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肿瘤细胞形成及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染色体畸变。东方土拨鼠(Marmota monax)易感染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的乙型肝炎病毒,它是研究人类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关系的最合适的动物模型。因此,了解土拨鼠正常  相似文献   

2.
研究肝炎和肝癌关系的实验动物中,唯有土拨鼠感染土拨鼠肝类病毒(WoodchuckHepatitis Virus,WHv)后,其病程、结局与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相似,WHV DNA可与宿主肝细胞DNA整合并产生肝癌。中国旱獭(Marmota marmota)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使用比较基因组杂交的方法,研究肝癌中的非随机染色体畸变,旨在为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本研究收集了我院在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例肝癌患者,采集其肝癌标本。使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法(CGH)对所有肝癌标本的非随机染色体畸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肝癌标本均出现了非随机染色体畸变,即4q区域、16q区域、8p区域和17p区域的缺失变化。同时在1q区域、8q区域、17q区域以及6p区域出现了扩增变化。本研究初步得出结论,在肝癌出现后,其非随机区域会出现染色体畸变,这些情况的出现可对肝癌进行较好诊断,同时也可指导对肝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核酸的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应用于土拨鼠肝炎病毒模型的研究。方法分别根据土拨鼠肝炎病毒核心抗原(WHcAg)和表面抗原(WHsAg)的DNA序列设计13对扩增引物,从中筛选无非特异性扩增及引物二聚体且灵敏度高的引物,用于土拨鼠血清中WHV DNA的Real-time PCR检测。建立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的土拨鼠血清中WHV核酸的Real-timePCR检测方法。结果根据WHsAg基因的5'端设计的一对引物WHVSF1与WHVSR1,检测灵敏度可达1×101拷贝/μL,病毒拷贝数与Real-time PCR Ct值的标准曲线的R2值为0.997,且电泳未见明显非特异性条带及引物二聚体。结论建立了土拨鼠血清中WHV DNA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土拨鼠肝炎病毒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嗜肝DNA病毒的原型,HBV感染所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现有的抗乙肝药物包括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均难以达到临床治愈,研究新的抗乙肝药物、评价新的联合治疗策略均离不开合适的动物模型。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 WHV)于1978年美国费城动物园患肝癌的土拨鼠中首次被发现,因其基因组结构、复制周期与HBV高度近似,被归类为嗜肝DNA病毒。WHV感染土拨鼠后的自然史与HBV感染人高度近似,因此土拨鼠模型很早就被用于乙肝DNA疫苗、抗HBV药物的评价。近年来土拨鼠多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免疫细胞表面标志先后被克隆和鉴定,T细胞应答的检测方法包括淋巴细胞增殖实验、CD107a脱颗粒实验逐步被建立,大大促进了土拨鼠模型在HBV发病机制及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WHV感染土拨鼠模型的免疫学特征,以及该模型在抗乙肝病毒药物评价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饮用水塘底质污染与居民肝癌死亡率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肝癌高发区水塘底质中存在致染色体畸变物质,这类物质所诱发的紫露草微核率在各采样点的变化趋势与居民11年的肝癌死亡率变化趋势相一致,从而为肝癌的饮水病因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一般都伴随有核型的变化,众所周知的有人的慢性粒性白血病细胞和Burkitt’s淋巴瘤细胞恒定的标记染色体,因而肿瘤染色体的分析无论在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工作方面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建立,使不同组号染色体的辨认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检测更为可靠和便利,为阐明染色体畸变与肿瘤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实验室在1979年建立了甲胎蛋白阳性的大鼠肝癌细胞系(CBRH-7919),作为研究肝癌的体外实验模型。最近我们用染色体G分带技  相似文献   

8.
目的新生土拨鼠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后,大部分发展为慢性肝炎,而成年土拨鼠感染后则多发生急性自限性肝炎。本实验目的就是寻找其肝组织中可能导致这种预后差异的关键基因。方法采用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技术,对比新生与成年小鼠肝组织基因表达差异,选取目的基因,再通过多个物种序列比对,设计简并引物,在土拨鼠肝组织eDNA中扩增对应基因,测序,再次设计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新生土拨鼠相比,成年土拨鼠肝细胞中与钙离子重吸收相关基因DNMl(Dynamin1)、DNM3(Dynamin3)及Prkcc(proteinkinaseC,gamma)表达率明显升高,分别上升2.65±0.25倍、1.90±0.34倍、2.94±0.54倍。结论在钙离子重吸收通路中,在两组小鼠肝脏中表达差异最明显的上述三个基因,在新生组与成年组土拨鼠之间也有明显差异。此类基因造成肝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差别,间接影响其中肝炎病毒的复制。这种表达差异很可能是导致两个年龄段动物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后转归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1985年5月冷泉港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会议上,几个实验室小组报告了对乙型肝炎病毒及同族的动物肝炎病毒转录、复制中逆转录过程的研究进展。 1982年,Summer和Mason首先证实了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的基因组在复制中经由RNA中介(RNA intermediate)的过程。此后,一些实验室相继证实了,能够引起人类乙型肝炎和一些动物肝炎的病毒——包括地松鼠肝炎病毒(GSHV),土拨鼠肝炎病毒(WHV),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和  相似文献   

10.
小鼠染色体畸变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体细胞染色体分析方法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各实验室的结果便于比较。小鼠是遗传学研究的常用动物,但迄今关于小鼠体细胞、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方法尚无统一规定。小鼠的染色体属端着丝粒染色体,其结构畸变与人类的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核法测定小麦根尖细胞染色体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伊虎英 《遗传》1981,3(3):30-31
在放射病早期诊断,辐射防护和辐射遗传 及辐射诱变效应的研究中,染色体畸变分析法 由于灵敏度高和可靠性强,受到人们普遍的重 视。现用的中期和后期染色体分析法的操作步 骤比较繁杂,效率也不太高,在实践应用中受到 一定的限制。七+年代初,Matte。和Schimid[7] 倡导在研究人类和哺乳动物辐射损伤时用微核 测定法代替染色体畸变分析法。本文工作的目 的是探讨在植物学方面能否用微核测定法代替 染色体畸变分析法,并将微核率、染色体畸变率 和辐射剂量之间的关系,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 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为微核测定法 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X线是人类了解和应用最多的一种放射 线,每当人们研究一种新的辐射类型的生物效 应时,都要与之相比较。同样,在各种辐射类型 诱发人染色体畸变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实 验资料将丫线、中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流与X线 作了比较。但是,在进行这种比较之前,首先要 对X线本身有更多的知识,即应了解光子能量 不同的X线诱发染色体畸变的效能如何,这正 是本工作的目的所在。为此,我们选用目前临 床诊断和治疗中经常使用的60kV, 180kV和 10MV X线,对其诱发人血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 应关系做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整合了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和dhfr基因的CHO-dhfr~-细胞,其染色体的畸变率和畸变类型都比亲代CHO-dhfr~-细胞高。但转化前后两系细胞的重要特性都未发生变异,即两者的染色体总数无差别,都是20条。两系细胞株接种裸鼠,均未发现有致瘤性。  相似文献   

14.
10例易位携带者的遗传效应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杜晶  李秀玲  李莉  张新生 《遗传》1987,9(1):24-26
染色体易位是人类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国 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包括新核型的发现、分 类、发生机理、遗传效应等都做了不少研究。但 应怎样评价染色体畸变,看法很不一致。本文 试图通过10例遗传性染色体畸变病例的讨论, 阐述染色体易位携带者对子代染色体畸变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作为外源因素进入肝细胞,可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改变基因表达,调节代谢过程,导致细胞生长异常,与肝癌的发生有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改变信号传导通路的机制,有利于了解乙肝代谢异常的机制及与肝癌发生的关系,为乙肝和肝癌的代谢治疗寻找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人体肝癌体外原级培养细胞的中期染色体计数表明,第1例肝癌为超二倍体(2.46倍),其他两例为超四倍体(4.28和4.42倍),染色体众数分别为57,111和116个。(二)肝癌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显示,D组和G组等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比其他各组号减少了,特别在第一例肝癌的超二倍体细胞中,缺少15号染色体的细胞高达90%,大多成为单体状态,甚或缺体。在所有三例肝癌细胞中,15号染色体平均只有全部染色体倍体数的一半。(三)在三例肝癌细胞中,包括超二倍体和超四倍体细胞,E组和F组等中间或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平均比全部染色体倍体数增加两倍。上述这两类染色体数目变化各异,一增一减,导致肝癌细胞的各组号染色体之间相对比例失调。(四)检查分带类型指出,肝癌细胞内一个1号染色体的短臂比另一同源染色体增长一段,在这短臂末端额外多出一条着色较深的带纹,推测是由于G组(21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相似的现象较少地出现在2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由于易位,使得染色体之间固有关系改变了。(五)肝癌细胞中出现双着丝点染色体、半环状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等,染色体还发生间隙、断裂和缺损等畸变。  相似文献   

17.
在辐射损伤化学防护的研究中,如何定量地评价动物实验有效的辐射防护药,外推于人类的防护效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细胞遗传学方法即染色体畸变分析,由于畸变率和照射剂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用外周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作为生物剂量  相似文献   

18.
苏瑞珍  李玉环  何建 《遗传》1981,3(1):14-16
目前人类正处在广泛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因此就难免不受到电离辐射的损伤。若一旦不幸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必须要知道所接受的剂量的大小,然后才能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国内外现已广泛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培养,统计其染色体畸变率来估计受照剂量大小。许多作者认为这样所得到的染色体畸变率可以作为生物剂量计。但一些实验结果证明〔1,21培养时间的长短,染色体畸变率也就有所不同。例如人类淋巴细胞培养72小时的比培养48小时的,其染色体畸变率降低约两倍。其下降原因是由于培养中的淋巴细胞第一次分裂到第二次分裂时畸变染色体数量丢失的结果。因此,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将会导致染色体畸变率的下降,从而影响到过去的一些实验的结果。为此有必要严格控制所观察的细胞, 并规定畸变率的统计应在细胞的第一次有丝分 裂时期。  相似文献   

19.
在同一个体小鼠上比较分析苯和环磷酰胺诱发的肝、骨髓和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结果表明,这三种靶细胞的遗传毒理学敏感性是不同的。按每只0.01毫升的剂量皮下注射两次苯于部分肝切除的小鼠,按其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敏感性的次序是肝>骨髓>精原细胞。而以环磷酰胺处理的小鼠(15微克/每克体重,腹腔注射),诱发的染色体畸变是骨髓>肝>精原细胞。苯和环磷酰胺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类型无明显差别,主要都是染色单体型的畸变。这种在同一个体小鼠上比较分析三种靶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方法,对于需要肝代谢活化的前致癌剂/前诱变剂活性的测定以及体内比较三种靶细胞的遗传毒性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检测途径。 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诱变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在遗传毒理学中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试图以苯和环磷酰胺作为检测剂,以同一个体上的肝、骨髓、精原细胞为靶细胞,比较分析诱发的染色体畸变率差异以期对遗传毒理学敏感性有较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利用人9号和14号染色体特异探针,对深低温冻存和长期传代的黑叶猴细胞株染色体畸变进行了分析.确定在长期冻存和传代过程中,一些黑叶猴细胞在No.12和No.17染色体之间发生了易位,一条 No.17染色体发生断裂,断裂点在17q13,断裂片段17q13-17qter易位到一条 No.12染色体长臂末端,形成一条小的中着丝粒的和一条具较长长臂的衍生染色体即 der(17) 和 der(12).结果表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人染色体特异探针不仅能检测出人类染色体畸变,也能有效地检测灵长类动物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