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向奎 《生命世界》2009,(12):108-109
生物学是研究大干世界万物生灵的科学,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经济活动等密切相关,生物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已日显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生理和生活中许多奥秘的解开都依赖于生物科学,使生物老师的生物学教学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许桂芬 《生命世界》2010,(1):107-109
新课程改革为各科教学提供了许多教学模式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本源,使课堂进发出探究生活的活力,诠释生物教学的本源,是生物教学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导入技能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各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技能。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求知动力,使其自觉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刘桂杰 《生命世界》2010,(8):103-105
<正>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者,必须经历新课程的洗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尝试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新课程是机遇,更是挑战,它为我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相似文献   

5.
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新课程的需要,有利于挖掘学生思维潜力,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促进学生养成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更新思想观念,转变角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选择恰当的探究性学习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策略,注重探究性学习过程,拓宽学习时空,形成探究性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6.
孙凌 《生命世界》2009,(12):83-84
我市实施新课程改革已有两年的时间,广大高中生物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认真探索,努力践行,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如:课时紧张、对教材结构变化的困惑、惯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全面、系统地处理学科课堂教学,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课堂教学的系统观为理论依据,以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为例,针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系统教学设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在课堂常规教学中遇到下列问题1.内容多时间少,新课程实施后,高中生物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多与课时教学的时间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下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香云 《生命世界》2010,(8):106-108
<正>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从生物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生物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地促进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西南大学动物科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作者主讲的细胞生物学在线开放课程,借助学习通平台和智慧教学系统,探讨了智慧教学在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增加了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团队交流协作能...  相似文献   

10.
李冬云 《生命世界》2010,(9):99-100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更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课堂设问”教学策略是从问题出发,将问题作为整个教学的出发点和中心,既重视教师的诱导、点拔、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设问的内容和结构,优化问题的即时效应,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充分发挥“课堂设问”教学策略的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应用→原理→应用创新”教学模式,强调在培养广大普通劳动者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和实践能力等。以高中生物学复习教学为例,简单介绍了本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之下,如何使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落实是社会热议的话题。以此为导向的前瞻性教学改革中,构建“研学课堂”能使师生共同研究与学习,有助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的培养。本文通过介绍研学课堂的内涵、组织形式、常见教学策略,并以1节整合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选择性必修1第4章“免疫调节”和选择性必修3第3章“基因工程”的高三二轮复习课“微专题——免疫与健康”为例,阐释研学课堂的设计过程,以及从研学点选择、研学单的设计、研学氛围营造和研学评价改革4个角度提出实践思路,为一线教师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是当前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为目的,在每堂课上,充分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发育生物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已构建了全面、系统、动态的植物生物学新教学体系。针对目前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实体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传授式教学学生听课不认真,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内容和时间上的不匹配,野外实习时间短、认识植物片面、难以学以致用等问题,作者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提出了适合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新策略:实体课堂讲授与精品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相结合,增加翻转课堂;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边讲边看;利用校园和植物园分别在早春、初夏和夏秋进行多次植物认知实习,野外实习中关注不同生境下的植物类型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经两轮的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在理论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加强了能力训练,在认知实习中让学生对植物有了全面认识。该教学模式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植物生物学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17.
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教学过程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因而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预设的,而且是生成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忠实地传授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面对新课程课堂上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能否迅速、  相似文献   

18.
徐芳芳  谢宁 《微生物学通报》2022,49(4):1255-1263
互联网时代下新兴技术推陈出新,传统讲授型课堂面临诸多挑战。秉承“教”与“学”并重的理念,深圳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探索并初步实践了“小规模限制性在线开放课程(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对分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综合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模块进行了系统重构,将每个教学单元设计为讲授(presentation,P)-内化吸收(assimilation,A)-温故知新(review,R)-讨论(discussion,D)-讲授(presentation,P),即P-A-R-D-P这5个环节,其中课前P-A环节采用线上SPOC、课中R-D-P采用对分课堂形式。这样的混合教学模式既不忽视传统课堂中教师系统传授知识的重要性,也不完全让学生自学,打造了教师充分设计、学生充分参与的良性互动课堂氛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达到“教”与“学”及“权”与“责”上的动态平衡,获得了学生的充分肯定,达到了较高的教学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渗透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微视频应用于课堂教学,化抽象知识为具体,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将微视频应用于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人体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大量直观的图形、图像、标本、切片等图像资料和实物(模型)资料。教学中,展示教学信息的手段主要是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学学时进一步压缩,而教学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教学当中,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网络课程》平台,配合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此网络课程2007年获第六届广西高等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