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书推介     
《微生物学报》2012,(2):190+205+267
科学出版社新书推介(2011年9、10月)田波病毒学文选田波著;978-7-03-032260-9;定价:288;开本:A4内容简介:本书由迄今为止田波院士发表的两百多篇论文中选取一百二十七篇集结出版,收载了田波院士在亚病毒、植物病毒、医学与动物病毒  相似文献   

2.
<正>田波,著名病毒学家,中科院院士。山东桓台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兼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8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任美国病毒学会高级会员、印度病毒学会终身会员和国际类病毒工作组成员。田波是中国现代病毒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他早年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研究,在上世纪50–70年代,阐明了病毒与高温在马铃薯花叶型退化中的作  相似文献   

3.
孟颂东 《微生物学报》2020,60(4):628-628
正我在1998年底第一次见到田波院士。那时我刚博士毕业,想在田先生实验室做博士后,而田先生的卫星病毒RNA和植物病毒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因为我博士期间的研究并不是病毒方向,而且田先生的学术地位又这么高,所以我申报他的博士后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心里还是很忐忑的,没想到很快就得到通知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于 2 0 0 2年 1 0月 2 2日上午在中国科学院青年公寓隆重举行了“张树政院士八十寿辰庆典”活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康乐局长等送来了贺信 ,邹承鲁、杨福愉、王志珍、李季伦、张广学、周同惠、田波、郑儒永等院士以及许许多多的张树政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等近 2 0 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在近 50年的科研工作中 ,为推动我国酶科学的发展和糖生物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建立了国内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 ;首次发现了多…  相似文献   

5.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于 2 0 0 2年 10月 2 2日上午在中科院青年公寓隆重举行了”张树政院士八十寿辰庆典”活动。科技部徐冠华部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中科院生物局康乐局长等送来了贺信 ,邹承鲁、杨福愉、王志珍、李季伦、张广学、周同惠、田波、郑儒永院士以及许许多多的张树政院士的同事、朋友、学生等近 2 0 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张树政院士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在近 5 0年科研工作中 ,为推动我国酶科学的发展和糖生物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首先建立了国内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 ;首次发现了多种糖基酶的作用和…  相似文献   

6.
病毒卫星RNA及其致弱病毒的机理──我国病毒学基础研究进展之一例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分子病毒与生物工程研究室,北京100080)1卫星RNA的本质和生物学地位病毒卫星RNA是美国KaPer等于1976年在黄瓜花叶病毒中首先发现的[1],它是伴随病...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学报》2011,(11):1453
10月12日,病毒学前沿论坛-贺田波院士八十华诞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领导、田先生的亲朋好友、同事、学生和各届来宾共200余人出席了盛会。田波先生1931年生于山东省桓台县,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病毒学研究,在国际上  相似文献   

8.
怀地黄茎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是常用中药材,属玄参科。在生产上一般采用营养繁殖,存在着严重的品种退化。田波朱本明等曾分别报道在怀地黄中分离到地黄退化病毒和地黄黄斑病毒。病毒感染可能是造成地黄退化的重要原因。茎尖培养是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院士和客座教授高福博士 (英国牛津大学讲师 )承担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SARS冠状病毒细胞融合机制和融合抑制物研究”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实验证明所设计的HR2  相似文献   

10.
阮力 《生物工程学报》2013,29(4):540-543
朱既明,男,江苏宜兴人。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美国微生物学会荣誉会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病毒学和生物制品学家,在医学病毒学和生物制品学研究中取得了卓越成就,对促进我国病毒学研究和病毒病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田波(1931–2019),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病毒学家,美国病毒学会高级会员,印度病毒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类病毒工作委员会委员。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田先生是中国现代病毒学的先驱和开拓者。早期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的研究,20世纪50–70年代,他阐明了病毒与高温在马铃薯花叶型退化中的作用,合作制定了茎尖脱毒生产无病毒马铃薯原种的技术方案,广泛应用于我国马铃薯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田波等同志,1976年首次在我国番茄上获得人工诱变的烟草花叶病毒的弱株系N_(14),近年来在山东省、吉林省、杭州市等地的露地番茄上做生产性试验,取得了一定的保护和增产效果。我们于1981年利用弱株系N_(14)在北京郊区保护地番茄(品种为强力米寿)做接  相似文献   

13.
细菌视紫红质的基因克隆与表达卢春林,汪俭,梅祺,韦钰(东南大学吴建雄实验室,南京210O18)叶寅,田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关键词细菌视紫红质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克隆与表达细菌视紫红质(bae快riorhodoP...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福院士研究团队的文章《埃博拉病毒糖蛋白结合内吞体受体NPC1的分子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一种新的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第五种机制),这种新型机制与之前病毒学家们熟知的四种病毒膜融合激发机制都大为不同,成为近年来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该研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经 4 8 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 ,“2 0 0 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按得票数排序如下 :一、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 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2 我国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3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纳米金属材料室温下的超塑延展性 ;4 上海有机化学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 ;5 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开发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6 我国首次发现新的物质波干拢现象 ;7 中国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开通 ;8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9 我国在世界上首创电磁式生物芯片 ;10…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清华大学颜宁课题组与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组高福院士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最新成果,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NPC1蛋白的清晰结构,并初步揭示了它的工作过程,从而为干预、治疗罕见遗传疾病"尼曼-皮克病"和埃博拉病毒打开了新大门。颜宁教授过去9年一直针对胆固醇代谢调控通路进行系统的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研究,高福院士一直从事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重大传染疾病相关病毒入侵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他们合作的研究论文《NPC1蛋白介导胆固醇  相似文献   

17.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的世界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Droplet transmission),国内有关著作均有记载(王季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传染病学》,1983;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1994;翁心华等,《现代感染病学》,1998)。我国已故病毒学家朱既明院士在1979年所著“流行性感冒”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咳嗽和喷嚏在传播上起主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以漂浮的小颗粒飞沫方式吸入大量病毒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此空气消毒的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科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近日表示,疫苗是禽流感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但由于病毒抗体漂移引起病毒的变异,生产应对当前流行株的疫苗至少需要4个月,这当然也包括H5N1抗原变异株。因此,在流感大流行的早期阶段应用抗病毒药物有助于控制疫情。WHO正准备利用现有的流感实验室网络,建立测定抗病毒药物敏感性检测机制,我国更有必要对国内的H5N1禽流感病毒株进行药物筛选与调查,为药物储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动态     
陈竺院士谈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2 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命科学已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主流,生物技术的崛起则为健康、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机。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期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其报告《中国的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在生命科  相似文献   

20.
1982年,文献首次报道外源基因成功在痘苗病毒WR株(小鼠嗜神经毒株)中获得表达,引起了中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在朱既明院士的组织下成立了痘苗病毒基因表达载体研究协作组,提出使用天坛痘苗病毒疫苗株开发可用于人体的痘苗病毒基因表达载体的新思路。该研究历时10余年,成功构建了痘苗病毒天坛株高效表达载体,并广泛用于外源基因表达、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单克隆抗体研制和诊断试剂开发。本文简单介绍了该载体的研究及应用,并对载体疫苗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