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黑卵蜂属Scelio中国1新记录种:东方蝗卵蜂Scelio orientalis Dodd,并报道该寄生蜂的新寄主: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  相似文献   

2.
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是广东北江流域河滩蝗虫的优势种。以不浸水的蝗卵为对照,研究滞育期蝗卵浸水5~95d和胚胎发育期蝗卵浸水1~30d对卵孵化率和历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孵化率下降,卵发育延迟;滞育期蝗卵经受95d的浸水仍有8.01%存活,而胚胎发育期蝗卵浸水30d后全部死亡,滞育期蝗卵比胚胎发育期蝗卵具有更强的耐浸水能力。说明越北腹露蝗以卵滞育的形式发展了对水浸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3.
越北腹露蝗卵的过冷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  吴伟坚  刘婷  符悦冠 《昆虫知识》2006,43(4):479-481
利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tonkinensisWill卵的过冷却点。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卵的过冷却点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卵的平均过冷却点从2004年9月初(刚产的卵)的-16.0℃显著下降到2005年1月的-24.7℃,随后卵的过冷却点显著增加到2005年3月的-10.7℃。滞育卵的平均过冷却点(-20.1℃)低于滞育后的平均过冷却点(-12.4℃)。滞育卵在5℃下适应30d后平均过冷却点显著减小到-25.9℃,而在30℃下适应30d后平均过冷却点显著增加到-8.2℃。  相似文献   

4.
张振飞  吴伟坚  梁广文 《生态学报》2008,28(6):2663-2663~2773
用普查法研究广东省北部地区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严重发生河滩植物群落,鉴定出分属于43个科的植物106种,同时记录下植物群落中植物种名、平均高度、聚生多度、总覆盖率、物候相和生活力,分析了河滩植物群落的植物相似性和丰富度以及优势种数量特征和属性标志,结果表明河滩植被的搭配和空间分布为越北腹露蝗在粤北大发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另外结合各河滩植物群落进行越北腹露蝗1龄蝗蝻虫口密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越北腹露蝗发生与植物群落的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枫杨是越北腹露蝗最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发生密度呈极显著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56(F=32.9201,P=0.0001),小簕竹是越北腹露蝗非嗜性植物,其覆盖度与越北腹露蝗的发生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613(F=0.1617,P=0.021),据此提出了一些控制粤北河滩越北腹露蝗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成虫口器的上唇、下颚须和下唇须上的感器形态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越北腹露蝗下唇须3节,下颚须5节,在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上具有感器.口器感器共5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和盾形感器(sensilla scutellatum),其中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分别着生于上唇和唇基、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及各节表面,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只限于上唇外表面,盾形感器只限于下唇须和下颚须端点.推测了口器感器的功能,为了解越北腹露蝗的取食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飞蝗黑卵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庆文 《昆虫学报》1985,(2):153-159
飞蝗黑卵蜂在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蝗区均有分布,对蝗卵寄生率一般在10%左右,个别年份在50%以上,局部地区可达90%以上。它在江苏泗洪一年发生三代,在寄主卵内越冬。幼期在22—30℃之间的发育天数为22—34天,发育起点温度为16.3℃,积温平均为309.34日度(95%置信范围为253.72—364.96日度);成虫羽化温度在20—30℃之间(以25℃为最适)。第一代幼期为25—29天,第二代24天、第三代260—280天;成虫最长寿命为34天。雌蜂喜在新产的飞蝗卵块内产卵,每头可寄生2—3个卵块(约80—130粒),亦可寄生大垫尖翅蝗及中华蚱蜢的卵内;能孤雌生殖,其后代均为雄性。本文也介绍了对飞蝗黑卵蝗蜂人工饲养与繁殖释放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湖南蝗虫三新种(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采自湖南省山区的蝗虫3新和 山卵翅蝗Caryanda jiuyshana,sp.nov.(斑腿蝗科Catantopiadae卵翅蝗属Caryanda stal,1878), Fruhstorferiola xue fernshana,sp.von.(斑腿蝗科Catantopidae腹露蝗属Fruhstor feriolaWillemse,1992),大围山雏蝗Chorthippus dawei  相似文献   

9.
黄脊雷蓖蝗越冬卵的滞育发育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道弘  陈艳艳  赵琴 《生态学报》2013,33(10):3039-3046
黄脊雷蓖蝗Rammeacris kiangsu Tsai是我国竹林的重要害虫,1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为弄清其卵滞育发育特性,调查了卵期温度及低温处理对其卵孵化的影响,检测了恒温条件下胚胎的发育进度及卵粒含水量、过冷却点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卵期温度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的孵化前期均较长,且孵化不整齐、孵化期间长;低温处理30、60或90 d可显著促进其卵的孵化,低温处理的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说明黄脊雷蓖蝗的卵存在滞育现象,低温能明显降低其卵滞育强度。胚胎头幅、触角长度及体长的测量结果显示,25℃温度条件下的黄脊雷蓖蝗的胚胎发育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前期的持续发育阶段、中期的发育延迟阶段和后期的发育恢复阶段。产卵后40 d左右卵进入滞育,40—75 d为卵的深度滞育期。黄脊雷蓖蝗的卵粒产下后水分含量较低,在25℃的温度条件下,于产卵后25 d前后有一快速的吸水过程,其后卵粒的含水量增加缓慢,可见其卵粒的吸水发生在进入滞育状态之前。在25℃的条件下,黄脊雷蓖蝗卵粒过冷却点的变化亦包含3个阶段,即胚胎发育初期的较高阶段、中期持续而稳定的较低阶段及后期的提升阶段,可以认为黄脊雷蓖蝗越冬卵耐寒性的提高与其滞育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及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双双  朱道弘 《昆虫知识》2011,48(4):845-853
为弄清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卵滞育发生的胚胎发育阶段,观察了其胚胎发育过程,检测了中华稻蝗铁岭、济南、长沙及儋州种群产卵后卵粒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和胚胎发育的停滞时期.根据胚胎形态,自原头与原颚胸折叠的胚胎发育阶段开始,将中华稻蝗的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11个阶段.在25℃的温度条件下,4个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