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液循环”的教学随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液循环”的教学随笔周霞(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415000)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血液、血管种类和心脏四腔的关系,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出现许多错误的认识。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循序...  相似文献   

2.
现行《生理卫生》课本对循环系统的动脉、静脉及管内所流动的血液只作了较简单的阐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产生一些模糊认识,错误的认为动脉里流动着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着静脉血。其实不然。肺动脉里流动着的却是暗红色、含氧低的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着的是鲜红色的含氧高的动脉血。胎儿的脐动脉与脐静脉,这两种血管里面流动的血液也与其血管的名称不符。本文针对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它们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许桂芳 《生命世界》2010,(1):103-104
“写规范字,讲普通话”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多年的植物学教学中我发现,植物名称、专业术语中有部分文字容易被误读、误写,教师的疏忽会导致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错误理解。高霞莉曾发表了“常见植物名称中多音字集锦”一文,对植物学教学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一.观察哺乳类动物心脏在血液循环器官一章教学上的必要性正确掌握心脏构造的知识和活瓣启闭的原理,是理解血液循环这一概念的主要关键之一。因此,在“血液循环器官”这一章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心脏的构造和它活动的原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生理学,除了  相似文献   

5.
所谓循环,是指周而复始地运动,如血液循环。由于心脏不停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往返流动,即从心脏到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最后又回到心脏,这种血液的循环是显而易见的.同样,作为循环系统另一组成部分的淋巴系统,也能称为淋巴循环吗?1990年版生理卫生教材P58是这样讲的,“这种淋巴在淋巴系统中的运行,叫淋  相似文献   

6.
目前的教科书中,对十足目的血液循环大部分都是描述虾类较多,专论蟹类的文献较少。为此,本文拟对蟹类的循环系统及其功能进行讨论,以祈能提供教学上作为参考。蟹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血窦、鳃血管及围心腔组成。 (一) 心脏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中心(图1、2:1),位于头胸甲的心区下面。蟹的心脏单室,略呈  相似文献   

7.
十足目Decapoda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型,由心脏、额心、动脉、微血管、血窦、鳃血管及围心腔组成,是甲壳纲Crustacea中构造最典型的一个类群,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开放型循环系统的代表,因此在教学和科研上,皆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血压:在本课提问过程中,重要地考查学生关于心脏工作和心脏向血管排出血液的知识,这样就容易由旧教材过渡到新教材。血压的不同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作用,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这里重要地是给以鲜明的叙述和运用具体的实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学生明确动物的颈动脉被切断,血液就会像喷泉一样喷出;如果损伤了四肢的大动脉,血液流失较少;从损害的静脉流出的血液却是缓慢的。这样的事实就允许我们作出结论:“心室收缩所产生的血压,由心脏传处到血管里”。现在不难说明血压的不同就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主要原因。应该指出静脉回到心脏入口处的血压是较低的,这就促使血液流回心脏。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物学教学大钢(修订草案)中指出:在讲授“血循环器官”一章里,要着重讲授神经系统对于心脏和血管的工作的影响。笔者为了使学生容易掌握和加深理解这个概念,便给学生做了下面这一个简易实验。一、目的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心脏跳动的快慢和血管的舒张、收缩程度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的知识是"血液循环"一节的教学重、难点,概念多且抽象,学生易混淆、难理解。在教学中采用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由抽象变为具体,既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正> 昆虫有一条从头部到腹部末端,沿背壁中线纵向延伸的背血管,背血管借心翼肌附着在背壁上,可以分为背动脉和心脏。背动脉位于头胸部,无收缩搏动功能。心脏位于腹部,按体节膨胀成心室,每心室的两侧各有心门一个。心脏可以收缩搏动。昆虫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血淋巴由背动脉流出,从头部向后在体腔内的各组织和器官间流动。血淋巴不象高等动物的血液那样,具有输送氧和二氧化碳的功能。因  相似文献   

12.
1.教学工作是一门培养人的艺术、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且应该着重于对能力的培养。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中常听到学生反映:“植物学难背,专有名词多……。”我想为什么植物学的学习要死记硬背呢?能不能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而让他们学到生动有趣的知识呢?虽然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但是学习植物学,即使能背得几百种植物的特征,也不一定能对得上号。所以,在植物学的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读书,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其创新精神,三者是有联系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相结合,才能产生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1.1对教材的认识“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江苏科技出版社)8年级上册的第14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课题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管、心脏和血液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巨蜥(Varanussalvator)属蜥蜴亚目巨蜥科。本文报告其循环系统解剖。1材料巨蜥为2♀1♂,平均体重223kg,平均全长112m,1987年得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站。2结果巨蜥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淋巴系...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复习均存在不少知识难点。在这些难点的教学中,常常不是教师解释一次。学生做一个练习就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对多数学生而言,既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从正面引导),又要帮助学生辨别真伪(从反面让学生辨析错误并纠正错误),才能加深和巩固理解。生物学教学中可以用“积极构建策略”和“消极构建策略”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辨析和纠正错误的理解。教师从各个角度、不同难度。以多种形式选拟一定数量的相关练习以训练学生。如关于“基因重组”的发生时间的理解.笔者选拟了以下3例:  相似文献   

16.
一、用图“原则”学生对图象的认识,是由具体转化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趋向性、序列性、灵活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图象语言的感受、贮存和处理。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对象的实际,准确灵活地“播映”图象,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启动其思维,发展其智能。1、要对比“播映”,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如“图21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和“图22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两幅图,形象地反映了光合作用和  相似文献   

17.
微循环的概念动物及人体的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系统,心脏是动力部分,各级动脉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级静脉负责血液回流。在动、静脉系统的交接处,也就是在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有一簇簇网状分布的微细血管把微动脉和微静脉连接起来。现代生理学把这一局部的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由于这一部分毛细血管在开闭时循环血量的变化幅度很大,可以排出或潴集大量血液,所以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为“海绵样”结构,甚至有的微循环学家认为,人体就是由微血管组成的“海绵体”。从历史上看,微循环的研究早在300多年  相似文献   

18.
脊椎动物血循环系统是动物学和比较解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血液循环的注射标本制作是实验观察的必备材料. 双色连续注射法,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血液循环的原理,摸索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优点是在一个部位连续注射两种不同的色液,即可显示动脉和静脉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构建概念模型,并尝试运用计算机建模、创设真实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运用重要概念,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逻辑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这样有利于提高肾小体的有效滤过率,所以肾的血液循环与肾的功能关系极为密切。肾动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成为叶间动脉,走向锥体间的肾柱内、并在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形成与肾表面相平行的弓状动脉。由弓状动脉沿一定间距的皮质发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向被膜发出毛细血管,并在沿途向两侧发出输入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血管球,再汇合成输出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汇合进入小叶间静脉和弓状静脉。肾被膜和皮质表面的毛细血管进入星形静脉,然后也进入叶间静脉。分布在髓质的血管,大部分与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