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保护剂防治害虫效果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76,自引:20,他引:76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rubusta)、蟛蜞菊(Wedelia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以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的基础上建立植物保护剂的研究方法和综合评价指标,以表示驱避成虫选择寄主,干扰成虫的产卵行为,对卵孵化的影响,以及干扰幼虫的行为,包括逃避、拒食、幼虫特别是初孵幼虫中毒死亡的作用.采用所建立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的试验结果表明,菜田附近大多数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抽提物(干重1g·100ml-1)如大叶桉(Eucalytus rubusta)、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对保护十字花科蔬菜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印楝油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相当显著.机油乳剂(CAL TEX产品)对桔全爪螨具有明显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3.
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几种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0.01 g·ml-1)即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马缨丹(Lantana camara)和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对保护菜心免受小菜蛾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10、0.136和0.165,对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可达89.0%、86.4%和83.5%.可见,3种供试作用物质对小菜蛾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0年6月至2001年2月,采用焦点取样连续记录方法,对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繁育中心的雄性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按马麝爬胯结果,将样本动物区分为爬胯成功雄麝和爬胯失败雄麝,并对两类群雄麝在非交配季节(6—10月)和交配季节(11月—翌年1月)的行为格局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单位取样时间(5min)内,爬胯成功雄麝在非交配季节的摄食行为持续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静卧和蹭尾行为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爬胯成功雄麝在交配季节的静卧时间显著少于爬胯失败雄麝,而攻击行为、蹭尾及粪尿标记的持续时间显著多于爬胯失败雄麝。根据以上结果,在麝类迁地保护和驯养实践中,雄性马麝的静卧和蹭尾行为(尤其是蹭尾)可以作为其爬胯成功度及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指标。这为马麝驯养实践,尤其是在提高配种雄麝选取的直观性及可操作性方面提供了量化行为参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紫背金盘Ajuga nipponensis Makino各溶剂提取物和部分化合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 McGregor雌成螨及其产卵的驱避作用.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0.1 g · L-1时,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该螨处理1d后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4.86%、69.88%;2d后为89.49%、82.19%;对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85.08%、68.66%;2d后为50.96%、69.84%.乙酸乙酯萃取物经分离得到四类化合物,结果表明:馏分Ⅰ为长链脂肪酸混合物,具有较强生物活性,2000μg/ml和1000μg/ml处理1d后,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0.77%、74.77%;2d后为73.81%、72.59%.2000μg/ml处理1d后对雌成螨的驱避率为:69.88%;2d后为74.24%.刺槐素Ⅱ、新克罗烷化合物Ⅲ和β-蜕皮甾酮Ⅳ在2000μg/ml均不表现活性.对馏分Ⅰ中的4个主要化合物单体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十六烷酸、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和十八烷酸甲酯在2000μg/ml处理时,1d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75.18%、61.76%、59.18%和66.49%;2d后产卵驱避率为:66.67%、31.15%、46.75%和44.84%;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1d后,67.53%、63.79%、59.26%和68.00;2d后,67.23%、43.96%、48.23%和64.19%.在1000μg/ml处理时,1d 后,产卵驱避率分别为:59.21%、59.16%、57.02%和61.40%;1d后,雌成螨驱避率分别为:69.64%、61.43%、55.76%和64.00%.  相似文献   

6.
异源次生化合物对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作用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2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法评价了异源植物次生物质在美洲斑潜蝇种群控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寄主植物的乙醇提取物(浓度为1gDW·100ml^-1)即马缨丹(Lantana camara)、飞机草(Expatorium odoratum)、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和机油乳剂(C23)对保护菜豆免受美洲斑潜蝇为害起着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物质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36、0.163、0.213和0.222,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效果可达86.4%、83.7%、78.7%和77.8%。同时,这些作用物质不会影响美洲斑潜蝇的寄生性天敌的寄生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寄生蜂的寄生作用。因此,4种供试作用物质对美洲斑潜蝇种群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薇苷菊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研究薇苷菊(Mikaniamicrantha)乙醇提取物对桔全爪螨(Panonychuscitri)种群的控制作用,并比较其与常用杀螨剂哒螨灵的效果.在实验室用0.1、0.2、0.4g·L-13个浓度提取物分别喷布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除了01g·L-1浓度处理对卵没有效果外,该处理幼螨、若螨存活率以及另2个浓度处理3个螨态的存活率都显著下降.在非选择性试验条件下,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处理叶片饲养的桔全爪螨雌螨繁殖量显著减少,寿命也显著缩短.在田间用这3个浓度的提取物在20d内连喷2次,桔全爪螨卵、幼螨和若螨的存活率都低于对照,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518、0.292、0.277,即对种群增长控制的效果分别为4.82%、70.8%、72.3%,比15%哒螨灵乳油2000倍处理更有效控制桔全爪螨的田间种群.田间试验结果还表明,提取物处理的叶片比对照和哒螨灵处理的浓绿,而且对桔全爪螨的天敌较安全  相似文献   

8.
利用捕食螨防治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已有大面积应用,但捕食螨田间防治效果常受到果园使用化学农药的影响,相应配套技术是捕食螨应用的瓶颈问题。2010年6~10月,在广东省四会市罗源镇柑橘园,分别采用五种处理方式(常规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加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单独使用矿物油乳剂;单独使用巴氏新小绥螨;矿物油乳剂加巴氏新小绥螨)防治柑橘全爪螨,设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的样地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各处理的种群干扰控制指数分别是3.7195、1.4942、0.2439、0.2053、0.0488,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是-271.95%、-49.42%、75.61%、79.47%、95.12%。化学农药防治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不理想,影响了巴氏新小绥螨的持续控制作用;巴氏新小绥螨能较好地发挥对柑橘全爪螨的控制作用,矿物油乳剂表现出较好的长期控制效果,矿物油乳剂配合巴氏新小绥螨对柑橘全爪螨有较好的协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He HG  Zhao ZM  Yan XH  Wang J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47-2152
在实验室抗性选育的基础上,应用数量遗传学中的域性状分析法,研究了桔全爪螨北碚种群对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2种杀螨剂的抗性现实遗传力,并对2种药剂在不同杀死率下抗性发展的速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和甲氰菊酯分别不连续汰选11及16代后,桔全爪螨对两者的抗性分别为3.8和29.9倍,抗性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0475和0.1544.在室内选择条件下,杀死率为50%~90%时,要获得10倍抗性,甲氰菊酯仅需要7~16代,阿维菌素则需要12~26代.而在田间选择情况下,2种药剂都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抗性筛选结果表明,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的抗性风险明显低于菊酯类农药甲氰菊酯.试验结果可为桔全爪螨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柑桔品种上桔全爪螨的生长和种群动态差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盆栽苗接螨、离体叶片饲养等方法,考察了14个柑桔品种上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组建了其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该螨在各柑桔品种上的种群密度有明显差异,平均密度以北碚447、台湾晚白柚和垫江白柚上较高,柑新生系最低。雌成螨寿命在台湾晚白柚上最长,垫江白柚次之,柑新生系最短;产卵量以取食台湾晚白柚时最多,垫江白柚、五步红心柚次之,以柑新生系最少;在垫江白柚上的内禀增长率(rm)最大,沙田柚、台湾晚白柚次之,金弹最小。根据桔全爪螨实验种群的参数判断,金弹和柑新生系属抗螨品种,台湾晚白柚、垫江白柚和北碚447是感螨品种。从品种归类上来看,柚类品种和甜橙中的北碚447感螨程度较高,金柑属的金弹和宽皮柑桔类的柑新生系感螨程度较低。甜橙类与宽皮柑桔类比较,前者感螨程度较高,后者相对较低,但宽皮柑桔类的早津感螨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1.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 是古北界特有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的DNA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 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 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 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 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 万年前分化, 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 万年前, 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 万年和100 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2017年7月17日至8月16日,在甘肃兴隆山马麝繁育场对圈养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 sifanicus)当年生仔麝进行哺乳期的行为取样,量化记录了摄食、卧息、刻板等10类行为,分析了仔麝哺乳期时间分配格局及与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圈养马麝仔麝在哺乳期(1~3月龄)的卧息(39. 55%±4. 53%)及摄食(28. 03%±1. 58%)时间分配最多;仔麝在哺乳前期(1月龄)、中期(2月龄)及后期(3月龄)的卧息、摄食及刻板行为的展现时间逐渐增加,运动行为在中期达到峰值(4. 99%±0. 64%),母幼联系等其他行为逐渐下降;仔麝的刻板行为在哺乳中期开始发育,后期刻板行为(3. 33%±1. 83%)显著高于中期(1. 15%±0. 77%)(P <0. 05);仔麝摄食与排泄行为的分配时间呈正相关(r=0. 833,P=0. 010),母幼联系与社会行为呈正相关(r=0. 802,P=0. 017),环境探究与社会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 970,P <0. 001);圈舍内有成年雄麝的仔麝的卧息时间(59. 50%±8. 17%)显著高于圈舍内缺失雄麝的仔麝(37. 82%±6. 12%)(P <0. 05),前者的母幼联系(1. 10%±0. 52%)也相对低于后者(3. 80%±1. 07%)(P>0. 05);仔麝性别对其行为时间分配的影响均不显著(P> 0. 05)。本研究表明,马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隐蔽者\"类型,仔麝刻板行为的发育始于哺乳中期,其发育和表达强度随年龄递增而加强,同圈舍的成年雄麝对仔麝的行为和生长发育有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2000年6月至2001年1月间,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4种行为,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秋季偏向昼夜型,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3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22:00-01:30)活动高峰;气温是影响圈养马麝活动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在1997~2000年间,甘肃兴隆山麝场的圈养马麝发情交配的时间节律保持相对年间恒定,1996年麝场进行了大规模的圈群间动物调整,导致该年的马麝圈群进入发情较迟,发情持续时间也较其他年份长。总体上,圈养马麝的发情持续时间达3个月,而66%的的发情交配发生于1个月内(从11月21日~12月21日),发情季节(75%的发情完成累计时间)长36天。雌性圈养马麝发情的时间格局受圈养环境的季节性因子影响。饲养人员的饲养风格及各个饲养区内雌性马麝的社会行为的调节效应,各饲养区动物的发情时间格局有显著差异。年龄可影响马麝的发情交配,5.5岁龄以上的马麝发情定时更早。上一年度的繁殖成功与否和当年动物发情迟早无显著相关。野捕圈养麝群和其F1代圈群间的发情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有较多发情周期的个体并不比发情周期仅1~2次的个体更早进入发情。  相似文献   

15.
以林麝外周血淋巴细胞为实验材料,在培养基中加入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伴刀豆球蛋白ConA,由此建立了适合其增殖的培养体系。培养75h后,用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确定林麝核型是2N=58,且全都是端着丝粒染色体。实验结果还表明,通过获得较晚的中期分裂相,可以确定染色体是端着丝粒不是亚端着丝粒类型。同时首次应用染色体G-带技术,研究了林麝染色体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16.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1月,对46只圈养马麝进行了行为取样,记录了四种行为状态,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静卧。区分性别和年龄组,比较各组在发情后期的活动格局。在发情末期,马麝呈现多高峰的日活动节律,清晨的活动高峰不明显,故而包含于持续时间极长(07:00-14:30时)的上午活动高峰,另具黄昏(16:30-18:00)时和午夜(21:00-00:30时)活动高峰。发情后期,马麝的活动节律主要受圈养条件,气温和生理状态的影响,摄食高峰的初次出现与喂饲时间有关,在喂锔前后发生反刍高峰,这是对饲料限量投放的一种适应;为适应冬季夜间的低气温,马麝在夜间趋向于静卧,而在较暖的昼间活动,以减少热量消耗,马麝雌体的发情交配状态影响其活动性,已交配受孕的雌体活动性降低。雄体的活动格局也受年龄和近期交配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兴隆山圈养马麝的行为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焦点取样、扫描取样和连续记录等方法,对甘肃兴隆山麝场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行为进行了长期的行为取样。应用行为多样性分析方法提取样本行为流的综合信息,采用行为多样性指数和矫正行为多样性指数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了圈舍面积和环境丰富性等圈养环境特征对马麝行为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性别、年龄、性活跃度和幼年经历等个体特征对其行为多样性格局的效应。结果表明:圈养设施的物理特征可影响马麝的行为多样性,圈养面积较大、环境丰富性较高的圈舍内的马麝行为多样性有相对较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34);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明显低于雄麝(P=0.019);个体年龄(亦直接反映圈养时间)对雌麝行为多样性的降低效应极显著(P:0.001),但对雄麝没有影响(P=0.548)。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没有月间差异(雌:P=0.10;雄:P=0.109),可能与圈养环境及饲养管理等因子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有关。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格局同其性活跃度相关。繁殖失败的雌麝的行为多样性有比繁殖成功的雌麝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96)。幼年受到的哺育方式差异对野外捕获和麝场自繁的马麝的行为多样性未产生显著影响(雌:P=0.173;雄:P=0.306)。  相似文献   

18.
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马麝分娩从5月开始产仔,分娩季节(75%的分娩累计完成时间)长27天,平均分娩日期为5月31日±1.85天,气候和食物的季节变化决定野生马麝的分娩定时和同期化格局;保护区内的圈养马麝多在6月分娩,分娩季节长54天,同期化比野生马麝为弱,圈养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受气候、食物等因子的影响.此外,圈养种群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各饲养区的管理模式也对马麝的分娩定时产生效应,性经历影响其分娩的时间格局,初产雌麝(primiparous)的平均分娩日期6月29日±4.29天,比经产雌麝(multiparous) 迟(6月19 日±1.47天).  相似文献   

19.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春季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秀祥  潘世秀  栾晓峰  冯金朝 《生态学报》2010,30(20):5509-5517
于2006年3月和2007年4月,采用样线样带结合调查法,在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野生马麝(Moschus Sifanicus)的春季生境选择和栖息地利用格局进行了研究,共布设280个空白对照样地和52个利用样地,对海拔和郁闭度等17个生境变量进行了计测和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的非利用样地相比,兴隆山马麝春季利用样地的海拔相对较低(2280.94±17.06)m、乔木平均高度较高(9.36±1.21)m、乔木胸径较大(102.44±14.25)cm及地表植被盖度较好(26.67±3.27)%,上述差异均达显著程度(P0.05);此外,马麝春季趋于利用南坡(44.23%)和西坡(36.54%)的中下坡位(86.54%)的坡度适中(30°—60°,55.77%)的生境,其避风性(63.46%)和隐蔽度(76.92%)均较差,距离水源(1000m,80.77%)和人为干扰距离(1000m,76.92%)也较近(P0.05)。马麝春季生境变量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6.08%的数据差异,灌木因子(由灌木盖度组成)、乔木因子(由乔郁闭度和乔木密度组成)、食物因子(由坡位、乔木高度、食物多度组成)和隐蔽因子(由植被类型、隐蔽度组成)是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兴隆山马麝的生境选择是多维度进行的,是对其春季生境的食物可得性、隐蔽性、水资源及栖息基底等生态需求的综合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