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细胞的吸水活动,决定于细胞和环境间的水势差。任何含水体系的水势,都受到可改变体系内水分自由能的诸因素的影响。植物细胞是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的体系,它的水势受那些因素所决定?国内外的植物生理学教科书,以及在《植物生理学通讯》上所开展的关于水势问题的讨论中,对此理解仍有分歧。最近荣文同志就“有液泡细胞的水势究竟应等于什么?”提出了讨论,这很有必要。其  相似文献   

2.
读了《植物生理学通讯》有关植物细胞水势的两篇讨论文章,基本同意作者的观点。笔者就自已的认识谈一点看法,供同行参考。有关植物细胞水势的争论分为“加合说”和“平衡说”两派。争论的焦点是衬质势能否作为细胞水势组成之一。我们不妨分析一下衬质势的提出及其实际意义,看它与植物细胞水势究竟是什么关系。无液泡的细胞,如干燥种子放入水中时,表现出很低的水势,这是因为种子是由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亲水胶体(这里称为衬质)所组成,这些物质对水分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所表现的水势就称为衬  相似文献   

3.
读了《植物生理通讯》1981年第3、4、6期上几位同志的关于“水势”讨论的文章,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启发。通过讨论,对于这一概念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比如,为什么要用“水势”这一概念来代替原有的“吸水力”、“渗透压”、“扩散压亏缺”等旧概念,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开始运用“水势”进行教学和实验以及解决在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但是从讨论中可以看到,也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分歧的  相似文献   

4.
水势是什么?怎样定义的?这是水势讨论的基本问题。一、水势的几种说法:就目前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水势是水的化学势。如: “水势就是水的化学势,衡量用于反应或移动的能量的高低。人们把相同温度下一个系统中一克分子容积的水与一克分子容积纯水之间的自由能差数,叫做水势。”——引自潘瑞炽、董愚得合编植物生理学第8页; “水势是水的化学势,化学势是每克分子的任何物质,不论是纯的,或存在于溶液中时,或存在于任何复杂体系中时的自由能。水势就是水中可用于  相似文献   

5.
植物水势的研究是近年来植物生理学较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我们在进行油菜不同叶龄幼苗叶片水势的实验时,采用了“小液流法”。(见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组主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12—14页。)“小液流法”与“重量法”(见同书第14—16页)比较,具有实验时间短、直观性强、实验结果计算快速、所需仪器简单等优点,宜于在教学实验时采用。但通过大量实践,我们认为该实验步骤中的某些环节需待改进。 1.关于染色剂的使用问题众所周知,溶液的水势受溶质颗粒(离子和分子)与水分子的比例数值所影响。比例越大,则水势值越小,这是因为溶质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4种植物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毛乌素沙地旱柳( Salix matsudana Koidz.)、小叶杨( Populus simonii Carr.)、北沙柳( Salix psammophila C. Wang et Chang Y. Yang)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4种植物叶水势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冠层叶水势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4种植物叶水势与气候因子及树干液流速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5月份至8月份,旱柳、小叶杨和北沙柳清晨(5:00)的叶水势波动不明显;但3种植物正午(13:00)的叶水势有一定差异,其中旱柳和小叶杨正午的叶水势差异不明显,而北沙柳7月份和8月份的叶水势则明显小于其5月份和6月份;总体上看,各月份3种植物正午的叶水势均明显小于清晨叶水势。供试4种植物的叶水势日变化曲线均以“单峰型”为主,最高值出现在5:00至6:00,最低值出现在12:00至16:00;日间北沙柳的平均叶水势最低,而其他3种植物的平均叶水势差异不明显,5月份和8月份,北沙柳的平均叶水势分别为-11.9和-17.1 MPa,而旱柳、小叶杨和沙蒿的平均叶水势分别为-6.2和-7.1、-7.7和-7.3、-6.8和-8.4 MPa;但夜间4种植物的平均叶水势无明显变化。4种植物日间均表现出树冠下层叶水势高、上层叶水势低的趋势,而夜间则树冠上层和下层的叶水势几乎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叶水势与气温、净辐射量以及树干液流速度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正相关,其中,不同月份4种植物的叶水势与净辐射量和树干液流速度均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不同植物叶水势的变化因种类、季节、气候条件的不同而异,但总体上看净辐射量是影响4种植物叶水势变化的最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在水势的讨论中,人们自然地有这种概念:A与B两地间水分移动的速度取决于两地水势差的大小。不仅如此,甚至在多数文献上均将水分移动速度与水势差成正比处理。Ursprung和Blum假想穿越膜的流速J_v与水势差(ψ_1-ψ_(ii))的关系为:  相似文献   

8.
农业学校《植物及植物生理学》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及“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光学性质”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做实验。从多年的实验情况看,这两个实验的成功率都不算太高。总结其原因,除学生主观上操作有些问题外,我们认为主要是实验方法本身存在不妥之处。为此我们对实验方法做了些改进,从而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本实验有以下三点不当之处:(1)加到1ml糖液的各指形管中的小圆片的水势存在差异。原因是教材没有对选取的叶片进行特别要求,而叶片的部位、厚…  相似文献   

9.
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及其加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第3期《植物生理学通讯》“有液泡细胞的水势究竟等于什么?”一文提出了: ?_w=?_m ?_s ?_p这个公式是否正确,即?_m(衬质势)能否和?_s(渗透势)、?_p(压力势)加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细胞水势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物物细胞水势的组成上式如果是用来表达细胞水势包括那些组分,而不作为计算水势的公式,是可以成立的。但这一表达还不完全,应该加上细胞的重力势。因为在讨论细胞的水势时,一般都涉及到细胞之间的水分移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上海植物生理学会编写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第606页第三行“24.2g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用蒸馏水稀释至200ml”一句中的24.2g应改为4.85g,若是24.2g则应稀释至1000ml。《手册》是基层植物生理学工作者的实验指导,应力求正确,望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11.
读1981年《植物生理学通讯》第3期几篇有关水势的文章,受益匪浅。水势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加之与吸水力等旧概念纠缠一起,一时不易彻底弄懂,以致有众说纷纭之感,有必要通过讨论以达到正确的理解。本着这种精神,对李、顾二同志的文章提出几点商榷性看法,其中包括小的但不弄清则有碍于对水势大概念的理解的一些概念。希望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同意李合生同志关于水势与植物一文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的讨论将是有益的。这里只就几个小问题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今年选用薛应龙先生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作为我们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材。此教材各方面兼顾,有些实验方法较新,概念、操作过程清楚,与我们以往所用的教材相比,实为一本难得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好教材。但第二章水分生理实验中“质壁分离法测定植物细胞水势”这一命题,我们认为还有可商榷之处。我们都知道,一个成熟的具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的水势由渗透势(ψ_s),压力势(ψ_p)和衬质势(ψ_m)三种组分组成:ψ_w=ψ_s+ψ_p+ψ_m  相似文献   

13.
读了《植物生理学通讯》1984年第 3期,石文的“再评杨学荣主编的《植物生理学》”一文后,觉得评文对“杨著”中存在的概念性错误之处还未全指出来。为此,试评一下该书第三章第四节中“光合作用机制概说”这一小节,来说明该书的欠缺之处。 1.93页倒三行;“光合作用也和呼吸作用一样是一系列电子传递和酶促反应的氧化还原的偶联反应所组成的复杂过强,二者根本区别在于电子的来源不同”。这句话前半句给读者的印象似乎是:电子传递是一件事,氧化还原反应是另一件事。氧化还原反应难道能不包合电子传递吗?还有,“酶促反应的氧化还原的偶联反应。是什么意思?实在令人费解。后半句“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来源不  相似文献   

14.
水势问题在《植物生理学通讯》上讨论已久,至今对水势组成式仍没有一个明确的阐述。Slatyer和Taylor在20多年前虽然给出了水势组成的全微分式和积分式,但他们未给出简明的关系式。本  相似文献   

15.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是植物生理学中的基础实验,通过小液流移动方向可以直观地表示植物组织与外界溶液之间水分交换的动向,并准确地求出组织的等渗浓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6.
读了兴新《读曹宗巽、吴相钰合编<植物生理学>有感》一文,觉得大部分问题评得认真、肯切。但笔者想就该文中的某些问题与兴新同志商榷。 1.对于原书(曹宗巽、吴相钰《植物生理学》1979,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p.163第8行:钾“可能是作为某些酶的辅酶或活化剂起作用”一句,评者认为钾应该是辅基而非辅酶。我认为原书是对的。许多教科书都指出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大,在体内不表现结构作用,通常是作为酶的活化剂,其生理作用是调节性或催化性的。钾在某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叶片水势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植物水分适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限制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生存、繁殖和扩散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植物通过多样的水分适应策略适应干旱环境。为了解典型草原植物水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2017年和2018年的生长季对内蒙古典型草原71种植物的叶片黎明水势、午后水势、叶片和根系功能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测定的71种植物叶片的黎明水势分布于-2.67—-0.63 MPa,午后水势分布于-4.67—-1.01 MPa;一年生植物的叶片具有最高的黎明水势、午后水势和最小的水势日差值(叶片的黎明水势与午后水势的差值),多年生禾草的叶片具有最低的黎明水势、午后水势和最大的水势日差值;71种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策略可分为高水势保持型、低水势忍耐型和变水势波动型;叶片午后水势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根系深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但与比叶面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本研究有助于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上准确认识典型草原植物的水分适应性及水分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植物细胞水势的计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的水分代谢”一章中,水势是很重要的概念。往往是学生已经理解了概念的内容,但在计算植物细胞的水势和压力势等问题时,依然会有些迷茫,下面通过分析和几个问题的计算,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08年9月,《亚热带植物科学》主办单位与科学出版社期刊出版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双方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了“期刊出版合作协议书”,从2009年第1期开始,科学出版社将与《亚热带植物科学》编辑部携手,共同成为《亚热带植物科学》的合法出版发行单位;科学出版社授权在《亚热带植物科学》刊物上使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名义,用以提升出版物的品牌影响,并向编辑部提供政治方向审核、刊物监督和审读及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  相似文献   

20.
水势是反映植物受到环境胁迫的重要指标之一,可用来确定其受胁迫的程度和适应能力大小。以福建省平潭岛海岸典型沙生植物老鼠艻(Spinifex littoreus)形成的草丛沙堆为研究对象,选取晴朗无云的天气,采用PSYPRO水势测量系统对其植物叶、茎水势及其所形成的沙堆土壤水势进行测定,同时采用HUMIPORT10手持式温湿度计对当日的气象要素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1)老鼠艻的叶水势呈现出与早晚高午间低相反的反梯度现象,叶、茎水势的日变化均表现为"M"型变化趋势,除18:00后,其它时间均表现为叶片水势下降、茎干水势上升,并且发现叶、茎水势的变化趋势存在位相后移现象;(2)老鼠艻的叶、茎水势在10:00时差异达到最大的0.65MPa,且茎水势高于叶水势,在14:00左右,植物茎水势出现低于叶水势的反常现象,在18:00时叶、茎水势趋于相同;(3)除表层30cm外,其它层土壤水势日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早晨开始下降,14:00达到最低,但总体变化不明显;(4)随着深度增加,草丛沙堆土壤水势呈现为依次增加的趋势,但80cm以下土壤水势变化不显著(P0.1);(5)叶水势与大气水势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变化显著(P0.1),与茎水势及浅层土壤水势有一定相关性,但变化不显著(P0.1),与50cm以下土壤水势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