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对蟹类幼体的研究颇多(Clark,1984;Chang等,1995;Hiroshi等,1976;Hwang等,1993;Ingle,1984;Jose,1988;Jun,1993;黄胜男等,1965;梁象秋等,1974;孙颖民等,1984),但...  相似文献   

2.
赤水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与四川省西南部接壤,为长江支流赤水和习水的中、下游。海拔221—1844m之间,气候温湿多雨,是淡水蟹类适宜的孳生区,也是肺吸虫病的自然疫源地,具长江上游的区系特色。 1984年6月至1986年9月,作者对该县的淡水蟹类进行了种类分布及肺吸虫囊蚴携带情况的调查研究,先后共发现蟹类7种,隶于3科3属,对贵州省蟹类调查(戴爱云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体视学显微镜对淡水蟹类2科8属12种的触角结构进行形态学观察,发现淡水蟹类2科8属间触角的形态结构存在可用于形态学分类的特征性结构,其中第1触角比第2触角具有更多的特征性结构,且同种雌雄之间触角形态结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淡水蟹触角的形态结构特征可作为淡水蟹类属间鉴别的形态指标,可作为现有淡水蟹类形态分类系统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鲵侧线器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红  黄世强 《动物学报》1995,41(3):235-242
本文以光镜和扫描是镜手段研究了中国大鲵幼体,亚成体及成体头部及躯干部表皮中的侧线器官,即电接受壶腹器官,机械接受的表面神经丘和陷器官的分布,形态和发展变化。壶腹器管仅存于幼体头部,变态结束后消失,后两种终生存在,但前者按一定路线和方向排列,后者仅存于头部,陷在表皮中,文章探讨了壶腹器官的原始性,其消失与生活习性以及由水登陆进化的关系;对三种器官的形态及其它有尾类的侧线器官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1981年—1984年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区龙门山脉作并殖吸虫病调查中,采集到大量蟹类标本,经整理鉴定出淡水蟹类5种(锯齿华溪蟹、光泽华溪蟹、灌县华溪蟹、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和罗城近溪蟹)。隶属2科2属,发现下列2种为四川蟹类新纪录,又是四川地区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蟹类新纪录。黄明显等(1986)曾报道四川的淡水蟹类共有1科2属7种。本文又增记1科1属2种,至此,四川地区淡水蟹类共为9种,隶属于2科3属。现简述如下:长江华溪蟹陕县亚种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 shanxianense(Dai et Chen1981)1984.5,采集于四川广元县元吉乡小河沟。生活于…  相似文献   

6.
两栖爬行动物标记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两栖,爬行动物的标记是研究动物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比较理想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两栖,爬行动物(蛇类已另述)成,幼体的标记,剪指(趾)烙印,植皮,标签以及涂色等标记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雪  毕俊怀 《动物学杂志》2014,49(2):274-279
于2011年9月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捕获118条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幼体,测量其部分身体指数并对其两性异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雄性幼体和雌性幼体的平均体长分别为36.3 mm和34.0 mm,雄性的体长显著大于雌性。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幼体有较大的头部和尾部,雌性幼体具有较大的腋胯距。草原沙蜥幼体的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相食关系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于1992年和199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对海蜇幼体与对虾幼体的相食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对虾各期幼体均不摄食海蜇各期幼体。海蜇各期幼体摄食对虾各期幼体的能力不同,其中以伞径10-20mm的后期碟状幼体摄食对虾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的比率最高,摄食糠虾幼体和仔虾的比率较低;而伞径20mm以上的幼蜇不能吃掉仔虾。文中还对今后合理放流增殖海蜇和对虾资源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氏沼虾(Macrobrachium malcolmsonii)的幼体从孵化到变态为幼虾要经过多次蜕皮,每次蜕皮均伴随形态及附肢特征的改变。采用显微观测摄像法对马氏沼虾Z1-Z12各期幼体样本30尾进行了观察,测量结果表明Z2与Z1在复眼上存在较大差异,Z3与Z2、Z4与Z5的主要分期特征均位于尾节上,Z6的腹部出现腹足萌芽,Z7与Z8的形态差异在于第一触角内鞭和外鞭的附肢变化,判别Z9-Z12的主要分期依据为步足、腹足和额角形态。因此通过观察Z1-Z12幼体第1触角上的内鞭和外鞭,第2触角上的触角鞭和触角片,头胸甲上的额角、背刺、复眼和第1、2对步足,腹部的附肢、尾节和尾扇等形态变化,及测定各期幼体附肢的分节数和刚毛数等可量性状上的差异,可为马氏沼虾蚤状幼体分期提供生物学依据;此外还对马氏沼虾与罗氏沼虾幼体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测定幼体触角鞭的分节数量,为两种沼虾幼体之间的鉴别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 Edwards)属甲壳纲(Crustacea)、软甲亚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其形态解剖、生态习性及生理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报道(Panning,1939;Koch,1952;堵南山,1954,1957,1958;Bauchau,1960;Leersnyder,1966,1967;Dbainaut et al.,1976;Chevigue,1976;Leeranyder et al.,1977,1978;Pequenx et al.,1982;Chapelle et al.,1982;谈奇坤等,1984.),但至今未见有关细胞遗传学方  相似文献   

11.
川金丝猴的乳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仁 《兽类学报》1993,13(4):300-301,303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牙齿按其发生情况属于再生齿,一生中有两套齿列,即乳齿脱落后换上恒齿。乳齿的萌出时间和形态可作为动物分类依据之一,还可作为估计月龄指标以及幼体摄食活动和消化特征。因金丝猴幼体的乳齿材料不易获得,迄今对其研究尚属空白。本工作在1头雄性幼体接受人工哺育近6个月基础上,对其乳齿形态和萌出时间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冰杨  那杰  刘岩 《昆虫知识》2008,45(3):441-444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的卵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记录蟋蟀胚胎每一天的形态变化并使用显微摄影方法记录胚胎发育过程,对蟋蟀卵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根据胚胎形态的发育特点,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无节幼体期Ⅰ、无节幼体期Ⅱ、无节幼体期Ⅲ、无节幼体期Ⅳ。经历14天,蟋蟀的头部、触角、3对足、尾部、腹部及背部都发育完全,整个胚胎发育随之结束。  相似文献   

13.
红螯螯虾胚胎发育研究Ⅰ.胚胎外部结构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详细研究了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胚胎的外部形态发育过程。在水温28℃的条件下,整个发育过程约需39d,顺次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复眼色素形成期及孵化准备期。刚孵化出的幼体在形态结构上与成体相似。  相似文献   

14.
中华蟾蜍蝌蚪颅骨发育的形态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5.
热带岛屿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热点之一。海南岛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岛屿, 丰富独特的淡水蟹类是维持岛内淡水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关键类群。本文通过多年野外调查, 综合历史及最新文献资料, 对海南岛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及其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 并对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发现, 海南岛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位于中南部山地, 主要集中于中部的霸王岭、鹦哥岭和猕猴岭, 南部的五指山和吊罗山, 以及西南部的尖峰岭一带。其物种多样性整体上呈现中南部山地高、平原台地低的特点。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对海南岛淡水蟹类物种现状的评估结果显示, 全岛受威胁淡水蟹类物种的占比为16.7%。基于分布区预测, 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对淡水蟹类潜在适宜分布区的覆盖度明显优于此前碎片化的各级保护区。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海南岛淡水蟹类的总体生存状况良好, 但一部分山地或平原种类处于受胁状态。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有望为岛内淡水蟹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开展淡水蟹类等淡水生物多样性监测, 有助于促进海南岛淡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长效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动物学杂志》1998,(5):59-62
1无脊椎动物遗传(染色体、同功酶)、形态、分类、寄生虫等有机污染对中国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的研究丁美丽林林李光友等海洋与湖沼1997,28(1):7~12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罗氏沼虾幼体摄食量及发育的研究林小涛海洋与湖沼1997,28(1):13~20一种...  相似文献   

17.
对利氏才女虫Polydora ligni幼体的发育过程及各发育阶段形态结构特点作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16±3)℃下,卵在卵袋中经过4 d发育成3刚节浮游幼体后进入水体开始浮游生活,13 d后14刚节的浮游幼体开始变态,19 d发育成21刚节后开始沉落转为底栖生活,21 d后23刚节的底栖幼体完成变态营管栖生活.  相似文献   

18.
采用TPS(thin-plate spline)形态计量软件计量了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幼体蝌蚪发育中软骨性颅骨的11项形态指标的变化,采用颅骨总长(TLC,the total length of chondrocranium)线性回归分析了各形态特征与颅骨总长的关系.通过对中华蟾蜍幼体蝌蚪颅骨的线性形态测量,结果表明喙上软骨、内睑部关节距等呈负异速生长,外睑部关节距呈同速生长;听囊等感受结构呈正异速生长,与Emerson等人的观点有所不同.基于中华蟾蜍幼体蝌蚪各期样本之间颅骨的发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实验样本的选取中既要考虑Gosner的分期,还要考虑同期蝌蚪个体体型大小.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引起了海水碳酸盐平衡体系变化和pH下降, 最终导致了“海洋酸化”。海洋酸化对蟹类产生了从表观到分子的多重影响。文章在总结海洋酸化对各种蟹类生长发育、生理与代谢、表型和行为等方面影响的基础上, 对其影响的机理展开了讨论, 并对控制海洋酸化及其对蟹类的影响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胃磨结构在蟹类分类研究上的意义(甲壳纲:歪尾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分类研究工作中,分类学家几乎完全以形态性状为基础划分分类阶元。蟹类的分类研究工作也不例外。随着进化论的创立与发展,分类学家工作目标之一是建立反映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在化石记录缺乏的情况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尽可能利用多方面的分类性状。自本世纪以来,蟹类分类系统的研究逐渐地被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