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自然发生的鸡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采集病死鸡肾脏为材料,通过接种9-11日龄SPF鸡胚尿囊腔,进行病毒的分离和传代,分离到1株病毒(FX),敏感鸡人工感染后出现呼吸症状,剖检病鸡时大我鸡肾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病毒能死鸡胚和产生侏儒胚;病毒能干扰鸡新城疫病毒LaSota株在鸡胚中增殖,病毒经电镜观察,其大小在80-120nm之间,囊膜外有纤,病毒经IBV单抗ELISA检测呈强阳性反应。研究结果初步表明,FX毒株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2.
将本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江苏省地方分离肾型毒株JS/95/03接种鸡胚,分离、纯化病毒,提取单股RNA做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扩增模板。用Genbank公开序列多重比较后设计一对引物,使用单管RT-PCR方法,物异扩增IBV核蛋白(N)基因5'端854bp的片段,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列分析表明,IBV N基因也存在较大变异,此毒株与呼吸型疫苗株M41序列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从广西某鸭场发生呼吸道感染的11天龄樱桃谷肉鸭分离到的病毒株进行鉴定,并探索此鸭源病毒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通过血凝试验、鸡胚接种实验、3?端非编码区(3'UTR)基因扩增与序列测定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该分离株的结构基因S1、E、M和N分别进行序列测定以及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和血清型鉴定。【结果】血凝试验为阴性,接种鸡胚盲传5代后出现侏儒胚,3?UTR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序列。该分离株S蛋白的裂解位点为RRSRR,S1、E、M和N基因与IBV毒株H120、4/91、LTD3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78.6%–99.7%、85.4%–100.0%、91.6%–93.2%、86.7%–91.7%。除N基因存在点突变外,S1、E和M基因均存在氨基酸的突变、插入和(或)缺失。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其S1基因属于4/91型,E、M和N基因均为LDT3型。血清型分析表明,该分离株的血清型不同于疫苗株H120和4/91。【结论】此鸭源病毒分离株为IBV,且该分离株的基因型与血清型均发生了变异。本研究结果暗示禽类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控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及其S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某蛋鸡场产蛋下降鸡群发生的临床症状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无菌采集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我们鉴定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毒株,使用国外针对IBV793/B血清型发表的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经RTPCR方法获得了该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基因,初步确定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毒株为793/B血清型。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的分离及其S1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某蛋鸡场产蛋下降鸡群发生的临床症状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例,无菌采集气管、肺脏、肾脏等组织,接种SPF鸡胚,经病毒形态观察、血凝特性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我们鉴定到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病毒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为一株变异毒株,使用国外针对IBV 793/B血清型发表的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经RT-PCR方法获得了该毒株的免疫原基因S1基因,初步确定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毒株为793/B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河南分离株H,经SPF鸡胚增殖,差速离心纯化病毒,SDS-蛋白酶K法抽提病毒RNA。参照IBV Bcaudette株纤突蛋白S1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以其进行RT—PCR,成功地扩增出IBV H株S1基因。扩增产物经Bst YⅠ Hae Ⅲ和Pst Ⅰ酶切分析,结果表明,IBV H株S1基因的RFLP图谱与M41株S1基因的完全一致,初步断定IBV H株为Mass血清型。将IBVH株S1基因克隆于pGEM—T载体中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全长为1611bp(从ATG到S前体蛋白裂解位点),与标准株M41和Beaudette的S1基因序列相比较,同源率分别达到97.39%和97、27%。将IBV H株S1基因亚克隆到pPICZ—A表达载体,转化毕赤酵母中,SDS—PAGE实验证实了IBV H株S1基因在毕赤酵母中得以表达,进一步用鸡抗IBV血清做Westernblot检测.证实了表达产物的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将26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广西分离毒株以及参考株M41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共30个毒株,分别与根据这些毒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基因分型结果而选取的属于3个不同亚群的7个代表性分离毒株和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制备的共10个单因子血清,在鸡胚气管环培养(TOC)上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然后根据中和试验结果对1985~2008年间课题组所分离的26个IBV广西地方流行毒株与3个常用疫苗株H120、Ma5和4/91以及参考毒株M41的抗原相关性及其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个试验的毒株分属7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26个分离株有两个优势血清型(占总分离株的68%),分别是血清1型(包含13个毒株)和血清2型(包含5个毒株)。此外,我们还将分离毒株的血清分型结果与重要抗原基因(包括S1、N、M和3′UTR)的分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分型结果不尽相同。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存在多个血清型IBV的流行而且不同时期流行的优势血清型不同,分离毒株之间以及分离毒株与疫苗毒株之间的抗原相关性也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AdV)是一组血清型众多及致病性多样的病原体,多数呈亚临诊性长期潜伏带毒,部分毒株可造成禽群包涵体肝炎、心包积液、肌胃糜烂症、产蛋下降、生长迟缓等病症,严重威胁养禽业健康发展。为分析血清10型禽腺病毒(FAdV-10)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本研究将分离自外表健康鸡泄殖腔拭子的FAdV-10 AHFY19株经卵黄囊途径接种8日龄SPF鸡胚扩繁,从死亡鸡胚肝组织中提取病毒基因组,采用illumi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和特殊结构区二温式PCR扩增测定病毒全基因组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显示,AHFY19株(103.1EID50/0.1 mL/枚)接种的鸡胚于18~21日龄全部死亡。全基因组测序显示,AHFY19株病毒基因组全长为45 757 bp(GenBank登录号:MN542422),其G+C含量为54.63%,末端重复序列(ITR)长为56 bp,共有52个开放阅读框(ORF)。基因组比对分析显示,AHFY19株属I群FAdV C种FAdV-10型,与C2-B-FAdV-10株(MK572851)全基因组同源性最高(99.91%),但AHFY19株基...  相似文献   

9.
将本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江苏省地方分离肾型毒株JS/95/03接种鸡胚,分离、纯化病毒,提取单股RNA做为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扩增模板。用Genbank公开序列多重比较后设计一对引物,使用单管RT-PCR方法,特异扩增IBV核蛋白(N)基因5'端854 bp的片段。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序列分析表明,IBVN基因也存在较大变异,此毒株与呼吸型疫苗株M41序列同源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构建1型鸭肝炎病毒(DHV)的感染性克隆,用于研究其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方法】用RT-PCR方法扩增出覆盖整个1型鸭肝炎病毒CL株基因组3个忠实性片段,并按顺序组装进载体pBR322中,获得全长cDNA克隆(BR-CL)。将BR-CL在体外转录出的RNA转染鸭胚肾细胞,并传至第6代,利用RT-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将获得的子代病毒(CL-R)在SPF鸡胚上传代,观察鸡胚死亡及胚体病变情况。通过胶体金免疫电镜观察子代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果】RT-PCR、间接免疫荧光和胶体金免  相似文献   

11.
鸡马立克氏病毒Ⅱ型无毒株Z_4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扬州市郊区土种鸡中分离到一株血清Ⅱ型马立克氏病毒(MDV)Z4株,并进行了鉴定。初次分离时,Z4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生长缓慢,12天后产生以圆形大合胞体为特征的空斑形态。用Z4CEF培养物接种易感鸡,13周内不引起任何马立克氏病临床症状,也无大体的病理变化,显微镜检查仅部分鸡的坐骨神经出现炎性细胞浸润。保护性实验证明,接种Z4株的鸡可抵抗MDV强毒的致瘤作用,表明它是很有希望的疫苗候选毒株。 用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MDV强毒株京-1株、弱毒株K株,以及作者新分离的另外9个分离物进行了血清型鉴定。证实京-1株、K株和5个分离物为Ⅰ型病毒;2个为Ⅱ型病毒;另有2个分离物同时含有Ⅰ型和Ⅲ型病毒。本工作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血清型MDV在我国鸡群中的流行和分布规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对鸡的呼吸道、肾脏和输卵管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主要引起鸡产蛋率下降和雏鸡死亡.目前通过鸡胚传代获得IBV疫苗株和流行毒株.IBV Beaudette株是目前实验室研究的经典毒株,已经适应人源和猴源细胞,可利用Vero细胞进行制备.有研究表明,IBV感染延迟干扰素的表达,并对JAK-STAT信号通路具有拮抗作用.本研究中发现,通过Vero细胞制备的IBV Beaudette株,在感染早期激活STAT1,通过鸡胚制备的IBV Beaudette,则不能有效激活STAT1.进一步研究发现,鸡胚传代的IBV QX株和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亦不能有效刺激JAK-STAT信号通路.两种制备病毒的方式分别得到不同的试验结果,推测是由于在病毒感染条件下,Vero细胞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细胞因子所致.进一步研究揭示,病毒感染条件下,细胞分泌的因子,瞬时激活了 STAT1.本研究对于病毒的制备方式对天然免疫信号通路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城疫病毒是理想的新型活病毒疫苗载体,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采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免疫效果良好的NDV LaSota弱毒疫苗株,建立了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NDV基因组cDNA克隆,成功救获了重组病毒rLaSota_EGFP,病毒F1代尿囊病毒液按1×10.4EID50接种9~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接种后分别于24h、48h、72h及96h收获尿囊液,检测平均HA滴度分别为2.8、2 10.3、2 11.3和2 11,每mL尿囊液病毒量EID50分别为108.64、109.22、109.21和109.64,重组病毒与亲本株生长滴度在相近时间达到峰值,生长动力学特性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各代次重组病毒按1×10.6EID50病毒量接种9~10日龄SPF鸡胚,96h内完全不致死鸡胚。救获重组病毒保持了LaSota弱毒疫苗亲本毒株对鸡胚良好的高滴度生长适应和低致病特性,并且鸡胚连续传9代次仍保持GFP的稳定表达及生物学特性不变。重组病毒rLaSota_EGFP的成功救获为开展新城疫病毒活载体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17年辽宁省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特性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为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防控及抗生素使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对分离的54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PulseNet沙门菌标准PFGE分型技术,选取全部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分析,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菌株条带进行分析,确定菌株间的特征及相关性。结果 54株沙门菌血清型居首位的是肠炎沙门菌,占46.30%;其次是鼠伤寒沙门菌,占24.07%;共分为10个血清型。对13种抗生素的耐药分析显示多重耐药菌株为36株,占66.7%,其中耐3~5种的13株(24.1%),耐6~8种的13株(24.1%),耐9~11种的10株(18.5%)。54株沙门菌经聚类分析获得36种带型,相似度区间为49.7%~100.0%。结论 辽宁省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状况比较严重,相同血清型其PFGE带型相似度相对较高,同时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带型特点;而且发现同一PFGE型菌株的耐药谱相对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5.
【背景】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血清型、基因型众多,毒力因子复杂。【目的】了解SS临床分离株血清型、毒力基因分布、分子分型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针对199株SS临床分离株,应用PCR技术进行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SS血清型、毒力基因型和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型)的流行特点及其关联性。【结果】199株SS临床分离株分属于16种血清型(1、2、3、4、6、7、8、9、10、12、15、16、21、24、29和30型),主要以2、4、3型为主,分别占26.13%(52/199)、14.57%(29/199)和12.06%(24/199),未定型(NT)菌株占21.61%(43/199)。共鉴定出72种ST型,其中ST1、ST94、ST117、ST7、ST28和ST87为主要ST型,分别占12.56%(25/199)、11.56%(23/199)、9.56%(19/199)、9.04%(18/199)、6.03%(12/199)和3.01%(6/199),另有24种新发现的ST型(ST1224—ST1227,ST1229—ST1235,ST1241—ST1242,ST1300—ST1310);分为12个克隆群(cloning complexes,CC)和32个单个ST型。199株SS分离株中毒力基因fbps的检出率最高,为96.98%(193/199);共有19种毒力基因型,其中66株(33.17%)epf-/mrp-/sly-/gapdh+/fbps+/orf2+型SS为优势毒力基因型。【结论】近年来SS的优势血清型为2、4和3型;ST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种内分化程度较高且与ST型存在一定交叉性;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毒力基因型呈现多样化。本研究对SS临床分离株的流行特征进行探究,为猪SS病诊断、治疗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广西不同时期IBV分离株S1基因高变区Ⅰ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1985-2007年间分离到的2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S1基因高变区I(HVRI)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发表的其他IBV参考株及鸽子分离的冠状病毒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系统进化关系显示毒株可分为5个基因群,其中有16个广西分离株属第1群,它们与鸽子冠状病毒分离株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与Massachusetts(Mass)型疫苗株的同源性较低。有15个分离株在33-34位和34~35之间分别有4个和3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NN6在33~34位和34~35位之间则均有4个氨基酸残基的插入;GX-YL1、GX-NN2与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属于第Ⅱ群;GX-G、GX-XD与日本同一时期分离的毒株JP Miyazaki 89亲缘关系最近,属于第Ⅲ群;GX-YL6、GX-NN7与欧洲毒株4/91亲缘关系较近,属于第V群。结果表明广西存在着多种类型IBV毒株的流行,毒株S1基因HVRI碱基的突变或插入比较普遍,可导致其氨基酸序列的变化,绝大部分毒株与目前常用的Mass型疫苗株的亲缘关系较低。同一时期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但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溶血性葡萄球菌(MRSH)的SCCmec基因型别及相同SCCmec型别菌株的同源性。方法多重PCR进行SCCmec分型,ERIC-PCR法对相同SCCmec型别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83株临床分离MRSH菌株中,SCCmecI型有23株(27.7%),SCCmecⅡ型有10株(12.1%),SCCmecm型有24株(28.9%),SCCmecIV型有1株(1.2%),I、Ⅱ混合型有8株(9.6%),I、Ⅲ混合型有6株(7.2%),Ⅱ、11混合型有5株(6.0%),I、Ⅱ、Ⅲ混合型有3株(3.6%),未分型3株(3.6%)。ERIC—PCR结果显示,23株SCCmecI型分为11型,其中A型5株,B型5株,C型3株,其余8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10株SCCmecⅡ型分为6型,其中D型4株,E型2株,3株各为1型,1株未分型;24株SCCmecm型分为9型,其中F型11株,G型2株,H型2株,I型2株,5株各为1型,2株未分型。结论临床分离MRSH中,SCCmecI、Ⅲ型为多,部分菌株呈混合型别;相同SCCmec型别的部分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从山东某鸡场发病蛋鸡群中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编号:ShD-2-04),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HN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表明该病毒具有新城疫强毒株的一些特征;其HN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716bp,编码571个氨基酸;与国外发表的部分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之间相应序列进行比较,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81.6%-87.2%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7.6%-90.7%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2000年以来绝大多数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在非结构基因的第263—277位发生15个碱基缺失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构建H5N1A/D/SD/04株HA、NA、NS的全基因表达/转录载体,以及NS的删除突变载体(m248),A/D/YZ/04株的NS基因表达/转录载体(848)和其补加15个核苷酸的NS突变载体(m848)。构建的载体分别与编码WSN(H1N1)内部基因载体进行组合转染,拯救获得4个具不同NS的重组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RWSN-848和RWSN—m248在263-277位缺失15个碱基。RWSN-m848和RWSN-248则在相同位置不发生缺失。4个重组病毒的平均鸡胚繁殖效价(HA)、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均无显著差异;但RWSN-848和RWSN-m248对6周龄SPF鸡的致病力明显高于RWSN—m848和RWSN-248。结果说明H5N1的NS基因在263~277位核苷酸发生缺失后,不影响重组H5N1在鸡胚中的繁殖性能,但提高了病毒对鸡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姜逸  周生  俞燕  唐梦君  程旭  赵秀美 《病毒学报》2017,33(5):738-74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体外进行细胞培养比较困难,并且不同来源毒株在易感性上也存在差异。为揭示IBV适应CK细胞培养的分子基础,优化其细胞培养技术,本研究首先对H120疫苗株和IBYZ分离株的分子克隆株rH120和rIBYZ,在鸡胚、鸡气管环以及原代鸡肾细胞(CK)上培养时组织细胞的嗜性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rIBYZ与rH120在CK上的亲嗜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之上,课题组借助前期建立的IB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将H120疫苗株和IBYZ株的S基因进行交叉替换,成功拯救获得2株重组病毒rH120-S/YZ和rIBYZ-S/H120。通过比较不同毒株感染CK细胞后的病变、特异性免疫荧光的强度以及病毒的增殖曲线,表明刺突蛋白(S)在IBV适应CK细胞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本文揭示了S蛋白对细胞嗜性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IBV适应细胞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