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 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诊断阈值。  相似文献   

2.
侯天文  陈兴  白云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6):378-380,384
近年来,研究者已经评价的大量具有潜在诊断价值标志物,尤其是应用念珠菌特异性抗原的血清抗体早期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有了长足进展。如HWP1、ENO1等IgG抗体的单个或多个组合快速准确地诊断早期念珠菌病,不仅适用于免疫正常患者,而且适用于免疫受损患者,因此,在临床上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检测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7月临床疑诊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确定是否诊断侵袭性真菌病.分析非培养诊断方法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后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GM试验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84%;G试验灵敏度为50%,特异度为92%.GM试验和G试验二者联合试验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8%.结论 GM试验和G试验均对侵袭性真菌病具有诊断价值,二者联合应用使其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培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近20 a来,IF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所有的真菌感染中念珠菌属占89.1%,是医院感染第6位常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用酸碱法从面包酵母中提取β-(1-3)-D葡聚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用酸-碱法制备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工艺.0.75 mol/L的NaOH在100℃下作用2 h,能有效地去除甘露聚糖,0.5 mol/L的酸使不溶性的葡聚糖的比粘度增加,除去糖元.分析表明,产品为β-D-葡聚糖,其中β-(1-3)-D-葡聚糖约为87%.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反应温度对产物组分的影响,利用自制连续变化的温度梯度实验装置,研究了22 ℃~60 ℃ (±0.1 ℃) 区间内温度对一内切β-1,3-葡聚糖酶酶解酵母β-葡聚糖的影响,获得了酶解过程多点温度特性数据。分析表明:该酶酶解酵母β-葡聚糖的活化能为84.17 kJ/mol;以产物积累表示的最适酶解温度随时间延长呈指数下降;酶解产物组分受温度的影响,低温较高温获得的寡糖链长,高温区大于46 ℃可以获得以昆布二糖、昆布三糖为主的组分,而低温区小于30 ℃可以获得昆布五糖及更大分子量的产物。研究结果可为寡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1,3-β-D-葡聚糖和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于PubMed、Cochrane library、知网(CNKI)、WanFang(万方)、VIP(维普)和CBM(中国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对截止2019年4月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研究,合计359例患者,1,3-β-D-葡聚糖试验:敏感性为0.75(95%CI 0.67-0.82),特异性为0.75(95%CI 0.68-0.80),阳性似然比为3.18(95%CI 1.76-5.75),阴性似然比为0.34(95%CI 0.21-0.56),SROC曲线面积AUC=0.824 3;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试验:敏感性为0.57(95%CI 0.48-0.65),特异性为0.78(95%CI 0.72-0.83),阳性似然比为3.07(95%CI 1.47-5.65),阴性似然比为0.59(95%CI 0.47-0.75),SROC曲线面积AUC=0.754 4;联合诊断:敏感性为0.93(95%CI 0.86-0.98),特异性为0.72(95%CI 0.64-0.80),阳性似然比为3.44(95%CI 1.63-7.29),阴性似然比为0.12(95%CI 0.06-0.25),SROC曲线面积AUC=0.928 3。结论 1,3-β-D-葡聚糖和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对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诊断价值无明显差异,但二者联合检测时诊断价值比抗白假丝酵母生殖管抗体单独检测高。  相似文献   

8.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可以提高(1→3)-β-D-葡聚糖收率。使用硫酸和正丙醇的非均相体系可以制备β-葡聚糖硫酸酯,产品完全溶于水,得率约37.4%(w/w),非均相体系磺化具有产物分离容易,产物纯度高,磺化反应体系正丙醇硫酸酯反应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1,3)-β-D-葡聚糖(BG)检测试验并对国产试剂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4月~2009年5月我院203例(342份样本)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其中同时进行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的100份样本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在不同的判断标准下计算国产试剂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采用McNemar配对χ2检验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国产和日本试剂在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配对t检验结果分别为P=0.235,P=0.076;国产试剂以单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8.3%,67.2%和56.5%,85.0%,双次≥20pg/mL和≥50pg/mL为界值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25.0%,64.9%和25.0%,87.7%。结论国产与日本试剂检测值无统计学差异;国产试剂单次≥50pg/mL为界值较20pg/mL可以明显提高特异度,降低假阳性率,而不影响灵敏度。连续双份血清阴性(BG〈50pg/mL)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0.
药用真菌β-(1,3)-D-葡聚糖构效关系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30例在本院肝、肾移植中心住院疑似IFI的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G实验检测.其中64例最终确诊或临床诊断为IFI患者,设为IFI组,余66例为非IFI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和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血浆BG浓度≥10 pg/mL判定G试验阳性.采用四格表计算G试验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G试验结果进行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 130例患者中,IFI组中G试验阳性57/64,阳性率89.1%;阴性7例,假阴性率10.9%.非IFI组G试验阳性15/66,假阳性率22.7%.G试验阳性诊断IFI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1%,77.3%,79.2%和87.9%.根据G试验结果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75(95% CI:0.813~0.937).结论 G试验对器官移植患者IFI具有中等诊断价值.适当提高诊断界值及重复检测可较大程度地消除假阳性.  相似文献   

12.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念珠菌是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与宿主共存.当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或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易侵入体液及器官,引起念珠菌病.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美国念珠菌病医院感染率为0.28‰ ~0.96‰,欧洲为0.2‰ ~0.38‰.拉丁美洲念珠菌院感率为1.2‰ ~ 5.5‰,若伴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浆中(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对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且临床出现感染症状的1 868例住院患者,在其抽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痰、中段尿、脓等分泌物标本做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 868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757例,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和临床未使用抗真菌药物症状缓解1 082例,无临床资料29例(剔除);实际有效病例1 839例。其中以2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778例,阴性1 061例,以50 pg/mL为临界值时(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阳性623例,阴性1 216例;真菌培养阳性457例,阴性1 382例。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验分别以20 pg/mL和50 pg/mL为临界值时,均得到较好的敏感度(分别为89.3%,74.9%)和特异度(分别为90.6%,94.8%),阳性预测值(86.9%和91.0%)和阴性预测值(92.4%和84.4%)均较高,无显著性差别(P>0.05);真菌培养的敏感度(49.0%)较低但特异度较高(92.1%)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和72.1%;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提高至93.0%,特异度为88.9%。结论 G试验的方法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但有时发生假阳性。传统的真菌培养方法虽敏感性低,但特异性高,建议临床在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时,同时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及真菌镜检和培养等检查以提高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泪液(1-3)-β-D葡聚糖的阈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其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测定10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和100例健康志愿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应用ROC曲线评估泪液(1-3)-β-D葡聚糖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最佳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性。结果 泪液(1-3)-β-D葡聚糖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阈值为23.82 pg/mL,灵敏度为97.0%,特异性为98.0%。结论 泪液(1-3)-β-D葡聚糖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血浆β-1,3-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观察血浆β-1,3-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8月~2006年6月北京友谊医院145例患者(标本182份)分为深部真菌感染组和无深部真菌感染组,分析比较两组葡聚糖水平;使用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的葡聚糖水平64.7±86.0(25.5)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3±21.0(0.0)pg/ml(P<0.001);血浆葡聚糖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95%的置信区间为0.795~0.979),使用临界值13.7pg/ml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90.2%、50.0%和98.7%;Kappa值0.588(P<0.05)。结论血浆葡聚糖水平可用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本研究中使用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葡聚糖水平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为13.7pg/ml,使用此临界值对深部真菌感染进行诊断在本研究中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燕麦β-1,3-葡聚糖酶Ⅱ基因 3'端cDNA的克隆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实验利用3'-RACE技术进行燕麦β-1,3-葡聚糖酶Ⅱ(Oglc13Ⅱ)3'末端cDNA的快速扩增并进行序列分析.将0.01%的HgCl2诱导处理24h之后的燕麦(Avena Sativa)幼叶作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得到Oglc13Ⅱ的部分cDNA片段,根据此片段设计一条特异性上游引物,反转录引物中的部分序列即3'sites Adaptor Primer作为下游引物,按3'RACE试剂盒(Takara)操作流程进行Oglc13Ⅱ3'末端cDNA的快速扩增,成功获取837bp的3'-RACE反应产物,通过BLAST技术,发现该片段与许多植物β-1,3-葡聚糖酶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50.0%~72.0%).因此认为成功克隆了Oglc13ⅡcDNA的3'末端序列.  相似文献   

18.
β-1,3-葡聚糖酶在植物抗真菌病基因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1,3-葡聚糖酶是植物抗真菌病的重要抗性物质之一,植物β-1,3-葡聚糖酶可由病原物(如Mg)、化学因子(如水杨酸、乙烯、赤霉素)或物理因子(如紫外线照射、机械损伤)等多种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诱导产生.将外源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入植物,可提高植物的抗真菌病害的能力;而将β-1,3-葡聚糖酶基因与其他防卫蛋白基因同时导入植物,将更大程度的提高植物的抗真菌病能力,是植物抗真菌病防治的有效新途径.文章中主要对β-1,3-葡聚糖酶的生物学特性、植物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的独立表达及其与其他抗真菌病基因的协同表达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β-(1,3)-D-葡聚糖是许多活性真菌多糖的核心结构,由于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β-(1,3)-D-葡聚糖的主链、支链分支度、支链基团、分子量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介绍了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目前该类多糖的定性方法及鲎G因子、半乳糖神经酰胺ELISA等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天麻球茎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麻(Gastrodia elata)是真菌寄生植物。密环菌侵入初生球茎并在其皮层被消化,营养物供次生球茎生长需要;密环菌不能侵染生长小的次生球茎。我们从初生球茎分离并纯化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分子量各为31.5 kD和94kD,得率各为0.8和0.4 mg/100 g鲜重。纯化几丁质酶的内切酶比活为208 nmol GlcNAc s~(-1)mg~(-1),外切酶比活为4.1 nmol GlcNAcs~(-1)mg~(-1);纯化葡聚糖酶比活为546 nmol Glc s~(-1)mg~(-1)。以相同鲜重计,初生球茎中二种酶的总活性各为次生球茎的34和56倍;这主要是由于次生球茎的酶比活性很低。二种酶对平板上培养的木霉菌丝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抑菌活性均较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低。我们认为这两种酶在天麻初生球茎消化密环菌菌丝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对天麻球茎阻止和限制密环菌侵染的抗菌作用贡献甚少,后者主要属于天麻抗真菌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