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广西柳州市1976—1990年蛇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邓辛贵 《蛇志》1994,6(2):18-23
本文对柳州市1976~1990年15年蛇伤流行病学作了一次回顾性调查,在全市五区两县共查20506927人次(年均人口数1367128.40人)蛇伤数为1419人,总死亡69人,年均发病率为:6.92/10万,年均死亡率为0.34/10万,年均病死率为:4.86%。总致残84人,年均致残率为0.43/10万。通过调查知道柳州市毒蛇种类有:银环蛇、金环蛇、竹叶青蛇、蝰蛇、烙铁头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七种。并掌握了蛇伤的季节、致伤的人群、时间、场所及转归,为今后开展蛇伤的防治、教学、科研及蛇类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部分地区1990年蛇伤399例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乃平  李其斌 《蛇志》1991,3(2):4-8
为摸清广西1990年蛇伤发病情况,对广西东南西北中的罗城、三江等13个县市一些乡的部分地区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总人口约35万人,蛇伤数399人,平均发病率为千分之1.14其中男性297人,占74.4%,女性102人,占25.6%。死亡12人,死亡率3%。致伤蛇种按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眼镜蛇(26.3%),竹叶青(17.8%),烙铁头(13.3%),蝰蛇(8.3%),银环蛇(7.8%),五步蛇(4.5%),金环蛇(1.5%),海蛇(1.5%),眼镜王蛇(0.8%),以及白头蝰(0.8%).在12例死亡病例中,银环蛇致死者占将近一半。广西全年均有蛇伤发生,但以5、6、7、8月为高峰。由于受伤者绝大多数为农民(80.7%),因此蛇伤的发生地点多在田里、山上和山间小路上(共占47.9%),其次为蛇入家中或捕蛇时被吱(分别占11.5%和9.5%).  相似文献   

3.
大叶紫花苜蓿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再生植株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叶紫花苜蓿下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在继代培养基上生长快速,易于分散。继代第12d的愈伤组织原生质体的得率为6.5×107/g鲜重。原生质体培养基为SH基本培养基,含有1.0mg/L2,4-0、0.5mg/LBA、2.0g/LCH、2%蔗糖、6%葡萄糖、5mmol/LMES,培养密度为1.0×105/mL。培养至第12d时的原生质体再生细胞植板率为3.7%。由原生质体形成的小愈伤组织在含2.0mg/L2,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大量增殖。增殖的愈伤组织转移至2.0mg/L2-ip+0.1mg/LNAA的B5培养基上,形成体细胞胚并发育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4.
蛇床幼茎离体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形成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蛇床幼茎外植体经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在MS+2,4-D,0.2mg/L+ZT0.4mg/L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转变成胚性愈伤组织。转入MS+NAA0.2mg/L+ZT0.8mg/L培养基以后,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出体细胞胚胎。体细胞胚胎在MS+NAA0.5mg/L培养基中可直接发育成为完整植析。显微观察表明,体细胞胚胎产生于愈伤组织的表层细胞或内部细胞。在鱼雷胚期已有螺纹导管的分化。子叶期的维管组织从两  相似文献   

5.
红豆杉的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红豆杉雄球花、茎切段等为外植体诱导产生了愈伤组织。适宜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生长的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附加2,4—D2.0mg/L和NAA0.1mg/L。在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均未观察到愈伤组织发生再分化。  相似文献   

6.
在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的培养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考察它们对愈伤组织生长和栀子黄色素产生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生长培养基:B5+TBA 1mg/1+kT0.23mg/、MG-5+IBA 1mg/+KT0.23mg/、B5+IAA1.5mg/l和生产培养基;M-9+IAA 1mg/l、M-9+IAA 1.5mg/l。并且,获得了几个色素含量较高的愈伤组织系。另外,还研究了含色素和不含色素的愈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气相色谱测定烧伤猪和羊的MSOF动物模型尿内乳果糖和甘露醇分泌比率(L/M)。烧伤猪治疗组72小时L/M分泌比率为0.024±0.007,而对照组为0.026±0.003,伤前L/M分泌比率为0.007±0.005,与伤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L/M分泌比率升高与烧伤前期治疗及伤后天数无关。而在羊的MSOF的动物模型内M组中,输入内毒素4小时及伤后3天的L/M分泌比率为0.62±0.2、1.70±0.60,对照组为0.28±0.25、0.20±0.10,伤前为0.029±0.02,L/M分泌比率升高显著(P<0.05),提示内毒素血症可能与肠通透性改变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麻黄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中麻黄无菌苗为外植体,其切段培养在附加2mg/L2,4-D和0.5mg/L 6 BA的MS培养基上,全部脱分化形成白色疏松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于MS+0.5mg/L2,4-D+0.2mg/L6BA+0.2mg/L NAA+4%蔗糖的培养某上。以继代培养愈伤组织为材料进行悬浮培养,培养基为附加0.2mg/L2,4-D+0.1mg/L6BA+0.1mg/LNAA+2%蔗糖的MS液体培养基,得到分散性好,细胞形状接近圆形,细胞大小均一,细胞团多由2-30个细胞组成的悬浮培养体系。第三代悬浮培养细胞增长率为0.35g·fw/20ml·d,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11.2%。条件培养和高密度接种可缩短延迟期,条件培养不能提高分裂指数,1g/10ml接种密度可使分裂指数提高至21.2%。  相似文献   

9.
蕲蛇酶在健康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晴川  刘广芬 《蛇志》1997,9(3):14-15
健康自愿者14人,男9人,女5人,除研究者本身(女,64岁)外,平均年龄25.8±s6.5岁,分3组。分别一次iv蕲蛇酶注射液1U(150),2U(300)和3U(450μg)。用ELISA方法检测药后不同时间血药浓度以研究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血药-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其t1/2α分别为0.66±0.10,0.97±0.34和1.22±0.77h,t1/2β分别为15.95±2.4,18.80±4.94和19.73±4.28h  相似文献   

10.
虎头、克4和Favorita3个马铃薯品种的根、茎、叶外植体在附加NAA和BA各1mg/L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在附加0.2mg/LNAA和1mg/LBA的MS培养荐,愈伤组织上分化产生不定芽。1.5-2.5cm高的不定芽在MS+0.05mg/LNAA培养基上生根形成再生完整植株。3个马铃薯品种中,虎头茎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最高,达98%。Favorita叶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频率和不定芽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蛇伤药酒抗五步蛇、竹叶青蛇、眼镜蛇、蝰蛇、蝮蛇蛇毒的效果。方法采用鲎试剂试管凝集反应法。结果蛇伤药酒浓度为1.0 ml/ml时,对5种蛇毒均有破坏产生凝胶反应的作用;浓度为0.5ml/ml时,对五步蛇、竹叶青蛇、眼镜蛇蛇毒有破坏产生凝胶反应的作用;浓度为0.3 ml/ml时,仅对五步蛇毒有破坏产生凝胶反应的作用;浓度降至0.1 ml/ml时,对5种蛇毒均无破坏产生凝胶反应的作用。结论蛇伤药酒有较好的抗蛇毒作用,且对五步蛇毒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2.
蝮蛇毒抗凝血活酶组分及蝗蛇毒、圆斑蝰蛇毒和眼镜蛇毒粗毒,不仅能够水解血浆中的磷脂,而且还能水解完整人红细胞膜和完整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但是五步蛇毒和金环蛇毒粗毒却不能水解完整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由于抗凝血活酶组份和几种蛇毒粗毒的作用,人红细胞和人血小板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红细胞由正常的双圆盘形变成带刺的小球,人血小板的外形变成蜂窝状。  相似文献   

13.
乌梢蛇血清的抗出血因子:一个有前途的抗蛇毒药物原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松  黄接棠 《动物学报》2006,52(6):1113-1118
用柱层析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法,从乌梢蛇血清中分离纯化了一个抗出血因子。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得其分子量大约为65 kD;测定了五种蝮亚科蛇毒(尖吻蝮、竹叶青蛇、原矛头蝮、哈扑和短尾蝮)的最小出血剂量和乌梢蛇血清中抗出血因子对这五种蛇毒的抗出血活性;还测定了七种蛇毒(除上述五种毒蛇外,还包括圆斑蝰和银环蛇)的半数致死量,以及抗出血因子对中毒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从乌梢蛇血清中提纯的抗出血因子的抗蛇毒活性,不仅可以抵抗它的捕食者尖吻蝮的蛇毒,而且还可以抵抗具出血活性的其它蛇毒;但它对不具出血活性的银环蛇毒的致死抑制作用不明显。该抗出血因子不仅在体外实验表现出强的中和出血毒素的活性,而且在体内实验中亦表现出对中毒小鼠良好的治疗作用,因而可能成为新的抗蛇毒药物的有前途的原料。乌梢蛇血清对血循毒的中和能力的获得,可能归因于尖吻蝮与乌梢蛇之间捕食与被捕食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a nerve growth factor precursor from Bothrops jararacussu snake (Bj-NGF) was determined by DNA sequencing of a clone from cDNA library prepared from the poly(A) + RNA of the venom gland of B. jararacussu. cDNA encoding Bj-NGF precursor contained 723 bp in length, which encoded a prepro-NGF molecule with 241 amino acid residues. The mature Bj-NGF molecule was composed of 118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theoretical pI and molecular weight of 8.31 and 13,537, respectively. Its amino acid sequence showed 97%, 96%, 93%, 86%, 78%, 74%, 76%, 76% and 55% sequential similarities with NGFs from Crotalus durissus terrificus, Agkistrodon halys pallas, Daboia (Vipera) russelli russelli, Bungarus multicinctus, Naja sp., mouse, human, bovine and cat, respectively.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15 NGFs separate the Elapidae family (Naja and Bungarus) from those Crotalidae snakes (Bothrops, Crotalus and Agkistrodo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mature Bj-NGF was modeled based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human NGF. The model reveals that the core of NGF, formed by a pair of beta-sheets, is highly conserved and the major mutations are both at the three beta-hairpin loops and at the reverse turn.  相似文献   

15.
八种常见国产蛇毒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林振桃  郑景熙 《蛇志》1995,7(4):4-6
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了我国常见的八种蛇毒(眼镜蛇毒、蝮蛇毒、眼镜王蛇毒、竹叶青蛇毒、蝰蛇毒、烙铁头蛇毒、银环蛇毒及金环蛇毒)对人白血病T淋巴细胞系CEM细胞、人单核细胞白血病U937细胞及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O细胞的生长曲线、存活率及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八种常见蛇毒中眼镜蛇毒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强,蝮蛇毒次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值均小于0.01),其余六种蛇毒的作用则很弱。但无论是眼镜蛇毒还是蝮蛇毒,其杀伤淋巴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白血病及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作用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中华眼镜蛇蛇毒经DEAE-Sepharose CL-6B。HPLC等多次柱层析分离出有抗补体及溶血活性的眼镜蛇蛇毒因子(Cobra venom factor,CVF),纯化后的CVF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上呈单一区带,分子量为225000—230000,等电点为6.20。用二硫苏糖醇还原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三类亚基,其分子量总和为237,000。 体外抗补体及溶血试验表明,CVF的作用是通过补体旁路途经使总补体活力下降。双向免疫电泳鉴定,发现CVF与人血清作用后,其中补体成分C_3分子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则表明CVF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补体成分C_3而发挥的。给豚鼠腹腔注射CVF(0.15ug/g体重)后,其血清总补体水平下降到正常值的3%以下,7天后回升,13天后恢复到正常水平。 单相免疫电泳表明,CVF与人补体C_3抗血清间无任何交叉免疫反应,但人血清与CVF抗血清间有微弱的免疫沉淀反应。另外,CVF的氨基酸组成与人补体C_3也较为相似。鉴定还表明眼镜蛇科中四种蛇毒与CVF抗血清有强烈的免疫沉淀反应,蝰蛇毒及海蛇毒也有免疫沉淀反应,但只有眼镜蛇毒具有抗补体活性。  相似文献   

17.
李端方  丁仕兰 《蛇志》1992,4(2):12-14
为摸清我县蛇伤发病情况,对全县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时间是1989年至1991年三年;调查人口20.3万人.蛇伤数213人,平均年发病率为0.35‰.其中男性161例占75.59%.死亡2例,死亡率0.94%.蛇伤高峰在5至8月.受伤者绝大多数是农民(97.65%).受伤部位多为下肢(78.40%).受伤地点多在山林中(40.85%)和山间小路上(38.03%),致伤蛇种主要是蝮蛇(40.85%)和烙铁头蛇(33.80%),其次是竹叶青蛇(13.62%)和五步蛇(8.45%).本地对人危害最大的是五步蛇。  相似文献   

18.
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为了探讨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病人的血小板功能情况,了解临床中毒发病机理。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急诊科确诊的五步蛇(Da.),蝮蛇(Ah.),眼镜蛇(Nn.),眼镜王蛇(Oh.),蝰蛇(Vr.),烙铁头(Tm.)和竹叶青(Ts.)等各种血液毒及混合毒类毒蛇咬伤17例病人25个血样,进行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的检查和分析研究。结果除了Da未见MAR下降外(仅1例1个样品),其余各蛇种咬伤的样品均有下降。在获得未经治疗(抗蛇毒血清)的15个样品的检查结果中,进行统计分析,Vr、Tm以及Ah的MAR比正常人对照组(51.3±16.0)%明显下降。结论蛇毒中的血小板集聚抑制因子,可引起蛇伤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功能下降,血小板处于无用状态,结果有些蛇伤病人DIC样综合征时出现严重出血而无明显微循环血栓形成致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宁永成  王月英 《蛇志》1992,4(3):4-6
本文对不同产地的蝮蛇毒和眼镜蛇毒、五步蛇毒等十六个冻干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测试.列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的氢谱图。从谱图中可看出:每种种属蛇毒均有其特征的核磁共振氢谱,此法在准分子水平上是鉴定蛇毒的一种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蛇伤清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淼雄  黄彬  李成宾 《蛇志》2010,22(2):108-109
目的观察蛇伤清毒合剂治疗蝮蛇咬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蛇伤清毒合剂。观察比较两组止痛时间、肿胀消退时间、疗程时间及两组患者局部坏死发生率、呼吸肌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蛄果蛇伤清毒合剂治疗组能缩短止痛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减少局部坏死发生率、呼吸肌麻痹、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蛄论蛇伤清毒合剂能显著提高蝮蛇咬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