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抗药疟原虫和蚊虫的出现,给疟疾防治带来了困难。研发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是当前全球疟疾防治的迫切需求。目前,正在研究的疟疾疫苗主要包括红前期疟疾疫苗、红内期疟疾疫苗和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其中传播阻断型疫苗(Transmission-blocking vaccines,TBVs)被认为是一种在疟疾流行地区降低病原体传播的可行策略。近年来,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研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综述了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用途、靶抗原以及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和间日疟疾疫苗研究现状,旨在为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为降低疟疾的发病率和致死率,需要对疟疾采取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应加快消除疟疾和最终消灭疟疾的步伐。为实现消灭疟疾这个目标,旨在打破寄生虫传播循环、防止疟疾复发的治疗手段至关重要。因此,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被视作重要的疟疾治疗手段,包括阻断人蚊传播的传播阻断型疟疾疫苗(VIMT),该疫苗针对的是寄生虫的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阶段,或者说是蚊子体内阶段(SSM-VIMT)。在过去的几年中,当疟疾研究领域开始着手于  相似文献   

3.
目的:Pfs25蛋白是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的侯选抗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Pfs25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方法:参照GenBank中公布的pfs25基因序列,通过毕赤酵母喜好密码子分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采取定向克隆策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fs25/pGAPZαA,经BstXⅠ线性化,电转染法转化酵母菌株GS115,在Zeocin抗性的筛选培养基上获得表达目的基因的pfs25/pGAPZαA/GS115重组酵母菌,SDS-PAGE和Western印迹检测表达产物;通过在YPD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和目的基因表达,验证重组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结果: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Pfs25蛋白,且重组菌株遗传性质稳定。结论:为研制基于Pfs25蛋白的传播阻断型恶性疟疾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N端9个氨基酸缺失对恶性疟融合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两个疟疾疫苗候选抗原AMA 1(III)和MSP1 19融合而成的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 2 (PfCP 2 ) ,是一个很有应用前景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但PfCP 2表达产物为双带型 ,这影响到该疫苗候选抗原作为产品进入临床试验。为此分析了表达产物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 ,发现其中低分子量条带的N末端不完整 ,缺失 9个氨基酸。进一步用PCR技术对PfCP 2进行改建 ,使其N末端缺少 9个氨基酸 ,产生PfCP 2 .9基因。实验结果显示 :PfCP 2 .9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产物为单一条带 ,且在表达水平、二硫键依赖的构象、免疫原性及免疫血清抑制疟原虫生长等方面与PfCP 2一致。PfCP 2表达产物双带型问题得到解决 ,为该融合抗原疟疾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排除了重要障碍。  相似文献   

5.
SPf66疟疾疫苗已进行人体试验。三次免疫后20天,接种者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有一定的保护率。大规模接种尚待研究。今后研究优良的疟疾疫苗仍应以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方法筛选能引起保护性抗体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决定簇,再用基因重组或人工会成方法制备多价亚单位疫苗。此外,尚需研制阻断疟疾传播的疫苗。  相似文献   

6.
疟疾肆虐,对全球公共卫生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疫苗作为一个关键性的预防策略,为消除疟疾提供了新的机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针对疟疾疫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其中红细胞前期疟疾疫苗、红细胞内期疟疾疫苗、传播阻断疫苗以及多抗原、多表位重组疟疾疫苗和多阶段融合蛋白疟疾疫苗等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虽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疟疾疫苗获得上市许可,未来作为可以拯救生命的优质、高效的抗疟疫苗或将成为根除疟疾不可替代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恶性疟原虫pfs230蛋白是恶性疟疾传播阻断疫苗主要的抗原之一,可影响雌雄配子的受精过程,这种疫苗对阻断恶性疟疾的传播至关重要。鉴于pfs230蛋白分子较大,以及独特的富含半胱氨酸的结构特征,体内表达有活性的全长重组pfs230蛋白存在困难。现就pfs230蛋白的生物学特征和恶性疟疾传播阻断型疫苗的活性评价方法,用大肠埃希菌、小麦胚芽无细胞系统、毕赤酵母和昆虫细胞中表达pfs230蛋白的进展,以及在不同表达系统中优化恶性疟疾pfs230蛋白表达的策略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恶性疟疾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尤其在非洲地区。目前最有前景的恶性疟疾疫苗是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红细胞前期疫苗RTS’S/AS01,其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然而,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成分多,并且同一抗原在不同虫株间存在差异,单一抗原成分的疫苗依然不能有效地预防恶性疟疾。所以,研制一种多表位联合疫苗,使其可以在恶性疟原虫的多个阶段对人体进行免疫保护,达到预防恶性疟疾的目的,这将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AMA1)是恶性疟原虫无性繁殖血液期表达的蛋白,是恶性疟疾疫苗的候选抗原。AMA1蛋白是疟原虫FVO和3D7等位基因表达产物,恶性疟疾候选疫苗AMA1-C1/ISA720  相似文献   

10.
疟疾疫苗     
疟疾是世界上分布和流行最广的寄生虫性疾病之一,世界上有20亿人口生活在疫区,每年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患病,其中50%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每年死于疟疾的人口约100万-300万,尽管疟原虫的生物学研究仍不甚明晰,疟疾疫苗的研究在最近的30年中仍取得了明显的成果,针对疟原虫的生活各周期的主要保护性抗原,科研人员已研制了一系列的疟疾侯选疫苗,如CSP疟疾疫苗,MSP1疟疾疫苗,pfs25疟疾疫苗和SPf66多期多抗原合成疟疾疫苗等。目前疟疾疫苗主要历经减毒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三种形式,因为在疟原虫生活周期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候选抗原,依此又可将疟疾候选疫苗按其起作用时期分为红细胞前期疫苗,红细胞内期疫苗,配子期疫苗和多期多抗原疫苗,但到目前为止,仍未开发出十分理想的疟疾疫苗,由于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抗原多且免疫原性弱,单独应用疟疾疫苗难以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所以必须配合以佐剂来增强其免疫效果,然而不同的佐剂对不同疟疾候选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有着明显差异,因此佐剂的选择是疫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宿主的遗传性限制也影响着疫苗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