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乙型脑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感染与复制、病毒致病机制及病毒引起的疾病诸方面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首批人抗乙型脑炎病毒血清候选国家标准品,用于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检测和乙型脑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乙型脑炎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的人血浆为原料,去除纤维蛋白原、灭活补体后分装冻干制成人源抗乙型脑炎病毒血清国家标准品。组织2家单位协作标定,并对候选标准品进行稳定性观察。结果 研制批号为201801人抗乙型脑炎病毒血清候选标准品共5 000余支;其外观、水分、无菌检查和分装精度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三部)要求。人源抗乙型脑炎病毒血清国家标准品中和抗体效价赋值为1∶123.8~1∶202.2,且在4℃保存3年中和抗体效价稳定。结论 该批人抗乙型脑炎病毒血清可作为国家标准品用于乙型脑炎疫苗临床血清中和抗体效价检测和乙型脑炎疫苗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乙型脑炎病毒及其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流行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病毒脑炎,近年乙脑流行地区在不断扩大。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随着对乙脑病毒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候选疫苗已成为预防乙脑新的发展方向。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蛋白功能,以及国内外乙型脑炎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也称乙型脑炎病毒或简称乙脑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地域广,病死率高,常留有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虽有疫苗,但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7.
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资料,对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和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病毒的分型和变异、及其致病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prME和NS1为乙型脑炎病毒两个主要的免疫保护蛋白,且均为N-糖蛋白。为研究N-糖基化对乙型脑炎病毒免疫保护的作用,本研究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方法,分别消除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基因的不同N-糖基化位点,并构建了prME和NS1突变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将质粒免疫四周龄雌性小白鼠,经两次免疫后,采集血清检测体液免疫反应,最后对小鼠用强毒进行攻击,观察并记录免疫保护力。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prME基因免疫组相比,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prME基因诱导的ELISA抗体、中和抗体和免疫保护力均略有升高,而同时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的则会降低。NS1基因消除单个糖基化位点后保护率高达到100%,但消除两个糖基化位点后则免疫保护率略有降低(75%)。通过本研究证明,N-糖基化在维系乙型脑炎病毒prME和NS1蛋白的免疫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单个糖基化的缺失可增强蛋白的免疫原性,而两个糖基都缺失后,则造成了免疫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为了从分子水平了解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与国外分离株的差异,对1949年以来在中国乙脑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9株乙脑病毒的PrM-C区及E蛋白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乙脑病毒的分子差异.结果显示:病毒生物学初步鉴定显示,病毒感染BHK细胞后56h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约50%以上细胞脱落(CPE( ));3日龄乳鼠接种病毒72h之内死亡;所有病毒均与乙脑病毒(A2株)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提示所有病毒均为乙脑病毒.病毒PrM-C(456~695)区核苷酸序列与各个国家及地区、各个基因型以及各个年代的73株乙脑病毒相应序列,用Woan-Ru Chen建立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19株中国分离的病毒均属于基因型Ⅲ型,与国外相关文献所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基因型相符.以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P3株为标准,对各病毒E蛋白500个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各毒株核苷酸差异在0和4.2%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和4.0%之间.所有核苷酸差异均为碱基的替换,无论核苷酸或氨基酸均无插入或丢失.大多数核苷酸变异在氨基酸编码的第三位,属于沉默突变,不引起氨基酸变化.18株病毒E蛋白活性结构域与疫苗株P3株相比共有247个氨基酸的差异,平均每株病毒有12.35个氨基酸的差异,有11株病毒(SA14、TLA、CZX、CBH、G35、GSS、LYZ、SH-3、YLG、YN、ZMT)在该区的差异数低于这个平均值.而在超过这一平均数的7个病毒株(A2、HA-3、47、CH-13、CTS、LFM、ZSZ)中,LFM、ZSZ、47与疫苗株相比较分别有16~20个氨基酸的差异,相对其它17株病毒而言,差异较为明显.以上线索提示,现有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包括现存病毒在内的毒株.  相似文献   

10.
乙型脑炎病毒减毒株(2-8株)和野毒株(SA14株)在生物学性质上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嗜神经毒力方面,2-8株已丧失了对小白鼠、马,猴等敏感动物的脑内致病力。为了探讨这些生物学性质变化的物质基础,我们开展了乙脑强、弱毒株聚丙烯酰胺凝胶  相似文献   

11.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流行范围正逐步扩大。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预防乙脑的发生尤为重要。随着对日本脑炎病毒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候选疫苗已成为预防乙脑新的发展方向。我们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蛋白功能,以及国内外乙型脑炎疫苗研发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于1997年7月,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64只,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在pH5.75-7.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经用单克隆抗体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明为乙型脑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金管鼻蝠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乙型脑炎病毒是一种蚊媒致病病毒,能引发严重的病毒性脑炎。乙脑病毒入侵细胞是导致乙型脑炎发生的先决条件,入侵机制的阐明将为乙型脑炎的治疗提供更多途径。近年来,乙脑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其他黄病毒的研究成果也拓展了乙脑病毒入侵机制的研究方向。E蛋白抗体的研制以及侵染过程抑制物的发现为乙脑病毒入侵的有效阻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本文就近年来乙脑病毒入侵及膜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从云南省蝙蝠脑组织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阐明蝙蝠在保存乙脑病毒中的作用,于1997年7月,在云南省耿马县捕捉蝙蝠64只,取脑组织作病毒分离,从一只金管鼻蝠脑组织中分离出1株病毒。该毒株能引起BHK21细胞病变和乳鼠发病死亡,在pH5.75~7.4时能凝集鸽红血球,经用单克隆抗体血凝抑制和免疫荧光试验鉴定,证实为乙型脑炎病毒。进一步证明蝙蝠在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扩散中具有重要作用。从金管鼻蝠体内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属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白纹伊蚊垂直传播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5株乙型脑炎病毒(JEvirus)经口感染白纹伊蚊,证明该蚊能感染和传播乙型脑炎病毒,对感染雌蚊的1和子2代卵3443粒,幼虫7021只和成虫4853只,分171批检查乙型脑炎病毒,子1代的批阳性率,卵为46.67%(14/30),幼虫为21.21%(7/33)。雌性成虫为23.78%(9/38),雄性成虫为15.00%(3/20);子2代幼虫,雌性和雄性成虫和批阳性率依次为23.53%(4/1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分离的XJ-90260病毒鉴定为西方马脑炎病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XJ-90260病毒是从新疆乌苏县境内采集的赫坎按蚊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病毒的鉴定结果显示:XJ-90260病毒可引起BHK-21细胞病变,表现为圆缩,脱落;可引起Vero细胞病变,表现为圆缩,破碎,脱落;可以在C6/36细胞中增殖,但不引起细胞病变。对3日龄小白鼠2-3天致死,对3周龄小白鼠3-4天致死。该病毒株对酸、乙醚敏感,抵抗5-氟脱氧尿苷。病毒与甲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起反应,与乙型脑炎病毒及布尼亚病毒组特异性免疫腹水不反应。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该毒株基因组3′非编码区(ntranslated region,UTR)核苷酸序列具有典型的西方马脑炎病毒特征,与标准西方马脑炎病毒的首次报导,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我国9省区,886份血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病毒抗体阳性血清24份,阳性率为2.71%。其中新疆(8/157),河南(6/76)、甘肃(5/94)三省区抗体阳性数较多,占总阳性数的79.2%(19/24)。  相似文献   

17.
了解广东省目前流行的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型别,以及新分离毒株与P3和SA14-14-2疫苗株E蛋白的氨基酸差异,推测疫苗株的可能保护效果。本研究对广东省2017年从蚊虫和蠓虫标本分离的10株乙型脑炎病毒基因组序列测定,利用MEGA软件登录GenBank下载乙型脑炎病毒代表株序列并绘制进化树,同时用ClustalW2软件与疫苗株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和E蛋白的序列分析。10株乙型脑炎病毒均属基因I型GI-b组,但分别位于2个不同的、小的进化分枝中。10株新分离病毒与P3和SA14-14-2疫苗株的E蛋白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位于97.40%~97.60%和97.20%~97.40%之间。E基因区段500个氨基酸中,P3株与新分离乙型脑炎病毒株之间共存在17个氨基酸位点的差异(包括12个共同氨基酸的改变),略高于SA14-14-2疫苗株的16个氨基酸位点变异(包括11个共同氨基酸的改变)。其中在DI区的P3和SA14-14-2株分别有1个和3个共同氨基酸变异,DⅡ区各有5个共同氨基酸改变,DⅢ区分别有5个和2个共同氨基酸改变,结构域之外各有1个共同氨基酸的变异。绝大多数变异发生在非关键位点,只在E306和E388处观察到的氨基酸位点变异与疫苗P3株关键位点的改变有关,这两个位点(G306E,E388G)均发生在DⅢ区,而疫苗SA14-14-2未观察到关键位点的改变。总之,广东省流行的乙型脑炎病毒基因型别可能已由Ⅲ型变为I型;疫苗SA14-14-2株及P3株与新分离毒株均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绝大多数关键氨基酸位点未发生变异,对新分离病毒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云南森林脑炎病毒的动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分离自云南的森林脑炎病毒进行了动物敏感性研究,实验证明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小白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三日龄乳鼠无论经脑内、腹腔、皮下接种均能致病、死亡,但毒力较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低;三周龄小白鼠经鼻腔接种亦能发病致死。对乳大白鼠、幼年豚鼠和金黄色地鼠能引起发病或死亡,病毒抗原定位主要在脑组织。病理检查表明感染的各种动物脑组织均有明显病变。此外,对鸡胚敏感,能引起BHK_(21)、Vero、Vero-E_6等传代细胞及人胚肾、乳猪肾原代细胞的CPE_0结果表明了云南森林脑炎病毒对细胞、动物的致病性与国内森林脑炎病毒标准株相似,仅毒力稍低。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进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质量,在国内曾进行了乙醚提纯脑炎疫苗,白陶土和硫酸铵提纯病毒及疫苗以及鸡胚组织培养疫苗的研究。我系曾证明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猪后能引起毒血症,其病毒滴度可达10-3.5。因此,在1958年我们开始用猪肾单层细胞来培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并进行了猪肾组织培养疫苗的研究。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制备出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20.
在云南省西南边境9县市捕获伊蚊属雌性成蚊16种19367只,用细胞法和乳鼠法分离病毒。从185批6491只白纹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50批1605只剌扰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23批772只窄翅伊蚊中分离到病毒2株,从4批103只阿萨姆伊蚊中分离到病毒1株。其它12种共10396只伊蚊的病毒分离物为阴性。分离到的7株病毒经免疫荧光、酶免疫、血凝抑制和中和试验鉴定,均为乙型脑炎病毒(JEvirus)。白纹伊蚊是野外竹林的优势蚊种。分析认为白纹伊蚊在当地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刺扰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萨姆伊蚊亦可参与该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