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9 毫秒
1.
在癌症领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I)被寄托了巨大期望——几乎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其它类药物,表现出对如此多种癌症,包括白血病、淋巴癌和实体肿瘤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产品开发角度分析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方法:检索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Cortellis数据库的数据,利用定量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目前已有2种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上市,1种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处于预注册阶段,4种药物处于临床Ⅲ期,同时大量处于临床Ⅱ/Ⅰ期药物显示未来市场上将有更多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产品交易方面,目前在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的商业交易也趋向频繁。通过列举分析目前已发生的交易金额前十的交易,发现其中药物开发及商业化许可是最主要的交易模式。结论:目前免疫细胞治疗类药物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未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进,相信未来有更多的药物进入商用市场,为癌症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免疫逃逸是指恶性肿瘤细胞通过免疫编辑过程后具备浸润、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并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清除,最终促进恶性肿瘤病情发生发展的过程。除其他因素外,免疫细胞还积极影响肿瘤发展的每一步,决定了癌细胞在受威胁的微环境中生存的机会。一旦发现第一个癌细胞,抗肿瘤免疫机制就会被激活,并在原发肿瘤形成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然而,免疫功能受损时,肿瘤细胞就会通过逃避或者阻挠免疫反应的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增殖,就会导致肿瘤的持续性发展。而中医药干预癌症免疫逃逸机制需以“扶正”为基本原则,补益正气以治其本,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力,阻止癌症免疫逃逸,从而抑制癌症的发展。根据现有文献分析可知,目前通过免疫逃逸治疗癌症多用补益类药物,这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与中医“扶正”观点相符合。因此,研究癌症免疫逃逸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癌症的效率,而且通过对中医药的开发利用,能够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铂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铂类药物化疗取得较佳疗效的同时,往往由于严重的毒副反应而限制了其使用剂量,从而难以达到最佳疗效。其中,铂类药物化疗所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peripheral neurotoxicity,PN)十分常见。与此同时,临床中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其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遗传变异可能是引起PN发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DNA修复酶、药物代谢酶、转运体等相关基因的SNP与铂类化疗引起的PN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2013年新批准的品种,美国29个,欧盟59个,国本55个。按照药剂适应的疾病来划分,美国批准得最多的是癌症类药物,其次是感染病、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生脉注射液联合安定针治疗摇头丸急性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在安定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使用安定针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生脉注射液联合安定针治疗摇头丸急性中毒从临床研究中显示能够改善急性中毒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对人体的脑细胞及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一个长久未决的基础研究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抗疟良药,高效、低毒,许多基于青蒿素研发的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效果,近年来已成为抗疟的一线药物,受到世界医疗卫生界的充分肯定.虽然青蒿素结构奇特,抑疟效果显著,但40年来其生物作用机制之谜一直未被彻底破解.针对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如血红素参与青蒿素的激活并被烷基化从而起到抑疟作用,线粒体参与青蒿素的激活和作用过程,某些特定的蛋白是青蒿素作用靶点等.除抑疟外,青蒿素类药物在杀灭其他种类寄生虫、抑制某些癌症细胞以及抗病毒、治疗类风湿等方面也有一定作用.本文将对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及展望,包括抗疟疾过程中的药物激活、作用靶点以及简要的青蒿素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开始是手术,然后是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现在,研究人员已经突破了过去30年的传统思维,成功发现治疗癌症的第四种方法。该方法利用癌症疫苗,意在治疗癌症而不是预防癌症。  相似文献   

9.
<正>癌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都存在巨大的威胁,探索更为有效的癌症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医学成像引导下的癌症可视化光热治疗技术逐渐兴起,用于此项技术的多功能诊疗一体化分子影像探针也在不断进化和完善。文章简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癌症可视化光热治疗的多模态分子影像纳米探针,期待此项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应用于临床,为癌症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滴定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110例,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FRS)进行疼痛评价,采用滴定法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患者总用药时间为28~170 d,平均用药时间(45.7±19.4)d,中位时间为48d。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换算成吗啡剂量计算)40~500 mg,中位剂量74 mg。110例患者中有101例(91.82%)达到中度以上缓解。发生不良反应63(57.27%)例,消化道副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48例(43.64%)例和恶心呕吐25例(22.73%)、其次依次为嗜睡15例(13.64%)、头晕9例(8.18%)、排尿困难5例(4.55%)、皮肤瘙痒3例(2.73%)和呼吸抑制2例(1.82%)。结论:阿片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的中重度癌痛,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便秘和恶心呕吐。应合理、安全的使用阿片类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规范剂量滴定。  相似文献   

11.
癌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样品分离和鉴定分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癌症研究的重点从基因组学转移到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癌症研究中的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也飞速发展,包括癌症样品制备、分离,蛋白质鉴定分析、蛋白质组定量研究和翻译后修饰研究等。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与癌症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使蛋白质组学在癌症早期诊断、治疗,监测以及发现新药物治疗靶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癌症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样品分离和鉴定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单克隆抗体药物是一类以免疫球蛋白G的结构为基础的大分子蛋白类药物,为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病毒感染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单抗药物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多种疾病治疗中日益凸显的重要性都对单抗药物的研发及用药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规范可靠的分析方法对单抗药物及其糖基化修饰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开展单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综述将简要介绍基于质谱技术的对单克隆抗体药物及其糖基化修饰的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通报》2011,(7):56-56
最近英国报道,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制作癌症疫苗的新方法,由此制成的疫苗对患有前列腺癌的实验鼠治愈率较高,将来还有望用这种方法制造出能治疗其他癌症的疫苗。与普通疫苗起预防感染的作用不同,癌症疫苗的作用是诱使免疫系统攻击已经存在的肿瘤,从而帮助治疗癌症。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来自克利夫兰临床研究中心、牛津大学以及墨菲特癌症中心的研究者们共同研究表明:虽然癌症对于靶向治疗的耐受性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但我们也有机会能够克服癌症的耐受性。尽管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佐证,研究者们相信对于肿瘤耐受性的理解能够帮助他们拓展癌症临床治疗的思路。癌细胞对于治疗的耐受性是影响如今靶向治疗效果的重要的因素。在癌症恶化过程中,癌细胞不仅仅会产生对处理药物耐受性,而且也会产  相似文献   

15.
维甲酸类药物对多种癌症有效,其作用包括诱导凋亡、抑制生长、促进分化等,这主要通过调节维甲酸受体包括维甲酸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or,RAR)和维甲酸X受体(rexinoid X receptor,RXR)的表达实现。目前发现,一些患者癌细胞的RAR、RXR或RAR/RXR表达缺乏,可能导致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鞘脂代谢异常和维甲酸类受体表达缺失密切相关,在癌细胞对维甲酸产生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鞘脂代谢异常与维甲酸受体表达异常及维甲酸类药物耐药的相关性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期因子(midkine, MDK)是一种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在维持正常组织功能以及介导疾病发展中都发挥重要作用。MDK在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高表达,并在癌症的生长、增殖、存活、转移、血管生成以及化疗抵抗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MDK不仅可以作为癌症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还可以用于监测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效果以及病人的反应,以MDK为临床靶点的抑制剂研究也在MDK高表达癌症中大量开展。本文系统地总结了MDK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以此为基础的肿瘤标志物以及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潜在靶点,旨在为以MDK为靶点指导癌症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高效广谱抗菌药, 对细菌的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 因其具有良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及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但同时也引起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理化特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中残留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检测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相似文献   

18.
AMOT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素的结合蛋白。AMOT家族(AMOTs)成员参与调控细胞增殖、细胞迁移、血管生成、病毒释放等重要的细胞生物学过程。AMOTs在多数癌细胞中表达,并参与癌症的发生和进程。现有证据表明AMOTs在癌症进程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癌症促进因子,也是癌症抑制因子。AMOTs在癌症中的这种双重调控机制尚且存在争议。重点阐明了AMOTs的结构特征、表达定位、翻译后修饰和生物学功能,系统概述了AMOTs在癌症中的研究现状及治疗潜力,讨论了通过AMOTs治疗癌症的可能性和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近日出版的《自然-医学》杂志报道了一种可对抗小鼠体内直肠癌干细胞的治疗药物。癌症干细胞被认为是导致耐药性和肿瘤复发的原因之一,这项新发现或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癌症治疗手段。癌症是由各类细胞种群构成,其中包括一种小而顽固的干细胞片段,这种片段能自我繁殖再生并促使更多肿瘤细胞分化产生。要想达到完全根除癌症,消灭癌症干细胞种群是一种必要途径;但是,这些干细胞所具有独特的性质让它们能够对许多癌症治疗手段产生抵抗性,这也使得它  相似文献   

20.
1971年,福克曼提出了癌症发育过程中血管形成假说,从而开创了癌症发生机理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30多年的研究表明,抗血管形成药物在癌症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取得了巨大的优势成功,而福克曼也成为该领域的大师级的科学家.对福克曼的生平及贡献进行阐述,从而了解癌症抗血管疗法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