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1990—2004年的繁殖季节,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收集了12种常见的雀形目鸟类的巢,并且对这些鸟巢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鸟巢分布表现出草地、灌木丛和沼泽的水平分割和地上、地面及地下的垂直分割的空间分布模式,其中地面杯状巢最普遍。巢结构特征,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谱变化,主要表现:巢形状从浅到深,从开放到封闭;巢材性质从单一的植物性到复合的动植物性;巢材重从少到多。不管这些变化有多大,都反映了所有鸟种选择巢址是在安全和隔热两种基本条件之间权衡。在变化谱上的每种鸟巢都有自己的利弊,选择哪种类型的巢是由鸟本身的遗传和环境特征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另外,巢材的运输反映了亲鸟对筑巢活动的投资,是繁殖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巢材重与亲鸟体重之比可以反映出筑巢活动投资的高低。百灵科鸟的开放式地面巢材重大约是亲鸟体重的1/2;而褐背拟地鸦的地下封闭巢的巢材重约为亲鸟体重的5倍以上。其余种类都在两者之间变化。总之,如此不同的投资差异是在捕食压力和种间竞争作用下以及亲鸟为满足鸟卵胚胎和雏鸟迅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下,各种生物学特征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寒草甸几种雀形目鸟类的标准代谢(SMR)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邓合黎  张晓爱 《动物学报》1990,36(4):377-384
本文在-25℃至40℃的温度范围内,采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高寒草甸5种常见的雀形目留鸟的标准代谢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基础代谢率(BMR)在3.72—5.69毫升/克/小时范围内,中性温度区下限较低,一般在20℃左右。环境温度在下临界温度以下,代谢率随温度下降而升高的斜线陡峻,斜率一般为0.150—0.170之间。除树麻雀外,在40℃条件下均出现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海北地区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繁殖生产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晓爱  赵亮  刘泽华 《动物学报》2000,46(3):265-270
通过对高寒草甸10种雀形目鸟类繁殖生产力研究表明,高寒草甸鸟类的繁殖生产与鸟类栖息地所处的地理环境、营巢类型和繁殖方式密切相关。其中繁殖季节长度和窝卵数是影响高寒草甸鸟类繁殖生产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子(P〈0.05)。鸟类平均繁殖生产力为2.80(只/对.年)。  相似文献   

4.
生态形态学特征是生物在选择压力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具重要影响。为使种间竞争最小化,同质环境中关系密切的物种一般具有不同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以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分割。1983—2012年,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9种雀形目鸟类的生态形态学特征所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9种雀形目鸟类的各个生态形态学特征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92.0%的个体被正确归类,除小云雀(Eremophila alpestris,79.2%)外,其余各物种判别正确率均较高(84.5%~100%),9个物种被分成5个集团(guild)。各集团独特的生态形态学特征与集团内物种的栖息地环境和取食行为相关,最终解释了各个物种如何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实现共存。  相似文献   

5.
于1990—2004年的繁殖季节,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收集了12种常见的雀形目鸟类的巢,并且对这些鸟巢的分布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鸟巢分布表现出草地、灌木丛和沼泽的水平分割和地上、地面及地下的垂直分割的空间分布模式,其中地面杯状巢最普遍。巢结构特征,存在从简单到复杂的系列谱变化,主要表现:巢形状从浅到深,从开放到封闭;巢材性质从单一的植物性到复合的动植物性;巢材重从少到多。不管这些变化有多大,都反映了所有鸟种选择巢址是在安全和隔热两种基本条件之间权衡。在变化谱上的每种鸟巢都有自己的利弊,选择哪种类型的巢是由鸟本身的遗传和环境特征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另外,巢材的运输反映了亲鸟对筑巢活动的投资,是繁殖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巢材重与亲鸟体重之比可以反映出筑巢活动投资的高低。百灵科鸟的开放式地面巢材重大约是亲鸟体重的1/2;而褐背拟地鸦的地下封闭巢的巢材重约为亲鸟体重的5倍以上。其余种类都在两者之间变化。总之,如此不同的投资差异是在捕食压力和种间竞争作用下以及亲鸟为满足鸟卵胚胎和雏鸟迅速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下,各种生物学特征协调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生命科学研究》2016,(5):407-412
食物是多维生态位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维,食物生态位的分离对群落中物种的稳定共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常见的7种雀形目鸟类的食性调查表明,它们主要以草籽、昆虫和燕麦等为食,且不同物种对不同食物的取食比例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物种的食物生态位宽度变化较大(0.120~0.752),除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和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的食物生态位重叠较小(0.059)外,其他物种间的重叠都较大(0.334~0.904)。不同物种的肝重、胃重和小肠长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以草籽为食的黄嘴朱顶雀,其肝重和胃重较小,小肠长度最大;以昆虫为食的地山雀,其胃重和小肠长度最小,肝重较大。随着各物种食性由草籽到昆虫的变化,小肠长度逐渐变小,杂食性物种的相关变化不明显。栖息于相似生境中的雀形目鸟类具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响应。  相似文献   

7.
高寒草甸三种雀形目雏鸟热调节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3同巢型雏鸟大约在雏期的50%开始出现调温机制。从变温到恒温的转变期呈现出两种发育趋势;黄嘴朱顶省发育迅速,角百灵和褐背拟地鸦发育缓慢。3种雏鸟产热量都随试验温度降低和日龄的增长而增加。但角百灵在35℃时,产热量不随日龄增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8.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鸟巢特征、巢址选择、窝卵数、育幼行为、雏鸟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以及繁殖对策等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受适合繁殖季节长度、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的影响,或选择逐步投资对策,或选择一次投资对策;每个种群的常见窝卵数就是最适窝卵数;雏鸟的发育模式相对固定,不存在补偿性生长,但是生长期长度是可变化的。①研究亲-子通讯行为的进化和稳定性,提出适应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亲-子间的通讯行为假设;②建立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开放到封闭)上的生命表,找出决定适合度的生命表参数(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因果关系;③测定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上的生态领域变化将是未来研究的3个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利用高寒草甸资源,探讨近年来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的影响,以青海省甘德县高寒草甸为例,基于牧业气象站1976-2006年的气象资料和1994-2006年的牧草观测资料,分析了草地植被地上生物量、高度、盖度和物候期等群落特征以及当地气温、降雨等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了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总体呈年均气温和平均地温上升、年降水量下降的\"暖干化\"趋势,牧草盖度高度增大,产量减少,整体观测水平下的牧草物候期推迟。(2)牧草的高度、盖度及产量对不同气候因子的响应程度不同。牧草高度与盖度对温度因子的变化更敏感,牧草产量对水分因子的变化更敏感。平均地温和相对湿度越高,牧草高度越高,产量越多。(3)不同牧草的物候期受不同气象因子的影响,变化趋势也不相同。从整体水平上看,牧草物候期对温度因子更敏感,温度越高,物候期越提前。  相似文献   

11.
大鵟的食性改变: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大规模灭鼠后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鵟、小型哺乳类以及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发现,大篱的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介于-22.60‰和-23.10‰之间;小型哺乳类和主要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别介于-25.57‰和-25.78‰以及-24.81‰和-22.51‰之间,且它们之间差异性显著。基于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式(即动物和它食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分馏在1‰~2‰之间),我们推断经大规模灭鼠后,大篱的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其食物主要来源于高寒草甸的雀形目鸟类,而非原来的小型哺乳类。通过稳定性同位素营养级模型的运算发现,大蔫处在4.23左右的营养级;雀形目鸟类处在2.4到3.39左右的营养级,而小型哺乳类则处在1.45到1.82左右的营养级。进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大篱的食物由35.04%的小型哺乳类和64.96%的雀形目鸟类所组成,进一步说明小型哺乳类在大量灭鼠后仅占大篱食物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采取大规模的化学灭鼠,不仅降低了小型啮齿类天敌——大鵟的数量,而日使得其食谱发毕了巨大改变而转向草甸主要雀形目鸟类[动物学报49(6):764~768,2003]。  相似文献   

12.
    
Guo Z G  Li X F  Liu X Y 《农业工程》2012,32(1):44-49
Plateau pika (Ochotona curzoniae) is a key component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in 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increase of its number leads plant components of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to adaptively response. A field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response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y to population densities of plateau pika by using available burrow density to replace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plateau pika.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height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cover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irs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as the available burrow densit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vailable burrow density, the richness index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irs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evenness index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however, the diversity index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finally increased. In the increasing process of available burrow density, the total plant biomass and the unpalatable plant biomass firs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the palatable plant biomass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indicating that the palatable plant biomas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unpalatable plant biomass was the lowest at 1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In the economic groups of plant biomass, the weed biomass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legume biomass was the lowest at any available burrow densities, and the grass biomass and the sedge biomass were related to available burrow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the sedge biomass were bigger than the grass biomass at 3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inverse at 5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similar between 3 and 3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Accompanying by the increase of available burrow densities, the legume biomass and the sedge biom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 0.05) and the legume became disappearance at 5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the grass biomass first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peaking at 1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The weed biomass firstly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and was the lowest at 14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responses of 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to population density of plateau pika at 14 available burrows per 625 m2 were more sensitive than that at other available burrow per 625 m2 from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biomass, height, cover and economic group.  相似文献   

13.
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383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分析种子萌发特性与种子形状(长、宽、高的三维方差)、体积及相对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高寒草甸地区植物种子性状对其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与种子三维方差、相对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体积呈显著负相关;(2)种子平均萌发时间与种子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与种子相对表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种子三维方差无显著相关性。表明体积较小而形状细长的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及萌发速率,体积大而圆的种子需要更长的萌发时间;小种子具有较大的相对表面积可能是其具有较高萌发率和萌发速率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土壤种子库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54种禾本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特点。结果发现:在54种植物中,有43种植物种子萌发率都达到了50%,其中萌发率80%以上的物种有26种,60%~80%的有11种,40%~60%的有8种,20%~40%的有5种,小于20%的有4种; 萌发开始时间为3~5 d的植物有14种,6~8 d的植物有29种,9~10 d的植物有10种,大于10 d的有1种;萌发持续时间为1~7 d的植物有16种,8~14 d的植物有28种,15~21 d的有10种;达50%萌发率的时间为1~7 d的植物有11种,8~14 d的植物有27种,大于14 d的植物有5种,萌发率一直没达到50%的植物有11种。这些植物显示了4种萌发类型:爆发型、过渡型、缓萌型(萌发率大于50%的物种)和低萌型(萌发率小于50%的物种)。  相似文献   

15.
青海高寒草甸土壤放线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2002年从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采集土样,用不同方法从中分离放线菌300余株,根据其形态和分类特征,分别归入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原小单孢菌属(Promicromonospor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并将链霉菌归入7个类群。同时对230株中温菌和110株低温菌的部分酶活性及其对真菌和细菌的拮抗性进行了测定,发现链霉菌不仅具有许多酶活性,而且对真菌和细菌有拮抗性。  相似文献   

16.
 从种—多度关系和物种多样性对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群落结构特性的分析表明,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变化,种相对多度的分布模式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并随放牧强度的变化显示出有规律的改变;同时,表示群落结构特性的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λ、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H′、McIntosh多样性指数Dmc、均匀性指数E和物种丰富度指数R)值在各放牧强度群落间却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在有些情况下单纯对物种多样性等指数值的比较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出群落结构上的变化,同时也证实了West关于多样性指数值保持不变或近似但群落结构可能发生变化的推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