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重庆地区所作有关李拭库蠓生活史的研究,观察在实验条件结合自然情况下进行。设计了虫尸培养法,在虫尸培养内幼期处于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以确切地观察卵的孵化、幼虫蜕皮、化蛹和羽化等现象,解决了库蠓变态发育的规律。 李拭库蠓的主要动物宿主是牛和家猪,雌虫吸取血液后糖类对卵巢的发育并不是必需的。9—11.5℃时胃血消化和卵巢发育仍能缓慢地进行。雌虫在20—28℃时一般在吸血后第3—4日间产卵,产卵数为40—213。 幼期发育的时间随温度和食物而改变。虫尸培养,在27±1℃时自卵至成虫为28—44天(卵期3天:第一龄幼虫6—8天:第二龄幼虫5—10天;第三龄幼虫6—9天:第四龄幼虫5一11天;蛹期3天)。当6.8—22℃时,共需101—212天(卵期3—8天;第一龄幼虫9—31天;第二龄幼虫27—35天;第三龄幼虫34—48天:第四龄幼虫25—80天:蛹期3—10天)。夏季室温条件下泥土培养基内自卵至成虫为22—32天。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单因子及其结合对缢蛏浮游幼虫的影响。缢蛏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7°—32℃,其中以25°—27℃为最好。对高温和低温有较强的耐力,致死温度的上限为40℃左右,变态的下限水温为15℃左右,幼虫适盐范围是4.50—28.30‰,其中以12.40‰为最适宜,但幼虫对低盐度的耐力比对较高盐度的耐力强。 温度对缢蛏浮游幼虫期的长短、增长速度和存活率的影响,要比盐度对它的影响显著,而盐度对缢蛏幼虫变态率的影响却比温度重要些。温度与盐度对缢蛏浮游幼虫发育影响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温度和盐度对缢蛏浮游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林笔水  吴天明 《生态学报》1984,4(4):385-392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温度和盐度单因子及其结合对缢蛏浮游幼虫的影响。缢蛏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7°—32℃,其中以25°—27℃为最好。对高温和低温有较强的耐力,致死温度的上限为40℃左右,变态的下限水温为15℃左右,幼虫适盐范围是4.50—28.30‰,其中以12.40‰为最适宜,但幼虫对低盐度的耐力比对较高盐度的耐力强。 温度对缢蛏浮游幼虫期的长短、增长速度和存活率的影响,要比盐度对它的影响显著,而盐度对缢蛏幼虫变态率的影响却比温度重要些。温度与盐度对缢蛏浮游幼虫发育影响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赵建铭  汪兴鉴 《生态学报》1985,5(4):357-363
本文报道1983—1984年我国利用自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人工大星繁殖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0.05克维生素E后,饲养和累代繁殖的供试玉米螟幼虫对提高寄蝇的生活和生殖力效果显著;温湿度、光照和风是影响寄蝇交尾的三因素,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日光光照和微风吹拂为寄蝇交尾的适宜条件;掌握羽化1天以上的雄蝇与当天羽化的雌蝇这一有利时机,交尾率可达80—90%;受精雌蝇以5%稀蜂蜜液和牛奶喂饲后,寿命延长,胚胎发育良好;在温度25—30℃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子宫内的卵经9—11天全部成熟,采用人工剖腹取蛆,以蛆与寄主幼虫的密度比为3:1或4:1,使其充分接触的接蝇蛆方法,寄生率一般为80—90%,最高可达98%;根据同一寄主幼虫体内寄生1—4个蝇蛆的不同营养和发育情况,测定其蛹重,观察和比较成虫抱卵量、寿命和生殖力的强弱,证明1头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1—2厉蝇蛆较为有利。 玉米螟厉寄蝇人工大量繁殖研究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而且将为我国生防领域开辟出一条利用寄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沼蛤(Limnoperna fortunei Dunker,1857),俗称淡水壳菜,是一种扩散能力与适应能力都较强的入侵性底栖动物,它对自然环境与输水工程的侵入和大规模附着,不仅会破坏当地的生物群落结构,而且沼蛤成贝在工程内稳定附着后难以去除,造成重大工程危害。通过试验研究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特性,并利用该特性对原水中的幼虫进行吸引附着处理,以减少幼虫进入工程造成污损附着。选用前期研究推荐的沼蛤幼虫喜好附着的黄麻材料制成的附着排作为试验材料,设置5组附着排长度工况:1,3,5,6,8 m,在5组流量工况:3.1,5.7,6.7,9.6,12.1 L/s下开展试验,研究不同附着排长度和流量条件下沼蛤幼虫的附着行为,以便优选出吸附幼虫的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1)黄麻材料的吸附效果与附着排长度呈正相关关系,材料长度为3—5m时,吸附率即可达到50%;材料长度为6—8 m时,平均效果为62—76%,最佳吸附率可达93%;(2)流量过大会降低幼虫吸附效果,吸附也更不稳定;(3)幼虫发育先后经历D型幼虫、前期壳顶幼虫、后期壳顶幼虫、踯行期4个时期,吸附材料对后期壳顶和踯行期幼虫的吸附效果较前期壳顶幼虫更好;(4)附着材料密集布置于较短的长度内比稀疏布置于较长的长度内更有利于提高附着效果。  相似文献   

6.
涂小云  支忆  刘可  邢旭  吴梁  强文静  周云红  谢建坤 《生态学报》2015,35(20):6750-6758
为探明温度和光照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5个温度(20、25、30、35和40℃)和5个不同波段的LED光源(红光620—625、黄光580—585、蓝光465—467、绿光520—523和白光460—465 nm)下夹竹桃天蛾幼虫的行为,结果表明:(1)温度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发生频率和时间分配有影响,各实验温度下休息时间分配均较多。(2)LED光源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发生频率和时间分配亦有影响,绿色LED光源下的瞭望行为发生频率最高,取食时间分配也最多。(3)各种行为的昼夜节律性因光照条件不同而异。爬行、瞭望、取食和休息行为在16L∶8D光照条件下均显示了昼夜节律性,16L∶8R光照条件下的行为(除第2天的瞭望行为外)具有类似的节律性,爬行行为在黄光处理下保持了节律性,而在蓝光和绿光处理各种行为节律性不明显。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光温对夹竹桃天蛾幼虫行为的影响因温度高低和LED光源颜色(波段)及自身行为种类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7.
丽绿刺蛾是许多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在广东广州,一年2—3代,以老熟幼虫于茧内越冬。卵成块产于叶背,5—7天孵化。幼虫一般6—8龄,历期30—48天。幼虫早期群聚,末期分散。蛹期16—97天。成虫羽化后次日交配,第3日开始产卵。成虫寿命4-8天。 幼虫感染颗粒体病毒,常造成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对幼虫喷敌百虫、敌敌畏、马拉松、杀螟松、除虫菊脂或颗粒体病毒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桂花叶蜂的生物学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天山  丘风波   《广西植物》1986,(4):300-304
桂花叶蜂是桂花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幼虫取食嫩叶,对桂花树造成严重损害。在广西桂林一年发生一次。以老熟幼虫于土内作茧越冬。孤雌或两性生殖。幼虫期五龄,预蛹期长达270多天。试验结果表明,80%敌敌畏乳剂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乳剂1000—5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茶尺蠖幼虫期的寄生天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是我国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系1973—75年对其幼虫期寄生天敌(寄生蜂、寄蝇及线虫)的研究结果。 从田间采集的各龄茶尺蠖幼虫中共养出五种原寄生天敌,即:二种绒茧蜂(茶尺蠖绒茧蜂和单白绵绒茧蜂Apanteles spp.),一种悬茧姬蜂(尺蠖悬茧姬蜂Charops sp.),一种寄蝇(平庸赘寄蝇Drino inconspicua Meigen)以及一种线虫(索虫),均单寄生、内寄生。1973—74年在浙江余杭寄生蜂占天敌总数的99.06%,而茶尺蠖绒茧蜂又占寄生蜂总数的95.93%。2—3龄茶尺蠖幼虫的平均总寄生率显著高于4—5龄幼虫:4—6月间通常显著高于8—9月。在4—6月间,2—3龄幼虫的最高总寄生率可超过96%,平均也达66.52%。 茶尺蠖绒茧蜂一年发生11—12代,主要以预蛹在茶树上的茧内越冬。在平均24.1—26.0℃的室温下,接蜂至于蜂开始羽化平均需要13.5—14.9天。性比一般为53—67%。成虫寿命通常1—3天。每头雌蜂平均寄生茶几蠖幼虫11.53头。喂以蜂蜜水,雌蜂寿命增长4.65—6.93倍,雄蜂增长3.72—5.17倍;寄生能力平均可以提高一倍以上。能行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一般寄生于1—3龄的茶尺蠖幼虫体内,老熟幼虫啮出时,奇主即告死亡。 由于茶尺蠖绒茧蜂是优势种,自然寄生率高,基本上消灭茶尺蠖幼虫于三龄,最有应用前途。本文对其优缺点,以及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低温和饥饿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我国南方低温季节能否利用自然水温进行华贵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以及饵料缺乏对幼虫的影响,于2008年10月上旬和11月下旬,分别在水温25.5—28.0℃和18.2—22.5℃条件下,研究了低温和饥饿对幼虫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分两次设置常温、低温和饥饿3个组进行。结果表明,低温情况下,幼虫摄食较少,活力差、绝大部分沉入水底,生长缓慢,发育迟缓,但存活率仍较高;饥饿不但抑制幼虫的生长和发育,同时也显著地降低幼虫的存活率。此外,低温和饥饿的结合会加剧对幼虫生长、发育、存活等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在我国南方水温低于23℃的季节利用自然水温已不适合进行华贵栉孔扇贝苗种生产。  相似文献   

11.
天蚕是一种资源昆虫,该虫自浙江引种,在福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翌年4月上旬孵化,幼虫5龄,幼虫期34—40天,5月中旬化蛹,蛹期21—32天,成虫671中旬羽化,成虫寿命4—7天。  相似文献   

12.
从枣尺蠖(Sucra jujuba Chu)幼虫虫尸中分离到一种核型多核体病毒。其多角体平面图象多为四、五边形,直径约0.8—2.0微米,多数1.5微米。多角体在0.05MNa_2co_3+0.05MNacl 溶液中降解,能游离释放出杆状有毒粒子,病毒粒子两端圆滑,其大小约285—300×48—55毫微米。室内和野外在自然温度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该株病毒对枣尺蠖幼虫有很高的致病力,室内感染3龄幼虫,其 LC_(50)为4×10~(4·6)多角体/毫升。但对槐尺蠖、木橑尺蠖、桑尺蠖、银纹夜蛾、家蚕和柞蚕不致病。  相似文献   

13.
珍稀濒危昆虫——中华虎凤蝶的生物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萃  吴晓晶 《昆虫学报》1992,35(2):195-199
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 Leech)在杭州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夏、越冬.1987—1989年,卵见于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幼虫发生于4月上甸至5月中旬.在喂食25%蜂蜜水的条件下,雌、雄蝶寿命分别为12.9±5.82天和11.5±6.64天.卵2—35粒一堆,产在寄主叶背.卵期23.1±8.32天,卵发育起点温度7.68℃,有效积温111.40目度.幼虫期平均36.3天,全幼虫期取食叶面积25362.00±1820.68mm2.蛹期307.5±4.65天.本文并就该蝶发生数量少的原因和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了印楝种核提取物AZAL-S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毒力,其LC_(50)为0.78×10~(-6)。分别用0.3×10~(-6)和0.5×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4龄幼虫120小时,死亡率为46.2%和67.5%,并出现各种畸形。用0.4×10~(-6)—1.0×10~(-6)的AZAL-S处理致倦库蚊1龄幼虫7天,发现其幼虫期显著延长。AZAL-S对蚊幼虫的生长调节作用与某些昆虫生长调节剂对蚊幼虫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15.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相似文献   

16.
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生物学初步研究:膜翅目:胡蜂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介绍了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与黑尾胡蜂V.tropica ducalis Smith在实验室内饲养和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学习性观察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胡蜂在室内温度14—25℃,相对湿度43—89%条件下完成一代发育所需时间为33—53天,其中卵期9—15天,幼虫期10—18天,蛹期15一20天,全年可发生三代。工蜂寿命为24—142天,雄蜂4—60天。 凹纹胡蜂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和自行营巢。 两种胡蜂的主要天敌是蜂蝙科Stylopidae和寄绳科Tachinidae昆虫。  相似文献   

17.
1.实验证明,在北京地区的自然坏境中猪蛔虫卵从4月至10月都能进行发育,5月至9月间能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期卵。在背阳光条件下为6月至8月。实验证明,各期虫卵都能够越冬,并且保持侵袭能力。 2.虫卵发育速度最快的月份为7、8两月,土层深度为3—20厘米。土层的温度范围为24.5—39℃(平均26.3—33.3℃),含水量为9.5—19%。虫卵可于2星期内发育至侵袭性幼虫期卵。 3.实验证明,在北京地区,散布在土层3厘米以上的虫卵,由于湿度过低(含水量5%以下)或温度过高(42.5℃以上),造成虫卵不能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期卵。但在背阳的条件下,在7、8月份的流行季节里,土表层由于温度、湿度均较适宜,虫卵能完全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期卵。 4.在北京地区,在3厘米以下的土层,平均温度不超过33.3℃、含水量不小于9%时,虫卵有89%能发育成侵袭性幼虫期卵。 5.根据实验结果,对猪蛔虫病的防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油茶象的生物学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象(Curculio chinensts Chevrolat)是危害油茶果实的一种主要害虫,果实被害率为22.3—60.2%。在湖南为二年一代,以幼虫和成虫在土壤内越冬.其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与温、湿、光照有密切关系。 当年人土幼虫,到翌年8—11月化蛹,蛹期25—30天左右,羽化成虫在土室内越过第二个冬天,至第三年的4月下、5月上旬出土为害。成虫寿命为250—300天左右,每雌产卵28—120余粒:卵期为10—15天。幼虫四龄,全期16—21天。 幼虫入土翻耕灌水或暴晒,均可消灭大量幼虫,适当修枝,增强林内光照,可抑制成虫活动产卵,是防治上的重要措施。成虫期以90%敌百虫1∶600—800倍:50%马拉松1∶600倍喷雾2—3次,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油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wao(1968—1977)的(m)对m的回归方法以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茧、卵块的空间分布型, 并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比较了抽样精确度.油松毛虫越冬幼虫, 茧、卵块在油松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和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双重个体群.卵块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卵块个体, 其遵从有一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当越冬幼虫在低密度情况下以单对角线法最佳, 茧在中密度情况下, 卵块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均以双对角线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黑紫蛱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紫蛱蝶Sasainia funebris(Leech)一年发生1代,11月份以四龄幼虫在寄主植物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眠起.6月化蛹,7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各虫态历期:卵6.5—7天,幼虫共6龄,计300天左右,蛹12—13天,成虫10—13天。同时,还记述了该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天敌情况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