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显示门静脉高压的价值。材料与方法:30例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螺旋CT门脉成像检查,其中10例患者又进行了门静脉造影检查(间接法)。30例患者中全部存在侧枝循环,多数病例有2个或2个以上部位侧枝循环。结果: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不仅显示了肝内门静脉2-3级分支,还显示了整套门脉侧枝血管系统。在三维门脉像上,脾门静脉曲张29例(占96.7%),其中1例脾静脉因栓子部分闭塞而狭窄,另有1例则完全栓塞血管未显示。胃左静脉曲张28例(占93%),食管或食管旁静脉曲张27例(占90%),胃短静脉(胃后静脉)曲张19例(占63%),胃肾分流血管10例(占33%),腹膜后静脉曲张9例(占30%),脐周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6例(占20%)。10例患者CT三维门脉像与间接门静脉造影作比较,前者对门静脉及其侧枝循环的显示好于后者。结论: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有较高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消化系统中的门脉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消化系统中的肝门脉系统、胆固门脉系统、小肠绒毛门脉系统系统、胰岛一外分泌门脉系统和唾液腺门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清NO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比色法检测35例肝硬化病人和 2 5例正常人血清NO浓度 ,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肝硬化组及正常组门静脉横径及门静脉血流量。结果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血清NO显著升高。结论 :检测血清NO可作为判断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指标 ,血清NO在高动力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相关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12月我科45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血栓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的质量及术后血小板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术前门静脉系统有血栓患者75例,占16.7%。术后门静脉血栓再形成率52.9%。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有关。多因素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而与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小板数量无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脾脏质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主要因肝脏病变而引起门静脉系统循环异常为主要特点的病症,经过100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对预防有中、重度静脉曲张的患者首次静脉曲张出血均具有各自的优势,气囊阻断经静脉逆行栓塞术对曲张的食管胃底静脉的具有良好疗效,部分性脾栓塞术已成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脾亢血液病的最主要非手术治疗措施,外科治疗方面联合手术的优势已经逐步体现出来,但门静脉高压症最根本的治疗措施仍是肝移植.但选择何种方式治疗,仍要根据患者肝功能状况及病情变化而定,本文将就门静脉高压治疗现状与展望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SMT对大鼠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假手术组仅分离门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关腹,其余组门脉缩窄两步法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建立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模型。假手术组与模型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余3组手术后给予腹腔注射不同浓度SMT。手术后21 d,检测大鼠门脉血中TNOS、iNOS的活性及NO的浓度,免疫组化CD34标记食管血管内皮,测量每组大鼠食管横切面黏膜下血管的数目、面积。结果模型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数目,血管平均截面积,血管总面积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大鼠门脉血中TNOS活性与iNOS活性以及NO浓度和食管黏膜下血管的数目、血管平均面积、血管总面积较模型组均显著下调(P≤0.01)。结论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的发病机制中有NO参与,门脉缩窄型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病中NO主要由iNOS生成,SMT对大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可能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2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于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观察组在腹腔镜下操作完成,对照组传统开腹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及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20例患者均按分组要求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胃肠道恢复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热、切口感染、腹腔出血积液及门静脉系统血栓等为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贲门周期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鼠模型制作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材料与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行假手术,给予正常饮食。肝硬化A组20只,先行左肾上腺静脉结扎,然后给予初始浓度为0.03%的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溶液作为饮用水并根据大鼠体重变化调节给药浓度。肝硬化B组20只,行假手术,给予固定浓度为0.03%TAA溶液。给药时间为14周。结果:肝硬化A组大鼠死亡率为0,肝硬化形成率达到100%。肝硬化B组大鼠死亡率15%,肝硬化形成率75%。肝硬化A组大鼠的门静脉压力明显高于肝硬化B组和对照组。结论:采用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并根据体重变化调节TAA给药浓度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portal vein,PV)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治疗急性和亚急性(发病一周至一月)的PV及SMV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下述两组:选择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途径)置管溶栓(19例)和经皮穿肝内门脉(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置管溶栓治疗(9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一周至三个月,其中治疗成功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组中,16例随访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3例SMV及PV恢复部分血流,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组中,6例患者的PV及SMV内血栓大部分清除,血流基本改善,2例患者PV及SMV血流部分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两天死于腹腔出血)。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门静脉(portal vein,PV)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e vein, SMV)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治疗急性和亚急性(发病一周至一月)的PV及SMV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按介入治疗途径不同分为下述两组:选择经颈静脉穿刺门静脉(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 TIPS途径)置管溶栓(19例)和经皮穿肝内门脉(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置管溶栓治疗(9例)。结果:所有患者随访一周至三个月,其中治疗成功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经TIPS途径治疗的患者组中,16例随访显示大部分血栓被清除,门静脉系统有血流通过,临床症状缓解。3例SMV及PV恢复部分血流,但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组中,6例患者的PV及SMV内血栓大部分清除,血流基本改善,2例患者PV及SMV血流部分好转,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严重并发症1例(术后两天死于腹腔出血)。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和经皮穿肝内门脉直接置管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和亚急性PV及SMV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前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均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析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于术前、术后1d、3d、7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统计术后7d内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28)和无血栓组(n=68),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在术前、术后1d、3d、7d时的门静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肝动脉内径、最大流速、血流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内有28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9.17%。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前门静脉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Child-Pugh分级为B级比例、术中出血量、脾质量、腹水量、术前门静脉内径均高于无血栓组,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均低于无血栓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进行肝脏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疗效判断,且术后门静脉内径、术后门静脉流速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毛细管电泳分析核酸的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细管电脉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分离技术。根据分离机制不同,毛细管电脉分离核酸的方法有: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色谱(MEKC)、毛细管区带电脉(CZE)和毛细管凝胶电脉(CGE)。毛细管电脉主要用于核酸纯度的鉴定、定量分析、测序、片段大小多态性分析构象多态性分析和蛋白与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外源基因的门静脉途径和股静脉途径注射对导入基因在肝脏内表达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门静脉和股静脉的注射方法将包装好的连有目的基因的腺病毒载体导入小鼠体内。在注射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分离肝脏,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HE染色检测评价两种方法对肝脏的损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测定目的基因和载体标签蛋白在肝脏内的表达及分布情况。结果注射3d后,血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门静脉注射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明显高于股静脉注射组;HE染色结果同样表明门静脉注射组肝组织内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较股静脉注射组更明显;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均显示门静脉注射后,目的基因在肝脏内的表达明显早于股静脉注射组,但至注射后7d时两组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已无明显差异。结论与门静脉注射相比,股静脉注射外源基因对肝脏基本没有损伤,目的基因的表达虽然较晚,但也能达到门静脉注射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朱梁  颜志平  罗剑钧  刘清欣 《生物磁学》2011,(22):4260-4263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I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多种介入途径治疗门静脉系统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1年1月至2009年3月经我科治疗的37例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介入治疗途径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13例)行经TIPS途径门静脉行碎栓溶栓及置管溶栓术;B组(19例)行直接经皮穿肝门静脉碎栓和或置管溶栓术;C组(5例)行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治疗。所有的患者术后定期随访1-12个月,复查CT或彩超了解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变化及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A组:经治疗出院时11例(85%)患者门静脉完全再通,;1例(8%)门静脉血流部分再通,1例(8%)术后第二天因出血死亡。术后随访1、3、6、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5%,77%,77%,6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B组:经治疗出院时7例(37%)门静脉完全再通,9例(47%)部分再通,3例(16%)因出血中止溶栓;随访1、3、6月、12月门静脉通畅率分别为:32%,26%,16%,16%。C组:经治疗出院时5例(100%)患者门静脉均未再通,通畅率为0%,术后随访1-3个月内4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部分缓解。结论:经TIPS途径治疗后门静脉的再通率及临床症状改善均好于直接经皮穿肝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经肠系膜上动脉置管溶栓法无法使已有侧支形成的门静脉主干复通,仅能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S100B蛋白和尿乳酸/肌酐对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检测术后24、48和72h的血S100B蛋白和尿乳酸/肌酐比值水平,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肝性脑病将受试者分为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并对肝性脑病组患者进行临床分度。结果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后发生肝性脑病组72h内血S100B蛋白含量和24 h内尿乳酸/肌酐比值水平明显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01);72h内血S100B蛋白含量和24 h内尿乳酸/肌酐比值之间及与肝性脑病的临床分度呈正相关(P<0.001);当血S100B水平在28ng/L,尿乳酸/肌酐比值在0.47时,单独检测72h血S100B蛋白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2%、93.6%;尿乳酸/肌酐比值预测肝性脑病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度以术后24h最高,分别为89.3%和91.7%;如检测72h血S100B蛋白的同时监测术后24h尿乳酸/肌酐比值可显著提高肝性脑病诊断的准确性,联合应用两项指标进行检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98.6%,较两种方法单独应用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提高。结论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后以临床表现为基础,同时监测72h内血S100B蛋白和24h尿乳酸/肌酐比值,对提高术后肝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分度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门脉性肝硬化"一节的知识为例,对说课的基本程序进行设计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重旦大学麦克公司自行研制成功人体脉象动态测量分析系统。该系统选用的传感器和信号放大、转换系统能有效地接收人体挠动脉处的脉博信号,并将此信号用脉图曲线的形成显示出来,实现了将被检测者实  相似文献   

19.
晚近的资料显示,催产素(OT)可直接作用于腺垂体,影响PRL和ACTH的分泌。解剖学的研究发现,起源于室旁核的很少一部分纤维确实终止于正中隆起的外区。本文作者又证实在大鼠垂体门脉血中含有高浓度OT。实验用成年雄性大鼠,经苯巴比妥麻醉后,行垂体门脉插管,收集血液,用RIA测定OT含量。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侧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4例左侧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治措施和随访结果。结果:14例患者均有呕血或(和)黑便史,无肝硬化、腹水及肝功能异常等表现。14例患者中胰体尾占位6例,胰腺假性囊肿4例,慢性胰腺炎4例。14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9例患者获得随访,定期内镜复查,曲张静脉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5月~8年均无再出血。结论:胰腺疾病病史、无肝硬化和肝功能正常、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和脾肿大及脾亢是诊断左侧门脉高压症的基本要点。该疾病可通过脾切除术或联合胃底周围血管离断术结合原发胰腺疾病的治疗来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