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进展蔡增林,范永星(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110031)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一次病毒性出血热工作会议上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卫生部1995年规定改称流行性出血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习医生规范化诊疗流行性出血热常见错误,并总结相关对策,为提高实习医生对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方法:对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误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项目及结果、治疗措施、治疗结果等。结果:77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经治疗后73例患者成功治愈出院,所占比例为94.8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19%。4例死亡患者均为临床误诊后未及时采用流行性出血热疾病对症治疗措施,贻误治疗时机导致死亡,死亡原因为1例严重休克、1例并发严重败血症、2例急性心力衰竭。结论:实习医生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排除相似疾病类型,结合临床各种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从而提高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漏诊几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保障其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何明忠  潘永全  赖国旗  谭毅 《四川动物》2005,24(2):197-198,196
简述流行性出血热在实验大鼠中的感染、传播及对人类的危害,探讨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综合措施,有效避免在鼠群中的流行及对人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的总称,在我国称为流行性出血热(EHF)全世界已有31个国家报告了HFRS的流行,我国病情最为严重,成为继病毒性肝炎之后又一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生命健康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5.
我们观察到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尿液中的“多核巨细胞”并非是上皮细胞脱落后的偶然堆积,而是细胞之间发生了融合。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所有融合细胞内均有特异性EHF病毒抗原颗粒。提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直接作用与尿液中融合细胞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乳小白鼠的病理组织学与病毒抗原定位研究郭广松,肖红,程丽,文莉,杨占秋(湖北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武汉430071)(湖北医科大学病毒研究所,武汉430071)关键词病毒抗原,流行性出血热,乳小白鼠,病理变化Huggirls(19...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做反向被动血凝和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查出血热病毒抗原和抗体,不仅敏感,性能稳定,而且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8.
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张云,胡云龙,赵学忠,吴光华,姜克俭(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陕西省预防医学研究所,西安710054)关键词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叮刺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  相似文献   

9.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引起的,以鼠疫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通过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症的患者的观察,严格执行消化道隔离,加强对症护理。使患者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1患者妊娠合并流行性出血热,从检查情况入手,结合临床以及相关理论,进行治疗方案的讨论,并提出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滴度和中和抗体效价的半微量空斑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建立了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滴度和中和抗体效价的半微量空斑法。小牛血清与胎牛血清的培养效果无差异。7株不同来源的出血热病毒均能在E6细胞上形成空斑。接种的病毒浓度与形成的空斑数呈直线关系。用空斑法测得的病毒滴度稍低于荧光TCIE50滴定法。空斑减少中和试验的敏感性较荧光中和试验高30倍左右。同时还初步表明了本方法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抗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转印技术对流行性出血热患才血清中免疫合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流行性出血热循环免疫复合物经SDS-PAGE分离,考马斯亮兰染色,显色主要有7条带,分子量分别为23kD,50kD,52kD,65kD,72kD,80kD及100kD。采用该病毒特异性抗血清、单克隆抗体以及人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抗血清识别,在其特环免疫复合物中可检出特异性病毒抗在及相应的免疫球状蛋白和补体成  相似文献   

13.
<正>流行性出血热广泛流行于欧亚大陆某些地区,尤其是中国,每年约有10万病例发生,过去诊断主要靠皿清学试验检测确定,汉坦病毒常规系自实验动物和细胞培养物中分离,存在严重的生物危险性,将RT和PCR结合使用的RT-PCR(直接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改良法系一快速而又高度敏感的方法为出血热的诊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核蛋白 (NP)编码基因保守核苷酸序列 ,合成了一对引物 ,扩增出编码核蛋白的 5 90bp碱基。扩增的II型产物存在限制性内切酶PstI的酶切位点 ,而I型产物不存在。因此 ,用酶切扩增产物的方法达到病毒分型的目的。试验提取 8份鼠脑传代毒种 ,1份细胞培养物和 2 5份病人血清中的出血热病毒RNA ,同时做 6份正常人血清对照 ,经逆转录PCR酶切分型。试验结果同间接免疫荧光技术 (IFA)分型结果相一致 ,可特异地对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5.
库献国  杨建丰 《蛇志》2001,13(3):44-44
流行性出血热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正确及时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0年 4月采用血液透析治疗 1 8例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 8例患者中 ,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1 5~ 62岁 ,经出血热抗体及肾功能检查 ,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肾功能衰竭的诊断。血液透析前血尿素氮平均 2 6mmol/L,血肌酐 60 0μmol/L,1 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 ,1 4例皮肤粘膜出血 ,8例血钾高于 6mmol/L,合并消化道出血 1 2例 ,昏迷 5例 ,少尿 2天 2例 ,无尿 1~ 2天 8例。1 …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尸检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mRNA的定位及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核酸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研究了国内不同地区3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尸检组织中病毒RNA及HSP70mRNA细胞内定位,同时观察了汉坦病毒感染的VeroE6细胞中HSP70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热休克蛋白70mRNA在多数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分布与病毒RNA一致,并且与组织的病理损害有关;体外实验的结果也表明在出血热病毒感染的细胞中有HSP70的高表达。提示热休克蛋白与汉坦病毒的致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理有关。  相似文献   

17.
斑点杂交生物素法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R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一种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分子杂交方法,以生物素-7-dATP标记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R_(22)株M片段的cDNAR_3克隆作探针,与人源性的EHFVH-114、H-435株RNA基因组进行斑点杂交,得到阳性结果,可检出5pg的cDNA或RNA。此探针与疱疹病毒DNA不出现杂交信号。以上结果说明这种标记探针具有EHFV特异性,可以扩大应用范围,结果还表明动物源性和人源性EHFV均具有共同的保守核苷酸序列。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在鼠间垂直传播的问题一直未被证实。1985~1986年我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疫区现场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从感染的孕鼠子宫内剖取胎鼠,用免疫荧光法作抗原、抗体检查和病毒分离,结果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获的4只黑线姬鼠孕鼠的胎鼠体内检出了特异性抗原和抗体(IgM和IgG)。从24只抗原阳性的褐家鼠孕鼠中检出抗原阳性胎鼠18只,垂直传播率达75%。从褐家鼠孕鼠和胎鼠中分离出病毒六株,经特异性试验和单克隆抗体鉴定确认为EHF病毒。上述事实证明,在自然条件下,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疫区鼠类中存在着经胎盘感染或垂直传播。这一证实对于阐明疫源地形成、延续和扩散,以及人类发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蚀斑形成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已有报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能在Vero-E6细胞上形成蚀斑。由于蚀斑试验和蚀斑减少试验用于测定病毒滴度及中和抗体效价较其它方法准确,且特异性高,适用于测定出血热病毒间抗原性差异,感染或免疫后中和抗体水平。但由于EHFV在细胞内繁殖培养时间较长,蚀斑形成的细胞培养条件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未见成功的报道。我们基本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病理、免疫病理及超微病理技术,对3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皮肤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免疫复合物进行观察,同时与血清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在23例EHF患者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部分组织中可同时检出免疫球蛋白及C3,少数组织仅能检出病毒抗原或免疫球蛋白。配对血清小也可检出EHF病毒抗原、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组织及血清免疫复合物形成与血清补体C3水平下降有关,组织内肥大细胞脱颗粒与血清IgE水平升高相关,提示多种变态反应参与了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