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世界》2009,(8):6-6
一项新研究显示,有性生殖的月见草比无性生殖的植株更能抵御食草昆虫的侵害。这一发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是如何演化,并进一步抵御食草昆虫的。研究人员分别在室内和野外对月见草进行试验,该植物包含259个品种,其中85%是有性生殖,其余为无性生殖。在实验中发现,广食性昆虫青睐无性植株,  相似文献   

2.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红嘴山鸦的种群结构及食物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富才  谢德环  温毅 《四川动物》1998,17(3):118-119
红嘴山鸦(Pyrrhocoraxpyrrhocorax)是山西的留鸟。1994—1996年,我们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其种群结构及食物组成作了考查检验,结果如下。1概况与观察方法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本省吕梁山北部,地处东经111°50′—...  相似文献   

3.
在2006 年6 月至2007 年9 月,通过种群个体识别、社区监测网络、样线调查和村寨访问等方法对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的种群动态和季节性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在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68头;拍摄到亚洲象共计347 头次,通过个体识别方法识别出亚洲象53 头,其中幼体、青少年体、亚成体和成体数量及所占比例分别为:3 (5.66%)、11 (20.75% )、15 (28.30% )、24 (45.28% ),在成体中雄性只有两头,成年象的雌雄性比为11∶ 1,高于已知国内外的其他区域。从1992 年至2007 年10 月,至少有32 头亚洲象死亡,其中确认死于猎杀的有7 头,保护区的核心区野牛河、金宝河一带是盗猎亚洲象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盗猎和不断减少的栖息地对当地的亚洲象种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加剧了当地的人象冲突。在雨季和旱季,亚洲象各有五个核心活动区域,食物是导致雨季和旱季分布格局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大雾岭保护区野猪种群数量、结构及繁殖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吴诗宝  陈海  蔡显强 《兽类学报》2000,20(2):151-156
野猪 ( Susscrofa)是重要的资源兽类之一 ,几乎广布于我国各地 ,国外见于欧洲、非洲和亚洲。至今已记录的亚种有 2 3个 ,我国 6个 [1~ 3] ,由于大量捕杀和栖息地破坏 ,其数量下降很快 ,不少地方已很难见到 [1,4 ] 。广东已将野猪列为省重点保护动物。开展野猪生态学的研究 ,可为野猪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 ,国外对野猪的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十分活跃 ,内容广而深入 [5~ 12 ] ,而国内迄今只有几篇综述性的报道 [13~ 16 ] ,仅有高中信等对小兴安岭地区野猪冬季卧息地选择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4 ] 。笔者于 1 996年 5月至 1 …  相似文献   

5.
短尾猴的种群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进华  尹华宝  王岐山 《生物学通报》2004,39(1):13-14,F004
短尾猴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中国特有物种。是多雄多雌群体,猴群中性成熟雌雄性比接近于1:1,雌性略多于雄性。虽然雌性定居、雄性移民,但大多数雄性的迁出发生在成年以后,而不是成年之前。社会和生态因素在调节猴群的数量中都有重要作用。雄性个体之间具有复杂的行为,雄猴之间频繁交往,以减少群体的紧张。猴群内具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年轻雄猴是群体的最高统治者。  相似文献   

6.
边缘 《生命世界》2007,(11):106-107
神秘而野性的非洲大陆,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这里有驰名的五种大型动物:大象、豹子、狮子、犀牛和非洲水牛。透过摄影师的镜头,让我们共同欣赏来自肯尼亚的精彩画面!  相似文献   

7.
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调查了埃塞俄比亚森可勒斯韦恩麇羚保护区旱季和湿季斯韦恩麋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的种群现状与结构。根据植被类型、道路和沟谷,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且调查了保护区外的一块休耕农地。利用全部计数法计数了每个区域内的斯韦恩麋羚,在28km^2的区域内共统计到283只(湿季)和351只(旱季)麋羚,湿季和旱季的糜羚数量变化显著,其季节间差异是由旱季的出生高峰造成的。斯韦恩糜羚种群中雌性个体占42.7%、雄性占36.0%、幼羚占21.3%。某些区域的麋羚数量要高于其它区域,且无论湿季或旱季斯韦恩麋羚多集中在狼尾草高草地中。斯韦恩麋羚的种群结构随季节而变化,其大集群经常出现在湿季而旱季集群较小。斯韦恩麇羚的种群动态因保护程度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呈不规则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社区村寨访问、监测网络、痕迹追踪和生态位因子分析(ENFA)等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子保护区内亚洲象的种群和栖息地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勐腊子保护区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约为25—32头,2009年其数量增至35—42头;2006—2007年期间,亚洲象的分布区包含保护区东南部和东部的两片区域,面积共22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2%;象群在分布区内开辟了固定的活动路线,总长约65 km,它们利用这些路线巡回取食天然植物和农作物并导致严重的人象冲突;栖息地评价研究表明亚洲象对栖息地具有一定的选择偏好性,保护区内亚洲象喜好的栖息地面积为328.5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5%,且主要被分为两大斑块1和2,分别位于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  相似文献   

9.
黑叶猴是栖息于喀斯特石山地区的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由于非法捕杀和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急剧减少。2017年10-12月,我们采用样方法调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黑叶猴的种群分布、数量及保护现状,分析其致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管理行动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本次调查共记录到黑叶猴夜宿地89处,其中有43处夜宿地下方有新鲜排泄物。结合本次调查和访问,确定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为18群100~105只,包括1只全白化黑叶猴成年雌性个体;其中11群分布在保护区内,7群分布在保护区外。猴群由3~12只个体组成。栖息地破碎化和退化是威胁恩城保护区黑叶猴种群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于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调查了埃塞俄比亚森可勒斯韦恩麋羚保护区旱季和湿季斯韦恩麋羚(Alcelaphus buselaphus swaynei)的种群现状与结构.根据植被类型、道路和沟谷,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区域,并且调查了保护区外的一块休耕农地.利用全部计数法计数了每个区域内的斯韦恩麋羚,在28 km2的区域内共统计到283只(湿季)和351只(旱季)麋羚,湿季和旱季的麋羚数量变化显著,其季节间差异是由旱季的出生高峰造成的.斯韦恩麋羚种群中雌性个体占42.7%、雄性占36.0%、幼羚占21.3%.某些区域的麋羚数量要高于其它区域,且无论湿季或旱季斯韦恩麋羚多集中在狼尾草高草地中.斯韦恩麋羚的种群结构随季节而变化,其大集群经常出现在湿季而旱季集群较小.斯韦恩麋羚的种群动态因保护程度的不同在不同时期呈不规则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野生大熊猫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展望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严旬 《兽类学报》2005,25(4):402-406
截至2003年底,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596只,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省的45个县境内,总栖息地面积达2304991hm^2。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本文在第3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未来保护大熊猫所面临的3个方面的挑战,即来自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挑战、栖息地破碎化及隔离小种群未来命运的挑战以及大熊猫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需求相冲突的挑战。作者还就我国大熊猫保护前景进行了展望,即自然保护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栖息地状况将进一步改善;种群数量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将逐步增长,但局部小种群灭绝风险将加剧;圈养种群将形成能自我维持的种群,圈养个体通过培训将逐步放归到隔离野生小种群中以改变其命运。  相似文献   

12.
黄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山松种群结构和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黄山松种群密度增大,径级分布范围减小,种群存活曲线由Deevey-Ⅱ型之间过渡到Deevey—Ⅰ型,种群由稳定型过渡为增长型。表明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黄山松种群处于不同的演替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濒危植物连香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宝兴县两个地区连香树种群的结构.绘制大小结构图,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消失率曲线和死亡率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地区连香树种群幼苗个体比例都比较大,但死亡率很高;存活曲线介于Deevey Ⅰ型和DeeveyⅡ型之间;消失率和死亡率曲线变化趋势一致;种群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种群数量动态不仅受基波的影响,而且还显示出了小周期的波动.  相似文献   

14.
小种群是在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影响下,形成具有生存风险的隔离或异质种群,认识其形成原因并制定保护对策是开展救护行动的基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具有许多相互隔离的小种群,各小种群的生存状况决定该物种的整体保护成效。本文以甘肃多儿保护区大熊猫种群为例,在对保护区内大熊猫进行种群分布、空间利用、干扰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分析了保护区大熊猫有效利用空间及其时空格局与环境容纳量。结果显示:(1)保护区适宜栖息地面积5 789.2 h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18 165.6 hm2,共占保护区总面积43.9%。优质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工布龙区域,该区域森林和生态系统保持原生状态,也是保护区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2)工布龙区域总面积9 949.7 hm2,其中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共5 129.4 hm2,牧场是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干扰因子,放牧干扰下工布龙区域适宜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减少12.9%,破碎化水平加剧;(3)牧场与大熊猫栖息地镶嵌分布,导致适宜栖息地隔离,放...  相似文献   

15.
多溴二苯醚(PBDEs)对环境的污染及其生态化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良好的防火溴代阻燃剂(brominnted flamt retardants, BFRS),多溴二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主要应用于各种家用和工业产品中,包括各种电子产品和家庭装饰产品.近年来,环境中PBDEs的浓度在不断上升.PBDEs具有很高的亲脂性和持久性,使得其在环境中易于富集和生物放大;同时,PBDEs又具有一定的挥发性,能够长途迁移至偏远地区;PBDEs具有一定的生物致毒作用和内分泌干扰作用.本文从生态化学行为和生态毒性两个方面综合论述了PBDEs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存在水平、一般毒性效应和内分泌干扰行为,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PBDEs污染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蚯蚓和秸秆对铜污染土壤微生物类群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设置4个Cu浓度水平:0、100、200和400 mg·kg-1 Cu2+,每个Cu浓度水平设置4个处理:对照(CK)、表施秸秆(M)、接种蚯蚓(E)、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ME),研究了在Cu污染土壤中加入蚯蚓和秸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u污染、秸秆和蚯蚓均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类群; Cu污染对细菌、放线菌具有抑制作用,而对真菌没有影响;秸秆显著提高了真菌数量;蚯蚓使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而对真菌数量影响不大.Cu污染浓度>200 mg·kg-1处理对微生物量碳具有抑制作用;加入秸秆或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而且同时加蚯蚓和秸秆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最显著.加入蚯蚓和秸秆后,土壤呼吸值显著增高.Cu<200 mg·kg-1时,蚯蚓处理土壤呼吸值最大,平均比对照高3.06~5.58倍;Cu≥200mg·kg-1时,蚯蚓、秸秆同时加入处理土壤呼吸值最高.4个处理土壤代谢商大小顺序为:ME>E>M>CK.蚯蚓和秸秆处理对土壤NH4+-N没有影响,而对土壤NO3--N影响各异.接种蚯蚓,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加入秸秆,可显著降低土壤NO3--N含量;同时加入蚯蚓和秸秆处理NO3--N含量最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态Cu(DTPA-Cu)与土壤放线菌、细菌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呼吸、土壤NO3--N、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引入秸秆和蚯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Cu污染对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凤  曾光明  范长征  李贞  肖勇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657-1663
通过PCR、克隆文库方法分析了农业有机废物和城市垃圾堆肥高温期间细菌和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提取堆肥高温期的DNA,PCR扩增,构建各高温期的16S rDNA和18S rDNA克隆文库,结果表明:农业有机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16S rDNA克隆文库中分别共有18个、21个OTUs,分别属于细菌域的14个、15个不同属,其18S rDNA克隆文库中分别共有8个、9个OTUs,分别属于细菌域的8个、9个不同属,推断农业有机废物堆体的优势菌为Bacillus megaterium、Rhizobium sp.、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enicillium sp.同属或同种的菌株;城市生活垃圾堆体的优势菌为Bacillus megaterium、Azospirillum sp.、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同种或同属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岩羊(Pseudois nayaur alashanicus)的种群现状,通过样线法在2017、2018年冬季,2018、2019年春季进行了调查,利用R 4.0.3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调查共观测到岩羊6299只,其中,2018年冬季种群数量最高,约为2654(2230-3161)只(括号内为95%数量置信区间),种群密度为3.921(3.293-4.668)只/km2。与2003年同季节的调查数据对比发现,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在15年间增长迅速,岩羊的种群密度累计增长了约53.17%,年平均增长3.54%。岩羊集群形式:混合群(88.03%,80.95%)为岩羊冬、春最主要的集群形式,且混合群的数量冬季多于春季,独羊出现的次数最低(1.99%,2.86%),不同的集群类型在不同的季节的差异极显著(P<0.001);岩羊平均群大小:春季为(13.439±12.085)只,冬季为(9.011±8.610)只,调查季节中集群大小多为1-10只,岩羊的不同季节的群大小差异极显著(P<0.001)。种群成体与幼体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1.411-2.673,雌雄比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范围为0.934-1.469,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差异极显著(P<0.001)。集群类型、群大小及群组成的调查表明,不同季节间岩羊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从2003年1月到2009年12月,结合保护区内的巡护工作,行走样线2000多条次,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蓝马鸡的分布范围为375.29 km2,且全部位于针叶林带;该种群的数量约为650只,远未摆脱易危状况.蓝马鸡贺兰山种群保持着集小群的特点,集群大小在1~12只之间,比其它地区的小,这可能与种群密度较小有关.对活动节律的分析发现它们活动的早高峰期在上午的9:00~11:00.  相似文献   

20.
贵州草海保护区钳嘴鹳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分布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掌握其种群动态对于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钳嘴鹳(Anastomus oscitans)为我国新分布种,目前已扩散至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自治区),但对其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尚缺乏了解。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夜栖地直接计数法对贵州省草海自然保护区钳嘴鹳的种群数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钳嘴鹳主要在夏季出现,冬季数量较少,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P0.001)。2)钳嘴鹳种群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2013年的度夏期(5~10月份)平均数量为200.6只(SD=94.6,n=24),最高数量为427只;2014年的度夏期平均数量增长到356.0只(SD=180.3,n=25),最高数量为602只。3)钳嘴鹳为树上夜栖物种,调查中共发现5处夜栖地,其中位于保护区东南部的簸箕湾是主要夜栖地,在2013、2014年的统计中,该地钳嘴鹳分别占总数量的56.46%和63.53%。由于钳嘴鹳的游荡性较强,建议在其主要分布区开展同步监测,从而整体掌握其种群变化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