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韩康信和王令红两同志在上海收集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三颗就是这里记述的一种第三纪晚期的爪兽牙齿。化石产地和层位不清,据了解,化石来自甘肃平凉。我国过去发现的第三纪晚期的爪兽不多,仅在内蒙古通古尔及河北磁县找到过的短吻巨爪兽(Macrotherium brevirostris),在山西霍县找到过安乐黄河兽(Huanghotherium anlungense)。平凉的新发现不仅代表一个新的种类,而且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分布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1964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赵国光等同志在滇西工作时,于丽江发现了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中最多的是原始真犀类(主要是Prohyracodon)的牙齿;也有一些两栖犀和原始貘类的牙齿;此外,有少量的牙齿碎片表明,该地还有雷兽、石炭兽及爪兽等化石。  相似文献   

3.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4.
1963年在新疆阜康曾经发现过肯氏兽的材料,这批化石中有被称为“九龙壁”的一群个体。这些化石曾被归入副肯氏兽属,命名为短吻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 brevirostris)(孙艾玲,1978)。最近依据这个种建立了一个新属:西域肯氏兽(Xiyukannemeyeria),于是新疆的肯氏兽与华北的肯氏兽就没有相同属了(刘俊、李锦玲,2003)。  相似文献   

5.
记陕西镇安早更新世的两种爪兽化石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2001年8月,本文作者在地处秦岭腹地的陕西镇安黄家湾一河流相沉积层中采集到大量的哺乳类化石。化石埋藏集中,种类丰富,均为大型哺乳类,不见啮齿类等小型哺乳动物及其他脊椎动物。从埋藏情况看,应属原生层位化石。本文记述了动物群中的2种爪兽类化石。爪兽是奇蹄目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类群,我国以前发现的爪兽绝大多数都是在第三纪早期或中期的地层中找到的(胡长康,1959;周明镇,1962;张玉萍,1976;邱占祥等,1998),这次在镇安黄家湾发现的2种爪兽对了解我国爪兽化石的地理及时代分布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一位名叫路易丝·邓恩的年轻的澳大利亚农民的夫人,于1979年9月6日在一条流经她家农场的科克思河边,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大型绝灭了的有袋类原齿兽化石。她家的农场位于新南威尔士北部的汤巴泉附近。化石包括一个头骨和几乎完整的骨架,是已知保存最好的原齿兽标本中的一个。起先邓恩夫人发现有一块化石骨胳突出于科克思河岸边,就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用螺丝刀和尖的探子仔细地将化石周围的土移去,再用画笔掸去浮土,将化石暴露一定面积后,她确信这不是一般的动物化石。于是她查阅了附近博物馆的百科全书,确认这是原齿兽化石。她立即与一些科学机构进行了联系。悉尼澳大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巨齿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产有大量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及鸟类足迹化石,作者对这个地区的足迹化石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许多新暴露出来的恐龙足迹化石,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一新属新种Chapuslockleyiichnogen.etichnosp.nov.属于巨齿龙类(megalosaurid)所留。与兽脚类足迹保存在一起的蜥脚类足迹Brontopodusbirdi分布凌乱,反映了造迹恐龙搏斗的场面。通过测量连续的兽脚类足迹计算,Chapuslockleyi的造迹恐龙的行走速度为4.33km/h。通过足迹化石还识别出造迹恐龙的病态特征。  相似文献   

9.
孟征  李颖 《生命世界》2007,(4):108-109
有花植物的化石在早白垩世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但奇怪的是在此之前却似乎没有任何过渡性化石可以证实它们祖先的存在。因此,达尔文将花的起源称为“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产自广西南宁盆地中部长岭坡(村)竹排冲岸边的石炭兽一新种:长岭石炭兽(Anthracotherium changlingensis sp. nov.)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体型最大的石炭兽。通过对化石的记述和对比,证明我国有Anthracotherium这一属的存在,并确定了南宁盆地邕宁组上段(即上含煤段)的地质时代为晚渐新世。文中还记述了百色盆地发现的两件石炭兽牙齿化石。  相似文献   

11.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山西省境内沿黄河一带采集到一些新的四足动物化石。在临县白道峪铜川组一段产出的化石中,至少有一种副肯氏兽和一种新的中国肯氏兽——白道峪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 baidaoyuensis sp.nov.)。新种以其前额骨向前延伸到达鼻孔后凹一线的特征区别于其他中国肯氏兽。这一材料的长牙未被前颌骨完全包裹,可能是不正常发育所致。在柳林的二马营组地层中识别出不同于中国肯氏兽和副肯氏兽的第三个肯氏兽属。这些新发现增加了中国肯氏兽-山西鳄组合带的组分以及时代延限。  相似文献   

13.
《化石》2014,(2)
正最早的柴达木兽化石发现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稀少,并自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再无此类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该项发现是相隔70多年之后的该类牛科动物的第二次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兽是一类生活在古近纪始新世的奇蹄类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发现在古北区的亚洲和北美。我国雷兽化石丰富,尤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居多。1943年Granger和Qegory根据在内蒙古找到的数量可观的完好材料(包括37个头骨和70件下颌骨在内的141件标本),对我国的雷兽化石做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划分出3个亚科、14个属和  相似文献   

16.
达尔文本人大概不会料到他的进化论在他逝世100年之后,会遇到来自古生物学的严峻挑战。达尔文活着时仅仅把化石当作证明”进化”确实存在的证据,而且总是强调“化石纪录不全”而把古生物学抛诸脑后。现在,古生物学家至少可以提出以下两个事实来反对达尔文学说中的基本观点:(1)连接进化谱系各个分类单元的“中间过渡类型”,除了少数例  相似文献   

17.
1973年,在广东南雄盆地早—中古新世上湖组上部采到一些细齿兽科(Miacidae)化石。细齿兽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肉食类,过去主要发现于北美老第三纪地层。古新世的细齿兽化石我国过去仅在安徽潜山古新统中有少量发现。广东发现的材料虽也不多,但对了解这一科的性质很有价值。本文包括新发现材料的描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湖北宜昌冠齿兽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产于湖北宜昌梅子溪的冠齿兽类化石的一新种:杨氏方齿兽 Manteodon you-ngi sp.nov.1936年德日进和杨钟健曾记述了一种产自同一地区的冠齿兽类化石(Eudinoce-ras cf.kholobochiensis)。它的大小和性状与杨氏方齿冠齿兽十分相近,因此被归列到杨氏方齿冠齿兽这个种。宜昌地区含冠齿兽化石的两个地点(梅子溪和洋溪)的地层,其时代与湖北玉皇顶组的时代应相当或稍晚,但不会晚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19.
新疆哈密雷兽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在哈密野马泉采到几块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几块标本是一种副雷兽(Parabrontops)的臼齿。雷兽化石在新疆发现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通报》2014,(10):57-57
<正>日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毕顺东、王元青和孟津等研究人员,根据在中国发现的6件1.6亿年前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命名了神兽、仙兽2个新属的3个新种,分别是陆氏神兽、玲珑仙兽和宋氏仙兽。这些属种均属已绝灭的中生代哺乳动物类群"贼兽目"。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贼兽化石最早出现于晚三叠纪,在过去的170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