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2007年发掘的河北临城补要村遗址唐代土洞墓M15为男女两个体合葬墓。两个体人骨上下叠放在一起,均已成年。下层个体为中老年男性,头骨偏离正常解剖位置。其右侧顶、枕骨上有约10 cm长的砍痕,与右侧人字缝垂直。砍痕两端分别位于顶骨和枕骨上,并在顶骨、枕骨上形成骨裂。砍痕贯穿整个颅骨骨壁,是造成该个体死亡的直接原因。上层个体为中老年女性个体,各骨骼解剖位置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2.
正由郭肖聪创作的这幅古人类生活情境复原图表现的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用热石(FCR)烹煮食物-使用石煮法熟食的场景。石煮法是古人类用火熟食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项复杂的技术和行为,即把烧热的石头放进装有水和动植物食材的盛器中,通过不断添加热石而使水保持沸腾,从而把食物煮熟,让饥饿的人们大快朵颐。在陶器、青铜器等器皿发明之前,用于石煮法的盛器一般是在地面挖出的凹坑上铺上兽皮,形成锅  相似文献   

3.
《人类学学报》2018,37(2):158-158
吴新智先生对中国古人类化石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更新世时期中国古人类化石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并呈现镶嵌性表现特点;同时,部分中国古人类化石上有少量本土罕见但欧洲很常见的特征。基于这些发现,吴新智先生提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解释中国地区的古人类演化。这张图展示了在北京周口店、陕西大荔、  相似文献   

4.
正水洞沟遗址作为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至今共发现、发掘了12个地点,建立了该区域基本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序列,包含石叶技术、简单石片技术以及细石叶技术。第2地点是核心地点之一,2003年以来经历过多次系统的考古发掘。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2003-2007年度的发掘的T1、T2区域和2014-2016  相似文献   

5.
<正>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水洞沟遗址核心区。2003年至2005年共进行三次系统发掘,揭露面积25m2,出土包含石制品、动物化石、鸵鸟皮及装饰品等文化遗物上万件,OSL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地点活动的年代大致为距今30 ka~24 ka BP。遗址埋藏在边沟河左岸第二级基座阶地,文化层为灰白-灰黄-灰绿色粉砂及黏土质粉砂,厚度在3m左右。对不同层位的粒度分析、出土遗物的两维  相似文献   

6.
<正>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先生在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发现了北京猿人(周口店直立人)第1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在准备送往北平新生代研究室时,王存义由于心情过于激动,拍照时把裴先生的半张脸抖出了镜。自1927年正式发掘以来,  相似文献   

7.
正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包括山西的73113地点和河北的74093地点;封面图片展现的是74093地点(上)及在该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下左)、石球(下中)和2007-2012年的发掘面(下右)。遗址发现于1974年,1976、1977、1979、20072012年进行了发掘,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其中上层出土丰富的人类化石、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8.
正生活在距今约700年前的中国西藏日喀则拉托唐古墓地的人群网络聚类为两个单倍群,即M9a1a1c1b1a(右上)和A17(左下)。M9a1a1c1b1a呈放射状,且中心与外围人群序列上存在较少的突变,呈现出了此单倍群以西藏拉托唐古墓地(红色)和古代尼泊尔(绿色)个体为放射中心,在短时间内人口扩散的信号,且对于现代M9a1a1c1b1a西藏居民(粉色)及周边人群很可能具有直接母系扩散影响,最近共同祖先据现代较近。  相似文献   

9.
封面图片     
正致瘿昆虫:半翅目(Hemiptera),蚜总科(Aphidoidea),瘿绵科(Pemphigidae),倍蚜族(Melaphidini)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寄主植物:无患子目(Sapindales),漆树亚目(Sumac suborder),漆树科(Anacardiaceae)盐肤木属(Rhus)盐肤木(Rhus chinensis)拍摄地点:湖北省宜宾市五峰县拍摄时间:2016年8月18日(角倍生长中后期)拍摄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陆沁  相似文献   

10.
正放线菌(Actinobacteria)在微生物中属原生物界,厚壁菌门,放线菌纲,放线菌目,是一类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形态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大多数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其菌丝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放线菌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主要分布于中性或偏碱性、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在空气、淡水和海水等处也有一定的分布。土壤是放线菌生长的良好场  相似文献   

11.
正黑曲霉是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菌丛呈黑褐色,顶囊为大球形,分生孢子为球形,呈黑、黑褐色。黑曲霉是常见的食物污染物,能导致某些水果和蔬菜产生黑霉。它广泛存在于土壤中,也常见于室内环境中。虽然黑曲霉极易使洋葱和观赏植物出现黑霉,但与其它曲霉不同,它极不易引起人类疾病;黑曲霉还是食品工业上重要的发酵菌种。Aspergillus nig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Aspergillus genus in  相似文献   

12.
正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是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单个精子注入卵母细胞浆内使精卵结合受精,并将受精卵体外培养形成早期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内的一种较为精细、尖端的辅助生殖技术。哺乳动物ICSI的研究首先在ICSI家兔的培育上获得突破性进展,随后ICSI技术先后在牛、小鼠、绵羊、马、猫、猪等动物  相似文献   

13.
正斑马鱼(Danio rerio),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didae),短鱼丹属(Branchydanio)。因其体侧具有5条延伸至尾部的水平蓝色条纹而得名,斑马鱼原产于喜马拉雅东南部地区的溪流的热带淡水鱼,在科学研究中斑马鱼作为重要的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之一,可广泛用于发育生物学、遗传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药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具有  相似文献   

14.
正H7N9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A),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是一种新型重配病毒。长江三角和珠江三角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高发地区,通常在冬春季节高发流行。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普通患者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  相似文献   

15.
正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称出芽酵母,是发酵中最常用的生物种类,其细胞为圆形或卵形,直径5~10μm,繁殖方式为出芽生殖。在现代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酿酒酵母因其全基因组较小、遗传背景相对清楚、生活周期短,常用作真核模式生物,其作用相当于原核的模式生物大肠杆菌。酿酒酵母是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真核生物,研究发现其基因组中的编码序列与人体中获得的单个细胞中的编码序列  相似文献   

16.
正布氏鲳鲹(Snubnose pompano,Trachinotus blochii),俗称金鲳,属鲈形目,鯵科,鲳鯵属。分布于日本海南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栖息于5~20米水深的沿岸或河口海域。布氏鲳鲹属掠食性鱼类,体侧扁,呈卵形状。侧线略弯曲,背鳍成长后多萎缩,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基底甚长,体被小圆鳞,上颌骨伸出。布氏鲳鯵具有生长快速,代谢旺盛的特点,其摄食与生  相似文献   

17.
正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其能够产生多种杀虫蛋白,不但在作物的害虫防治方面得到极大的应用和推广,而在蚊虫等病原媒介昆虫的防控,以及一些类型的癌细胞的防治方面也有其独有作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对其宿主具有高度特异性,杀虫微生物资源的鉴定和挖掘也愈发重要。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  相似文献   

18.
正结肠癌(colon cancer)是源自结肠部位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发生部位为乙状结肠与直肠的交界处,以未分化癌、腺癌、黏液腺癌居多,呈息肉状、溃疡型等形态。大部分结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习惯以及机体衰老,少部分则因为遗传疾病。结肠癌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直到发病中晚期发现为止,其潜在症状包括疲倦感、体重骤降、排便方式改变、便中带血或黏液等。目前检查结肠癌的方式主  相似文献   

19.
正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为蚊科库蚊属的一种,体形中等,整体为淡褐色,喙与足呈深褐色,无白环,中胸背板无白色条纹,腹背各节基部有灰色横带,带的后缘平直。主要孳生于人居附近污染的积水中,幼虫可以在受污染的积水中生长,但不能在室内干净的贮水中孳生。淡色库蚊分布地区偏北,幼虫出现的季节随纬度升高而推迟,在苏南、浙江等偏南的地区每年有6~7月、10~11月两个季节高峰,在北方和西北地  相似文献   

20.
正甲状腺(Thyroid)是脊椎动物非常重要的腺体,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是颈部的内分泌腺,甲状腺是人体中最大的内分泌腺,分为左右两叶,中间由较窄的峡部相联,呈H形。人的甲状腺形似蝴蝶,犹如盾甲,故以此命名。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活性物质有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3和T4是由碘和酪胺酸合成。它们对于蛋白质合成、体温调节、能量产生和调节有着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