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一种真社会性昆虫,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昆虫。本实验目的是为了检测精子是否可以作为载体将外源egfp基因介导转入中华蜜蜂。首先将雄蜂精子与线性化的质粒DNA共浴,然后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将精子导入处女王,再对实验蜂群后代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GFP蛋白在一群实验组蜂的1~2日龄小幼虫中表达较强,能检测到0.01%~0.02%荧光阳性小幼虫个体;通过PCR和RT-PCR技术分析,证实转入的外源egfp基因获得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精子载体法能够用于中华蜜蜂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相似文献   

2.
体内系统转基因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一种全新而高效的制备转基因动物新方法.无需外科手术,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重组质粒直接多次多点反复注射到雄性ICR小鼠的睾丸内.几周后,上述雄性动物与自然发情的雌性交配,制备转基因动物.经PCR检测、DNA印迹,实验结果表明:F1代小鼠转基因阳性率为41%.经DNA印迹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子代转基因动物的基因组内并能遗传给后代.将F1代阳性鼠与正常ICR鼠交配,产生F2代转基因鼠,F2代转基因阳性率37%.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体内系统转基因方法简便、高效,适用于大规模制备转基因动物,特别适用于一些大型家畜.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磷酸酪氨酸互作结构域1(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探究睾丸注射法在转基因动物制备中的可行性。方法将携带猪PID1基因的重组质粒pIRES2-acGFP-PID1与转染试剂共孵育后,对新西兰兔进行了睾丸打点注射试验。对繁殖的F1代个体进行了活体荧光检测、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以及抽样屠宰进行肌内脂肪含量等检测;将F1代阳性个体互交,繁殖了F2代兔,对其进行了阳性率检测以及肌内脂肪含量检测。结果外源PID1基因和荧光蛋白基因在后代中均成功表达,其中,F1代阳性率为35.88%,F2代阳性率为34.33%;转基因阳性兔与阴性和空白对照兔相比,PID1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加,肌内脂肪含量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 PID1基因与肌内脂肪沉积密切相关,同时,进一步证明了睾丸注射法可以用于制备转基因动物,且外源基因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蜜蜂囊状幼虫病检疫方法, 依据TaqMan荧光标记探针技术原理, 针对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保守序列, 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和一条探针, 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的荧光PCR方法。该方法对蜜蜂囊状幼虫病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 与蜜蜂急性麻痹病病毒、蜜蜂慢性麻痹病病毒、蜜蜂残翼病病毒和黑蜂王台病病毒之间均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可达1.0×102拷贝/μL阳性质粒, 可对低病毒含量的样品进行准确检测。重复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 变异系数为1.6%, 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应用该方法对蜜蜂及蜂制品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荧光PCR检测方法4 h内即可报告检测结果, 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及重复性好等优点, 适用于蜜蜂及其制品中蜜蜂囊状幼虫病病毒的快速检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并制备和验证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模型。方法:利用PCR法扩增出抗人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重链基因H和轻链基因L,然后分别将嵌合抗体重链基因H和嵌合抗体轻链基因L连接到乳腺特异性表达质粒pBC1,从而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分别将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乳腺特异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线性化,然后使用原核显微共注射法获得8只转基因FVB小鼠,通过鼠尾直接PCR鉴定其转基因阳性。通过RT-PCR、荧光定量PCR鉴定转基因小鼠乳腺组织中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mRNA表达。使用小鼠乳汁采集器收集其乳汁并通过Western blot和夹心ELISA等实验鉴定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是否获得表达。结果:经测序验证,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嵌合重链基因H和嵌合轻链基因L分别与乳腺特异表达质粒pBC1正确正向连接。鼠尾直接PCR结果显示所获8只转基因FVB小鼠均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且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重链基因H和轻链基因L在它们的后代中稳定遗传,它们的后代中转基因小鼠双阳性率约为30%; RT-PCR和荧光定量PCR的结果显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及其双阳性后代的乳腺组织中存在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mRNA表达; Western blot和ELISA等实验结果显示,转基因双阳性小鼠乳汁中存在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的蛋白质表达,而且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与羊抗人κ链抗体和羊抗人Ig G Fc-HRP抗体均能特异性结合。结论:成功构建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动物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pBC1-H和pBC1-L和制备了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小鼠乳腺生物反应器模型,为今后抗p185~(erbB2)人鼠嵌合抗体ChAb26转基因牛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家蚕转基因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刘辉芬  李维  邱兴林 《四川动物》2006,25(3):455-458
为建立家蚕转基因研究中切实可行的外源基因导入方法、分别用显微注射法、精子介导法、脂质体法和压力渗透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转座子载体和辅助质粒转入到家蚕的受精卵中。在后代中检测到发绿色荧光的蚕茧,用PCR方法检测到后代个体染色体中含有gfp基因,并比较了上述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进行转基因家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EGFP转基因小鼠及建系,并观察转基因小鼠的细胞及组织荧光发出状况。方法使用Gateway clone技术构建eEGFP载体,通过DNA显微注射法将构建好的EGFP载体注入受精卵内,转移至假孕母鼠内生出转基因小鼠。将转基因小鼠后代中的阳性小鼠互交,逐步淘汰杂合子小鼠。饲养过程测量小鼠的基本数据。培养转基因小鼠的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并取部分常用组织石蜡切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成功构建了EGFP转基因小鼠,并在屏障环境下饲养繁殖至7代。与野生型小鼠相比,EGFP转基因小鼠基本数据无明显差异。各常用组织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绿色荧光,从脊髓中培养获得的神经干细胞也可观察到绿色荧光。结论 EGFP小鼠组织在常规处理后可观察到发出绿色荧光的细胞;小鼠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在体外培养3代仍可观察到绿色荧光,可利用这种自然标记的细胞研究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所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蜡螟、小蜡螟的生活习性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为害及传播 蜡螟是蜜蜂的重要敌害,其幼虫在巢脾上吞食蜂巢,并钻隧道保护自己,所以又叫巢虫。受害巢脾中许多幼虫不能存活,蜂群不能正常繁殖,日渐衰退致使弱群难于繁延后代,最后被迫全群飞逃。  相似文献   

9.
Calcofluor White M2R与Sytox Green双重染色法鉴别蜜蜂微孢子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浩然  李继莲  和绍禹  吴杰 《昆虫知识》2012,49(5):1392-1396
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是一种广泛寄生于东方蜜蜂Apis cerana,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熊蜂Bombus Latreille上的寄生虫,对蜜蜂和熊蜂的危害较大,进而影响养蜂业的发展。本实验采用荧光染色试剂Calcofluor White M2R与核酸染料Sytox Green双重染法来鉴别蜜蜂或熊蜂体内的N.ceranae及孢子的存活状态。结果得出,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死孢子被染上黄绿色荧光,活的呈现蓝白色荧光,而寄主细胞、细菌、病毒等不被染色。这是一种快速有效鉴别N.ceranae及其死活的方法,从而判定蜜蜂或熊蜂体内的微孢子虫在是否具有侵染活性,对微孢子虫的研究及药物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引种植物朱缨花的访花者及其活动时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植物关系中,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访花动物的资源获取和植物的繁殖成功。引种植物朱缨花Calliandra haematocephala在冬季开花,具有多样的访花动物类群,包括鸟类、蜜蜂、蚂蚁和蝴蝶等,大蜜蜂为其最主要的拜访者。不同拜访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访花行为不同,在花上的最早活动时间和持续期也存在差异,但相似类群动物的活动时间格局类似。总体上观测到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并不显著(P0.05),但中华蜜蜂等访花者采集行为表现明显低于潜在活动能力。访花者行为和对花的占有时间直接决定了食物的获取,竞争和环境因素等是决定访花者活动格局的主要因素。在物种引入过程中需更多地关注植物与访花者以及访花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13/17罗伯逊易位猪POU1F1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丽花  赵雯  何晓波  张廷荣  孙金海 《遗传》2008,30(8):1015-1020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 对13/17罗伯逊易位猪的3种杂交组合的394头后代进行核型分析, 出现3种核型猪:13/17易位纯合子猪[2n=36, XY或XX, rob(13;17)]、13/17易位杂合子猪[2n=37, XY或XX, rob(13;17)]和正常核型猪[2n=38, XY或XX]。应用PCR-RFLP技术在POU1F1基因的1 746 bp扩增片段中检测到1个RsaⅠ限制性内切酶的多态位点。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POU1F1基因第4外显子, 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均未检测到突变。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RsaⅠ酶切多态位点的突变在3种杂交后代群中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 在3种核型群体中也是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频率占优势, 其中AB基因型频率在易位杂合型群体中较高。各杂交后代群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 不同核型群亦处于非平衡状态。13/17易位杂合子猪×13/17易位杂合子猪和13/17易位杂合子猪×约克两杂交后代群的PIC表现为中度多态, 而13/17易位杂合子猪×皮杜杂交后代群表现为低度多态; 易位杂合型群体表现为中度多态, 正常核型和易位纯合型群体表现低度多态性。  相似文献   

12.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操作简单易行,无需引入外源基因,生物安全性高。但怎样快速筛选获得不含外源转化元件的基因编辑后代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本研究创造性的将拟南芥种皮特异性启动子At2S3与荧光筛选标记基因mCherry组装进植物基因组定点编辑CRISPR载体pHDE中,以拟南芥as1为靶基因,构建一种通过荧光标记筛选、实现转化后代中Cas9 Free的基因高效编辑体系。结果表明,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的带有筛选标记的CRISPR载体与设计相符,外源插入片段正确。挑选转化后种皮上带有红色荧光标记的阳性种子培育得到T1代植株,经PCR验证,成功获得as1定点敲除的纯合突变植株,纯合子比率达到40%;挑选T1代纯合突变上不带荧光的种子,培育得到的T2代植株中,PCR检测不到Cas9片段,实现了编辑后代的Cas9 Free。本研究构建的一种带有可视化筛选标记的基因高效编辑体系,成功实现编辑后代中无外源插入的Cas9等转化元件,生物安全性高,为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植物遗传资源改良中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和传粉昆虫,本研究旨在探究山东省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关系,为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种质资源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选取山东省沂蒙山地区7个采样地点的114群中华蜜蜂采集蜂,根据Ruttner的形态学分析方法,对其36项形态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利用筛选后的11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工蜂的平均体长为12.064~13.351 mm,平均前翅长为8.198~8.694 mm。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8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2~17不等,7个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3115和0.2872,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4545(ST-AQ)~4.0000(BHY),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916~0.3397,群体的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48。Nei氏遗传距离为0.0092(XL-DLZ到XZ-XLZ))~0.1000(XL-DLZ到XL-DJW)。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沂蒙山地区的中蜂可以分成3类。【结论】沂蒙山地区各个采样地点之间的中华蜜蜂种群结构接近,表明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着基因交流,与其他地区中华蜜蜂种群比较,沂蒙山地区中华蜜蜂在形态和遗传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显微注射法 ,将一个由 1.3kb人感光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 (hIRBP)启动子区和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hVEGF183)cDNA所构成的融合基因片段HIRV183导入 2 89枚ICR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原核 .制备当代 (G0 )转基因小鼠 ,共得G0 代小鼠 17只 .经PCR和PCR Southern方法筛选得到 1只为hVEGF183转基因阳性小鼠 ,整合率为 5 9%,转基因总效率为 0 3%.将其与正常ICR小鼠交配 ,经PCR和dot blot杂交鉴定后代 (F1)小鼠阳性整合率为 4 5 9%.F1代兄妹之间进行交配 ,后代 (F2 )小鼠阳性整合率为 6 7 6 %.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hVEGF183整合在小鼠染色体的单一位点 ,为以后利用转基因动物的方法对VEGF这个新型异构体VEGF183进行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军  游小妹  陈常颂 《西北植物学报》2023,43(12):1981-1993
为研究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背景,分析不同茶树自然杂交后代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24对EST-SSR标记对82个茶树自然杂交后代和34个福建主要栽培品种进行分子标记,分析了茶树自然杂交后代的亲缘关系、群体遗传多样性、亲本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24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57个多态性位点,平均等位位点数为6.542个,Nei’s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88,Shannon’s 信息指数平均为1.182,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77和 0.591。(2)遗传距离聚类将个供试样品划分为4类,群体1主要为‘丹桂’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2主要为‘丹桂’、‘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与福建省乌龙茶品种;群体3主要为‘白鸡冠’及其自然杂交后代;群体4主要为福建省绿茶品种。(3)‘丹桂’、‘白鸡冠’、‘黄观音’自然杂交后代群体与福建主要栽培品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79、0.117、0.107。(4)群体1亚群b内‘丹桂’自然杂交后代模拟亲本准确率为77.8%,模拟父本主要为福建乌龙茶品种,与群体2(亚群a)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分化系数、基因流分别为0.899、0.043、5.480。(5)AMOVA分析结果显示,有88.5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的个体间,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  相似文献   

16.
蜜蜂克什米尔病毒(Kashmir bee virus,KBV)是一种高毒力的急性蜜蜂病毒,可以引起蜜蜂的死亡和蜂群崩溃.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灵敏、快速检测KBV的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参照GenBank中polymerase polyprotein有关基因序列,设计一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通过体外转录法制备RNA标准品作为阳性模板.在对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 KBV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有效扩增8×100拷贝/μL~8×107拷贝/μL 的KBV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8拷贝/μL,对其他蜜蜂病毒不发生交叉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低于1%和2%,重复性良好.应用本研究建立方法与常规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TaqMan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优于常规RT-PCR.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RT-PCR检测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为KBV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空间诱变条件下蜜蜂后代的波动性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罗其花 《昆虫知识》2009,46(4):542-546
利用航天搭载的雄蜂精液对处女王进行人工授精,产卵后大量培育后代蜂王;以SP1、SP2及SP3代蜂王后代工蜂为研究对象,考查波动性不对称(fluctuating asymmetry,FA)在不同代次种群中各对称性状间的表现情况。结果表明:SP1、SP2和SP3代工蜂的前翅长及肘脉a均表现出FA,SP1、SP2代的对照组中均未出现,而SP3代的对照组蜂群则全部表现出FA;与对照蜂群相比,空间诱变后代的前翅长及翅脉a的FA值均较高。此外,讨论FA在蜜蜂种群对生态环境适应性上应用以及利用蜜蜂的FA来监测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蜜蜂群体实际上是一个家庭,由一个母亲(蜂王)、几个父亲(雄蜂、交配后死亡)和它的后代(工蜂和雄蜂)组成。初看起来它们的关系很简单,但由于蜂王的交配方式不同,蜂王可以产受精卵和未受精卵,而且蜜蜂还存在着单倍、二倍性,蜜蜂家庭中蜜蜂个体的关系却相当复杂。认识一个蜂群中可能存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蜂群的遗传组成,对于蜜蜂遗传育种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经过各国蜜蜂遗传育种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搞清楚蜂群中蜜蜂个体的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蜜蜂的细胞学、蜜蜂卵子和精子的发生以及蜂王的交配方式。蜜蜂的细胞学对大多数动物来说,一个新生命是由一个精细胞和一个卵细胞结合而来。每种性细胞各含有一组染色体,因而给予新的个体两组染色体,称为二倍体数。蜂王和工蜂是雌性蜜蜂,它  相似文献   

19.
(续1998年第33卷第1期第25页)所谓的转基因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的方式,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动物的基因组内,使该转基因动物能稳定地将此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实验技术。此项技术使人类试图将某些动物作为一种生物反应器去生产各种有用的蛋白,特别是医用活性肽...  相似文献   

20.
利用精子介导的基因转移(Sperm-mediated gene transfer,SMGT)方法,将sFat-1 DNA片段直接和小鼠精子孵育,再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技术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经PCR检测,16只后代中发现2只阳性个体,Southern blot进一步鉴定的结果显示有2只后代整合了sFat-1基因,成功建立sFat-1转基因小鼠模型,转基因率为12.5%。本研究运用精子介导的转基因方法将sFat-1基因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为进一步研究sFat-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