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一株海洋来源的产海藻糖合成酶菌株进行鉴定及产酶条件的初步优化。方法通过16SrD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对一株来源于东海海水的海藻糖合成酶产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初步研究其培养特性和最佳的发酵条件。结果该菌16SrDNA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序列相比,最高相似度为100%,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命名为Pseudomonassp.A50。其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麦芽糖和0.5%酵母膏,最佳NaCl浓度为2.5%,在初始pH7.8,接种量1%,装液量125mL/250mL,28℃,130r/min发酵48h,海藻糖合成酶活力达到最高。结论此产海藻糖合成酶菌株为假单胞菌属,优化后,海藻糖合成酶活力达到14.16U/mL。 相似文献
2.
铜绿假单胞菌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鉴定一株来源于酱油曲能够分泌蛋白酶的铜绿假单胞菌CAU342A,优化其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生理生化方法鉴定菌株CAU342A;通过碳源、氮源、初始pH、温度、表面活性剂及发酵时间的单因素优化和正交试验获得最适发酵条件。【结果】菌株CAU342A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质量体积比):3%酒糟,1.5%酵母浸提物,0.05%吐温-80,0.5%NaCl,0.7%K_2HPO_4,0.3%KH_2PO_4,0.04%MnSO_4,培养基初始pH 7.5,30°C培养72 h。在最适发酵条件下,该菌株最大产酶水平达到2 653.5 U/m L。蛋白酶酶谱分析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至少4种具有蛋白酶活性的同工酶,其中两个主要酶谱带对应分子量分别为32 k D和50 k D。【结论】铜绿假单胞菌CAU342A高产蛋白酶,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脂肪酶产生菌的选育及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A lipase-producing bacterium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soil and was identified as Pseudomonas sp.. Its lipase yield was improved 2.25-fold by combined beatment of UV irradiation and NTG. The lipase fermentation condition for the mutant strain was optimized with Plackett-Burman design and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RSA), and the formula of the optimum medium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scale fermentation was thereby established. A maximum yield of 87.5 U/ ml was obtained. 相似文献
4.
5.
【背景】碱性蛋白酶是众多芽胞杆菌的发酵产物,是工业上极其重要的一类酶。【目的】利用酪素培养基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一株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对传代次数、发酵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磷酸盐、初始pH、接种量和温度进行优化,提高其产碱性蛋白酶的能力并降低发酵成本。【方法】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扫描电镜、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单因素、Plackett-Burman、最陡爬坡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碱性蛋白酶的发酵条件,使用Minitab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地衣芽胞杆菌,命名为Bacillus licheniformis NWMCC0046。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豆粕50.00,葡萄糖10.00,酵母浸膏13.46,CaCl2 0.50,Na2HPO4·12H2O 4.00,KH2PO4 0.30;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pH 7.5,34.81℃,接种量4.13%。在此条件下,摇瓶发酵48 h时碱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6.
中性蛋白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产酶酶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满足水产中对中性蛋白酶的需求。方法:以实验室保藏的米曲霉ZW为出发菌株,经Co60定向诱变,通过透明圈法初筛、摇瓶发酵复筛,筛选中性蛋白酶活力高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产酶酶系分析。结果:筛选到的米曲霉ZW-06产中性蛋白酶酶活可达15000U/g干曲,比诱变前酶活提高了74%,是目前国内报道的固体发酵产中性蛋白酶活力最高的菌株;经过10代传代之后,酶活力仍保持稳定。通过对米曲霉ZW-06进行产酶酶系分析,发现发酵产物中除了有较高的中性蛋白酶酶活,还有较高的木聚糖酶和酸性纤维素酶酶活,酶活分别达到49879U/g干曲和21099U/g干曲。结论:米曲霉ZW-06在饲料工业中有很大 相似文献
7.
8.
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高产菌株UV-19,其酶活提高32.54%。以突变株UV-19为供试菌株,对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影响较大的4个因素:葡萄糖、蛋白胨、起始pH值、装液量。在此基础上再利用CCD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产酶培养条件为(g/L):葡萄糖15、蛋白胨12、NaCl 5.0、MgSO4.7H2O 0.2、K2HPO4.3H2O 0.5、甲胺盐酸盐1.0g/L、起始pH值6.5、装液量72mL/250mL。该优化条件下进行产酶培养,假单胞菌发酵产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酶活力可达32.68U/mL。 相似文献
9.
10.
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寻找合适的产酶菌。方法:从富油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脂肪酶产生菌,并通过16S rRNA部分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定名为:Pseudomonas sp.26-2。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的产脂肪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其最适产酶条件为:淀粉1.5%,酵母提取物3%,硫酸镁0.05%,K2HPO40.2%,橄榄油0.2%;反应起始pH值为7.0,发酵温度为30℃。在此条件下,发酵脂肪酶活力可达15.5U/ml。结论:所获得的假单胞菌26-2具有一定的脂肪酶生产能力,并为该菌株的菌种改良以及脂肪酶的高效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背景】微生物蛋白酶在工业生物技术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微生物蛋白酶中,碱性蛋白酶占全球酶总产量的50%以上,获取产碱性蛋白酶的新微生物资源意义重要。【目的】在海南近海贝类养殖基地海泥中筛选获得高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对其生长特性进行探究并优化菌株产酶条件,获得新的蛋白酶生产资源。【方法】以酪素培养基为筛选培养基,采用形态学结合系统发育分析鉴定菌株,通过响应面实验优化菌株的产酶条件。【结果】筛选获得一株高产碱性蛋白酶的菌株F3,鉴定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菌株在最优产酶条件下发酵酶活达到(339.36±4.30) U/mL。【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粘质沙雷氏菌F3有较好的产碱性蛋白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产洛伐他汀棒曲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生境(食品、土壤、空气、有机质等)收集到的自然发酵样品中分离得到150株曲霉属菌株.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发酵液中洛伐他汀(Lovastatin)含量,筛选获得1株稳定高产Lovastatin的曲霉菌株(编号:Ac-32).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并结合18 S rDNA测序,鉴定其为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通过摇瓶发酵单因素实验优化了碳氮源种类、碳氮源含量、碳氮比(C/N)、发酵温度、初始pH、转速、种龄和接种量,确定了棒曲霉菌株Ac-32摇瓶发酵产Lovastatin的适宜条件为:乳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碳源含量为100 g/L、氮源含量为12 g/L、碳氮比(C/N)为15:1.8、温度28℃、转速180 r/min、初始pH 5.2、种龄4 d、接种量6%.采用Minitab 17软件的P-B实验设计法,筛选对Lovastatin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为:温度、pH、碳源含量和氮源含量.根据P-B实验结果,运用响应面法分析,确定棒曲霉菌株Ac-32产Lovastatin的最优条件为:碳源含量100 g/L,氮源含量11.8 g/L,温度28℃,pH 5.2.在此条件下,Lovastatin最高产量为236.221μg/mL. 相似文献
14.
一株氯嘧磺隆降解菌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氯嘧磺隆残留对土壤、水体污染及后茬敏感作物药害问题,为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降解菌种资源,文中采用富集培养、逐级驯化等方法,从氯嘧磺隆污染土壤中分离到1株高效氯嘧磺隆降解菌T9DB-01,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温度、pH值、底物浓度、装液量和接种量对菌株T9DB-01降解氯嘧磺隆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及验证,优化菌株T9DB-01对氯嘧磺隆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在30℃,pH 8.0,底物浓度200 mg/L,装液量100 mL/250 mL,接种量4%的条件下,5 d后降解率达到93.7%。该降解菌株对氯嘧磺隆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产脂肪酶菌株C7828-5的筛选、鉴定以及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花生油为唯一碳源,从海口市各地被油脂污染土样中分离筛选出1株中温碱性脂肪酶菌株C7828-5。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所产脂肪酶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8.0。优化了菌株的产酶条件,最适产酶培养基(g/L)为:蔗糖5、牛肉膏20、(NH_4)_2SO_41、MgSO_4·7H_2O 0.5、CaCl_20.5,聚乙烯醇花生油乳化液120 mL,发酵72 h,获得高达8.08 U/mL的脂肪酶表达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毕赤酵母AX181菌株产木聚糖酶的影响。实验表明,分别采用葡萄糖和玉米浆干粉为碳源和氮源可以明显提高木聚糖酶的产量。无机盐单因子优化实验显示添加适量的(NH4)2SO4、KH2PO4、MnSO4·H2O、FeSO4·7H2O也可以部分提高木聚糖酶产量。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毕赤酵母产木聚糖酶培养基,利用12次实验的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筛选出影响产木聚糖酶的3个主要因素,即玉米浆干粉、MnSO4·H2O和FeSO4·7H20。并进一步通过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采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确定最佳条件。优化后的产木聚糖酶培养基组分为(g/L):葡萄糖40.00,玉米浆干粉80.84,(NH4)2SO46.25,KH2PO41.25、MnSO4·H2O0.35,FeS04-7H2O1.31。培养基优化后,实际产酶2883.86u/mL,是优化前YPD培养基产酶的2.51倍。 相似文献
17.
18.
土壤中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木聚糖广泛存在于木质纤维类生物质中,是世界上含量最丰富的半纤维素,利用产酶微生物对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进行发酵处理是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资源化和能源化的有效手段。【目的】通过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酶学特性分析和发酵条件优化,获得开发多纤维农林废弃物生产新型多元化饲料添加剂的材料。【方法】利用青藏高原土壤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区域序列分析鉴定菌株XC70种属,对其所产酶的酶学特性及该菌的生长规律和产酶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菌株XC70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菌株XC70所产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pH 5.0,70°C,温度低于50°C时稳定性较好,具备一定的耐酸性,Na+和K+对木聚糖酶活力具有促进作用(P0.05),在发酵54 h后菌体量和上清液酶活力大小均达到高峰。经过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优化后确定了该菌的最优发酵条件为:蛋白胨7 g/L,玉米秸秆50 g/L,KCl 4 g/L,培养基初始pH 4.0,28°C,摇床转速200r/min,接种量2%。在此发酵条件下,木聚糖酶活力可达到1 489.33U/mL,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3倍多。【结论】从青藏高原土壤中筛选获得的菌株XC70具有一定的产木聚糖酶能力,其所产生的酸性木聚糖酶可用于降解多纤维物质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三种可食性微生物复配发酵制备微生物除臭剂,研究微生物复配比、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种量四个因素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进一步研究硫元素转化及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酵母菌、乳酸菌、醋酸菌质量比为1∶2∶2时,各因素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8. 5 h、发酵温度30℃、接种量12. 75%,H_2S的去除率可达到71. 84%;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硫元素转化及含量动态变化相比,实验组的SO_4~(2-)含量显著较高(P0. 05),H_2S释放量显著较低(P0. 05)说明该微生物除臭剂可以调节硫元素转化,有效抑制H_2S产生。 相似文献
20.
壳聚糖酶生产菌的筛选、鉴定及其产酶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从土样中分离到60株分泌胞外壳聚糖酶的菌株,经过筛选,其中有1株细菌产酶能力较高.生理生化试验鉴定该细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对假单胞菌产酶的培养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组分为(g/L):壳聚糖5,氨基葡萄糖2,硝酸氨2,MgSO4·7H2O 0.5,KH2PO4 0.4,KCL 0.5,FeSO4·7H2O 0.01,起始pH 6.5;适宜培养条件是:接种量2.0×107个/50ml培养液,28℃,120 r/min振荡培养3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