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1974,(1)
在一些山崖上或河流两岸的陡壁上,可以观察到岩石一层又一层地重叠着,并且向四周延伸,这就是“地层”。地层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地壳——地球的表层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叫地壳运动。它往往表现为地表某些地区地势的相对上升和相邻地区地势的相对下降。上升的或者地势相对较高的大陆、高山等地区,长年累月经受风化、侵蚀等作用,原有物质不断被破坏,产生了大量碎石、泥砂及溶解于水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因自身的重力和风或流水的挟带,被搬运到下降的或地势相对较低的山脚、洞穴和江湖河海里,一层一层地沉积下来。沉积物起初很松散,有大量孔隙和水分。随着沉积物层次的  相似文献   

2.
池塘水华与底层磷营养状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比较了武汉东郊相邻池塘间隙水、上覆水与沉积物中磷形态、水相中与不同大小颗粒相联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APA)、溶解态与沉积物APA动力学参数及沉积物有机质的含量。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aeruginosa)出现或繁盛的池塘上覆水中正磷酸盐 (O—P)或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的浓度较高 ,而底层水相不同形态磷浓度较低的池塘叶绿素的浓度亦低 ,且未见铜绿微囊藻 ,故水华与底层磷营养之间联系紧密。各塘沉积物磷主要以铁结合态形式存在 ,铜绿微囊藻繁盛的池塘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含量较低 ,而有机质含量较高 ,底层APA亦表现出较高的底物亲和能力 (较小的Km 值 )和反应速度 (较大的Vmax值 ) ,上述结果说明 ,有机质可能在上覆水、间隙水与沉积物诱导具不同动力学特征的高APA ,同时引发厌氧状态 ,这双重因素均有利于O—P的迅速释放 ,从而促进水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4.
依据沉积学及遗迹学特征,豫西寒武系第二、三统馒头组共识别出固底遗迹化石11属15种,包括抓痕、爬痕类和潜穴类遗迹化石。节肢动物抓痕、爬痕类固底遗迹化石形成在沉积-水界面很浅处,保存为极为清晰、完整、精细的附肢痕迹,多形成于细粒的泥岩或粉砂质泥岩层面上,部分保存为上覆粗粒沉积物的底面铸型;潜穴类固底遗迹化石不发育外壁,以水平或近水平分布为主,保存有清晰的潜穴形态,潜穴表面发育精美的纹饰,充填物与围岩反差较大,被动充填上覆的粗粒沉积物或者聚集海底迂回的砂粒得以保存。发育遗迹化石的固底底质主要由沉积物长期或间歇性暴露和低的沉积物混合程度所致。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中微生物资源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屈建航  李宝珍  袁红莉 《生态学报》2007,27(6):2636-2641
沉积物生境条件特殊,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作为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主要推动力,沉积物中的微生物在水-沉积物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水质变化如污染和富营养化反过来会引起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沉积物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从侧面了解上覆水水质、推测其污染及演化历史。沉积物中微生物物种、基因等资源的鉴定和获得,有助于丰富当前对微生物资源的认知领域,并为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研究描述了沉积物生境的一般特点,并对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种质和基因资源等几个重要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研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基础,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中磷的形态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过程重要的因素。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密云水库白河库区沉积物基本特性和磷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密云水库白河库区总磷含量为505.11~829.56 mg·kg~(-1),各形态磷含量从高到低排序为HCl-PBD-PNaOH-PNH_4Cl-P;HCl-P和BD-P是密云水库沉积物磷的主要形态,两者在沉积物磷中所占比例为53%~80%;在空间分布上,总体表现为深水区及白河与潮河之间的过渡区域总磷含量较高,可能与该区域沉积物粒径较小有关;根据上覆水与间隙水之间的总磷浓度梯度,可判断出,入库(套里)及过渡区(库北)沉积物表现为源,释放总磷到水体中,而其他地方则表现为汇,这是由沉积物磷形态组成和上覆水溶解氧和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2013年沉积物各形态磷形态含量比2002年均有所下降,表明密云水库上游综合整治措施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湖泊沉积物是指湖泊中沉积的物质,湖泊中大量营养盐富集在沉积物中。水体中各形态的磷通过污水排入、地表径流及水生生物残骸等多种途径输入至湖泊,在温度、上覆水pH、溶解氧及氧化还原电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经过一系列变化,其中水体中的部分磷在沉积物吸附、化学絮凝、共沉淀等作用下蓄存于湖泊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8.
九龙江河口区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通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平  金宝石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2017,37(1):192-203
通过对九龙江河口区陆基养虾塘水样和沉积物样品采集分析及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探讨了虾塘在不同养殖阶段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虾塘沉积物向上覆水体释放NO_x~--N(NO_2~--N和NO_3~--N)、NH_4~+-N和PO_4~(3-)-P能力均呈现随养殖时间推移而降低的特征。沉积物在养殖中期和后期分别呈现对上覆水体NO_x~--N和PO_4~(3-)-P的吸收现象,但总体表现为释放(平均通量分别为(1.87±1.15)、(1.58±0.52)mg m~(-2)h~(-1)和(1.22±0.62)mg m~(-2)h~(-1))。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无机氮交换以NH_4~+-N为主(沉积物平均释放通量为(46.18±13.82)mg m~(-2)h~(-1))。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间的营养盐浓度差(梯度)及温度对上述交换通量的时间动态特征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初期或中期沉积物较高的无机氮(尤其是NO_2~--N和NH_4~+-N)释放是养殖塘水质恶化的一个极具潜力的污染内源,可能会对虾的健康生长产生负面效应,控制沉积物无机氮释放是养虾塘养殖初期和中期重要的日常管理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103-1111
为研究不同密度下的鲤鱼(Cyprinus carpio)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的影响,实验设置了一个对照组(不放鲤鱼组,用C0表示)和5个不同鲤鱼放养密度组(2、4、6、8、10尾/水槽,分别用C2、C4、C6、C8、C10表示),定期用无扰动底泥采集器采集沉积物样品,乙炔抑制法测定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反硝化及硝酸盐氨化速率,示踪颗粒法测定鲤鱼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5种密度下,鲤鱼对底泥的物理扰动深度主要集中在15 cm。(2)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硝化速率显著高于鲤鱼放养组(P0.05),而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低密度放养组(C2、C4和C6)(P0.05)。(3)实验期间,空白组(C0)沉积物-水界面几乎检测不出反硝化速率,而鲤鱼放养组则总体表现为放养密度越大,沉积物-水界面反硝化速率越高。(4)各组硝酸盐氨化速率波动范围不大,但放养密度较大的C8和C10组,其硝酸盐氨化速率相对其他组较高。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鲤鱼对沉积物-水界面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放养密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在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充足的情况下,鲤鱼的扰动可以对富营养化池塘起到很好的去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固磷方式对巢湖沉积物磷吸附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源磷负荷将严重阻碍富营养化湖泊的恢复,其控制技术的关键在于有效增强沉积物吸附磷的能力,而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研究以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严重污染区域的沉积物为实验对象,系统比较了常规固磷方式(施用CaCl2、FeCl3、AlCl3与曝气)对沉积物磷吸附行为和间隙水溶解态可反应磷(SR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剂量的CaCl2之后,沉积物磷最大吸附量和吸附能均无显著变化,间隙水SRP浓度和沉积物磷平衡浓度(EPC0)仅有较小幅度的下降;FeCl3和AlCl3的施用可明显增加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量和吸附能,同时有效降低间隙水SRP浓度和EPC0值,即沉积物显示更强的从水中吸附磷的能力。当同处低剂量水平时,铁能更有效地降低沉积物EPC0值;反之,曝气对沉积物最大吸附量和吸附能均无显著影响,却明显提高了间隙水SRP浓度和沉积物EPC0值,进而导致更强的磷释放风险。故建议将适量铁的施用作为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修复的有效技术,且慎用曝气处理。  相似文献   

11.
水霉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拮抗活性物质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海底沉积物中分离、筛选水霉拮抗放线菌菌株,鉴定目标菌株及其无菌发酵液对水霉生长的抑制效果,并初步分析拮抗活性物质的稳定性。【方法】用稀释涂布法从采集的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得到海洋放线菌,以水霉为靶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在PDA平板上筛选出对水霉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利用其发酵液对水霉菌丝和孢子进行初步拮抗效果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分离到的数十株海洋放线菌中筛选到5株水霉拮抗菌,其中拮抗效果最强的为S26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链霉菌,并与紫色链霉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S26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发酵液在平板抑菌圈实验中,对水霉孢子萌发的抑菌圈直径达32.00 mm±0.81 mm,其5倍浓缩无菌发酵液对水霉菌丝的抑菌圈直径达39.75 mm±0.50 mm;5倍浓缩无菌发酵液抑菌活性的3.125%即能完全抑制水霉孢子的萌发;5倍浓缩液对温度具有较强耐受性,经100 °C高温30 min处理后平板抑菌圈直径为25.50 mm±0.58 mm;经不同pH值处理12 h后,pH 5.0–9.0之间仍保持较好的拮抗活性;在37 °C下蛋白酶处理2 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平板抑菌圈直径仍可达33.25 mm以上,推测拮抗物质活性成分由多肽和非多肽类代谢物共同组成。【结论】海洋链霉菌株S26产生的活性物质对病原水霉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对外界环境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而在水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同时也显示海洋链霉菌在水产病害生物防治应用领域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更广阔的挖掘空间。  相似文献   

12.
利用柱状沉积物采样器和Peeper间隙水采集器,分别于夏冬两季获取山东省南四湖不同湖区原位柱状沉积物和间隙水,分析沉积物磷形态和间隙水磷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和间隙水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四湖沉积物含有较丰富的磷,空间差异性显著,总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这与南四湖北部距离济宁市区较近、受污染较重有关.各磷形态组分中以无机磷(IP)含量最高,夏冬两季IP含量分别占总磷(TP)的52.3%~87.2%和60.6%~88.3%.4个湖区表层沉积物TP含量(5 cm内)均呈现夏季>冬季的特征,可能与夏季水产品养殖旺盛、湖区周围耕地大量施用化肥,以及旅游活动频繁等有关.间隙水磷(PO43--P)浓度夏冬两季在垂直方向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夏季含量明显高于冬季,说明沉积物中的磷在夏季具有更大的向上覆水释放的潜力.夏季沉积物有机磷(OP)和IP相关性显著,冬季相关性不显著,说明夏季IP与OP间的形态转化较冬季活跃.沉积物铁铝结合态磷(Fe/A1-P)和IP与间隙水磷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夏冬两季Peeper法获取间隙水磷的平均含量比传统离心法高出20% ~50%,前者可能更精确.  相似文献   

13.
比较研究了蓝藻水华暴发水体与无蓝藻水华暴发水体的沉积物间隙水NH4+-N、NO3--N和。PO43--P的垂向分布特征和表层沉积物的微生物活性(FDA)、碱性磷酸酶活性(APA),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H4+-N含量在两类水体中,都呈现出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表明其有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体扩散的风险;而PO43--P、NO3--N浓度则呈现表层水>底层水>间隙水的趋势;沉积物有机质(LOI)、APA和FDA活性也都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APA与FDA活性之间相关性极显著,暗示碱性磷酸酶的分泌主要受微生物活性的影响。间隙水NH4+-N含量与表层10cm内底泥的APA和FDA活性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a=0.01),表明在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对氮素的分解和矿化作用主要受二者活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神奇的土壤     
<正>什么是土壤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联系地球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的重要圈层,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生物、气候、母质(或岩石)、地形和时间。母质是矿物岩石风化的松散多孔的固体颗粒物和可溶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circulation Pond Aquaculture, IPA)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不同磷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释放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IPA一条水槽前后端设置6个采样点,共设置4条,同时对常规传统池塘(Usual Pond Aquaculture, UPA)设置5个采样点,采用SMT(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法测量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对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统计了磷释放通量及主要影响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 IPA上覆水及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低于UPA,且IPA水体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水槽后端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水槽前端则表现为上覆水向沉积物汇集;(2)在养殖中后期,空间上, IPA水槽后端沉积物不同磷形态随着距离增加逐渐降低,且均低于UPA;时间上,2种模式TP、IP、OP和Fe/Al-P随着养殖的进行而显著增加, Ca-P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UPA基本表现为沉积物对磷的吸收,而IPA磷释放通量时空差异较大,养殖初期,水槽前端表现对磷的吸收,水槽后端10 m内...  相似文献   

16.
植物病原菌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引起各种植物病害。病原菌对植物的负反馈作用,即植物个体附近的土壤病原菌,可能反过来侵害其自身或同种个体,致死或影响生长植物的现象。植物病原菌对群落中优势种的更新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促进物种的共存。植物病原菌的负反馈作用在植物种群动态和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臭灵丹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上下移动法,醋酸扭体法、热板法、福尔马林致痛试验对臭灵丹水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及镇痛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臭灵丹水提取物LD50(腹腔注射)为1.19g/kg;臭灵丹水提取物明显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数,显著减少福尔马林致痛试验后期小鼠舔足行为;而对热板法所致疼痛无明显作用。表明臭灵丹水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外周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贵州草海氮磷分布特征及沉积物释放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草海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表层沉积物及周边河流水体系统的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阐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氮磷在草海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沉积物的"源"和"汇"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水文期大部分入湖河流的总氮和总磷浓度高于出湖河流,湖水氮磷浓度受外源输入影响较明显;丰、枯两期挺水植物区水中氮磷浓度高于沉水植物区,且沿主要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丰水期水-沉积物界面水中氮磷浓度高于表层水体,枯水期该特征不明显。枯水期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通量范围为5.244~362.506 mg·m~(-2)·d~(-1),呈现出"源"的特征;沉积物中总磷释放通量范围为-3.081~3.009 mg·m~(-2)·d~(-1),在挺水植物区表现为"汇",在沉水植物区表现为"源",内源释放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离心力对间隙水化合物浓度的影响.将腐殖质掺入东湖沉积物样品,按泥:水=1:4(体积)比室温下静置30d,随后掺入铜,泥:水=1:4(体积)比静置10d,得到总有机碳含量在1.47%-.72%、铜含量在120-2700mg/kg(干重)的试验沉积物样品,用离心法制备沉积物中的间隙水.离心参数为3000r/min、200r/min、9000r/min、1000r/min和12000r/min,4 ℃下离心20min.间隙水中化合物浓度分析表明,随离心力升高,间隙水中铜、铁、总有机碳(TOC)含量逐渐降低,钙的含量略有增加,而锰的含量不受离心力变化的影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确定在腐殖质对沉积物中铜的毒性影响研究中,制备沉积物间隙水的适宜离心条件为:12000r/min、4℃下离心20min.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在使用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如何影响蚌类物种的可检测性,于2021年冬季和春季在鄱阳湖分别采集表层水、底层水和沉积物进行环境DNA宏条形码分析,并结合传统方法采集验证。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共检测到鄱阳湖蚌类33种,传统方法共采集蚌类18种,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能检测出传统方法采集到的所有蚌类物种。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数均分别高于沉积物的,且表层水和底层水注释到的蚌类物种分别完全覆盖沉积物的。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蚌类α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不显著,但蚌类β多样性水平季节差异显著。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沉积物样本的, Beta多样性分析也显示水体样本(表层水和底层水分别)和沉积物样本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表层水和底层水的蚌类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无显著差异。鄱阳湖蚌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水深(WD)、透明度(SD)、水温(WT)和总氮(TN)显著影响蚌类群落结构。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蚌类的多样性监测中可行,且采水样比采沉积物效果好,表层水和底层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