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菊花是世界上重要花卉品种之一,由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CSV)引起的矮化病,近些年来在一些国家中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由于类病毒感染的潜伏期较长,所以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我们曾用互补DNA(cDNA)探针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我国的菊花矮化类病毒。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类病毒比生物学方法快速,较电泳方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改进的快速灵敏诊断类病毒的方法,通过对马铃薯纺锤块类病毒(PSTV)、菊花矮化类病毒(CSV)和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的检测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经济、可靠。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广州地区发现的带有褪绿斑驳症状的“广白”菊花病株中分离到一种小分子核酸,经鉴定其性质与国外报道的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hrysanthemum Cholrotic Mottle Viroid,ChCMV)的性质完全一致。病株用酚提取后的粗核酸和制备的纯核酸经正反双向或垂直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为具有单链环状的RNA分子,其分子量与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 CSV)的相似。根据病株症状、寄主范围以及分段自我杂交等试验分析,证明这种小分子核酸是类病毒——chcMV,而不是CSV。在检测过程中,我们改进了提取和鉴定类病毒的方法,并建立了可以区分不同种类病毒的分段自我杂交技术。  相似文献   

4.
菊花是世界最重要的园艺作物之一,兼具有茶用、药用、食用及观赏等多种经济价值。我国是栽培菊花的起源地,也是主要种植生产区。病毒病害是菊花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病害,目前已知的菊花病毒及类病毒有20多种,对菊花产业危害巨大。建立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是病害防控的必要条件。前期调查显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TSWV)、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CVB)、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CSVd)和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hrysanthemum chlorotic mottle viroid,CChMVd)是北京地区菊花中主要病毒及类病毒种类。自NCBI数据库下载以上病毒/类病毒的基因序列,利用不同病毒保守区域,设计开发出特异性引物,建立了5种病毒/类病毒同时检测的多重RT-PCR体系;并对反应体系中引物对的含量配比、退火温度、模板含量等因子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显示,TSWV、TAV、CVB、CChMVd、...  相似文献   

5.
建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属(Pospiviroid)类病毒有效的芯片筛查技术,对该属类病毒进行筛查。分析了该属类病毒序列,得到19条具有属级鉴定特征的探针。这些探针符合GC含量在40%与60%之间、单个核苷酸含量不大于50%、无多于4个核苷酸的连续重复及不形成多于6个核苷酸的发卡结构的标准;将探针点制到玻璃片基上制备芯片。芯片探针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菊花矮化类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oid,CSVd)及番茄雄性株类病毒(Tomato planta macho viroid,TPMVd)样品杂交可获得有效信号;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该芯片可检测到200 pg/μL的总RNA。该芯片可用于Pospiviroid类病毒的筛查。  相似文献   

6.
姜自红  殷培峰 《病毒学报》2021,37(1):169-180
菊花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造成品质下降,目前国内对菊花病毒的检测主要根据外观表现或者定性PCR检测,无法准确判定病毒载量。为构建一种可同时用于检测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virus B,CVB)、番茄不孕病毒(Tomato aspermy virus,TAV)和菊花褪绿斑驳类病毒(Chrysanthemum chloritic mottle viroid,CChMVd)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本研究分别以保守区域作为靶标设计相应的引物探针,通过优化扩增体系中CVB、TAV、CChMVd 3种病毒/类病毒探针浓度、引物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摸索扩增程序中反转录时间、退火温度和扩增循环数,构建了一种可同时用于CVB、TAV、CChMVd的3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体系,优化后的扩扩增体系中CVB、TAV和CChMVd的探针浓度分别为100 nmol/L、120 nmol/L和80 nmol/L,引物浓度分别为200 nmol/L、240 nmol/L和160 nmol/L,Mg2+浓度为3.0 mmol/L;dNTPs浓度200μmol/L;最适反转录时间为25 min,退火温度为60℃,循环数为40。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体系对3种病毒/类病毒的敏感性为1.0×103拷贝/mL,敏感性好;定量线性范围为1.0×103拷贝/mL~1.0×1010拷贝/mL,线性范围宽;特异性好,对菊花矮化类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对1.0×104拷贝/mL的低浓度参考品平行检测10次,定量结果lg值偏差(CV%)为4.81%,重复性好。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基地随机选择菊花20株进行本研究试剂检测,检出6例CVB病毒株和4例TAV病毒株,其病毒载量为2.5×104拷贝/mL~5.5×107拷贝/mL,随机选择1株CVB病毒株定量PCR,产物进行TA克隆后经测序与NCBI Blast比对,其与MH678704.1的同源性为100%。因此,本研究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CVB、TAV、CChMVd 3种菊花常见病毒/类病毒的灵敏、快速、可定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是柑桔裂皮类病毒(CEV)的敏感鉴定植物之一,也是CEV能得到大量增殖的寄主植物。本文报告了采用反向双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法和分子杂交技术,对CEV感染爪哇三七的若干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了CEV的爪哇三七,无论是否表明症状,都比健株要多一条CEV-RNA带;感染了CEV的爪哇三七核酸提取物与CEV-cDNA探针能产生杂交点,而健株的核酸提取物则不能。以感病爪哇三七植株上发病的芽,再进行剪插,其病症的表现与光照有关,但经电泳检测CEV-RNA带的存在与病症表现无关。生物鉴定是对病毒及类病毒进行鉴定的经典方法。人们发现芸香科(Rutaceac)的香橼(Citron)等对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敏感。此外,菊科(Compositae)的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是对CEV敏感的草木植物之一。国内从部分地区田间柑桔裂皮病症状的调查和以香橼为指示植物鉴定CEV发生情况等研究都已有报道,但要对CEV的理化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性质作深入研究,搞清楚CEV的致病机理及复制方式,并找到防治CEV的有效对策,首先需要大量高纯度的CEV-RNA,而直接从柑桔叶片中提取CEV则相当困难。爪哇三七不仅是CEV的敏感鉴定植物,可用于柑桔裂皮病的早期生物诊断,同时也是CEV大量增殖的理想寄主。为此,已有学者从CEV影响爪哇三七插条生根,使植株整体变化到CEV引起爪哇三七细胞病变,以及CEV引起爪哇三七蛋白质的变化等都作了细致的研究和报道。近年来,类病毒的研究方法又有新的进展,除了用简便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甲苯胺兰染色法外,又采用了灵敏的反向双相PAGE银染色法来检测类病毒。我们采用双相PAGE银染色法和分子杂交技术,进一步考察了CEV感染爪哇三七的若干特性,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类病毒分子量小,在寄主体内含量低,不易提纯。一般提纯方法需经过酚抽提,去糖、透析、氯化锂处理、DNase消化和纤维素层析,由于步骤复杂,所以回收率较低,同时所得样品纯度不高,难以满足各种需要。本文报道一种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的分离制备方法,采用苯酚-氯仿抽提核酸,核酸经LiCl处理后,进行纤维素(CF-11)层析,然后经PAGE纯化CEV。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所使用的设备简单,纯化CEV效果好等优点,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早期诊断,序列分析,分子克隆和防治等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物学方法,正反两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分子杂交技术,对感染了柑桔裂皮类病毒(CEV)且发病的爪哇三七根、茎、叶、花及种子各部分器官的带毒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研究了CEV在宿主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CEV在惑染爪哇三七体内呈周身分布,但分布是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10.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told,CEV)的传播和流行,对柑桔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已证明特CEV的亲本可通过嫁接、插枝这两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将CEV传播给子代。所以,CEV脱毒方法就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据报道,采用热处理、茎尖微芽嫁接和选育珠心苗等技术可获得无毒植株。嫁接是一种常用的育苗方法,然  相似文献   

11.
类病毒是已知生物中最小的一类非细胞结构的病原微生物,具体地说是分子量较低的RNA或DNA分子所构成的生命体。类病毒不象病毒那样有衣壳包着,是最小的、裸露的、结构独特的核酸生物,主要存在于某些高等植物中,并使之罹病。类病毒由美国农业部植物病毒实验室类病毒研究组T.O.Diener博士在十年前首先发现。尽管类病毒非常小而简单,但是能在敏感宿主中进行自我复制,存在着基本的生物学的和遗传学的体系。由于类病毒在某些宿主中容易造成明显的病征而被发现,当然也有些种类的类病毒在复制时,常常不对宿主产生明显的破坏。在试图提纯和定性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病的病原体时,就首先发现了类病毒,但是多年来一直把这种病原体当作是病毒。Diener和Raymer(1967)曾报告这种疾病的传递因子是一种游离的RNA,因为在感病组织中没有发现病毒的核蛋白颗粒。直到1971年,Diener用沉淀和凝胶  相似文献   

12.
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 D.C.)是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敏感的指示植物。我们建立了健康和CEV感染的爪哇三七悬浮细胞培养的体外系统。绘制了悬浮细胞培养的生长曲线、pH曲线和温度曲线。CEV可以在悬浮细胞中复制。对继代培养中CEV和寄主核酸的连续测定表明CEV的扩增阻遏了寄主核酸的复制。  相似文献   

13.
胡勤学  张春立 《病毒学报》1997,13(2):159-163
分别用生物素肼化学标记和DIG标记我国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d)全长克隆cDNA,用以上探讨对不同来源的的核酸样品进行斑点杂交。两种探针可检出病柑桔总核酸的最低含量久为400ng/斑点和80ng/斑点;生物素肼标记CEVd-DNA探讨针,可检出CEVd-cDNA的最低含量约为10pg/斑点,研制的CEVd检测试剂盒能检测出发病和隐性带毒苗木中的CEVd,灵敏、特异、简便、快速。试剂盒已使用于检测  相似文献   

14.
类病毒的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病毒为已知的最小的致病因子,只含核酸,不含外壳蛋白。类病毒能在若干高等植物上引起重要病害,在一些经济作物上造成损失。防治类病毒侵染,主要靠早期诊断。可以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生物学方法,以及分子杂交等方法检测类病毒。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即接种一定的鉴别寄主,周期长,费时费力;用分子杂交方法须用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的制备也较困难,在一般的实验室不大容易进行;以往  相似文献   

15.
柑桔树中的一种小分子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柑桔裂皮病疫区采集的柑桔植株叶片中提取核酸,经双方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发现两种小分子环状RNA,采用分子杂交鉴定,此两种小分子RNA均与大多数类病毒中心保守区段有明显的序列同源性,其中一种分子量较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EV)小,与马铃薯纺锤体块茎类病毒(PSTV)大小相近。将含CEV和小分子RNA的柑桔叶汁接种于爪哇三七,经一定时间后,从爪哇三七中提取核酸,通过电泳和分子杂交方法分析,获得与柑桔植株相同的结果。对此种小分子RNA的性质本文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用含裂皮病类病毒(Citrus exoeortis viroid,简称CEV)的古巴花叶橙、冰糖橙的叶汁和核酸粗提物感染爪哇三七(Gynura aurantiaca),取其腋芽和嫩叶作外植体,经消毒处理,接种在稍加改良的B5和MS半固体培养基上,置于24℃~27℃遮光培养,经2~3周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质地有的松散易碎似白木耳状,有的坚硬灰黑似多瘤状,经双向凝胶电泳-银染法和点杂交法检测,证实用CEV感染的嫩叶和腋芽作外植体,不仅能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而且CEV还可能在愈伤组织中复制,结果表明,已初步建立了爪哇三七的组织培养和研究类病毒的离体培养系统。  相似文献   

17.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感染爪哇三七叶片原生质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桔裂皮病类病毒(Citrile Exocortis Viroid,简称CEV)是一种严重影响柑桔生产的单链闭环RNA致病因子,近年来人们已对它的理化特性、检测方法以及离体培养系统进行了研究。由于利用原生质体出利用整个植物或愈伤组织来研究CEV复制和致病机理更为优越,所以建立一个适合CEV感染的原生质体体系是人们关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接种外表健康的梨树芽片诱发苹果锈果病类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报道苹果锈果病的病原为类病毒,称为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Viroid,ASSV)。在分类上与已知的几组类病毒均不同,其侵染性也已得到证实。50年代已观察到由梨树园改栽的苹果园,或梨树与苹果混栽的果园中,苹果锈果病发病率较高,但梨树却未见任何症状。其后,曾用十几个品种的梨(包括产于未栽过苹果的梨产  相似文献   

19.
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DNA合成仪合成两个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PSTVd)特异性引物,从感病的马铃薯块茎组织的核酸抽提液中,用反转录酶合成PSTVd eDNA,然后用PCR法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用电泳检测,建立了用PCR法检测PSTVd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可达0.15pg,比现有其它检测方法高,而且样品用量少。  相似文献   

20.
桑花叶萎缩类病毒(Mulberry mosaic dwarf viroid, MMDVd)是近些年发现的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病原物,本研究利用Mfold等软件和保守序列分析了MMDVd的二级结构及其中存在的核酶,并进一步对类病毒和卫星RNA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期解决其分类和进化地位。结果表明MMDVd的正链存在典型的锤头型核酶结构,自切割位点为AUC,负链存在有疑似发夹型核酶的二级结构,是目前发现的第四个发夹核酶。聚类分析研究中,Pospiviroidae科类病毒单独形成一分支,Avsunviroidae科PLMVd和CChMVd首先与v LTSV聚合,而本研究MMDVd首先与卫星RNA s TRSV、s ArMV聚合,结合MMDVd正负链不同于已知Avsunviroidae科的两个锤头型核酶的结构,表明MMDVd应为一个新的未分类属,对于其核酶的自切割活性及其复制机制,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