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片蟋属Truljalia Gorochov 3种雄性声锉和声齿的超微结构,即瘤突片蟋T.tylacantha Wang et Woo,1992,梨片蟋T.hibinonis (Matsumura,1919),霍氏片蟋T.hofmanni(Saussure,1878).结果显示,声锉和声齿超微结构在属、种间差异显著,在种内差异不显著,且特征稳定.  相似文献   

2.
棺头蟋属四种蟋蟀音锉形态的比较(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并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棺头蟋属Loxoblemmus 4种常见昆虫即石首棺头蟋Loxoblemmus equestris尖角棺头蟋,L.angulatus,哈尼棺头蟋L.haani,多伊棺头蟋L.doenitzi的音锉和音齿形态特征,观察描述中,首次使用拐角,音齿分布,音齿左,右端等形态特征,并详细地给予了描述,为头蟋属乃至蟋蟀科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分类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浩宇  石福明 《昆虫学报》2007,50(3):281-285
对维蟋属Valiatrella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记述2新种: 多突维蟋V. multiprotubera sp. nov.(雄性,云南)和片维蟋V. laminaria sp. nov.(雄性,贵州); 同时报道中国1新记录种: 姊妹维蟋V. sororia (Gorochov, 2002)(贵州)。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报道中国啼蟋属Trelleora Gorochov 1新纪录种:褐啼蟋T.fumosa Gorochov,1988,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相关特征图。研究材料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记述亮蟋亚科1新属新种,即戈蟋属Gorochovius gen.nov.和三脉戈蟋Gorochovius trinerv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武汉工业学院.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采自中国福建省蟋蟀总科长须蟋属的1个新种武夷长须蟋Aphonoides wuyiensis Yin.同时列出中国长须蟋属已知种类的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7.
记述采自中国广西扩胸蟋属1新种,即周氏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choui sp. nov.。新种与罗根扩胸蟋 Cacoplistes (Laminogryllus) rogenhoferi(Saussure, 1877)近似,可通过如下特征区别:后翅明显长于前翅;阳茎基背片向后渐变窄,且后缘中部具1凹口;内侧的阳茎基外侧突形状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中国裸蟋属一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采自云南蟋蟀科裸蟋属1新种,齿瓣裸蟋Gymnogryllus odonopetal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武汉工业学院。  相似文献   

9.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树蟋属的研究(直翅目:树蟋科)刘宪伟,殷海生,夏凯龄(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上海200025)关键词树蟋科;树蟋属;新种;中国树蟋属Oecanthus隶属蟋蟀总科Grylloidea树蟋科()ecanthidae。本属体细长而纤弱,体色一般呈...  相似文献   

10.
对两种常见树蟋长瓣树蟋Oecanthus longicauda Matsumura和黄树蟋O.rufescens Serville的召唤声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树蟋召唤声的时域特征和频域特征在脉冲组所含脉冲数、脉冲组持续时间、脉冲组间隔时间、脉冲组脉冲排列规律、单脉冲间隔时间、频域能峰数和能峰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长瓣树蟋脉冲组主要由3个脉冲组成,含3个脉冲的脉冲组持续时间约0.049±0.001 s,脉冲组间隔时间为0.027±0.003 s,单脉冲持续时间约0.011±O.001 s,单脉冲间隔时间约0.009±0.00l s,频谱图只有1个2.5KHz的主能峰.黄树蟋脉冲组由16~20个脉冲组成,脉冲组持续时间为0.303±0.021 s,脉冲组间隔时间为0.401±0.046 s,单脉冲持续时间约为0.012±0.001 s,脉冲间隔时间约为0.004±0.001 s,频谱图有两个能峰:主能峰频率为3.03 KHz,次能峰频率为16.78KHz.  相似文献   

11.
《生命科学研究》2015,(4):333-337
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遗传差异对于蟋蟀遗传多样性,分类鉴定等有重要意义。通过PCR技术扩增测定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的mt DNA 16S r RNA、COⅠ与Cyt b部分基因序列。数据分析表明: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16S r RNA,COⅠ和Cyt b的种间序列相似度分别约为91.5%、87.0%和85.5%。长颚斗蟋种内16S r RNA、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9.8%、98.9%和98.8%;迷卡斗蟋种内16S r RNA、COⅠ和Cyt b基因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4%、98.4%、97.2%。研究结果表明:长颚斗蟋与迷卡斗蟋的种间遗传差异明显大于种内遗传差异;16S r RNA、COⅠ、Cyt b基因序列适合作为长颚斗蟋和迷卡斗蟋遗传差异研究及分类鉴定的分子标记;COⅠ和Cyt b基因较16S r RNA基因有更快的进化速度,其种间遗传差异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了中国疾蟋螽属2新种,即指突疾蟋螽Apotrechus digitatus Liu et Bi,sp.nov.和近似疾蟋螽Apotrechus fallax Liu et Bi,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贝蟋属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记述1新种,即小贝蟋Beybienkoana parvula sp.nov.,同时发现1新组合,长翅贝蟋Beybienkoana longipennis(Liu et Yin,1993)comb.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军  郑哲民 《昆虫学报》1996,39(3):289-293
哑蟋属两新种及峨眉哑蟋雌虫的发现(直翅目:蟋蟀科)陈军,郑哲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1993年在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蝗虫标本室的蟋蟀标本以及作者于1992年夏季在四川采集的蟋蟀标本时,发现有哑蟋属GoniogryllusCh...  相似文献   

15.
哑蟋属六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福桢  王音 《动物学研究》1992,13(3):227-233
哑蟋属(Goniogryllus)隶属于直翅目蟋蟀科(Gryllidae)蟋蟀亚科(Gryllinae),由Cho-Pard(1936)以产于我国福建的刻点哑蟋G.punctatus为模式种建立。本属原已知4种,其中两种产于我国,1种分布于日本,1种分布于印度。本文将报道6新种,至此哑蟋属即增至10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长颚斗蟋的鸣声结构与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计算机外接话筒对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es)在不同条件下的鸣声进行录音,利用软作Cool edit2000对其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长颚斗蟋的鸣叫声有7种类型,即召唤声,警戒声,挑衅声,胜利声,欢迎声,求爱声和催促声;这7种鸣声在声学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并与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7.
记述蟋蟀总科、蛉蟋科、异针蟋属1新种:太白异针蟋Pteronemobius taibaiensis Xu et Deng,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迷卡斗蟋鸣声的声学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迷卡斗蟋Velarifictorusmicado (Saussure)的鸣声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迷卡斗蟋在不同性比条件下 ,鸣声的声学特征不同。雄性独处时发出召唤声 ;2只以上的雄性在一起时会发出警戒声、挑战声或胜利声 ;1雄 1雌在一起时会发出欢迎声、求爱声 ,如果雌性不理会雄性的求爱时则会发出一种催促声。利用计算机 ,除了对人们用耳辨别的 3种鸣声 (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 )进行客观记录外 ,还可以对以前所称的“求偶声”和“争斗声”进行更细致地分析和比较。根据其生物学意义 ,作者首次将其鸣声分为 7种 ,并对这 7种鸣声在功率谱和时域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发现迷卡斗蟋在不同行为下有不同的鸣声特征 ,传递不同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哑蟋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我国甘肃南部及秦岭西部地区蟋蟀科哑蟋属2新种:六孔哑蟋Goniogryllus sexflorus sp.nov和陈氏哑蟋Goniogryllus chen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正熟悉蟋蟀的人都知道,针蟋是一类十分常见、叫声又不怎么诱人的小型蟋蟀,常见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双针蟋和异针蟋。说它们常见,是因为在山野道边,哪怕是稀草荒地的碎石之间也常常会聚集上三五只这类蟋蟀。它们是一类勤奋的蟋蟀,其他种类很多只在晚间鸣叫,而这些田间地头的小家伙则会不分昼夜地发出低沉的鸣叫声。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放电时电流的那种声音吧,针蟋的叫声就是那种"嗞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