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05年夏季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区小型底栖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洋一号”调查船于2005年7月在太平洋结核区中国合同区东、西小区调查中共进行了12个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的取样.研究表明:调查区域小型底栖生物共有13个类群.东、西两小区小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04.4±20.48)个/10 cm2,(40.26±25.84)个/10 cm2,线虫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25±0.99)(μg·干重)/10 cm2,(1.68±0.77)(μg·干重)/10 cm2,东小区小型底栖生物平均密度、线虫生物量明显高于西小区.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分别占东、西小区小型底栖生物总密度的93.13%和91.36%,其它优势类群有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等.小型底栖生物密度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其数量的75%以上分布在0-2 cm层,东小区深层的小型底栖生物所占比例比西小区要大.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调查区域的小型底栖生物密度,线虫密度,线虫生物量,桡足类密度,多毛类密度与经、纬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脱镁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与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相关性不显著.小型底栖生物密度,线虫密度,线虫生物量,多毛类密度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桡足类与叶绿素a相关性不显著.脱镁叶绿素与沉积物微型生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袁俏君  苗素英  李恒翔  于秀娟  唐玲  严岩 《生态学报》2012,32(19):5962-5971
于2010年8月在珠江口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水域夏季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183±174)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345±334)μg干重/10 cm2,平均生产量为(3104±3008)μg干重/10 cm2。共鉴定出小型底栖生物16个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双壳类幼体为优势类群,其丰度分别占调查水域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62.61%和22.62%。按生物量,优势类群由双壳类幼体(50.57%)、线虫(13.33%)和多毛类(12.47%)等组成。81.15%的小型底栖生物分布在0—5 cm的沉积物中。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线虫丰度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调查水域线虫与桡足类数量的比值(N/C)呈现出由河口上游向下游递增,且西岸明显高于东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别于2003年1月和2004年1月在南黄海广大陆架浅海水域进行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两个航次的小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分别为 (954.20±269.47) ind·10 cm-2和(1 186.12±486.07)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54.38±403.93)μg·10 cm-2和(1 120.72±487.21) μg·10 cm-2.两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值、生物量和生产力均无显著变化(P>0.05).共鉴定出20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两个航次的优势度分别为87%和9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桡足类、多毛类和动吻类;按生物量依次为线虫34%~38%,多毛类25%~33%,介形类9%~22%,桡足类8%.96.64%的小型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72.48%和89.46%.小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与沉积物砂含量(%)、粉砂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相关.代表性站位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分析显示了沿岸、黄海冷水团和东、黄海交汇区3个不同的底栖生物群落.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Zhang JH  Gao Y  Fang HD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0):2741-2748
分别于2006年7-8月(夏)、2007年4月(春)和10月(秋)对珠江口伶仃洋附近海域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进行调查.3个航次共鉴定小型底栖生物类群15类,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动吻动物、端足类、颚咽动物、涟虫、纽虫、腹足类、双壳类、星虫、螠虫、原足类和其他未鉴定种类;春、夏、秋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分别为(272.1+281.9)、(165.1±147.1)和(246.4±369.3) ind·10 cm-2,线虫为主要优势类群,分别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86.8%、83.5%和93.4%.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垂直分布不均匀,分布于沉积物0~2 cm、2~5 cm、5~10 cm的数量比例分别为54.1%、35.2%和10.8%,线虫分布于沉积物0~5 cm数量比例为87.4%;春、夏、秋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分别为(374.6±346.9)、(274.1±352.2)和(270.8±396.0) μg·10 cm-2,多毛类平均生物量最高,分别占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30.1%、46.7%和46.0%,其次为线虫(25.2%、20.1%和34.0%)和介形类(20.6%、15.3%和14.8%).伶仃洋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平面分布呈现从北向南升高、东部高于西部的趋势.伶仃洋小型底栖生物丰度、生物量分布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和758.4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和615.7μg·10 cm-2.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和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底层水温度、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底层水温度、底层水盐度、沉积物含水量、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婷婷  徐奎栋 《生态学报》2013,33(15):4556-4566
对2009年11-12月采自长江口及邻近的东海海域19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081 ±700)个/10 cm2和(600±374) μg干重/10 cm2,均呈现由北往南、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且在长江口冲淡水向东海的扩展区域内,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明显较东海外围海域高.该数量与同一海域春季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明显低于夏季.在分选出的12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4%),其次是涡虫类(2.3%)和桡足类(2.0%).线虫也是生物量上的最优势类群(占68.1%),其次是涡虫类(14.8%)、桡足类(6.8%)和多毛类(5.8%).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70.8%的小型底栖动物和69.9%的线虫分布于0-2 cm表层,均高于54%-65%的历史资料.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呈显著负相关.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和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水深和脱镁叶绿素a含量.海洋线虫与桡足类数量之比(N/C)可大致反映本海域沉积环境的质量状况,但沉积物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可造成环境评价的偏差.通过对639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04μg/个和0.365 μg/个.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 μg/个这一系数估计的线虫生物量将不同程度地高估其实际生物量.  相似文献   

8.
孟昭翠  徐奎栋 《生态学报》2013,33(21):6813-6824
利用Ludox-QPS方法并结合沉积环境因子的综合分析,研究了2011年4月采自长江口及东海10个站位以底栖硅藻、纤毛虫和异养小鞭毛虫为代表的微型底栖生物及小型底栖生物的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分布及生态特点。结果表明,底栖硅藻的丰度 (5.92 ? 104 ind/10 cm2) 和生物量 (83.29 ?g C/10 cm2) 远高于纤毛虫 (丰度为1036 ind/10 cm2,生物量为3.33 ?g C/10 cm2)、异养小鞭毛虫 (丰度为4451 ind/10 cm2,生物量为2.51 ?g C/10 cm2) 和小型底栖生物 (丰度为1947 ? 849 ind/10 cm2,生物量为49.01? 22.05 ?g C/10 cm2)。在鉴定出的11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线虫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90%和总生物量的37%。底栖硅藻生物量在长江口及东海海域呈由近岸向外海逐渐降低的分布特点,而底栖纤毛虫、异养小鞭毛虫及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则正相反。在垂直分布上,76%的硅藻和80%的线虫分布在0–2 cm沉积物表层,仅1%的硅藻和6%的线虫分布在5–8 cm分层。统计分析表明,底栖硅藻的现存量与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底层水温度呈弱的正相关;该海域底栖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的分布受多个因子而非单一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对比分析表明,长江口及东海单位体积沉积物中的硅藻丰度较水体中的硅藻丰度高2个数量级,沉积物中相当部分的叶绿素a含量可能系底栖硅藻所贡献;表层8 cm沉积物中纤毛虫的丰度约是上层30 m水柱中纤毛虫丰度的30倍,生物量约是后者的40倍。尽管纤毛虫在生物量上远小于小型底栖生物,但其估算的生产力约是后者的3倍;而异养小鞭毛虫由于个体更小,其周转率可能较纤毛虫更高。长江口及东海陆架区原生动物和小型底栖生物的高现存量及生产力预示着其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污水排海对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于2011年4、8、10、12月对青岛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中潮带一个排污口附近不同距离站位的小型底栖生物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小型底栖生物年平均丰度为(1859.9±705.1) ind·10 cm-2,最高值出现在距离排污口20和40 m的站位S2和S3,分别为(2444.9±1220.5)和(2492.2±1839.9) ind·10 cm-2,最低值出现在距离排污口0 m的站位S1,为(327.9±183.2) ind·10 cm-2.小型底栖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1513.4±372.7) μg·10 cm-2.小型底栖生物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春季,最低值出现在夏季.共鉴定出11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包括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寡毛类、缓步动物、海螨、涡虫、介形类、等足类、甲壳类幼体及其他类.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最优势的类群,占总丰度的83.1%,其次为底栖桡足类,占12.8%.在垂直分布上,小型底栖生物在0~2 cm表层分布最多,向深层呈现递减趋势,冬季部分向下迁移.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旅游等人为扰动也是影响小型底栖生物数量及分布的因素.与历史资料中的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线虫与桡足类丰度的比值
在有机质污染监测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东海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本泽  于婷婷  徐奎栋 《生态学报》2015,35(9):3093-3103
2012年7月,对长江口及东海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研究海域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总体上自北向南递减,在长江口以东的海域由近岸向外海增加,至约45 m等深线达到最高,然后向深水区减少。其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203±191) 个/10 cm2和(723±171) μg 干重/10 cm2,略高于同一海域春季和秋冬季的数量,但明显低于以往夏季的数量,这可能与本年度该海域沉积物中叶绿素a含量明显偏低有关。在小型底栖动物11个主要类群中,自由生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4.1%),其次是桡足类(2.7%)和涡虫类(1.2%)。线虫在生物量上也是最优势类群(62.1%),其次是多毛类(18.8%)、桡足类(8.3%)和涡虫类(6.1%)。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桡足类和涡虫的丰度均与沉积物中有机氮含量呈负相关;多毛类的丰度与盐度、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而线虫与所测环境因子未见任何相关关系。BIOENV分析显示,与小型底栖动物各类群的丰度相关性最高的环境因子组合为盐度、沉积物含水量和有机氮含量。研究发现,近10年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随时间推移趋向于向沉积物表层聚集,一定程度上显示沉积环境趋于恶化。通过对近岸和外海两个站位的702条线虫生物体积的测算,获得两个站位线虫的平均个体干重分别为0.186 μg/个体和0.281 μg/个体,两站位平均为0.214 μg/个体,与2009年秋冬季相邻两站位的0.213 μg/个体非常接近,但各站位的线虫个体干重变化相对较大。该结果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0.4 μg/个体系数高估了线虫的生物量,另一方面显示季节和站位差异影响了线虫个体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拟长脚数量变化和对环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徐兆礼  马增岭 《生态学报》2009,29(11):5758-5765
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29°00′~32°00′ N, 122°00′~123°30′ E海域四季调查资料,研究结合拟长脚丰度和同步水温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和计算最适温度.分析拟长脚(Parathemisto gaudichaudi)的生态类型、空间分布、数量动态以及对变暖趋势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拟长脚平均丰度和出现率都表现为夏秋季较低和冬春季较高.1959年春季平均丰度最高,为1.8 ind/m3;1959年秋季平均丰度最低,为0.03 ind/m3.1959年春季出现率最高,为62.96%;1959年秋季出现率最低,为6.90%.长江口拟长脚在1959年春季丛生指标最大(7.12),在1959年秋季最小(-1.00).这说明该种春季在长江口海域有明显的集群性,秋季集群性则不明显.温度是影响拟长脚季节变化和年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长江口海域拟长脚丰度和同步温度资料曲线拟合结果符合Yield Density模型,最适温度是17.0 ℃,置信度分析和拟合统计结果均有非常高的置信度.综合拟长脚最适温度和季节变化特征,可认为该种是暖温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拟长脚丰度有所降低,这种数量年间变化趋势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该种可作为海洋变暖长期变化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6—2007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29°30'N—32°30'N,120°00'E—127°30'E)150个站位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四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60种,隶属7个门,246属,此外,另有54类浮游幼体。其中,桡足类是最优势类群,有193种,占41.96%;端足类为第二优势类群,有51种,占11.09%;水螅水母为第三优势类群,有34种,占7.39%。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明显季节变化,其特征为:夏季(317种)秋季(309种)春季(230种)冬季(138种)。中华哲水蚤和百陶带箭虫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四季优势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可划分为5种生态类群:近岸低盐类群、广温广盐类群、低温高盐类群、高温广盐类群和高温高盐类群。结合同步调查的水文和水化学数据,进行浮游动物群落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盐度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黄海燕  陆斗定  夏平  王红霞 《生态学报》2009,29(11):5902-5911
于2006年12月23日至2007年2月3日,采集长江口海域(121° ~127°E, 30°~32.5°N)19个站位0~10cm的底泥样品,根据孢囊的形态特征共鉴定出分属5大类的27种甲藻孢囊类型.其中自养型孢囊10种,异养型孢囊17种,9种为国内首次报道,它们是Scrippsiella sp.、Scrippsiella crystallina、Pentapharsodinium tyrrhenicum、Scrippsiella sp.1、Scrippsiella sp.2、Cochlodinium sp.cf.Geminatum、 P.sp.1、P.sp.2 和Gotoius abei,并发现了Alexandrium tamarense/A.catenella complex、 A.minutum/A.affine complex两种有毒种,Polykrikos kofoidii、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 (Spiniferites mirabilis*)和Gonyaulax spinifera complex (Spiniferites cf.ramosus*)3种有害种.各站位孢囊物种数在1~15种之间,M4-13和N11-4最低,O7-6最高,且种类组成上基本以异养型甲藻孢囊为主.在长江口、苏北、杭州湾、舟山海域、外海海域分别鉴定出15、15、12、15、13种甲藻孢囊类型.对每种孢囊的分类学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丰富了长江口海域甲藻孢囊种类记录,对研究该海区的甲藻群落结构及其目标赤潮生物的种群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然地理特征的长江口水域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录三  郑丙辉  孟伟  唐静亮  蔡文倩 《生态学报》2011,31(17):5042-5054
河口分区是营养盐基准制定的前提,也是进行河口资源管理的得力工具。基于长江口2005-2006年的调查数据,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长江口本身的特征,提出以自然地理特征为基础,利用层级分区方法,对长江口水域进行分区。经一、二级分区后,长江口水域可划分为长江口过渡区、长江口外近海区、杭州湾和舟山海区等4个海区。4个海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各具特色,且各海区间的分界线具有明确的地理学意义。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分区的水体特征和沉积物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不同分区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说明分区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Changjiang Estuary, the largest estuary in China,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nutrient loading and trophic levels from the rivers to the sea, providing an ideal natural environment to explo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unctional diversity, physical/chemical complexity, and ecosystem function. In this study, 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in the sediments of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in East China Sea. The amoA gene (encoding ammonia monooxygenase subunit A) libraries analysis revealed extensive diversity within the β-Proteobacteria group of AOB, which were grouped into Nitrosospira-like and Nitrosomonas-like lineages. The majority of amoA gene sequences fell within Nitrosospira-like clade, and only a few sequences were clustered with the Nitrosomonas-like clade, indicating that Nitrosospira-like lineage may be more adaptable than Nitrosomonas-like lineage in this are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sedimentary β-Proteobacterial amoA genotype assemblages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nitrate, nitrite, and salinity.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amoA gene copies in gravity cores showed that intense sediment resuspension led to a deeper mixing layer.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amoA gene copies was nearly correlated with the clayey mud belt in Changjiang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area in East China Sea, where higher β-Proteobacteria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as observed. Meanwhile, those areas with high amoA copi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nearly matched those with low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oxygen and ammonium in the bottom water.  相似文献   

16.
The archaeal community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icrobial community distribution were investigated at five sampling sit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ypoxia area and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in June, August, and October 2006. Profiles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ies were generated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of 16S rRNA genes followed by DNA sequence analysis,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band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y cluster analysis to assess temporal changes i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ies. Most of the October samples grouped together separately from those of June and August. Analysis of DNA sequences revealed that the dominant archaeal group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hypoxia area and the adjacent East China Sea were affiliated with Euryarchaeota (mainly marine group II) and Crenarchaeota.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archaeal community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by the ordination technique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Salinity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rchae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来自香港吐露港、中国长江口及厦门港的3个属的3种隐藻及1个变种, 即半片藻Hemiselmis sp. Novarino、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 Butcher ex Novarino, Lucas & Morrall、伸长斜片藻北方变种Plagioselmis prolonga var. nordica Novarino, Lucas & Morrall、尖尾全沟藻Teleaulax acuta (Butcher) Hill, 并对每个种类的分类特征、生态分布进行描述, 同时提供每个种的光镜和扫描电镜照片。其中, 半片藻属Hemiselmis Parke是中国海区首次记录的属, 而伸长斜片藻Plagioselmis prolonga和尖尾全沟藻Teleaulax acuta可以引发赤潮。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徐兆礼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7):1341-1345
依据2003年7月(丰水期)和2004年1月(枯水期)对长江口北支水域环境调查资料,研究了长江口北支水域浮游动物分布变化成国.结果表明,丰水期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平均为234.38 mg·m-3,涨、落潮时分别为141.3和327.40mg·m-3;枯水期为188.81 mg·m-3,涨、落潮时变化不大,分别为184.69和192.93 mg·m-3;涨潮时长江口北支西侧水域生物量高于东侧,落潮时则相反;潮汐对种类数的影响不明显;多样性指数(H')值涨潮大于落潮.丰水期涨潮时北岸生物量高于南岸,落潮时相反,而枯水期两岸差别不如丰水期明显.长江口北支浮游动物分布的变化与长江口门外浮游动物数量季节变动和潮流携带有关,与长江径流关系不明显.柯氏力通过潮夕作用,是长江口北支南北两岸生物量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饶小珍  林岗  张殿彩  陈寅山  许友勤 《生态学报》2010,30(23):6530-6537
龟足(Capitulum mitella Linnaeus)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南海浪剧烈冲击的暴露型岩相海岸的中、高潮区,是一种颇具养殖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新品种。研究温度(24、27、30、33℃)和盐度(28,31,34)对龟足胚胎发育和幼虫生长的协同影响,可为龟足的人工育苗提供依据。结果如下(1):33℃-28温盐度组合胚胎发育时间最短144h,27℃-28温盐度组合胚胎相对孵化率最高。温度与盐度对胚胎发育时间没有显著影响;但温度和盐度对胚胎孵化率有极显著影响,温度与盐度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胚胎发育最适宜的温盐度组合是27℃-28。(2):27℃的3个盐度组、30℃-31温盐度组合无节幼虫持续时间最短。在同一盐度条件下以27℃的存活率较高,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以盐度31的存活率较高,其中以27℃-31温盐度组合的存活率最高;存活率1和存活率2分别高达99.0%、90.7%。27℃-28、27℃-31温盐度组合变态率最高,变态率分别为81.8%、73.7%。34高盐组幼虫的存活率和变态率均很低甚至为零。温度和盐度对幼虫存活率和变态率有极显著影响,两者的交互作用极为显著。综合无节幼虫持续时间、存活和变态情况,27℃-31温盐度组合为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组合条件。龟足胚胎发育、无节幼虫的生长和变态对温度盐度的敏感性有所不同,这是由龟足的自身繁殖特点及生活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