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自然界有一种物质,最为简单,而分布最为广泛,占据宇宙物质组成的90%左右,这种物质就是氢。有人认为,对于高等生命来讲,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与氢何干?现在看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别忘了,自然不行无用之举,既然氢无处不在,肯定就有它存在的价值。随着科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我们渐渐发现氢气对生命具有巨大的贡献,原来氢是如此让人着迷。  相似文献   

2.
郭向云 《化石》1990,(2):11-13
生命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根据科学的推算,我们居住的地球从诞生到现在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诞生后经历了近十亿年的化学进化才产生了生命——蛋白质和核酸相互作用的生命体系。目前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2)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生物大分子;(3)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4)由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据推测,原始地球大气是还原性的,主要有甲烷、氨、氮、氢、水蒸汽和二氧化碳等,此外还有一些硫化氢(H_2S),氰化氢(HCN)等其它成分。经过了30多年的  相似文献   

3.
<正>胆固醇(cholesterol),是一种环戊烷多氢菲的衍生物。其溶解性与脂肪类似,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溶剂。胆固醇最早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由一位法国医生(Fran?ois Poulletier de la Salle)从胆结石中发现并分离出来。1816年,化学家Michel Eugène Chevreul将这种具脂类性质的物质命名为胆固醇。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尤以脑和神经组织中最为丰富(约占其总量的1/4),另外在肾、脾、皮肤、  相似文献   

4.
非复制期的病毒可以看作是核酸、蛋白和酯类分子的堆积体,处于无生命状态。除病毒以外的其它生命形式都是细胞形态,在非分裂期仍然有代谢存在,仍然和环境有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交换。非复制期病毒和它所处的微生态环境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类似于非生命物质存在于环境之中,任凭环境因子对其进行馊蚀和吞噬。如同一枚铁钉任凭空气、水流、光线和其它环境因子的馊蚀,这在生态体系中是病毒这种生命形式所特殊的。和铁钉在环境中不同的是,非复制期病毒和微生态环境仍然有信息的交换:溶原态的入嗜菌体得到一定量的紫外线或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地球的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地球历史初期,火山喷发带出了构成生命主要物质的碳、氢、氮、氧、硫、磷,以及最简单的有机物质甲烷等,它们大部分汇聚于海洋,长期在太阳的紫外线、雷电、高温与各种宇宙射线作用下,不断化分、化合,终于在30亿年前的海洋里产生了氨基酸、核酸、蛋白质这样一些构成生命的材料,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出生命来。这样,氨基酸等组成生命的材料是发生于海洋的了。可是,1973年7月,千岛群岛的国后岛察察火山在两周的喷发中,有总量达14万吨的有机物质喷出,经分析,其中含26吨氨基酸。1975年7月,堪察加半岛的托尔巴齐克火山喷出物中,也发现含有氨基酸和肽。但是,火山灰中的氨基酸会不会是外来的呢?比如,火山灰从空气中捕获了微生物,或是产生于火山灰表面的微生物活动。为了探讨这一问题,苏联科学院的伯力综合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进行了试验:他们在  相似文献   

6.
羊角椒辣味物质成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羊角椒中辣味物质纯度与组成,表明辣味物质由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降二氢辣椒素组成。  相似文献   

7.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的一门自然科学。具体讲,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变异、进化,生态的科学。生命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所以,它和非生命物质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生物来源于非生物,又高于非生物,它的发生发展规律也不同于非生命物质的运动和变  相似文献   

8.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从普遍的物质运动的角度看,生命即是细胞这种物质系统的运动形态。本文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细胞的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关系及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植物杂志》2012,(1):57-57
宇宙生命链存在的依据 1.依据物质链的存在:根据生命的定义,生命是具有思想意识的物质集团。根据生命的构成可具有多样性的观点来推断。生命必然以链的形式伴随物质链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张山  胡萌  何永志  董志扬 《微生物学报》2021,61(8):2250-2263
极端环境微生物定义了生命的边界。为了适应各种极端环境,极端环境微生物通过合成许多独特的活性化合物来保护自己。四氢嘧啶就是其中一种代表性的保护性物质。它最早是从极端嗜盐菌中发现的,作为调节细胞渗透压的一类相容性溶质,可以帮助微生物适应高盐等恶劣环境。研究发现四氢嘧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渗透压调节剂,还是一种高效的生物保护剂,可以帮助蛋白、核酸、生物膜乃至整个细胞对抗高温、干燥、冷冻和辐射等多种逆境。因此,四氢嘧啶在生物保护、生物医药和生物科技等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商业化应用前景。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嗜盐菌四氢嘧啶生产方法已逐步被产率更高、环境更友好的生物工程菌及技术所取代。本文围绕四氢嘧啶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应用研究进行综述,为后续四氢嘧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生命论理论生物物理学与学科交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京华 《生命科学》1994,6(3):17-18
什么是生命论理论生物物理学与学科交叉徐京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20003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普适规律的学科,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理论生物物理学则是研究生命现象这种特殊的物质运动规律与物质运动的普适规律的关系的学科,它是标准的交叉...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物质维持结构稳定性的一种方式。遗传是一个缓冲剂,而进化是生命在时间上追求稳定的有效手段。生命的产生是一个有规律、有原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具有思想意识的物质集团,是物质与意识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意识不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因此我们只要找到了意识之源就找到了生命之源。由于物质可以单独存在,许多人在寻找生命之源时只着重物质而摒弃意识,往往找到的是没有意识的  相似文献   

14.
伟大导师恩格斯在1878年曾精辟地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的自我更新”。(《反杜林论》) 从无机自然界到原始生命的出现,是亿万年间物质运动和变化发展的结果。本文简略地谈谈作为原始生命记录的某些化石在生命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NPC)介导了大分子物质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之间的穿梭运动。NPC定位于核膜,形成一个疏水通道,使得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与转运受体结合,进行跨膜转运。这种经核孔复合体进行的跨核膜转运在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以及个体发育等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6.
吴蠡荪 《蛇志》2001,13(4):1-10
1 生命的概念  生命是指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质和其它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它与非生命物质不同 ,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 ,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 ,在环境变化时 ,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凡是生物 (包括动物和植物 )均有生命。古往今来 ,人们对生命的本质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生机论者认为生命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活力”的体现。在生机论者看来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区别是绝对的 ,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生机论承认灵魂和上帝的存在 ,所以它始终跟宗…  相似文献   

17.
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发展演化的倾向,事物与事物之间,又都有平衡安排的要求。在发展演化中,可从平衡趋向于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又趋向于平衡。一切静止平衡状态的体系一定都具备着最低的自由能和最大的热函数,这种体系除非外界施加压力,绝对不易变更;如果因外力变更,因而产生一种新的状态,这种新状态仍是要走向一种新的平衡。生命物质的体系与其周围环境,也总是维持着平衡状态,但是这种体系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起源问题,是生命科学上的一个未解之谜。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提供的有关生命起源的知识信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进行启发式教学,我的做法和体会如下。1教学过程展示版图(1),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思考回答图上各种物质之间有什么具体联系。然后教师进行概括并指出,生命与非生命物质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我们要问,生命是怎样由非生命物质起源?当今地球上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生物哪里来的?以上问题的回答需要我们学习第六章知识。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先学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横线上…  相似文献   

19.
氢、氧稳定同位素作为一类化学示踪物质,在地理科学、环境生态和法庭科学等领域均有应用。在法庭科学研究领域,指甲作为一种记录人在不同时段内摄入氢、氧稳定同位素情况的载体,在推断人的生活地域变化轨迹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氢、氧稳定同位素溯源的基本原理,人指甲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前处理方法和检验方法,人指甲氢、氧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的法医学应用等方面展开综述,并对稳定同位素溯源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做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20.
针对如何判断自然界中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和无生命物质的年龄.从多个角度分类阐述了年龄的判断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