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鲥鱼仔鱼期开口摄食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成德 《生态学报》1987,7(4):368-375
受精卵孵化后的仔鱼开口摄食阶段是鱼类早期发育的关健时期,经常引起仔鱼的大量死亡,缺乏充足的适口外源性饵料可能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982—1983年,利用赣江产卵场人工授精的鲥鱼受精卵在室内孵化环道中孵出的仔鱼,投喂捞取的天然浮游生物饵料进行了仔鲥有关开口摄食方面的观察,其主要结果如下:仔鱼在孵化后2.5—6.5日为开口摄食期,个体全长为4.5—7.4毫米,仔鱼通常残留多少不等的卵黄物质,为混合性开食营养类型;开口摄食期间的饵料以轮虫,桡足类及其幼体(无节幼体与挠足幼体)为主要种类,适口饵料宽度为仔鱼口宽的39—81%左右,约占仔鱼全长比例的1.5—3.8%;肠内一次饵料量为平均体重的6.72%。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在云南南亚热燕山区大水体池塘中,用人工施肥培养浮游动物,作为革胡子鲶稚鱼的开口饵料及其形成夏花鱼苗的动物性饲料是可行的。对孵出四日龄的稚鲶进行培育,在水温23.2-30.3℃时,可使十七日龄稚鲶达到夏花水平,存活率达6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四日龄稚鲶口宽为760-900μm,开口期及生长前期主要摄取枝角类、桡足类和摇蚊幼虫。稚鲶生长后期,对轮虫、水生昆虫幼体及配合饲料的摄取量增加,而摄食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描述池塘养殖条件下鲥鱼幼鱼的生长与食性。1)1987—1989年8月至11月幼鱼生长迅速,快于同期珠江天然个体的生长速度;2)体长26.6—94.9mm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轮虫和浮游植物出现率随个体增大而减少。食物共有18个属种,摄食频度为100%;3)幼鱼的平均饱满指数为75.70‰。各类食物重量百分比的顺序为:桡足类>枝角类>无节幼体>虾类溞状幼体>轮虫>藻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强化饵料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实验采用蛋黄或鱼油强化卤虫无节幼体或桡足幼体为饵料的共6个实验组,即未强化卤虫组、蛋黄强化卤虫组、鱼油强化卤虫组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蛋黄强化桡足幼体组、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对匙吻鲟仔鱼开口驯化14 d,动态监测和统计不同饵料组匙吻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并对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体重、体长、日增重和存活率4个指标,均为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卤虫组(P0.05),尤其在存活率方面,鱼油强化卤虫组不足50%,而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最高可达86.59%;不同饵料组生长模式方程都获得较好的拟合,从体重和体长生长曲线看,桡足幼体组从饲喂8天起体长和体重进入快速生长期,而卤虫组生长一直相对缓慢;胃蛋白酶活性在未强化桡足幼体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不同饵料组对仔鱼的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在匙吻鲟仔鱼开口期以桡足幼体开口饵料驯化效果较好,特别是未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的存活率高,鱼油强化桡足幼体组仔鱼生长速度较快,而以卤虫饲喂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枝角类(Moina sp.)和人工饲料饲养西伯利亚鲟仔鱼30 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最适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最高(96.67%); 投喂水丝蚓组生长速度最快;而人工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体成分差异显著,人工饲料组水分含量最高,且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低.采用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仔鱼开口饵料,然后采用水丝蚓进行强化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饵料系列对军曹鱼仔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饵料是鱼类早期发育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并且随着个体发育,饵料类别不断变化。为了评定各种饵料的效果并筛选得到军曹鱼仔鱼早期发育阶段适宜的饵料组合,进行了本实验。军曹鱼仔鱼在750L桶中孵出并暂养2d,然后在水泥池中培育4d(3—6日龄),并投喂轮虫;在第7日龄,将240尾仔鱼随机平均分配至12个70L桶中,共分4组,每组3桶;7—15日龄,4组仔鱼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桡足类投;16—42日龄,分别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和鱼糜。第42日龄,将全部仔鱼取样、称重并于-80℃保存备用。鱼体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作为粗酶液用以测定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消化酶活力,还测定了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体成分,并统计了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组IV的生长表现最佳;(2)组III的成活率最高;(3)饵料对三种酶的活力和体成分都有极显著的影响;(4)组III的蛋白酶活力、组I的淀粉酶活力和脂肪酶活力最高,尤其是组I的淀粉酶活力比其他各组高出6.8—11.9倍;(5)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相应饵料的低,而粗脂肪含量则比饵料的高。因此,可以认为:仔鱼长期饥饿时,消化酶可能存在补偿性分泌,并优先利用糖类和脂肪作为能源;军曹鱼仔鱼对脂肪的沉积效率较蛋白高。  相似文献   

8.
太湖新银鱼移植对(鳖)早期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选择长江中游西洞庭湖水系太湖新银鱼移植水体(黄石水库)和未移植水体(蒙泉水库),研究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移植对浮游动物食性鱼类(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早期生长和摄食的影响。2009年7月下旬和8月中旬共采集稚鱼157尾,其中7月下旬采集稚鱼在14—23日龄之间,两水体间生长差异不显著;8月中旬采集稚鱼在20—49日龄之间,黄石水库生长率显著小于蒙泉水库。对样品耳石日轮分析发现25日龄之前两水体稚鱼生长率相似,之后黄石水库稚鱼较蒙泉水库生长慢。食性分析发现25日龄前两水体稚鱼食物组成相似,主要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25日龄后黄石水库稚鱼食性没有显著变化,而蒙泉水库稚鱼则转食大型枝角类、昆虫及鱼卵和仔鱼。两水体气候条件、营养状况、鱼类区系组成上基本相同,是否有太湖新银鱼移植是两水体间的主要差别。太湖新银鱼春群在1—5月间繁殖,而的繁殖在6月下旬之后。因此在早期生活史阶段与太湖新银鱼的食物竞争会主要发生在转食大型浮游动物之后。太湖新银鱼摄食使黄石水库大型浮游动物饵料资源短缺,稚鱼在25日龄后不能转食,是导致黄石水库幼鱼在25日龄后生长减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饥饿是影响鱼类仔鱼早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入侵鱼类仔鱼耐饥饿能力对其种群增长与扩散意义重大。本文对滇池流域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奠基种群仔幼鱼摄食及仔鱼营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初步了解了饥饿因素在食蚊鱼入侵早期种群增长中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群食蚊鱼仔幼鱼主要以枝角类、桡足类为食物,同时能够广泛利用栖息地食物资源,包括种类较为丰富的水生昆虫幼体、弹跳虫等,具有广食性的摄食策略,许多个体食物多样性指数>1。这些特点与其口裂较大、发育较为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尽管如此,仍有高达73.27%的食蚊鱼仔鱼存在饥饿胁迫问题,可能与奠基种群自身生物学特点、仔鱼群体内部竞争、行为特点及环境资源差异化分布格局等因素密切相关。对奠基种群而言,入侵早期仔幼鱼面临陌生的栖息地生境,其摄食与营养状况对种群的定殖有关键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06年11月至2008年8月2周年8个季度的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乌伦古湖浮游甲壳动物的季节演替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总种类数为25种,其中枝角类6种,桡足类19种。枝角类Shannon-Wiener指数2007年夏季和2008年夏季较高,2007年冬季最低;Pielou 指数2006年冬季最高;桡足类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除冬季较低外,其余三季较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枝角类和无节幼体的密度与生物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动格局,其中,枝角类密度和生物量在夏秋季形成单一高峰,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夏,最大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12个/L和0.062 mg/L,而无节幼体密度和生物量形成春秋双高峰,其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春,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5.14个/L和0.015 mg/L,桡足类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优势种的季节演替方面,象鼻溞和模式有爪猛水蚤全年形成优势,其他枝角类、哲水蚤和剑水蚤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各异。经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长刺溞等与水体中的pH值、SD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呈负相关;长额象鼻溞等与水深呈正相关,无节幼体等与水温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鱼句)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13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 2 L2-0.056 4L+0.650 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 3 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 4 D2-0.012 8 D+8.196 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 6%.20 13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 h、5 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 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 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 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 d全部死亡;40 13龄稚鱼经7 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 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目刺网于2017年9—11月在江苏典型水域长江南京段、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及淮河江苏段采集湖鲚样品。通过胃含物鉴定以及测定摄食率、平均饱满指数、食物选择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水域湖鲚的食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域湖鲚皆为浮游动物食性,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主,偶尔出现轮虫和小型鱼虾;在摄食强度、食物选择性不同水域湖鲚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在食物组成上差异明显;洪泽湖湖鲚食物种类最多,高邮湖次之,长江最少;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水域湖鲚食物中,桡足类占优势,高邮湖中枝角类占优势;桡足类中,长江、高邮湖、洪泽湖水域湖鲚食物中以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为29.2%~70.1%),骆马湖则以刺剑水蚤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45.4%),淮河以剑水蚤、温剑水蚤为优势种(数量百分比18.6~18.9%);枝角类中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淮河水域湖鲚食物中象鼻溞为主要优势种,数量百分比76.9%~100.0%,长江水域湖鲚则以溞为主(数量百分比81.5%)。聚类分析表明,根据食性差异,5个不同水域湖鲚可以归为长江种群、高邮湖洪泽湖种群以及骆马湖淮河种群3个种群。  相似文献   

13.
兴凯湖大银鱼食物组成与食性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于2010年6月—2011年1月逐月分析中俄界湖兴凯湖外来种大银鱼食性,结果发现,大银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虾类和鱼类。6月份大银鱼体长<60 mm,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7月份体长>60 mm群组、8月份体长>80 mm群组、9月份体长>100 mm群组与10月及之后体长>120 mm群组等的食谱中均出现鱼类,且优势种类为大银鱼和属鱼类。该摄食鱼类的大银鱼最小体长随季节而增加的现象,与饵料鱼类生长导致的食物资源可得性变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条石鲷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生活史阶段生长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描述了胚胎和胚后各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条石鲷成熟卵子为浮性、端黄卵,卵径0.86mm±0.012mm(n=30),单油球,油球径0.18mm-0.22mm。在水温23.5℃±0.5℃、盐度30.5、pH8.0-8.3条件下,受精卵经27.5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消化道细而直,随着仔鱼发育,消化道变得粗大、弯曲,肠道内褶回增多,消化能力增强。3日龄(仔鱼孵化出膜后第一天称为0日龄,以此类推)仔鱼卵黄囊消耗殆尽,开口,肛门与外界相通,油球在6日龄消耗完毕,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仔稚鱼培育在室内水泥池进行。在水温21℃-24℃、盐度27-33、pH8.0-8.3条件下,仔鱼开口饵料为S型褶皱臂尾轮虫,4日龄仔鱼开始摄食轮虫或轮虫卵,13日龄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5日龄开始进行配合饲料转化,30日龄后苗种摄食配合饲料良好。4日龄仔鱼鳔原基形成,7日龄时鳔开始充气变为亮泡状,生活史终生有鳔。色素细胞首先出现在12h50min的胚体上,至18h已在胚体全身分布,随着胚体发育,色素细胞增多。脊椎骨末端弯曲在15日龄开始,至24日龄弯曲过程完成,除腹鳍外其它鳍的鳍条数与成鱼一致,牙齿(硬齿和绒毛齿)生成,可咬食饵料。体表七条横向黑色素带是条石鲷的一个显著体态特征。21日龄鱼体表形成第一条横向黑色素带,23日龄时体表形成第二条色素带,25日龄时形成第三条色素带,29日龄时仔鱼体表第五条色素带形成,至40日龄时第七条色素带形成,此时稚鱼体态除背鳍、尾鳍、腹鳍上色素外与成体相似。60日龄幼鱼鳞片形成,在体态上与成体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5.
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鮈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O.0012L^2-0.0564L+0.650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O.0043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4D^2-0.0128D+8.196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6%。20日龄仔鱼和4013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h、5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d全部死亡;40日龄稚鱼经7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相似文献   

16.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28-1035
通过对同一试验池中匙吻鲟(Polyodon spathala)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胃肠道内含物的连续3次分析,揭示他们滤食的天然饵料生物组成及差异。首先根据物种鉴定结果对2种鱼的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组成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采样时间同一池塘内2种鱼饵料生物组成存在差异,分别聚为不同的分枝;分析匙吻鲟和鳙胃肠道内饵料生物种类时还发现不同采样时间前者枝角类和桡足类种类数均多于后者。同时对2种鱼胃肠道内各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大型饵料生物充足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在2种鱼胃肠道内没有显著差异(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减少时,匙吻鲟摄食强度减小,但其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生物量仍显著较大(P0.05);当大型饵料生物消失后,轮虫生物量在匙吻鲟胃肠道内显著增加 (P0.05);相比较,鳙在各采样期则主要滤食较小型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另外,当动物性饵料减少后,匙吻鲟和鳙均通过大量滤食植物絮团来补充能量。综上,同一试验池养殖的匙吻鲟和鳙存在摄食竞争压力,该压力的大小与环境中大型饵料生物的丰富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利用分时段采样法对广州暨南大学明湖内食蚊鱼在秋季(11月)、冬季(12—2月)、春季(3—4月)3个季节的摄食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与湖内浮游动物群体数量动态、光照和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食蚊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对枝角类和桡足类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湖日平均水温与浮游动物日平均丰度在3个季节间有显著差异,而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的差异不显著;食蚊鱼消化道饱满指数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与浮游动物丰度、水温、光照在这3个季节的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无论哪个季节,食蚊鱼在白天时段(10:00—18:00)的消化道饱满指数均高于夜间(22:00—6:00),表现出白天高峰型的摄食节律;光照是影响食蚊鱼昼夜摄食节律的主要因素,而水温、浮游动物丰度的昼夜变化与食蚊鱼的昼夜摄食节律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渤海真刺唇角水蚤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 8月至 1 993年 5~ 6月在渤海调查过程中取得了大量海洋浮游生物样品 ,从中获得 80 0个消化道内含有食物的真刺唇角水蚤标本 ,经分析得出 :真刺唇角水蚤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 ,主要摄食小型桡足类 (占其食物组成的 76.4% ) ,其中小拟哲水蚤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 ( 74.7% ) .此外 ,它也摄食少量硅藻类 ( 2 3.0 % )、甲藻类 ( 1 .1 % )、金藻类 ( <0 .1 % )和纤毛虫类 ( 1 .5% ) ;其食物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达 30 .7% ,其种类更替率达 40 .3% ,并显示出硅藻类自春至冬逐渐增高而桡足类逐渐降低的规律性 .其摄食强度以春季为最高 ,秋季居第二位 ,夏季居第三位 ,冬季最低 .  相似文献   

19.
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史氏鲟仔鱼阶段的开口摄食习性,为史氏鲟的人工育苗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史氏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仔鱼6日龄开口,7日龄史氏鲟仔鱼初次摄食,10日龄卵黄基本吸收完毕,16~17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饥饿的不可逆点(PNR)期,故其PNR是16日龄;史氏鲟仔鱼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日龄后,延迟投饵时间在7d内,仔鱼存活率可达60%以上,延迟投饵时间在8~10d内,仔鱼的成活率下降至40%左右,延迟投饵时间为11d,存活率下降至10%,延迟投饵时间为12d及以后,存活率为0;史氏鲟仔鱼全长和体质量在延迟投饵4d内均增加;延迟投饵超过4d则均下降。延迟投喂时间在8d以内,仔鱼全长和体质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延迟投喂超过9d,全长和体质量低于对照组;史氏鲟仔鱼适宜投饵的时间是孵出后9~10d。  相似文献   

20.
采用酶学和形态学测定方法, 研究在投喂卤虫条件下长吻(鱼危)仔鱼4种主要消化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长吻(鱼危)仔鱼口宽、全长变化。实验共进行13d, 实验结果表明: (1)长吻(鱼危)仔鱼全长、口宽的发育与其日龄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TL2=0.974, RMW2=0.964)。口宽与全长比值(MW/TL)在仔鱼开口后急剧下降, 并自7日龄开始维持在0.07—0.08, 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2=0.948), 说明7日龄(/h, days post hatching)后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 标志仔鱼转食的开始。(2)长吻(鱼危)仔鱼初次开口时即可检测出四种消化酶的活性。5—7/h时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初孵仔鱼, 与此时仔鱼开始开口摄食的行为相一致。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在仔鱼孵化后第7天即开口的第3天, 淀粉酶活性在孵化后第6天, 显著高于初次孵化出来的仔鱼。8—13/h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较高水平平稳的波动, 标志着消化道发育逐渐健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