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381-3389
利用DIVA-GIS软件对中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该软件中的Bioclim和Domain两个模型评估未来潜在分布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栓皮栎分布区可分为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华北山地区、华东山丘区、辽鲁半岛区、台湾海岛区和秦岭巴山区7个亚区,跨越7个温度带、2个干湿区、17个气候区,包括8种气候类型.秦岭-大巴山-伏牛山为栓皮栎的现代多度中心.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7.5~19.8 ℃,年降雨量为471~1511 mm.Domain和Bioclim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779,前者预测的高度适生区为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云贵高原东部和西部、苏皖南部丘陵和华北部分山地.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2.
木兰科(Magnoliaceae)的起源、进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木兰科为亚洲-美洲间断分布科,全世界有15属,24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从喜马拉雅至日本,向南达新几内亚及新不列颠;少数种类分布于北美东南部、中美至南美巴西.中国有11属,约99种.木兰科的现代分布中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根据木兰科的化石记录、系统发育和现代分布,推测其起源时间为早白垩纪,甚至更早.起源地可能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由此向外辐射,向东经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经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向西经西亚、欧洲,通过格陵兰进入北美,然后到达南美;向南经印度支那、马来西亚,直至新几内亚.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的形成是受第四纪冰期的影响;南美的木兰科是从北美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由哺乳动物取代爬行动物成为地球霸主,与地球气候由热到冷转变有对应性关系。通过对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生理特点等比较,指出哺乳动物较适应冰期寒冷气候,爬行动物较适应间冰期高温气候,当出现类似中生代高温气候周期,爬行动物将成为优势物种。说明物种命运依存于特定环境.人类进化是适应各种不同环境。  相似文献   

4.
海桑科的系统进化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瑞江  陈忠毅 《广西植物》2002,22(3):214-219
对海桑科植物的系统学进行了分析 ,并对海桑属的两个组进行了修订 ,即以柱头头状为主要特征的海桑组和柱头蘑菇状为主要特征的无瓣海桑组。结合海桑科海桑属植物的古孢粉学、细胞学以及古气候等资料 ,可以推论出海桑科植物的起源时间为早始新世 ,起源地点为特提斯海岸 ,3条可能的主要扩散途径是从起源中心向南沿着岛屿扩散到澳大利亚 ,向西扩散经过印度扩散至非洲 ,向北沿着海岸向日本散布。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对海桑科植物的现代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及其天文气候学的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更新世以来,兽类的地理分布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如西伯利亚的兽类曾三次大举西迁,入侵西欧.它们分别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16、6、2-4阶段.如果考察过去73万年以来全球所获得的、北半球冬半年平均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那么第16、6、2-4阶段乃是太阳辐射量比较低的时期.故中更新世以来兽类地理分布的变化是受气候变迁的制约的.而后者则是受天文因素的自然变化所控制的.  相似文献   

6.
海南竹类的地理分布及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家林 《植物研究》1997,17(4):403-408
通过对海南岛竹类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和对其分布、与邻近地区竹类区系关系的探讨,其区系特征归纳如下:1.拥有丰富的特有成分。2.区系的热带性质明显。3.分布上差异显著。4.区系原始、古老。5.与毗邻的广东竹类区系联系较多。  相似文献   

7.
气候因子对橘小实蝇生长发育及地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生活史、地理分布和生态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温度、湿度、降雨以及气候因子与橘小实蝇生长发育的关系,以及对橘小实蝇地理分布的影响。综述结果表明:喜湿热,厌干冷是橘小实蝇主要的生态学特征,低温与干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温度是橘小实蝇纬度分布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冬季低温是中高纬度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夏季高温是低纬度地区的限制因素之一,降雨影响橘小实蝇在经度上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8.
中国木荷及木荷林的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广泛收集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及木荷林地理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研究植被-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和方法,包括Kira的水热指标,Penman的公式,Thornthwaite的指标和气候分类,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以及单一气象因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分析研究了木荷及木荷林在中国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讨论了木荷分布上限、下限以及北界的Kira热量指标状况,并利用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指标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木荷及木荷林分布区的可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泉水  阎洪  徐德应  王兵 《生态学报》1998,18(5):484-488
在红松林地理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IDRISI和专门计算机软件——生态信息系统GREEN,找出适宜红松林分布的地理气候参数区间,并以此确定了红松林适宜分布区,在此基础上,根据全球气候预测模型GCMs预测的2030年的气候变化结果,就气候变化对我国红松林地理分布的可能影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因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仅占当前气候条件下适宜红松分布面积的3.4%,局部地区变化的情况是: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增加;在辽宁省的西南部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有所减少。红松林现实分布区的南界将向北移动0.1~0.6个纬度,北界将向北扩展0.3~0.5个纬度,黑龙江省境内的红松林分布区的西界将向西扩展0.1~0.5个经度。我国适宜红松分布的面积将由当前气候条件下的2.9×107hm2,增加到3.0×107hm2。就当前气候变化影响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最西南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保护区内,研究了蝉类昆虫的分布格局与寄主植物分布的相关性。对该保护区(已被指定为美国国家公园)进行全面的蝉类标本采集,并精确记录采集地点、生境特征和植物种类等数据。将每种蝉的分布地与其各个采集地的植被类型建立相互对应的关系。该保护区共有蝉类昆虫6属12种(均为本地种)。其中,Tibicen chisosensis Davis是惟一的特有种,Diceroprocta canescens Davis和Okangodes terlingua Davis的分布稍超出保护区的边界。每种都与特定的植被类型紧密联系。蝉类昆虫的分布均限制在其寄主植物的分布范围内,据此,可推断出在特定的生境中会发现哪些蝉类物种。  相似文献   

11.
癞蝗科(Pamphagidae)在中国的分布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癞蝗科在中国共有2个亚科,即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蠢蝗亚科Thrinchinae和东北部的癞蝗亚科Pamphaginae,这种分布格局很可能是由于青藏高原隆起后使中亚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才形成的。在癞蝗科的12个属、42个种中(蠢蝗亚科11属40种,癞蝗亚科1属2种),特有成分占有绝对优势,计有特有属6个、亚特有属3个、特有种33种,这些特有成分的分布范围均很狭小,基本分布在以贺兰山为中心的荒漠、半荒漠草原中。蠢蝗亚科的特有成分很可能均起源于波腿蝗属AsiotmethisUv.或者它们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2.
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该文用龙桂开浸银法对扬子鳄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银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中,从食道到直肠。其中,十二指肠和回、直肠交接处密度很高,胃体及直肠很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食道嗜银细胞位于上皮基部和固有膜中,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胃嗜银细胞位于胃腺部,圆形或椭圆形,有的可见明显的胞突。肠嗜银细胞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呈长柱形、纺锤形、长颈瓶形或锤状。多数细胞两端有较长胞突,分别与固有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扬子鳄中脑视叶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为扬子鳄脑的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为其机能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法和亚铁氰化酮法观察扬子鳄中脑视叶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特征,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扬子鳄中脑视叶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为大、中、小型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胞体呈椭圆形、三角形、圆形和梭形。结论扬子鳄中脑视叶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扬子鳄梨状皮质内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分布,为扬子鳄脑的比较解剖学积累资料,为其机能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法和亚铁氰化酮法观察扬子鳄梨状皮质内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和特征。结果扬子鳄梨状皮质内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为大、中、小型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胞体呈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和梭形。结论扬子鳄梨状皮质内有NOS和AChE阳性神经元分布。  相似文献   

15.
扬子鳄胚胎背腺的发生及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14例扬子鳄Alligatorsinensis胚胎中观察了背腺的发生及退化过程。孵化第28天,背中线左右两侧第二行鳞片处的表皮内陷形成实心的背腺腺芽;第38天,背腺腺泡明显,腺上皮为复层上皮;从第46天开始,腺上皮出现明显的退化,大量增殖的腺管上皮细胞逐渐堵塞腺管及腺孔。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孵化第32—36天的胚胎背部第二行鳞的各列鳞片表面均有背腺腺孔,以后逐渐出现少数不规则的退化,孵化第58天以后,绝大多数背腺腺孔消失。对扬子鳄背腺的发生及退化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扬子鳄视觉器官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孝兵  王朝林 《动物学报》1993,39(3):244-250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的组织学,同时测量了其眼球的一些光学参数.扬子鳄眼球呈扁圆球形,角膜径与球径的比值为1:1.44;晶状体与角膜的比值为1:1.40。角膜内具鲍氏膜;虹膜内的括约肌、睫状体内的睫状肌均属横纹肌,视细胞椭圆体内线粒体嵴突与线粒体长轴相平行,这与报道的其它鳄类不同。虹膜内未见扩瞳肌纤维,角膜缘缺巩膜小骨片,晶状体环垫薄,因而其视觉调节能力仍然很弱。视网膜中视细胞由视杆细胞、单锥细胞、双锥细胞组成,其中以视杆细胞占多数。视细胞与神经节细胞核比值平均为2.5:1,表明扬子鳄的组织结构与其弱光视觉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18.
温度对扬子鳄卵发育及仔鳄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仁平  周永康 《四川动物》2000,19(3):167-170
在巢材温度保持相同下,采和29℃、31℃和33℃3种温度对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卵进行孵化。孵化时间随孵化温度长高而显著缩短。29℃、31℃和33℃下的平均孵化时间为64.6天、55.4天和50.1天,孵化的积温没有恒定值。初生仔鳄重与超始卵重呈直线回归,初生他鳄重不受孵化温度明显影响。孵化温度对初生他鳄剩余卵黄量或去卵黄鳄体有显著影响:随着孵化的升高,剩余卵黄量呈现增加,  相似文献   

19.
蚊科的区系分布及其演变的初步探讨: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胃的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爬行动物胃的一般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资料较多,Luppa1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超微结构方面,龟鳖类和蜥蜴类亦有报道2,3,鳄类的资料尚缺.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Fuval)是我国现存惟一的特有鳄类,陈壁辉4等曾对其食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也对胃的一般组织结构作了描述.作者拟从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方面对扬子鳄的胃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比较组织和细胞学资料,同时也增进对扬子鳄进化位置及其食性适应性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