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四川省盐业钻井大队杜仲祥工程师报告:四川盐业钻井大队资中第一井附近约200米处发现足印化石。1981年3月27日我们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发掘。据当地社员介绍,现保留足印化石的晒场原为一小山包,1966年将山包挖去后,足印化石就裸露于地表,当地群众称之为“金鸡脚印”。经我们调查,在约400平方米面积的晒场上,发现有大小不同的四种类型足印化石,较清楚的共有48个,其中两类足印化石保存良好,一类为四趾型(见照片),一类为三趾型。据钻井大队杜工程师介绍,该地区地处四川盆地南部,基底岩层属中生代中侏罗世早期凉高山砂岩。足印化石就保留在该地区凉高山黄色砂岩上部。根据上述特点及足印的大小、形态,初定为恐龙足印化石,而且至少是四个不同种属的恐龙在这里活动过。在约400平方米面积上发现成群的、不同属种的恐龙足印化石,在我国还是少见的。这一发  相似文献   

2.
自从1996年3月在河源市啸山中学旁边的南湖山庄工地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在短短的3年中,共发掘出100多窝、上千枚蛋化石,它们产于紫红色的粗粒砂岩中。如此多的恐龙蛋化石的发现,使该地区成为国内最有名的恐龙蛋化石产地之一。 1999年 7月,市区一农民在黄沙村修路经过的红色砂岩层中偶然发现一部分耻骨和指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董枝明教授初步鉴定为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从8月底至9月中旬,笔者在化石地点进行了近两周的发掘工作,发掘出至少属于3个个体的骨骼化石。从暴露出的一完整的叉…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巨齿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产有大量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及鸟类足迹化石,作者对这个地区的足迹化石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许多新暴露出来的恐龙足迹化石,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一新属新种Chapuslockleyiichnogen.etichnosp.nov.属于巨齿龙类(megalosaurid)所留。与兽脚类足迹保存在一起的蜥脚类足迹Brontopodusbirdi分布凌乱,反映了造迹恐龙搏斗的场面。通过测量连续的兽脚类足迹计算,Chapuslockleyi的造迹恐龙的行走速度为4.33km/h。通过足迹化石还识别出造迹恐龙的病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剑龙,是庞大的恐龙种群中最为奇特的一类,生活在约一亿多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早期。剑龙是整个恐龙类最早绝灭的一支,其化石虽在世界不少地方都有发现,但大多保存欠佳,时代偏晚。在亚洲,剑龙化石的发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川和新疆两地,尤以四川发现最丰富,而素有“恐龙窝”之称的四川自贡,更是得天独厚。据初步统计,在自贡地区迄今已发现有至少两个层位以上,10余个个体及保存有5至6个完整程度不同的头骨的各类剑龙化石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东部和南部均与贵州接壤。该地区白垩系地层非常发育,常见红色砂岩形成的丹霞地貌。近年来,泸州的古蔺和叙永两县的多个村镇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的足迹化石,类型多样,包括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以及少量翼龙足迹。泸州也成为了我国恐龙足迹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2014年6月,古蔺县桂花乡政府宣传干事徐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博士联系,告知在桂花乡汉溪村一处山崖上发现了大量的足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素以恐龙化石蕴藏丰富,分布广泛,保存良好著称。誉满中外的“恐龙窝”究竟有多少种类?据初步统计,自一九一五年由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在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的七十年间,发现的恐龙有两大类群:蜥龙类和鸟  相似文献   

8.
《化石》1992,(2)
禄丰是一个小的红色盆地,在昆明市两北102公里处。盆地中发育着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1938年,古生物学家卞美年和王存义在禄丰盆地首次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批化石经畅钟健教授研究后开始享誉世界。禄丰被人们称为恐龙之乡。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络绎不绝地相继来到禄丰盆地进行恐龙化石考察。目前禄丰恐龙动物除了恐龙化石外还有两栖类,龟鳖类、觚类,似哺乳爬行类和原始的哺乳类,共有6目30余种。  相似文献   

9.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不仅物产丰富,现生生物资源充沛,就连古生物化石,也很闻名。四川侏罗纪(距今约一亿八千万到一亿三千万年前,地层发育,含有大量爬行动物化石。至目前所知,这里有世界罕见的早期龟类和鳖类;有构造特殊的鳄类;有淡水生活的蛇颈龙类;有为数众多的各种恐龙;以及有接近哺乳动物的进步爬行动物,等等。这些化石,对研究龟鳖类的早期发展;鳄类的分化;蛇颈龙类的生态;恐龙的演化,和哺乳动物的起源等问题,均具重要意义。一、龟鳖类化石龟鳖类最早出现于晚三迭世(二亿年前),但到一亿二千万年前的白垩纪,各洲才有普遍分布,此前化石…  相似文献   

11.
川西高原白垩纪孢粉组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横断山地区和川西高原金沙江两岸广泛分布红色碎屑沉积,自德格县错阿乡的红色沉积之上部深褐灰色含铜砂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子花粉化石。在该孢粉组合中稀指孢子居绝对优势,被子植物花粉极少,推测其地质时代应属晚白垩世,可能为晚白垩世早期。因此,当前孢粉组合的发现证明了川西高原横断山地区不仅有第三纪红层,也存在白垩纪红层。组合中含有大量的稀指蕨隐孱和少量麻黄花粉,而不同见喜湿植物的孢子花粉,推测该地区白恶霸  相似文献   

12.
自贡恐龙化石已查明有七十多处,遍及所辖四区二县,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剑龙等近二十个种属的恐龙,真是千奇百怪,无其不有。自贡恐龙化石具有点多,地史分布时间长,新属新种多,恐龙动物群组合特征明显的特点,有“恐龙之乡”之美称。自贡恐龙化石如此之多是由于四川盆地的古地理、古环境为恐龙的栖息生存创造了天然条件。在一亿九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末,湖水占据了现今的四川盆地全境,这就是地质上叫的“古巴蜀湖”。这种特殊环境,为后来恐龙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大约一亿八千万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四川盆地没有强烈的地壳运动,气候温湿,雨水充沛,地势平坦,湖  相似文献   

13.
龟,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自出现至今,它在地球上已生活了二亿多万年之久。自贡地区曾是爬行动物生活过的乐园。在其广泛分布的中生代陆相地层中,不仅保留有大量的恐龙化石,而且龟的化石也极为丰富,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科学价值。1985年,龟鳖类(化石)研究专家叶祥奎副教授曾有过评述:“自  相似文献   

14.
1970、1975年在浙江衢州樟潭公社高塘石大队的红色砂岩中,先后发现两窝恐龙蛋化石。一窝呈椭圆形,一窝呈扁圆形。后一种个体较大,直径达200毫米,蛋壳厚1.5毫米左右,呈灰黑色,有破裂痕。这在我省是首次发现,那硕大的个体在我国已发现的恐龙蛋中也是罕见的。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初步签定,该蛋化石属于蜂窝型蛋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较原始的另一类恐龙的蛋。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对于我国红色砂岩的地层年代划分、对比,探讨蛋壳演变及找矿等均有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禄丰 ,最近在川街乡发现了一个新的恐龙化石墓地。恐龙化石产于中—上侏罗统的上禄丰组的底部的一套紫红色的砂质泥岩中。在已发掘的40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统计出露恐龙化石有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8具 ,其中有一具近于完整 ,长约19米 ,肉食性兽脚类恐龙骨架一具 ,还有众多的蛇颈龟化石。埋藏学分析这些动物在死亡后遭到过搬运 ,但搬动的距离不远 ,化石保存较完好也较集中。经鉴定 ,蜥脚类恐龙应归于马门溪龙科 ,兽脚类恐龙相似四川上沙溪庙组产出的永川龙 ,它们生存的时代也应相近 ,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16.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保存于上白垩统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吐鲁番盆地的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1966年,新疆古生物考察队在吐鲁番盆地进行了两个野外年度的考察和发掘工作,采得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批是恐龙类。这批恐龙化石采自两个地层层位:66012发现于鄯善统的下部,因此将过去认为是早第三系的鄯善统底部划出,建立一新组——苏巴什组,时代为晚白垩世;在侏罗系红山统中采得龟、鳄和恐龙类化石,经鉴定时代为晚侏罗世。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通报》2009,(12):10-10
近日,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Anchiomis huxleyi)。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万。3000万年.较之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至1000万年。本次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  相似文献   

19.
彭安保 《化石》2011,(2):23-26
2002年8月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在萍乡市开发区、白源镇、芦溪镇和安源镇等多处建设工地的上白垩统紫红色粉砂岩中,发现258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恐龙蛋化石;2008年5月底又在开发区发现和收集到一些残破恐龙骨骼化石。萍乡发现的这些恐龙蛋化石基本上是成窝或部分呈窝状保存,说明在晚白垩世时期,有多种恐龙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20.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