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平 《生命世界》2009,(12):24-25
动物也会做梦吗?这看起来似乎是个颇为难解的问题,因为我们了解人类做梦的事实与经过是通过人的讲述实现的,而显然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动物能给我们“说说”它做过的梦。但是科学家不会就此罢休,他们通过对动物脑电图的测量与分析为这一难解的问题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动物也做梦。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几乎没有人没有做过梦。 动物呢?它们也睡觉,甚至做梦吗?  相似文献   

3.
科学趣闻     
《生命世界》2007,(3):8-8
“回忆”与“展望,老鼠也做梦?大象能模仿周围声音。  相似文献   

4.
做夢     
做梦谁都做过,人睡着以后,有时会做各种各样的梦,梦见已经死去的人,梦见远离的亲友,甚至也梦着到完全陌生的地方去,遇见一些希奇古怪的事情。但是,人为什么会做梦呢?这个问题,曾经有很多科学家花了很多的时间加以研究企图找到梦的成因,但都没有找到它的真正原因。因为他们没有对人的睡眠的神经机制加以研究。后来由于伟大的俄罗斯学者巴甫洛夫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的成就,才把这个过去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解释的做梦的原因找到了。我们的大脑表面有—层灰白色的皮,这就是大脑皮层。人醒着的时候,大脑皮层就不停地紧张地工作着,如果这样的活动不停地继续下去,那么神经系统就会精疲力竭。所以我们疲倦了就想睡觉,睡觉就为  相似文献   

5.
由于克隆羊“多利”的问世,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教材《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教学内容时,自然会提出世人普遍关心的能否造出与“原型”一样的克隆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科技发展的关心,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对“中心法则”,尤其是对逆转录作用还不够了解,因此对“克隆”与“克隆动物”这两个概念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所以这一问题正是这节课中关于“RNA的逆转录作用”的教学内容应予解释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克隆”从严格意义上讲应是百分之百的复制,而克隆动物是将动物的体细胞核植入另一雌性动物…  相似文献   

6.
李福全  CFP 《生命世界》2006,(12):64-65
野生动物狞猎权被拍卖,国家林业局、专家、普通民众,许多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许多人随声附和,整个社会喧嚣声一片。可是,在这片喧嚣声中,我们没有发现有谁可以拿出第一手资料作为有力证据来说服其他人。或许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浮躁得已经失去了理性.就连一向以严谨著称的科学也是如此。 本组文章将力求通过对羚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此次被拍卖野生功物之一)的介绍来追问这样一个问题:面对类似的新闻事件,我们除了喧嚣之外,目光首先应该关注何方?  相似文献   

7.
我做梦也不曾想到,一次平凡的科学考察,竟使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到达亚丁的中国科学工作者。而这也让我得到了率先提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手段来保护她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达尔文进化论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与逻辑,对动物起源与进化提供了重要解释;然而,为什么会有动物、以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等问题,却仍无答案。在我们实验室近年来从事肥胖及相关慢病研究中发现"饥饿源于菌群"并发展出可通过控制肠道菌群向人体传递的饥饿感的生物技术之后,提出科学假说认为,和人类同样具有消化道结构的动物,很有可能也是受到肠道菌群摄食的胁迫压力而进化的,即动物和人体的消化道以"中空"的拓扑学结构为基础,形成可容纳与相应动物种类相适应的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这些肠道菌群终生共生于肠道,通过向动物传递饥饿感而迫使动物摄食而生存,同时肠道菌群也通过动物摄食的营养物质繁殖自己的后代,从而提出了以肠道菌群为中心、动物受肠道菌群胁迫而协同进化的"菌心进化论",是对"宿主进化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利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动物的起源、进化和发展过程,乃至促进我们逐渐理解自然界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之后,有可能是在实现从菌群主导的以食物为代表的"物质需求"向人类智慧主导的"精神需求"的新跃迁。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考察纪行周静,陈振兴(北京市朝阳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100022)我们生物学继续教育中级班师生一行41人于去年9月29日~10月7日,去我国湖北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尽管时间已过去半年,但神农架奇异的动物,难解的“野人之谜”,自然的...  相似文献   

10.
两种家鼠的热能调节与地理分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生存与地理分布格局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其中包括热能调节的生理功能与环境的和谐适应。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属全球性分布的动物,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则主要栖居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此两种鼠也是上海市室内的主要害鼠。我们通过对这两种鼠的热能调节的研究,观察到动物的热能调节对策与其地理分布格局具有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今年8月号生物学通报中,曾登载了一篇关于做梦的文章,我基本上同意这篇文章所谈的对梦的一些看法.但我感到有一些问题应加以补充说明.睡眠是大脑皮层以及皮层以下神经中枢被抑制的过程.因而睡眠时所谓"深"、"浅",也就与抑制作用的强、弱及范围大小有关了.这一种抑  相似文献   

12.
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呢?今天的人类学家或许会列举直立姿势和两足行走来回答这一问题。然而,人也被定义为“具有文化的动物。”文化与直立姿势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那么,应如何来解释这一点呢?为了解答这一疑问,我们收集了人的大部分特征,构成了一个关系图来加以说明。脊椎动物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中大部分动物的身体都处于水平状态,象人那样身体直立、头位朝上并与下肢处于垂直线状态的动物,可谓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3.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综合性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突飞猛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实验动物福利倍受人们的关注。进入21世纪后国际上又对从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的工作人员的防护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我们必须考虑到人与实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促进科学发展。既要做到加强动物福利,又要注意人的保护,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加快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世界》2008,(10):111-111
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来自居,因为我们能直立行走,我们能靠头脑创造出不可思议的高科技产品,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动物界所没有的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些感情生活,让人类彻底与行尸走肉区别开来。然而,一只失去幼崽的大猩猩的举动却使人不得不相信,动物与人类一样,它们也有爱,也博,导悲伤。  相似文献   

15.
刘扬 《化石》2011,(1):34-35
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如何证明?这是科学界一个古老而又始终充满诱惑力的问题。长久以来,动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都在这个问题上狠下功夫追寻,然而没人找到答案。有许多研究者干脆认为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自我意识并不是一个理性的科学研究,甚至把这个问题称为—人类永叵的思维盲点”。“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法问问动物,从进化史的哪一天起它们产生了自我意识;也没法弄清,意识中的‘自我’部分是何时产生的。”——一位饱受该问题折磨的心理学家最后只能如此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一、随机点的立体图对动物和人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由于生存上的需要——觅食和躲避敌害——必须具有深度知觉,这也是在生活环境中长期适应的结果。但是动物和人又是通过什么去感觉出三维空间的景物的呢?我们知道眼睛的网膜是可以感受光强的,但是眼睛网膜所感受到的光强是外界景物的三维投影,至于深度这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植物的性别决定和遗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彩泰 《遗传》1983,5(3):44-46
动植物性别的决定、分化、遗传及其控制问题,是 生物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动物的性别问题研究的 比较深入。植物的性别分化比动物复杂得多,而且受 环境的影响较大,这就使我们至今对于植物性别的决 定和分化的遗传机制了解得还很肤浅。即使不少学者 曾致力于植物性别问题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雌雄异 株和个别雌雄同株异花植物。植物性别的研究不纯属 理论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个与经济收益有关的控制问 题。作者有感于此,将国内外文献中有关植物性别的 零散资料综述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有很多观点解释了动物自我理毛的作用。例如,动物通过自我理毛可以清除在与附近的同种异性接触期间传播来的寄生虫,当嗅出同种异性的气味时也可能自我理毛,因为自我理毛是一种动物在逃避还是战斗之间所面临的进退两难选择时表现出来的改向行为。动物可以通过自我理毛缓解紧张,因而是一种缓解冲动的方式。在其它情况下,动物自我理毛可能表示对同种个体的反应,它们在不同场合下普遍存在自我理毛行为,表明这种行为有多种功能。因此,在这篇综述中,作者尽量避免自我理毛具有其它功能的争议,我们无意把自我理毛看成一种仅仅是对焦虑和紧张的反应、降低体温的机制,或者是一种护理体表的行为,我们也感到这种观点没有新意,这种有局限性的观点不支持自我理毛行为具有多种功能。我们在本文中更多关注的是自我理毛的特定背景,即当一个个体遇到同种个体的气味而出现的自我理毛行为[动物学报5l(5):772-779,2005]。  相似文献   

19.
我们通常所说的羊类动物包括牛科动物中的山羊类和羚羊类,它们在有蹄类动物中具有特殊的习性、独特的价值及生存的脆弱性,这是今天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特殊的习性羊类动物多半分布于比较原始或人迹罕至的区域,森林和平原都有它们的足迹,对于人类而言显得有些神秘。生活于森林环境的斑羚体重仅有30千克,而生活于北极苔原的麝牛则重达350千克,可见,多样性也是羊类动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植物也能摄食动物,这类食虫植物往往就不大为人们注意。下面就我们常见的二种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