维生素D,建立SD大鼠AS模型,并设立正常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蒺藜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脉壁中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分析造模及各给药大鼠ICAM-1、VCAM-1、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变化。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而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及各STT药均能降低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量(P〈0.01~P〈0.05),并能增加PPARα和PPARγ基因的表达量(P〈0.01)。提示STT能下调实验性AS大鼠动脉壁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及上调PPARα和PPARγ基因表达,这可能是STT抗AS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枳实提取物及其药效组分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line,HU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50μg/mL ox-LDL制造HUVEC损伤模型。以MTS染色法检测细胞毒性确定用药浓度。细胞ELISA法测定细胞表面ICAM-1的含量,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结果:①枳实提取物小于等于2 mg/mL时,橙皮苷浓度小于等于0.03125 mg/mL时,新橙皮苷浓度小于等于0.25 mg/mL时,HUVEC存活率分别大于80%。②2.0 mg/mL和1.0 mg/mL两个浓度的枳实提取物、15.625μg/mL的橙皮苷和0.2500 mg/mL新橙皮苷对ox-LDL诱导的HUVEC的ICAM-1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③2.0 mg/mL枳实提取物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和正常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7.813μg/mL、15.625μg/mL和31.250μg/mL 3个浓度的橙皮苷能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31.250μg/mL的橙皮苷能促进正常HUVEC的NO释放;0.2500 mg/mL和0.1250 mg/mL 2个浓度的新橙皮苷能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结论:枳实提取物及其药效组分橙皮苷、新橙皮苷能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的ICAM-1表达,促进ox-LDL诱导的HUVEC的NO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卵巢癌细胞A2780中的HES1表达与人卵巢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实时RT-PCR、WesternBlotting及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γ分泌酶抑制剂作用前后A2780细胞中HES1的表达水平,Transwell小室试验及MTT法分别用于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结果:下调A2780细胞中HES1的表达水平后,A2780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转移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ES1的表达与人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密切相关,下调其表达可抑制卵巢癌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罗容  吴霞  李静宜  崔湖荣  张楠  张贵君 《生物磁学》2012,(32):6228-6233
目的:研究枳实提取物及其药效组分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 ensity lipoprotein,Ox—LDL)损伤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line,HUVEC)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UVEC,50μg/mLOX—LDL制造HUVEC损伤模型。以MTS染色法检测细胞毒性确定用药浓度。细胞ELISA法测定细胞表面ICAM-1的含量,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结果:①枳实提取物小于等于2mg/mL时,橙皮苷浓度小于等于0.03125mg/mL时,新橙皮苷浓度小于等于0.25mg/mL时,HUVEC存活率分别大于80%。②2.0mg/mL和1.0mg/mL两个浓度的枳实提取物、15.625μg/mL的橙皮苷和0.2500mg/mL新橙皮苷对OX—LDL诱导的HUVEC的ICAM-1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③2.0mg/mL枳实提取物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和正常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7.813ixg/mL、15.625μg/mL和31.250μg/mL 3个浓度的橙皮苷能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31.250μg/mL的橙皮苷能促进正常HUVEC的NO释放;0.2500mg/mL和0.1250mg/mL 2个浓度的新橙皮苷能显著提高OX—LDL诱导的HUVEC培养液中的NO含量。结论:枳实提取物及其药效组分橙皮苷、新橙皮苷能抑制Ox-LDL诱导的HUVEC的ICAM-1表达,促进Ox-LDL诱导的HUVEC的NO释放。  相似文献   

10.
膜联蛋白A1(Annexin A1,ANXA1,lipocortin I)是膜联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它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分化及凋亡等多种重要的生命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组织中有差异,在同一肿瘤的不同类型中有显著变化,可能与肿瘤的侵袭转移相关,如乳腺癌、胃肠癌、肝癌、头颈部肿瘤、前列腺癌等.本文结合ANXA1的基本结构及生物学特性对以上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中溶菌酶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波-SP法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97例胃癌和30例手术胃切端正常胃粘膜组织中溶菌酶(LZM)表达状况。其阳性率分别为85.6%和66.7%,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LZM在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分化癌和粘液细胞癌均显著高于分化型腺癌(P值均<0.05),有淋巴结转移性胃癌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5)。在一组原发部位和淋巴结转移性胃癌配对标本中,LZM表达无明显差异性,提示胃癌LZM活性增高发生在淋巴结转移之前。结果表明,LZM表达与胃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 atrix,ECM)层粘蛋白 (laminin,L N)、胶原蛋白 (collagen ,Col )的分布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利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 5 4例 HCC组织中 L N、 Col 的分布特点和表达水平。结果表明 L N和 Col 的分布方式相似。低分化、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ECM分布呈中断的索周型和血管型 ,而高分化、非侵袭性及无肝内转移的 HCC的 ECM分布主要是连续的索周型 (P<0 .0 1)。低分化 HCC的 L N、Col 表达水平均低于高分化 HCC(P<0 .0 5和 P<0 .0 1)。侵袭性和伴肝内转移的 HCC其 L N、Col 表达水平分别低于非侵袭性和不伴肝内转移的 HCC (P<0 .0 1)。提示 HCC组织 ECM的分布和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ECM作为结构屏障可能在防止肿瘤侵袭和转移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和CD1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乙酰肝素酶mRNA在95例大肠癌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全部标本进行CD105染色,记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分析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95例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阳性表达49例(51.57%),MVD平均值为(72.1±20.6);阴性表达46例(48.42%),MVD平均值为(41.3±12.4),乙酰肝素酶阳性组MVD表达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浆膜浸润和伴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1.42%、63.49%,高于无浆膜浸润(24.00%)和无淋巴结转移组(28.12%),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乙酰肝素酶可促进大肠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可作为反映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探讨VEGF—C和VEGFR-33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方法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69例大肠癌组织中VEGF—CmRNA和VEGF—C的表达,同时运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相同组织中VEGFR-3表达状况。结果VEGF—CmRNA及VEGF—C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17%(36/69)和49.27%(34/69),VEGF—C基因和蛋白表达基本相符合。VEGFR-3表达阳性率为43.48%(30/69),正常黏膜未见VEGFR-3表达(P〈0.05);大肠癌组织中VEGF—C与VEGFR-3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腺癌中,VEGF—C与VEGFR~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74%(21/31)和64.52%(20/31),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C及VEGFR-3表达与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VEGF—C与VEGFR-3表达可增加大肠癌淋巴道转移和侵袭能力,其检测有助于大肠癌恶性程度评价及预后的判断,两者在大肠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在人脑胶质瘤侵袭中的相互关系,探索人脑胶质瘤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LN和MMP-2在27例人脑胶质瘤、6例颅内转移瘤及5例正常脑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1)LN在高度恶性的胶质瘤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颅内转移瘤及其它各组(9.584±6.448,P<0.05), MMP-2的表达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其在颅内转移瘤中的表达与高度恶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2)MMP-2/LN比值在颅内转移瘤中显著高于其它各组(0.120±0.069, P<0.05),其它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该值相对恒定;3)LN与MMP-2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05,P=0.0002<0.01).结论在人脑胶质瘤中,MMP-2表达增加使得胶质瘤细胞呈现颅内浸润,而LN的表达随MMP-2表达的增加而增加却阻遏了胶质瘤细胞向颅外转移,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胶质瘤既表现出颅内广泛的侵袭性,又不转移到颅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明胶酶(MMP-2、MMP-9)及其抑制物(TIMP-1)与抑癌基因PTEN产物PTEN蛋白的表达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8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MMP-2、MMP-9及TIMP-1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乳腺癌MMP-2、MMP-9与PTE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而TIMP-1与PTEN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PTEN低表达组中,MMP-2、MMP-9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受累呈正相关;在PTEN高表达组中,MMP-2、MMP-9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受累呈正相关,TIMP-1与腋窝淋巴结受累呈负相关.结论在乳腺癌侵袭转移中MMP-2、MMP-9、TIMP-1与PTEN蛋白表达显著相关.MMP-2、MMP-9和TIMP-1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PTEN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Livin和Bcl-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乳腺癌、3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5例乳腺癌旁组织中Livin和Be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Livi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但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5);Livin和BcI-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相关(P<0.05).结论 Livi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巾表达上调,且与病理分期有关,提示Livin蛋白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Livin与Bel-2蛋白可能在乳腺癌的演进中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CD15 mRNA和nm23H1 mRNA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评估结直肠癌预后指标。应用催化信号放大-原位杂交技术。研究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中CD15和nm23H1的mRNA阳性表达分别为84.4%和66.7%。CD15mRNA高表达及nm23H1mRNA低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转移状况密切相关,提示CD15和nm23H1的mRNA表达均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和客观评估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D44v6 mRNA及其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学行为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应用高敏感性催化信号放大系统(catalyzed signal amplification,CSA)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对17例早期胃癌、21例中期胃癌和57例晚期胃癌组织进行CD44v6 mRNA及其蛋白检测,并结合肿瘤的病理学行为和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中,CD44v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3%和82.1%.CD44v6 mRNA及其蛋白表达阳性率在晚期胃癌明显高于早、中期胃癌(P<0.05).CD44v6 mRNA表达与蛋白表达水平具有一致性,均与胃癌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 CD44v6 mRNA及其蛋白异常表达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胃癌细胞的转移潜能和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D44v6蛋白水平的表达可以间接反映其mRNA转录水平,并可作为预测胃癌转移潜能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上皮性钙粘素 (E cadherin)和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 cadherin和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乳腺导管原位癌 (carcinomainsitu ,CIS)组织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 (infiltratingductalcarcinoma ,IDC)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乳腺导管癌腋下淋巴结阴性组 (nodenegativeductalcarcinoma,NNDC)中E cadherin的表达与腋下淋巴结阳性组 (nodepositiveductalcarcinoma ,NPDC)相比差异不明显 (P >0 0 5 )。乳腺导管癌间质中CathepsinD的表达CIS与I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1) ,NNDC与NPDC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而在癌细胞中CathepsinD的表达在上述两组中差异均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E cadherin在乳腺导管癌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