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武力  白植生 《病毒学报》1998,14(1):33-37
对来源于兰州和上海两市的两株腮腺炎病毒野毒的小疏水蛋白(SH)基因及其旁侧区cDNA的PCR扩增产物,分别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用直接测序法测定2株腮腺炎野毒378个核苷酸序列,在此范围内存在16个核苷酸(4.2%)差异,其中11个(2.9%)位于编码区序列中,所推导的SH蛋白序列有6个氨基酸(10.5%)差异。克隆测序法测定的这两株腮腺炎野毒的核苷酸序列相当于直接法的78-378位核苷酸。两处  相似文献   

2.
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腮腺炎病毒分离株SP株与其他野毒株的序列差异,以确定其遗传特征。方法 将2005年在云南省石屏县收集到的腮腺炎患儿唾液标本,于Vero细胞培养7 d后观察病变并分离收获病毒,用血细胞吸附试验验证。同时提取病毒RNA,采用反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法从病毒RNA中扩增出SH基因及其旁侧序列,测序并以VectorNT16.0软件分析。结果 SH基因旁侧区序列分析表明:SP株与国内已知野毒株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在SH基因旁侧区范围内的序列一致性为93%~96%,差异均<8%。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其他国内野毒株在此区域中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3.3%~98.25%,与Wlz2株的遗传距离最近。结论 SP株属于F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3.
4.
一株猴泡沫病毒野毒Pol基因的cDNA的直接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377 Kunming cell line of Rhesus Monkey Kidney (RMK) from Centre for Medical Pr imates was amplified the cDNA fragments of the pol gene by Nested-PCR,which of a natured infected SFV showed typical CPE after cultured for three weeks,sequence s of products position(nt 5989-6343)were determined directly.The result indicate d that the nucleotid sequences in the region had 48 nucleotids difference(10.78% ) between SFV infected cell and SFV-1 in GENE BANK,and there was 45 nucleotides difference(10.11%) compared with SFVmac in the region, the test with Vspshowe d aligment.  相似文献   

5.
副粘病毒F蛋白的两段七肽重复序列(HR1和HR2)在病毒侵染细胞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热稳定的富含α螺旋的异源二聚体,此结构的形成引起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并置而最终导致膜融合的发生。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MuV)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可能利用与其他副粘病毒相似的侵染机制。本研究对MuV 融合蛋白的HR区进行了计算机程序预测,并利用大肠杆菌GST融合表达系统对MuV F蛋白HR1和HR2两段多肽进行了表达和纯化,通过GST pull_down 实验证实HR1和HR2多肽在体外能够相互作用,凝胶过滤层析证明HR1、HR2多肽能够形成多聚体,说明MuV F蛋白的HR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其发挥融合功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锌指基因是一种造血调节基因,编码锌指结构蛋白,主要在髓细胞中表达,促进髓细胞分化,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维甲酸治疗中,促使病情缓解。本文报道了我们从基因分子上研究锌指基因作用中,探索并建立了单向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定单链DNA,直接测序的新方法。它能产生质和量均佳的单链DNA,无需纯化即可直接用于测序,使复杂的测序研究简便易行,可在2,3天内完成。这种单向PCR扩增特定单链DNA直接测序的方法,经对锌指基因的cDNA测序,得到验证。此法不仅适用于疾病研究中的DNA测序,还可制各单链DNA探针,更利于基因结构组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纯化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的犬瘟热病毒(CanineDistemperVirus,CDV),获得病毒基因组RNA后,反转录合成双链病毒F基因cDNA。将此双链cDNA平端插入PUC19质粒SamⅠ位点构建重组质粒,进行cDNA克隆。以重组克隆质粒为模板PCR扩增,获得CDV全长F基因。将此F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BV220,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通过对表达产物的最终鉴定,可确认所获片段为CDV全长F基因.  相似文献   

8.
对4个IBDV野毒株的致病性和它们的vp2基因高变区序列同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个IBDV毒株在致病性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有一个是真正的超强毒,即GX8/99,其他几个虽然达不到真正超强毒的毒力,但也比经典的标准毒的致死性高得多。在vp2基因高变区,这4个IBDV野毒株与超强毒参考株HK46同源性很高,在DNA水平为96.8%~99.5%,在氨基酸(aa)水平为96.6%~100%o而与疫苗毒D78有很大差异,分别只有91.7%~93.6%和91.8%~93.2%。说明IBDV毒株的vp2基因高变区确实与其致病性有一定关系。特别是SD-1/97、SD-3/98、JS-30/99株之间及其与HK46在DNA和aa水平的同源性高达98.4%和98.6%以上,SD-3/99、JS-30/99株之间及其与HK46的氨基酸同源性为100%。然而,致病性特别高的GX8/99株病毒与其他3个野毒株及HK46在DNA和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在DNA和aa水平的同源性只有96.8%~9712%和96.6%~97.9%。相对于国内的流行毒株和香港超强毒参考株HK46,GX8/99株在致病性和VP2高变区都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相似文献   

9.
一株新城疫病毒新强毒株(NL)的分离鉴定及F基因序列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5月以来,1我国各地鸡群暴发鸡新城疫,其发病特征是常规疫苗免疫无效。为研究此病毒的特征,对从华东某地分离的新城疫病毒毒株(NL株)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NL株融合蛋白基因(F基因)全序列,并测序。结果表明,NL株平均致鸡胚死亡时间最短的,其尿囊液中病毒滴度可达2^9,表明病毒繁殖速度快。F基因测序结果表明,NL株为一强毒株,与现今国外已发表的NDV株F基因同源性在8  相似文献   

10.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氨基酸的变化是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大部分抗原表位位于主要的免疫原蛋白VP1上,部分非线性抗原表位位于VP2和VP3上。本研究首次成功测定了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YNBS/58)四种结构蛋白基因( p1 区)的核苷酸序列,全长 2199 个碱基,编码 733 个氨基酸,该基因与 Ind63/72、Pka3/54、Israel、China/99、C1/Germany、A22、ZIM7/83/2 毒株的 p1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88. 4%、86. 0%、89. 3%、68.6%、67.6%、66.8%、50.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4.1%、93.2%、95.1%、79.9%、77.0%、76.5%、58.1%;将YNBS/58株与 Ind63/72、Pka3/54、Israel株的 vp1、vp2、vp3、vp4 基因和编码蛋白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VP1的序列变异最大,VP2、VP3、VP4次之,且VP1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 42-50 位和 137-156 位。实现了YNBS/58株结构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88kDa,占菌体总蛋白的16%左右,并利用镍柱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纯度达 90%以上,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 A sia1型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p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氨基酸的变化是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大部分抗原表位位于主要的免疫原蛋白VP1上,部分非线性抗原表位位于VP2和VP3上.本研究首次成功测定了Asia1型口蹄疫病毒(YNBS/58)四种结构蛋白基因(p1区)的核苷酸序列,全长2199个碱基,编码733个氨基酸,该基因与Ind63/72、Pka3/54、Israel、China/99、C1/Germany、A22、ZIM7/83/2毒株的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4%、86.0%、89.3%、68.6%、67.6%、66.8%、50.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3.2%、95.1%、79.9%、77.0%、76.5%、58.1%;将YNBS/58株与Ind63/72、Pka3/54、Israel株的vp1、vp2、vp3、vp4基因和编码蛋白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VP1的序列变异最大,VP2、VP3、VP4次之,且VP1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42-50位和137-156位.实现了YNBS/58株结构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88kDa,占菌体总蛋白的16%左右,并利用镍柱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纯度达90%以上,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A-sia1型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p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由虹彩病毒引起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疾病已在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等地普遍流行[1].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成员是直径大小为120nm~300nm的球形病毒,其基因为单分子线状双链DNA[2].形态学和血清学研究已初步揭示蛙虹彩病毒属(Ranavirus)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1].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虹彩病毒是否都具有基因同源性?同源性有多大?为了回答上述问题,Mao等首先对蛙虹彩病毒的代表株,即早年从美国分离到的Frog virus3(FV3)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克隆并测出了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的序列,由此建立了水生动物虹彩病毒比较分子生物学方法[3,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具有硫氧化能力的嗜酸硫杆菌属(Acidithiobacillus)的分离及其比较基因组学分析,不仅可以丰富硫氧化细菌菌种资源,而且有助于加深理解嗜酸硫杆菌的分子进化与生态适应机制。【方法】利用以硫代硫酸钠为唯一能源的培养基分离具有硫氧化能力的细菌;利用Illumina HiSeq X和Oxford Nanopore测序平台对一株嗜酸硫杆菌M4-422-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装和基因组注释,并与一株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IgneacidithiobacilluscopahuensisVAN18-1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具有硫氧化能力的嗜酸硫杆菌M4-422-6。基因组注释结果显示,菌株M4-422-6基因组由1个染色体和2个质粒组成,基因组大小为2 917 823 bp,G+C含量为58.54%,共编码2 925个蛋白。16S rRNA基因和基因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M4-422-6代表嗜酸硫杆菌属的一个潜在新种。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菌株Acidithiobacillus sp. M4-422-6拥有与菌株特性相关的众多基因,包括硫氧化相关基因、CO2固定相关基因和耐酸相关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虽然菌株M4-422-6与VAN18-1的亲缘关系最近,但两者仍拥有众多的差异基因,主要包括噬菌体抗性相关基因和移动元件编码基因。【结论】菌株M4-422-6代表嗜酸硫杆菌属的一个潜在新种,该菌株具有同种内菌株所不具有的特有基因,并据此推测嗜酸硫杆菌种内分化可归因于对特定生态位的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