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制备了桂皮酸-镧(III)配合物,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桂皮酸与La(III)的相互作用,发现La(III)与桂皮酸可形成1∶2的配合物,该配合物的摩尔吸光系数ε=4.9×106L/(mol·cm)。此外,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4.47×103L/mol,DNA与配合物的作用摩尔比为1∶3,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弋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12):2877-2891
有机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已经成为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与新药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槲皮素 (Quercetin) 是一种多羟基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糖降压、免疫调节及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确认槲皮素与DNA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以及确定其相互作用的类型。根据荧光光谱法和共振散射荧光光谱法的分析结果,发现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偏振分析,发现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不属于嵌插作用,而是沟槽嵌合或者静电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实验,成功佐证槲皮素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是沟槽结合。该工作有利于理解槲皮素与DNA之间的体外作用方式,助力于相应疾病的药物开发。  相似文献   

3.
选取氯化1-羧甲基-3-甲基咪唑、氯化1-羧甲基-3-乙基咪唑、氯化1-羧甲基-3-丁基咪唑3种离子液体对猪胰脂肪酶(PPL)进行化学修饰,得到3种修饰的脂肪酶分别命名为PPL-M、PPL-E、PPL-B。以三乙酸甘油酯水解为模型反应,考察离子液体修饰前后PPL的活力、热稳定性、耐有机溶剂性等酶学性质,并通过紫外光谱研究修饰对PPL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修饰后PPL的活力明显提高,对温度和pH的敏感度降低。修饰酶的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在高浓度的甲醇及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仍能保持游离酶活力的100%。修饰后酶的特征吸收峰发生红移,吸收强度增强,修饰后酶的微环境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4.
以烟酸(NA)、谷胱甘肽(GSH)和CrCl3·6H2O为原料,制备高纯度GSH-Cr3+-NA2螯合物,分析影响合成螯合物的主要因素,获得最佳合成工艺,并对获得的螯合物进行表征,确定其螯合比例。结果表明,在Cr3+/NA/GSH(mol/mol/mol)=1∶2∶4,pH 5.0、温度60℃下反应3h,制备出Cr3+/NA/GSH(mol/mol/mol)=1∶2∶1的GSH-Cr3+-NA2螯合物;红外分析显示,与GSH相比,螯合物的-NH2、-NH-特征吸收峰发生蓝移,-NHC=O中-C=O的特征吸收峰红移,-SH的伸缩振动峰消失,说明GSH上的-NH-、NHC=O中-C=O、-SH均参与相互作用;与NA相比,螯合物的-C=O的伸缩振动峰发生红移,-OH的特征吸收峰消失了,说明NA上的-C=O和-OH参与相互作用。原子力显微镜形貌分析结果指出,由两分子NA和一分子GSH链围绕一Cr3+形成GSH-Cr3+-NA2螯合物。  相似文献   

5.
通过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法研究了半胱氨酸二肽(Cys-Cys)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加入DNA后,Cys-Cys的氧化峰电流下降,电位负移,Na~+浓度对Cys-Cys-DNA体系的峰电流影响比较明显;DNA溶液的相对黏度变化不明显。Cys-Cys与DNA之间存在着静电结合作用,由循环伏安法实验数据计算得到两者的结合常数为4.923×10~3 L/mol,结合比为1:1。  相似文献   

6.
报道一种基于金表面的双链DNA膜效应检测DNA点突变的新方法。致密的双链DNA分子层可以将电化学信号分子禁闭在金表面和双链DNA之间,或者将信号分子与金表面隔离开,使其无法接触裸金面.在实验系统中采用Fe(CN)6^3-为信号分子,在升高温度时,双链DNA膜被破坏,信号分子离开或接触金表面,解链曲线会出现一个陡峭的电化学信号变化。在特定的温度下,完全互补的序列和单碱基点突变的序列的信号比达到了100:1。这种方法简单而且灵敏,同时避免了复杂的共价修饰信号分子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紫球藻 (Porphyridiumcruentum)B 藻红蛋白和多管藻 (Polysiphoniaurceo lata)R -藻红蛋白经蛋白酶K部分酶切消化后 ,分离得到近似天然态的γ亚基 ,并且对它的光谱特性以及在藻红蛋白分子中的空间位置进行了研究 .酶解动力学分析表明γ亚基位于R- 藻红蛋白和B -藻红蛋白六聚体 (αβ) 6的中央空洞中 .分离的γ亚基上藻红胆素的吸收峰位于 5 89nm ,荧光发射峰位于 6 2 0nm ,与藻蓝蛋白的吸收峰重叠 ,有助于藻胆体中藻红蛋白与藻蓝蛋白分子间高效能量传递 .  相似文献   

8.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芦丁和胰蛋白酶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理pH 7.40条件下芦丁使胰蛋白酶的紫外吸收峰增强,特征荧光峰淬灭。并利用荧光淬灭反应测得芦丁和胰蛋白酶之间结合常数KA=6.8786×104(mol/L)-1,结合位点数n=1.0173。  相似文献   

9.
竹红菌甲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相蒸发技术制备了竹红茵甲素脂质体体系,测定了其光谱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竹红菌甲素的Ⅰ吸收峰、荧光峰均出现红移且有荧光增强效应。竹红菌甲素-脂质体(浓度0.05~0.5mg/ml)在4℃下存放2-3d,光密度下降5%左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及3种羧甲基壳聚糖金属配合物(CMC-Cu、CMC-Co、CMC-Ag)的抗氧化活性,同时考察了金属离子含量对CMC-Cu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依次为CMC-CuCMC-CoCMC-Ag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清除能力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超氧负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依次为CMC-AgCMC-CuCMC-Co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清除能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还原能力依次为CMC-CoCMC-AgCMC-Cu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Cu2+含量与CMC-Cu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UV-3101PC型紫外-可见-红外分光光度计及皮秒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对20℃、42℃、48℃3个温度下,PSⅡ核心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在PSⅡ核心复合物中至少存在以下几种具有特征吸收峰的chla分子,CP4.3:chla660/661(chla.:a代表吸收峰)、chla669、chla671、chla682/683;CP47:chla660/66l、chla669、chla67l/672、chla688、chla680;RC:chla680、chla670、chla684、chla673/674、chla682/683、chla660。吸收峰波长随测量温度等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变化。(2)荧光发射谱组分的峰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蓝移,这是由于热诱导改变了蛋白质的结构,从而使生色团间的距离和(或)方位受到了影响,而chla分子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导致chla分子间激子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产生了发射峰蓝移的现象。(3)20℃、42℃时核心天线向反应中心的能量传递是高效有序的。(4)反应中心中与蛋白质存在不同结合的chla分子,以及核心天线中吸收不同波段光的chla分子与蛋白质结合方式随温度变化存在不同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定量检测环鸟苷酸-腺苷酸(cGAMP)的方法体系,用于评价细胞内DNA感受器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的活性。方法:在人白血病单核细胞系U937中,以脂质体转染鲱鱼精DNA(HT-DNA)的方式诱导cGAMP合成,采用甲醇-乙腈萃取法提取细胞中的cGAMP分子,真空干燥后利用液相色谱-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LC-MS/MRM)对cGAMP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对细胞中cGAMP产生后的常规生物学效应指标进行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结果与结论:建立的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检测方法实现了对细胞中cGAMP分子的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为深入研究cGAS的活性调控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芦丁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测定芦丁与HSA相互作用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性及人血清白蛋白(HSA)的荧光特性,研究了芦丁与HSA结合作用。结果表明,芦丁在紫外区有三个特征的吸收峰(264.0、285.5及354.5nm)、在330~300 nm及300~230 nm处显示圆二色性,HSA引起芦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波峰红移;芦丁与HSA相互作用后,不引起HSA二级结构的改变,但对其三级结构有影响,同时对HSA荧光激发及发生光谱最大峰位及幅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莪术醇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的新的抗肿瘤中药单体之一。分析莪术醇与转运蛋白—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的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用多序列分析、进化关系和分子对接技术等分析莪术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位点及其在其他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中的特点。结果表明,莪术醇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位点II和III处周围几乎都是疏水性的氨基酸,分子间的疏水作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最低结合能分别是-7.22 Kcal/mol和-8.34 Kcal/mol。莪术醇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位点在其他亲缘关系较近的狼(Canis lupus)、绵羊(Ovine)、牦牛(Bos mutus)、家牛(Bos Taurus)物种中都较为保守,少数有变化的氨基酸基本是在极性相同的氨基酸之间发生的。与分子相互作用前的结构相比,莪术醇中的羟基的结构在活性位点处发生了最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三个鲫品系DNA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对红鲫、彭泽鲫、异育银鲫进行红血球DNA含量的检测分析比较 ,以鉴定它们的倍性。结果显示 ,红鲫红血球的DNA含量是 3 0pg ,彭泽鲫是 4 7pg ,异育银鲫是 4 8pg。显而易见 ,彭泽鲫的DNA含量是二倍体红鲫的 1 57倍 ,异育银鲫的DNA含量是红鲫的 1 6倍。采用肾细胞直接制作染色体的方法进行红鲫、彭泽鲫、异育银鲫的染色体倍性鉴定 ,结果红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0 0 ,为二倍体 (2n =10 0 ) ,彭泽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62 ,为三倍体 (3n =162 ) ,异育银鲫的染色体数目是 156— 162 ,为三倍体 (3n =156— 162 )。研究证明 :不同品系鲫的DNA含量高低与染色体的倍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以中性红为电化学探针,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海棠叶提取产物根皮苷、根皮素与DNA的相互作用.在pH=4.1 的B-R缓冲溶液中,中性红在玻碳电极上产生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随着DNA的加入,NR的氧化还原峰电流ip明显下降,表明NR与DNA结合,溶液中游离的中性红减少.向体系中继续加入根皮苷(素),中性红的氧化还原峰回升,体系中游离的中性红增多.由于药物与中性红在DNA上有共同的结合位点,药物与DNA结合会游离出中性红.吸收光谱法证实了竞争结合的机制.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根皮苷和根皮素与DNA结合的程度有明显差异,根皮素与DNA作用程度明显强于根皮苷.  相似文献   

17.
金属离子对黑米花青苷色素吸收光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黑糯B糙米皮为实验材料 ,用 1 .5mol/L盐酸— 95 %乙醇 (V/V :1 5 / 85 )溶液提取黑米花青苷色素(BRAP)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 1 1种金属离子以及 (NH4 ) 1+ 离子对BRAP的作用。结果表明 ,未加离子条件下色素溶液可见光区λmax5 35nm ,紫外光区λmax2 80nm ,加入Al3 + 、Fe3 + 、Fe2 + 、Cu2 + 、Mn2 + 、Zn2 + 、Sn2 + 对其吸收光谱有显性影响。其中Al3 + 、Fe3 + 使 5 35nm特征吸收峰发生蓝移 ,Sn2 + 使其发生明显红移 ;Al3 + ,Fe2 + ,Mn2 + ,Zn2 +在 5 35nm附近有增加ABS值作用 ,Fe3 + 有减小ABS值作用 ;延长作用时间 ,Cu2 + 对BRAP吸收光谱的影响表现为λmax5 35nm发生蓝移 ,ABS值减小  相似文献   

18.
一品红苞片花色素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泉  魏小兵 《植物学报》2006,23(4):356-362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技术对一品红(Euphorbia pulcherrima)红色苞片中的花色素提取液进行了初步鉴定。一品红花色素的甲醇溶液分别在270、340 和520 nm 处有 3 个吸收峰; 在 440 nm 吸光度与可见光最大吸收波长 520 nm 吸光度的比值 为0.29; 花色素的甲醇溶液中加入AlCl3后发生红移, 再加入HCl后发生蓝移; 色素溶液在紫外光下无荧光; 色素样品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在 270 nm检测有 5 个比较明显的吸收峰; 质谱中得到 595、611、381、571 和 589 等对应的分子离子峰; 花色素酸解液高效液相色谱图谱和鼠李糖、葡萄糖的出峰时间一致。由这些结果可推断一品红花色素样品中主要含有 5 种组分: 矢车菊花色素芸香苷、飞燕草花色素芸香苷、飞燕草花色素苯甲酰基葡糖苷、矢车菊花色素苯甲酰基葡糖苷和一种未知成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壳聚糖钴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随壳聚糖钴浓度的增加,BS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现增色效应和较小的蓝移;壳聚糖钴可以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在室温下,壳聚糖钴与BSA的的结合常数KA为2.40×106。  相似文献   

20.
基因表达凋控研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研究基因的表达调控离不开研究各种调控因子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DNA印迹(DNA footprint)和带移(Bandshiftor Gel retardation)是研究调控因子与靶序列相互作用的基本方法。带移的基本原理是:当蛋白类调控因子与DNA靶序列结合后,其分子量变大,而且所带电荷与游离DNA有较大差异,在凝胶电泳中的电泳迁移率变小,电泳条带后移。由于进行DNA Foot-print之前一般需要通过带移实验确定反应的适合条件,故带移实验更具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