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歧杆菌预防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由于化疗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作用。2010年在我科住院的98例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有48例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为48.9%;在3周后的第二周期化疗前1d予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一次4片,一日2次),直至化疗后2周,肠道菌群失调例数减少到32例,发生率为32.7%。在前后两周期化疗期间监测血常规,粪便菌群失调检查。治疗周期出现菌群失调比例32.7%明显低于对照周期48.9%(P〈0.05),双歧杆菌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导致胃肠菌群失调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29.7%,19/64;17.2%,11/64)相比,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的腹泻发生率(9.4%,6/64)及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4.7%,3/64)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发热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肠道菌群失调症方面疗效明显,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肠道菌群与人体存在共生关系,并易受外部环境及肠道内环境的调节。当外部环境或肠道条件发生改变时,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在种类、丰度、比例、定位和生物学特性上的变化,即发生肠道菌群失调。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为代表的菌群失调腹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优势不断显现,表现在症状缓解显著、治愈率高和复发率低,这与中医药纠正肠道内、外环境,调整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力有关。本文论述了菌群失调腹泻的肠道菌群改变特征、中医药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临床疗效及机制,为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丽珠肠乐对肺癌患者肠菌群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同步检测了30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同时观察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丽珠肠乐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肠道菌群失调,应用抗肿瘤药物后,上述变化更加明显,而丽珠肠乐有明显的改善和恢复肺癌病人肠菌群紊乱及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87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对象肠道灌洗液菌群分布,比较不同类型及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数量之比(B/E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8.097、8.370、8.255,均P0.001),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11.577、8.424,均P0.001)。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I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548、19.145,均P0.001),而不同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35,P=0.296)。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Ⅰ度、Ⅲ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60、14.872,均P0.001),而不同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患者Ⅱ度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3,P=0.631)。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与疾病类型、症状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452、0.586,均P0.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不同疾病类型及症状严重程度的患者肠道灌洗液菌群失调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临床可根据其肠道灌洗液菌群变化情况给予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III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接受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人脂联素(ADPN)水平的变化,分析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III期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联合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变化,将入组患者按照肠道菌群情况分为肠道正常组(n=80)、菌群失调I度组(n=90)、菌群失调II度组(n=50),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G-CSF、ADPN水平的影响,最后评估血清G-CSF、ADPN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后入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均较治疗前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2)治疗后菌群正常组患者血清G-CSF、ADPN水平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度组,菌群失调I度组明显低于菌群失调II度组,各组间血清G-CSF、ADPN水平有差异(P<0.05);(3)不同肠道菌群失调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存在差异,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越严重,其肠球菌数量越高,乳杆菌数量越低(P<0.05);(4)血清G-CSF、ADPN水平与乳杆菌数量呈现负相关(r=-0.872、-0.781,P<0.05),与肠球菌数量呈现正相关(r=0.772、0.819,P<0.05)。结论:Ⅲ期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可以显著降低其血清G-CSF、ADPN水平,且其降低程度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相关,提示可以考虑将调节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作为降低患者化疗后炎性反应措施之一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中小儿肠道菌群变化和临床抗生素应用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的151名患儿,年龄在1d~10岁之间,根据年龄分成3组,对3组患儿服用抗生素后第3d、7d、10d和第14d粪便标本进行细菌检验,参照《肠道菌群粪便涂片检查图谱》分析患儿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有97例患儿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占所选患儿的64.2%。婴儿组菌群失调患儿38例,占该组人数的76.0%;幼儿组菌群失调患儿28例,占该组人数的60.8%;儿童组菌群失调患儿34例,占该组人数的55.3%。结论:对于抗生素的应用,儿科医师应谨慎用药,最好针对性应用窄谱抗菌药物。在肠道菌群失调后,应采用微生态制剂恢复和调整患儿的正常菌群。  相似文献   

8.
通过检测RBCc3b 受体花环及白念珠菌培养,探讨乳腺癌、肺癌术后辅助“化疗”对病人免疫功能影响和菌群失调后白念珠菌增殖感染情况。辽宁省肿瘤医院80 例乳腺癌、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病人,化疗后均行痰、便真菌学检查,并以30 例经痰、便检查无白念珠菌生长的健康人体对照。随机抽样40 例病人化疗前后作RBCc3b 受体检测。结果显示80 例病人化疗前痰、便检查白念珠均阴性,化疗后1 个、2 个月和3 个月痰和( 或) 便检阳性者分别为7 例(8.8 % ) ;41 例(51 % ) 和62 例(77.5 % ) 与正常对照组三个月内白念珠菌检阳性仅1 例(3.3 % ) 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 。白念珠菌检阳性病人体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化疗前病人RBCc3b 受体花环率为15.62 % ±2.2 % ( 正常组为19.30 ±0.44) ,化疗2 个月后平均9.98 % ±0.81 % ,其差异非常显著(P< 0.01) 。从此得出结论:乳腺癌、肺癌病人术后辅助化疗后出现免疫功能下降,在化疗三月内有77.5 % 痰、便中白念珠菌增殖生长,提示对恶性肿瘤化疗应注意监测病人的免疫功能以及机体内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经结肠途径给药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卫生所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老年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培菲康组、联合组和灌肠组,每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培菲康组患者给予口服培菲康,联合组患者在口服培菲康基础上,联合口服补中益气丸,灌肠组患者给予培菲康灌肠,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粪便检查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 3组平均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3,P0.05),以灌肠组最快,其次为联合组、培菲康组。治疗14d后3组临床症状发生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肠道定植抗力在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灌肠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联合组、灌肠组的真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菲康组(P0.05)。3组中以灌肠组的总有效率最高,其次为联合组、培菲康组。3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培菲康比较,联合使用补中益气丸可提高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调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而培菲康经结肠途径给药疗效更优于口服给药,更有利于有益菌的定植生长,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不良反应较轻,患者耐受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及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对2010年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99例SAP患者,随机分为3组:全胃肠外营养治疗组(TPN);普通肠内营养(GEN);生态营养组(EEN)(肠内营养加双歧杆菌管饲),每组33例。分别观察3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下降时间、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率、平均住院日的差异。结果 SAP发病7~10 d时GEN及EEN组较TPN组相比,腹痛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降低(χ2=11.943,P〈0.01)。平均住院日(t=5.496,P〈0.01)明显缩短。SAP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症总发生率是36.7%,TPN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57.1%,GEN组肠道菌群发生率42.8%,EEN组肠道菌群发生率14.3%。结论生态营养组EEN较普通肠内营养组GEN和肠外营养组TPN能减少SAP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并能缩短其病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 10 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 ,并分别给以常规补液、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17例患者术后发生腹泻 ,肠内营养组无术后肠道菌群失调(P<0 .0 5 ) ,常规补液组及肠外营养组肠道菌群失调症患者 14例 ,给以双歧杆菌制剂等治疗菌群失调 ,症状得以改善。结论 :肠内营养有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 ,双歧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2.
丽珠肠乐治疗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对42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服用丽珠肠乐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及观察术后患者合并腹泻等影响康复的变化情况。结果:口服丽珠肠乐病人菌群失调恢复明显,优于治疗组,术后腹泻时间缩短,降低了感染率。表明丽珠肠乐有改善直肠癌病人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增强定植抗力,加快病人术后康复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医院肠道菌群失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肠球菌致腹泻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多发于婴幼儿(占86.5%);感染的肠球菌以屎肠球菌居多(占67.3%);所有患者均使用过抗菌药物,主要是第3代头孢菌素和复合抗生素,累计使用种类多,且多为联合用药。结论肠球菌致小儿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主要危险因素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重视早期病原学检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注重对粪便标本中条件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时分析腹泻原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粪菌移植在体外循环术后肠道菌群失调患者中的应用,探讨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兰大一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行粪菌移植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20例,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肠道菌群失调程度、Hart腹泻计分的变化,统计痊愈率并随访1个月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粪菌移植治疗后所有患者降钙素原明显下降[(2.79±2.93)vs (0.83±0.86)ng/mL],Hart腹泻计分明显减少[(20.40±2.62)vs (4.15±2.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明显改善(P0.05)。患者痊愈率达95%。治疗期间及随访1个月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粪菌移植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炎症反应,且无不良事件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中药扶正固本丸治疗活动性肺结核,结果表明扶正固本丸治疗组病人菌群失调的恢复明显优于化疗对照组,因而说明扶正固本丸具有改善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菌群失调及免疫功能,增强定植抗力,促进病变吸收和治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证明长期应用抗生素的肺心病病人,极易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而回春生对此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同时对肺心病病人的肝功能及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酸牛乳为乳酸杆菌制剂,对治疗肠炎和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较好效果。我院自1986年起,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两例肾功不全并菌群失调患者治疗获良好效果。例1,李××,女,50岁,病案号107237诊断:慢性肾炎,普通型,肾功不全,尿毒症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中,于88年5月19日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稀便,每日排便5次以上,大便呈白色粘液胶冻状。曾内服黄连素、止痢灵等药物症状不见好转。停服抗生素后改用酸牛乳治疗,服后第二天腹胀腹痛明显减轻,腹泻次数减少,服后第三天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9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分别测定应用肠疗和贝飞达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和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及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加肠疗、常规治疗加肠疗与贝飞达3个治疗组(各30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和肠道菌群数量及红细胞粘附率、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红细胞粘附肿瘤功能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明显下降(P〈0.01);应用微生态调节剂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程度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好于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肠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结肠治疗机治疗联合微生态调节剂贝飞达可以有效改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提高患者红细胞粘附率及红细胞CR1分子数量,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研究肺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接受铂类药物治疗的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粪便,通过PCR-DGGE所得图谱分析菌群丰富度、多样性并对差异条带测序;利用RT-PCR法比较化疗前后两种优势菌群的变化。结果肺癌患者铂类药物化疗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下降,菌群构成发生改变,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数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接受铂类药物化疗后益生菌减少,条件致病菌增加,如何调整肠道菌群失调以减轻化疗相关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