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彭泽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泽鲫是一种两性型天然雌核发育群体。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雌、雄鱼的染色体数目均为166。它们的核型组成是:3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0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6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为238。本研究结果与其它雌核发育类型的鲫鱼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重楼属两个新种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指莲(Paris axialis H.Li)和绿劝花叶重楼(Paris luquaensis H.Li)是新近发现的两个重楼属新种,分布于云南奕良和绿劝。这两个新种分别属重楼属的两个亚属,前者属中轴亚属,后者属侧膜亚属。这两个种的染色体组型结构与国内外已报道过的重楼属一些种的结构大体相似。五指莲是由3对中部着丝点型和两对端着丝点型的染色体组成;绿劝花叶重楼是由3对中部着丝点型、1对近中着丝点型和1对端着丝点型的染色体组成,这两个种的组型结构存在着明显差异。现将这两个新种的染色体组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鲢鱼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鲢鱼染色体组型,用短期离体培养的肾细胞、空气干燥制片、Giemsa染色。鲢鱼染色体组型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4对,染色体总臂数(AN)为96,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单臂的染色体。与前人的工作有很大不同。观察了鲢鱼等几种鱼的培养细胞有丝分裂中期不同时相的染色体,并分析了中期各时相染色体的特点,认为在分析染色体组型时,须注意染色体的取相时期,其中以正中期为最好,因此,宜以正中期为准,而不宜以晚中期或染色体严重收缩时为准。  相似文献   

4.
黄鳍鲷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鱼类肾细胞为材料,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剂染色,对黄鳍鯛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鳍鲷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4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为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19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54,t组有一对具次缢痕的染色体。整套染色体平均相对长度介于5.63±0.45—2.45±0.23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的白细胞培养技术及BSGC-带技术分析了白豚的核型、C-带核型。结果是:白豚的染色体数目2n=44,其核型由12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8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4条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8条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所组成。染色体臂数(NF)雌性为76,雄性为75。C-带异染色质呈现出很深的着色区,主要分布在染色体臂上,着丝点区则几乎没有。C-带异染色质的量约为总染色质量的12%。这一结果表明白豚与海生豚类的核型、C-带核型有较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毛冠鹿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鹿种。分布于我国东南及西南等省。有关它的核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锡然等人1983年作了报导,其中雄性鹿2n=48,雌性鹿2n=47,在核型中均有一条较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可以配对,但表现形式在两性染色体组型中是不同的,在雌性鹿中是一条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在雄性鹿中,则为两条断开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对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sis)和桓仁产东北林蛙(R.dybowskii)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报道,两种林蛙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都可配成12对,按照相对长度可分为3组,A组包括第1~5对,为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9.0);B组是第6对,为中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在7.0~9.0之间);C组包括第7~12对,这一组为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7.0)。在两种林蛙的染色体组型中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桓仁林蛙的第1、3、4、5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东北林蛙的第1、2、3、4、5、6、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9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各对为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林蛙的第11对染色体长臂有明显的次缢痕。  相似文献   

8.
玉米8个栽培亚种(类型)的核型和C—带带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首次报道了玉米8个亚种、2个亚型和2个杂交品种的核型和Giemsa C-带带型。所有材料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主要由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第6染色体短臂均具随体,但大小不同。所有材料均显示有亚端带和端带,在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显示有NOR或/和随体带。C-带的分布、总数目和总长度各不相同。其总带数变异于6至18之间,C-带总长度为5.65—11.40%之间。在核型中,具中部着丝点的染色体数目及C-带总数,罕见栽培或原始的类型通常多于广泛栽培的类型。此外,有关核型和C-帝的变异和进化也进行了简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15-12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以野生太平洋鳕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及秋水仙素体内注射法,取头肾细胞经低渗、固定后,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鳕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46,核型公式为:2n=8m+6sm+20st+12t,NF=60,即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0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位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臂数为NF=60;染色体经银染后,Ag-NORs在不同间期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其中2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2%);在分裂相中,具有1个Ag-NORs的频率最高(87.1%),且在第1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的一条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为Ag-NORs所在区域,并未发现Ag-NORs联合现象及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鱼类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及共染色体组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鲤鱼、鲫鱼、草鱼、团头鲂及其他鱼类。同时,应用本方法分析了鲤鱼(cyprinus carpio)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染色体组型,并进行了比较。鲤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00,由A(中部着丝点)、B(亚中部着丝点)和C(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点)三组染色体组成,各组分别具有6对、20对和24对染色体。鲫鱼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也是2n=100,同样分成三组。鲤鱼和鲫鱼二者不但在染色体数目上完全相同,在染色体组型方面也十分相似,很难找出明显的形态差异。无论是鲤鱼还是鲫鱼,雌雄个体之间,并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型染色体存在。此外,作者曾发现一种染色体数为150±的鲫鱼,经有关专家鉴定,这种鲫鱼尚无法根据迄今的分类基准与通常所见之鲫鱼相区别。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乡野生稻的粗线期分析及其与普通栽培稻的亲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东乡野生稻具多年宿根性,生长习性分直立型和匍匐型二类,群体内已有基因分化。形态性状分析证明其为普通野生稻的生态型变种。根尖细胞学鉴定,其染色体数为2n=24。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正常。粗线期分析证实:该种具3个中部着丝点染色体,8个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一个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ⅤⅢ与核仁相连。染色体绝对长度为64.4—18.7μ。与栽培稻杂交育性正常,染色体配对良好,染色体组型可能为AA。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鳊亚科10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它们的染色体二倍数均为2n=48,由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没有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88—92。初步推测该亚科鱼类染色体的基本二倍数是2n=48。对它们的核型特征和染色体演化方式分析表明,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变化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的核型也大致相似,基本上可概括为14—20 M+24—28SM+4—8ST,都有一对最大的可资区别的染色体,这反映了该亚科鱼类校型的同源性。因此预测在这些鱼的种间乃至属间进行人工杂交获得成活,甚至能育后代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并殖属为吸虫纲中较复杂的一个属。全世界已报道四十多种,在我国有二十多种。仅依赖传统的分类方法对并殖吸虫分类似有一定困难。近年来,人们对并殖吸虫的染色体进行较广泛的研究。本文仅对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及其在分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简述于后。一、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按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可分二倍体型2n=22(n=11)和三倍体型3n=33(n=11)。按Levan等的方法进行染色体分类,二倍体型由一对(第一对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四对(第2—5对)中等大的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六对(第6—11对)小的中部、亚中部和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分析的珠颈斑鸠和山斑鸠的核型2n=80±,AN=92±,均具有典型的鸟(?)两型性核型。但珠颈斑鸠No.3和7分别为亚端部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而山斑鸠的这两号染色体则为端部和亚中部着丝点,珠颈斑鸠核型中含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比山斑鸠多一对,可见这两个近缘种的核型已具有明显的种性差异。根据鸟类核型演化的一般规律,珠颈斑鸠似乎较为原始,而山斑鸠则相对较特化。  相似文献   

17.
薛妙男  黄广  麦适秋   《广西植物》1985,(2):107-110
本文以沙田柚为材料,对其染色体组型及带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组型分析:染色体数目2n=18,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分成大小染色体两种类型,前者包括1、2、3、4和5对,后者为6、7、8和9对,根据臂比,9对染色体能够被分成中部着丝点和近中着丝点染色体两种类型。即第5、7,9对为亚中部着丝点,其余为中部着丝点,第6对染色体上有随体;Giemsa带型:除第二对染色体只显中间带外,其余都显着丝点带,并在3、4、8对染色体短臂上和2、3、1对染色体长臂上均显端带,第2、3,6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C带显示杂合性。  相似文献   

18.
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报道取材两栖类胚体细胞和成体肠细胞的方法进行染色体研究。对千山产东北小鲵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54。全部染色体可配成27对,分或三组。其中有9对大型染色体,7对中型染色体,11对小型染色体,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的形态有中部,亚中部、端部,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血细胞培养的方法,分析比较了鲫鱼和红龙睛金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结果表明,鲫鱼的染色体数目2n=100,由A组(中部着丝点)12对、B组(亚中着丝点)15对和C组(亚端和端部着丝点)23对染色体组成。A、B组为双臂染色体,C组为单臂染色体。染色体的总臂数为154。红龙睛金鱼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也为100,同样分为A、B、C三组。红龙睛金鱼和鲫鱼二者不论在染色体数目上还是在染色体组型上都完全相同,很难找出它们之间明显的形态差异。鲫鱼和红龙睛金鱼雌雄个体之间,并未发现有异型的性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20.
北京产中国林蛙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对北京产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北京产中国林蛙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可分为三组,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和12个小型染色体。雌雄个体间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存在。染色体组型的测量统计分析表明,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其着丝点位置分别为中部(1,4,5,8和10号)、亚中部(2,3,7,11和12号)及亚端部(6和9号)。除在第7染色体的长臂上具有明显的次缢痕外,在第1—5染色体的短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以及第6和第9染色体的长臂上靠近着丝点的部位具有微小的次缢痕。根据其染色体的特征,北京产中国林蛙的细胞是研究细胞工程学的良好实验材料。作者还通过北京产中国林蛙与欧洲Rana temporaria的染色体组型的比较分析,确证前者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建议将过去Pope和Boring(1940)所使用的中国林蛙的学名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更改为Rana chensinensis Dav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