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恒山  欧尚瑶  潘英明  向花俏   《广西植物》2006,26(1):105-106,87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广西柳州地区大瑶山的毛两面针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20种成分,占挥发油成分的45.72%。其中主要成分为倍半萜。  相似文献   

2.
毛两面针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毛两面针挥发油抑菌作用。抗菌实验结果表明,水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乙醚提取的挥发油原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采用GC/MS分析了水蒸汽所得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20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是倍半萜。(-)-spathulenol、-γelemene和germacrene D等已被报道有抑菌作用的成分含量分别为12.53%、1.75%和1.44%。  相似文献   

3.
陕西南部地区茶叶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从陕西南部不同产地的茶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个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南郑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51种成分,从宁强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47种成分,从西乡县茶叶挥发油中鉴出46种成分,各挥发油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陕南不同产地茶叶的挥发油做了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各挥发油对.OH均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GC-MS法分析比较不同炮制品的黔产莪术中挥发油含量及其化学成分的差别。本实验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炮制类型的黔产莪术中挥发油类成分,采用GC-MS法对黔产莪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标准谱库检索分析计算,确定黔产莪术挥发油中所含的主要成分,并比较四者所含化学成分的异同。结果显示,从4种饮片中共检测出78种化学成分,其中鲜品莪术挥发油中有58个化学成分,生切饮片挥发油中有53个化学成分,蒸制饮片挥发油中有52个化学成分,醋炙莪术挥发油中有51个化学成分。由此得出结论,4种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单萜和倍半萜类,但是不同炮制法制备的黔产莪术中挥发油的含量及其成分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将为黔产莪术加工炮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缬草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产于太白县的缬草根和茎叶中的挥发油成分分别进行分析,从根中鉴定出45种成分,以茎叶中鉴定出67种成分,并用GC测定了每一成分在该挥发油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硬毛地笋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硬毛地笋地上部分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首次从硬毛地笋地上部分中鉴定出了2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68%。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石竹烯(30.87%)、(–)-α-人参烯(11.56%)、佛术烯(9.38%)、Z,Z,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一碳三烯(9.10%)、2-异丙基甲苯(5.65%)、大牛儿烯D(4.34%)、D-柠檬烯(3.95%)和γ-瑟林烯(3.79%)。  相似文献   

7.
青花椒产业近年来在南方地区发展迅速,而与品质相关的基础研究却较为滞后。本研究以市场上主要的八个青花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青花椒中的挥发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八个青花椒品种挥发油含量差异较大,在八种青花椒中共鉴别出60种成分,占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9.76%~99.66%,其中有29种共有成分,占挥发油含量的96.64%~98.95%。这些共有成分主要为醇类和烯类,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和柠檬烯。八个青花椒品种挥发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相似但含量相差较大,多数非共有挥发性成分含量少于1%,根据共有挥发性成分含量的差异,将八个青花椒品种分为了两类。对不同青花椒品种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分析,可为青花椒的品质评价、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纳智 《广西植物》2007,27(5):803-804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黄皮叶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分离出40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7种成分,所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87%,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中药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Bligh-Dyer溶剂提取法首次应用于植物挥发油的提取,通过GC-MS方法分析,从干燥成熟的砂仁种子和果壳四种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8种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乙酸龙脑酯(5%~47%)、樟脑(4%~17%)、龙脑(1.5%~6%)、莰烯(0.2%~3%)、α-蒎烯(0.2%~3%)、β-蒎烯(0.2%~5%)以及α-柯巴烯(0.1%~2%)等,其中总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总成分的10%~40%。从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蓝桉醇、二环大根香叶烯、薄荷烯醇、二十三烷、二十四烷等新的化学成分35个。所得挥发油对部分真菌及细菌的抑制试验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因此,砂仁不仅可作为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作为食品原料或天然的食品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杠柳根皮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对麦二叉蚜的毒杀活性初探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GC/M S联用技术,对杠柳根皮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15种化合物,对其中10种进行了鉴定,已鉴定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4.91%,分别为4-甲氧基水杨醛、乙酸丁酯、2-甲基-1,3-二氧环戊基乙酸乙酯、乙羟硫代羧酸-8-二乙氧基磷酰正辛酯、1,1,3,3-四丁氧基-2-丙酮、4-甲基-2-戊酮、甲酸丁酯、1-(1-乙氧基乙氧基)丁烷、2-正丁氧基四氢吡喃及丁醚。以麦二叉蚜为试虫进行挥发油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杠柳根皮挥发油对试虫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  相似文献   

11.
小鱼仙草化学成分及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不同产地的小鱼仙草全草精油主要化学成分 :香荆芥酚、百里香酚、β 石竹烯、侧柏酮、异胡薄荷酮、1 ,8 桉叶油素的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域间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存在一定的遗传相似性及差异性 ;不同产地精油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有一定变化规律。此外 ,种子含丰富的氨基酸 (1 3 .96% )和种类齐全的矿质元素 ;种子油含大量人体必需的亚麻酸 (67.3 6% )和亚油酸 (1 5 .1 2 % )等不饱和脂肪酸 ;全草总黄酮含量为 1 .76%~ 4.1 5 %。为此 ,小鱼仙草的种子和种子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 ,其植物资源在食品、香精香料和医药领域具有潜在开发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黔产毛蒟挥发油在油酸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实验将雄性成年清洁级SD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油酸模型组和毛蒟挥发油组(0.125、0.25、0.5 mL/kg)。油酸模型组大鼠采用右侧颈静脉注射油酸0.2 mL/kg形成急性肺损伤模型;毛蒟挥发油组大鼠在油酸造模前30分钟静脉注射毛蒟挥发油;建模4 h后处死,留取标本。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形态并进行肺损伤评分,同时测定血气分析值、右下肺湿干重、肺通透指数以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的含量,最后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和p-p38MAPK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大鼠PaO_2和PaO_2/FiO_2在油酸模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右下肺湿干重、肺通透指数以及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的含量在油酸模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油酸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学显示肺损伤明显;毛蒟挥发油组上述指标较油酸模型组明显减轻。p-p38MAPK蛋白表达量在油酸模型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p38MAPK蛋白表达量在毛蒟挥发油组中明显低于油酸模型组。实验证明黔产毛蒟挥发油能够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减少急性肺损伤炎症因子的产生,对急性肺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掌叶橐吾[Ligularia przewalskii (Maxim.)Diels]为菊科(Compositae)橐吾属(Ligularia Cass.)植物,多年生草本,高30~130 cm,生于海拔1 100~3 700 m的河滩、山麓、林缘、林下及灌丛,产四川、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和内蒙古[1].橐吾属植物药用种类较多,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催吐、利尿、利胆退黄等功效[2],许多种类的根及根茎作为中药"紫菀"使用或作为其代用品.掌叶橐吾的根可用于化痰、止咳、平喘,在青海,甘肃天水和文县,陕西宝鸡、眉县和太白等地为当地所习用[3,4].  相似文献   

14.
Essential oils obtained by hydrodistillation from leaves and spikes of Piper lanceaefolium H.B.K. of Costa Rica were analysed by GC-FID, GC-MS and 13C-NMR methods. Main constituents found in the oil from leaves were sesquiterpene hydrocarbons - especially beta-caryophyllene and germacrene D - and phenylpropanoids, of which elemicin and parsley apiol were the major ones. The volatile oil from spikes showed monoterpene hydrocarbons, namely alpha- and beta-pinene, and the same phenylpropanoids as in the oil from leaves as the major constituents.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analysis by GC-FID and GC-MS of the essential oils from individual plants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origin were submitted to chemometric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ing the presence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oils (i) parsley apiol/elemicin, (ii) elemicin/parsley apiol/dill apiol, and (iii) parsley apiol/dill apiol.  相似文献   

15.
鸭儿芹根、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溜法提取其根、茎、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以归一化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鸭儿芹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1个峰,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98.61%,主要成分为α-芹子烯、γ-芹子烯等;茎中共分离出25个峰,鉴定出25种化合物,占总离子峰的100.00%,主要成分为...  相似文献   

16.
野八角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八角(IlliciumSimOnsnM。Xim”),俗称山八角,主要分布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区,资源丰富,果实含挥发油约四%~2%,主要成分为L.柠檬烯,占74%〔刁,有止咳、祛痰、镇痛和抑菌等功效饲I。为提高L.柠檬烯得宰,采用金属不锈钢丝作分馏塔板,根据沸点和停留时间不同进行分馏,收集馏分。经气一质联用分析,L一柠檬烯得率可提高到85%。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野八角果实于60℃下烘干,碾成粗粉,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原油。采用玻璃管往,柱长33cm,直径5cm,外用石棉布包扎,保温。玻璃管内用不锈钢金属丝填充,作分离塔板[刘。以空气…  相似文献   

17.
将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分布区划分成13个。在分支系统学基础上,进行了分布区的成分分析。以种类和系为分布特征,进行分布区的聚类分析和最小生成树分析。分布区分支图、表征图和最小生成树从不同方面表达了分布区的关系。锦鸡儿属的分布区被分成东亚和古地中海两大部分。其中分别来自这两部分的前苏联远东-我国东北与阿尔泰-萨彦岭分布区有密切关系。基于分布区分支图,属的分布区分别由这两个分布区衍生,同时结合属的种系发生关系,推断本属可能起源于东西伯利亚,时间为第三纪中新世末-上新世。生态适应上,分类群是由东部温带中生性类型向西部旱化和寒化方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产地的千只眼精油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易门、通海和建水产的千只眼(Murraya tetramera Huang)枝叶分别经水蒸汽蒸馏得到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共鉴定了27个化学成分。从易门产的千只眼精油中分离鉴定了21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69%;从通海产的千只眼精油中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44%;从建水产的千只眼精油中鉴定了20个化合物,为精油含量的99.72%。这些成分除石竹烯为倍半萜外,其余化合物都属于单萜或其含氧衍生物。三个产地的千只眼精油中都含主成分柠檬烯和紫苏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石荠苧属Mosla 5种植物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这5个种在精油成分的组成上基本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含有大量的香荆芥酚和其他单萜类化合物,倍半萜成分很少,酚酯类化合物几乎没有;另一个类型则在精油中含有大量的倍半萜和酚酯类化合物。笔者在化学分子水平上探讨了它们的种间亲缘关系和可能的演化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leaves of Ocimum gratissimum (Clocimum) exhibited strong volatile fungitoxicity against betelvine (Piper betle L.) pathogens—Alternaria alternata, Colletotrichum capsici and Sclerotium rolfsii. Fifteen compounds could be identified from the fungitoxic constituents—the essential oil. The oil at it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50, 250 and 500 ppm against S. rolfsii, A. alternata and C. capsici, respectively, was fungistatic, although, fungicidal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Eugenol was found to be the major fungitoxic principle in the oil. The oil was either equally effective or superior to synthetic commercial fungicides and was non-phytotoxic to the host plants. Thus, the oil can be used as a valuable indigenous and biodegradable agent against fungi that cause losses to the betelvine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