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的一个夜晚,徒步走在四川峨眉山的盘山公路上,转过一个弯道,我突然停住、屏住呼吸,一条足以震撼任何人的绵延500米萤火虫发光小宇宙进入我的视线。上千只穹宇萤雄虫栖息在岩石上垂下的藤蔓上,以每秒钟8个闪光脉冲且同频的速度发出炽热的求爱讯息。雌萤躲藏在藤蔓下方的草丛中,默默地注视着异性的热情表演,她同时发出缓慢害羞的闪光脉冲,  相似文献   

2.
条背萤的闪光求偶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栖萤火虫条背萤Luciola substriata (Gorh.)发出单脉冲周期性特异闪光信号进行求偶。室外观测发现,在23℃、86% RH时,雄萤飞行求偶闪光信号脉冲闪光持续时间为0.52 s,间隔时间为0.28 s,闪光信号的最大亮度为0.6 lx; 雌萤求偶信号周期为 0.67 s,最大亮度为0.4 lx。雄萤发出求偶信号0.22 s后,雌萤发出两个连续的回应信号。第一个回应信号为0.49 s,第二个为0.41 s, 两个回应信号的间隔时间为0.11 s。雄萤发现雌萤回应信号后,降落至离雌萤5~10 cm处,继续发出闪光信号,但闪光脉冲频率减小,闪光脉冲时间为1.23 s,间隔时间为0.50 s。条背萤交配时呈“V”或“一”字形交配姿势。  相似文献   

3.
萤火虫(鞘翅目:萤科)两性交流中的闪光信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国内外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的研究进行了综述,萤火虫发光器因种而异,多数发出黄绿色萤光,闪光信号的频率、光谱、强度及其时空分布的闪光模式包含着两性交流信息。萤火虫闪光交流系统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萤火虫具两个类型的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及系统和系统,前者多在旧大陆,后者多在新大陆;其二是萤火虫具6个类型闪光信号交流系统,即HP,LL,LC,PR,CR和LB型,其中PR型与系统相对应,HP型与系统对应。萤火虫两性交流闪光信号常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外界物体的干扰使两性闪光交流的效率受到影响。萤火虫两性交流的闪光信号起源于鞘翅目的幼虫阶段,并起警戒天敌的作用,经过两性选择成为成虫两性交流的一种途径,进而成为新大陆的一些萤火虫间捕食猎物和逃避天敌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4.
用正弦调制的光点,刺激清醒猫外膝体神经元感受野中心,对25个细胞的非序列脉冲间隔直方图进行了分析,观察到在黑暗和恒定光照条件下,具有均匀、单模和多模三种分布类型。随着闪光频率的变化,在所有直方图上第二模出现的时程等于闪光周期,在细胞各自特有的敏感频率时,直方图上的模数最少,第一模频数最大。这些结果不仅与平均放电频率的变化相对应,也表明闪光所引起的细胞簇形放电,对其敏感频率同步最佳,脉冲数最多,密度最高。细胞放电图的这种闪光调制,有利于该细胞传递其偏爱频率的亮度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黑腹果蝇(D.melanogaster)雄蝇发出的求爱歌系由两个不同的成分——正弦歌和脉冲歌组成。正弦歌在刺激雌蝇发情上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脉冲歌则关系到种的识别。 在脉冲歌的诸成分中,脉冲间间隔(ipi)特别重要。我们对野生型和突变型SM_1Cy/Pm,SM_1Cy/+和+/Pm进行了研究。虽然突变型有异常的翅形和异常的眼色,但实验结果表明,野生型和上述突变型的ipi平均值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连续脉冲磁刺激技术我们前述的磁脉冲,是每次只发出一个脉冲波的所谓单脉冲磁刺激。单脉冲磁刺激,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如在抑制疼痛方面,就不尽人意;在检查神经疾病技术领域,也存在一定困难。于是,上野照刚等人,研制出一种频率在2~11Hz之间的可调式连续脉冲磁刺激装置。〔6〕实验方法见图1。实验分三种情况进行,被实验者为成年男子。图1测量方法:(a)EMG测量(b)测量感觉和疼痛,(c)CAP测量〔6〕图1(a)的情况是:对肘部正中神经进行连续磁刺激。脉冲幅度为130~220μs,频率范围为2~11Hz。肌肉的活…  相似文献   

7.
正虽已立秋,白天仍然很长,傍晚的夕阳也仍然火辣辣的,投下光影斑驳陆离。一溜古老的城墙,爬满凌霄藤蔓,簇垂着盛开的大朵大朵橘红色的花,仿佛陈旧的基因幻影新生命。城墙上的植物当然不止凌霄一种,但我曾经细数中山门至后宰门的几乎每一寸土砖上的绿棵,凌霄是从地面出发,竞争能力最强的物种。  相似文献   

8.
饰纹姬蛙求偶鸣声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12年5月,用SX950录音笔和Praat声音分析软件对浙江丽水繁殖季节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求偶鸣声进行录制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 kHz (n=233),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几近相等,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其他脉冲;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即叫声时程越短,脉冲间隔就越大.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其脉冲间隔最大,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脉冲间隔则最小,脉冲率最大.除7个脉冲和16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率也出现相应变化.在声强方面,除16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丽水种群与其他5个地理种群(杭州、宣城、Kamoor、Bajipe和Padil)的鸣声特征比较显示饰纹姬蛙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6个地理种群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了解不同物种的声信号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通讯行为及其进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对紫膜光化循环过程的研究中,为了了解光化循环过程中间产物的性质,需要测量其瞬态光吸收的变化。动力学光谱仪就是为此目的设计的。根据脉冲光能动力学测量原理和国内外类似仪器的特点,我们研制成用于测量紫膜光循环中具有毫秒级寿命的中间产物变化的闪光动力学光谱仪。本文对该装置和软件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0.
脑起搏器     
脑起搏器在医学术语上称“脑深部刺激系统(DBS)”,其外形及工作原理与心脏起搏器类同。DBS由植入脑内的刺激电极、埋在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和皮下导线组成。脑内电极质地柔软,直径1.2mm,电极头端有4个刺激触点,供刺激选用。脉冲发生器大小为6×6×0.5cm,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持续发出高频脉冲电刺激,通过皮下导线传递到脑内电极,抑制不正常的脑核团放电,消除帕金森病症状。整个刺激系统均埋在皮下,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触点、频率、强度及脉宽等参数,通过体外电脑程控调节,以达到最佳刺激效果,调节时病人无…  相似文献   

11.
藻类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研究生命的早期进化至关重要。在用醋酸浸泡处理寒武系筇竹寺阶生物屑灰岩后,获得一些磷酸盐化的微体藻类化石,它们的管体均呈螺旋状旋转。这种旋转现象在现生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的藤蔓植物中。其中,藤蔓植物产生这种不同旋转方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将其成因归因于微管定向。文中对获得的呈螺旋状的微体藻类化石Spirellus columnaris进行描述,并对该藻体化石的旋转方向和成因进行推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适当频率的闪光作用于视网膜时,第2个闪光引起的视网膜电图(ERG)b-波比第1个闪光引起的小得多,随后各次闪光引起的反应又逐渐增大,直至持续稳定在一定水平,这一现象叫阻遏一回升效应(Suppression-recovery effect,以下简称 S—R 效应)。S—R效应在许多动物都观察到(见〔1〕)。Owen 和 sillman 认为~〔1〕,蛙的视网膜 S—R 效应是锥细胞系统的一种现象,而且在感受细胞水平就已发生。但我们对蛙视杯的 S—R 效应观察表明,引起 ERG 阈上1对数单位以内的弱闪光产生的 S—R 效应,是杆细胞活动  相似文献   

13.
用脉冲调制荧光仪测定了经过水分胁迫处理的玉米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结果表明,脱水不影响原初荧光,而轻微抑制最大荧光,可变荧光,光化学效率和PSⅡ有效活性。只改变光化猝灭在头一分钟内饱和脉冲闪光的变化。然而,当遭受水胁迫的叶再用高光处理30分钟,荧光产量,荧光动力学和qp、非光化学猝灭均发生明显变化。用氧自由基清除剂二叔丁基对甲酚、抗坏血酶和6-BA对叶片进行预处理,能在一程度上改变失水对Q-猝灭和E  相似文献   

14.
胡艳 《生命世界》2007,(2):39-40
我的家在山西的最北面——大同。说起过年,最特别的就是图一个“旺”字。每逢大年三十,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就是用黄米面做的油糕,里面包着红红的豆沙和色彩鲜亮的菜馅,逐个放进滚烫的油锅里,发出吱吱的响声,浓密的油烟在上空盘旋,灶台边的大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孩子们一边嬉闹一边抹着油嘴,这是我幼时最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5.
玩闹动作:吊在树枝上,伸手触碰同伴。含文:我发现了一个好玩儿的东西,带你去瞧瞧如何?玩闹动作:仰着头大声吠叫。含文:吃饱喝足,让我们用游戏来消化食物吧!如果一只红毛猩猩拍拍你的肩膀,冲你发出响亮的咂舌声,你会怎么办?哇地怪叫一声转身就跑?呆呆地站在原地不知所  相似文献   

16.
藻类作为地球上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对研究生命的早期进化至关重要。在用醋酸浸泡处理寒武系筇竹寺阶生物屑灰岩后,获得一些磷酸盐化的微体藻类化石,它们的管体均呈螺旋状旋转。这种旋转现象在现生的动物界和植物界中也广泛存在,特别是在植物界的藤蔓植物中。其中,藤蔓植物产生这种不同旋转方向的原因,大多数学者将其成因归因于微管定向。文中对获得的呈螺旋状的微体藻类化石Spirellus columnaris进行描述,并对该藻体化石的旋转方向和成因进行推测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孙复川  宓为群 《生理学报》1995,47(5):417-422
本文以双脉冲光分眼刺激(dichoptic stimulating,双脉冲的第一脉冲光刺激一侧眼,第二脉冲光刺激另一侧眼)进行瞳孔采样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双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较长时,瞳孔产生两次收缩反应;当时间间隔小于约0.6s时,瞳孔只对第一个脉冲光刺激产生瞬态收缩,对第二个脉冲光刺激不产生反应。这不仅证实了单眼实验研究的结论:瞳孔系统不是在时间上连续进行控制,而是离散的采样控制,它对光刺  相似文献   

18.
五月的一个清晨,炎热无风,一艘研究小船驶向澳大利亚西部的宁歌路珊瑚礁(Ningaloo Reef),去搜寻世界上最大的鱼——鲸鲨,研究者计划为这种动物安装电子跟踪器以跟踪研究它们的迁徙模式和潜水方式。突然,无线电发出了劈啪声,导航飞机的观察员喊道,“我发现了两只鲸鲨,在距离前方半公里的地方!”船上的人匆忙地穿上潜水装备,一名负责安装的研究人员把弩箭和电子跟踪器捆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研究了在闪光条件下绿豆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实验发现,与普通的日光生长条件相比,绿豆幼苗在闪光条件下叶的伸长、叶片的扩张生长比较差,但茎的伸长无明显差别;叶重比正常日光下的低,叶绿素含量也比较少。这种差别随闪光处理时间的延长越来越明显。此外,闪光也使UBE强度大大增强了。这些结果表明,闪光处理对绿豆幼苗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20.
常言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是有情的,而且有思维,有非凡的判别能力,还能接受人类的美好祝愿,结出丰硕的果实。奥地利生物学家费朗斯最早对藤本植物作实验表明,藤蔓的延伸总是朝向最近的支撑物,若移走这个支撑物,它便向另一个最近的支撑物伸展,似乎藤蔓有“眼睛”,“看”着目标生长的。其他许多科学家也作过类似实验,结果都证明植物是能“看得见”的。植物不仅能看,还能“听”。如对豆科植物的舞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