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植被演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一个泥炭剖面高分辨率花粉资料序列,初步重建了科尔沁沙地麦里地区晚全新世的植被演化过程。在3100 a BP以前,该地以固定沙丘上生长的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 Fisch.)等阔叶疏林为主;以后随着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增多,蒿属(Artemisia L.)和藜科等草本植物逐渐增加,而固定沙丘上的阔叶树则趋于减少。在1000~660 a BP期间,麦里地区几乎所有沙丘植物都经历了繁盛生长,蒙古栎种群的扩大尤其显著。3100 a BP以来植被和沙丘的演化可能同人类活动影响有直接关系,而1000~660 a BP期间的植物繁盛则由生长季雨量增加引起。花粉统计分析还表明,在森林草原等生态过渡带,花粉浓度和花粉沉积率比花粉百分比更好地指示了植被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泉州湾西部QZDSZK02孔的沉积孢粉及AMS14 C进行分析,对泉州地区晚全新世古植被和古环境演化历史进行了恢复。其中,共鉴定出60种孢粉类型,主要以木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为主,含草本植物花粉。根据孢粉特征及测年结果,划分出了4个孢粉组合带,恢复了本区植被演化和气候波动的4个阶段。探讨了孢粉来源,通过研究松属与温度的关系,得出泉州地区松属树种的兴衰与温度关系比较密切的结论。泉州湾晚全新世的海侵,可能是沉积物供给的减少或沿海地区构造的下降,不一定是海面上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全新世植被带迁移的气候动力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球轨道参数驱动的太阳辐射变化造成了中全新世北半球大陆夏季的普遍增温,但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古气候模型和古植被模型在这个动力驱动基础上,对东亚季风区的票据均反映了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冬季温度低于现代,由此主要受冬季温度控制的中纬度森林植被向南迁移。然而,根据花粉资料重建的中全民植被表明,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向北迁移,其中常绿阔叶林北移300km,落叶阔叶林北移500~600km。根据古植被类比研  相似文献   

4.
A.Gupta 《古生物学报》2002,41(4):517-523
根据从印度库茂恩(Kumaun)喜马拉雅纳尼塔尔(Naini Tal)温带地区获得的85cm钻井的孢粉资料,恢复了1720+/-130年以来晚全新世古植被演变史,并推测了当地的古气候,当前孢粉资料说明了该地区当时发育有栎树混交林和波动的温暖润气候,孢粉组合序列的初始阶段,森林距沉积盆地较远,但是,由于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潮湿,森林也很快茂密起来,约1200年前,因气候恶化,森林变得稀疏,而在约124年前,气候再次转好,麦类及其他作物花粉资料证明农耕活动大约开始于1460年前左右。  相似文献   

5.
对西格陵兰海域GA306-GC3孔中的89个样品进行鉴定,共发现46个属的107个硅藻种及其变种,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后发现该孔可分为3个硅藻带和2个亚带。硅藻丰度变化与格陵兰冰芯重建的6 700年以来的温度变化具有明显一致性,同时也与其它古气候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共同追溯了西格陵兰海域6 700年来的气候变化,记录了全新世大暖期、黑暗时代冷期、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等古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北省文安洼湿地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粒度的综合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晚全新世以来气候总体由凉湿转变为冷干,具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3 200-2 010cal.a B.P.以湿润气候为主;2 010-1 280cal.a B.P.气候偏冷干;1 280cal.a B.P.以来气候进一步冷干。小冰期以来(556-160cal.a B.P.),中华卷柏孢子持续高含量,伴随粗颗粒物质63μm含量的上升,表明小冰期以来,文安洼流域气候波动较大,雨水、干旱、洪水并存。  相似文献   

7.
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植被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福建宁德市霞浦县沿海平原XPZK3钻孔的年代和孢粉记录用于研究中全新世以来福建东北地区的植被与环境变化。中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植被中亚热带木本成分逐步降低而落叶阔叶成分逐渐增多,反映气温逐步降低,与东亚季风和北半球温度变化的趋势相同,反映在轨道尺度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对东亚季风的影响。DCA分析显示,中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变化的最主要因素,5 000 cal. yr BP以来,松属、草本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的逐步增加反映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逐步加重,尤其是1 370 cal. yr BP(南北朝)以来,反映人类活动的孢粉占主要地位,人类活动对植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白洋淀白4号孔的孢粉分析、放射性碳年代测定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白洋淀形成于中全新世。晚全新世以来,随着气候的变凉变干,古白洋淀开始收缩和解体,但在人类活动的利用改造下,使逐渐解体的白洋淀得以保留下来。依据气候地层学的观点,并结合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白洋淀地区的全新世地层可以划分为四期:即古全新世(距今11000—9000年),气候温和湿润;早全新世(距今9000—7500年),气候偏凉偏干;中全新世(距今7500—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距今3000年至今),气候温凉偏干。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伦古湖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新疆乌伦古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得出全新世以来研究区的气候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约9.99~7.72cal.kaBP期间,气候温暖干旱;7.72—3.62cal.kaBP,气候由温和偏湿逐渐转向温暖偏干;3.62—1.24cal.kaBP,气候由寒冷干旱逐渐转向寒冷偏湿到温和湿润;1.24cal.kaBP至今,气候总体上温和干旱。在这四个大阶段的气候背景下,还存在8.90cal.kaBP和8.35cal.kaBP左右、3.62—2.80cal.kaBP期间、0.82—0.45cal.kaBP期间和约0.23cal.kaBP时的突然变冷事件。本剖面的孢粉组合在约9.99—7.72cal.kaBP期间反映的是湖区的植被,早期为以芦苇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随后演替成以黑三棱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自7.72cal.kaBP以后,孢粉组合反映的是区域植被,与气候相应的区域植被依次经历了荒漠草原→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或荒漠草原→草原→荒漠→荒漠草原的多次演替。  相似文献   

10.
 依据河北省卢龙县闫深港4.6m厚的冲积物剖面,揭示了较高时间分辨率的孢粉分析,参照现代冲积物孢粉与植被的对应关系,探讨了距今11000年以来饮马河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11000~9000aBP的森林覆盖率约10%,9000~7000aBP约30%~40%,7000~4000aBP约20%~40%,3000~2500aBP约10%~20%。在9000aBP左右出现了云杉、冷杉花粉的高峰值,表明饮马河流域曾出现垂直植被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空间相关图及空间相关指数方法研究了天山中段主要植被类型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考虑了山地荒漠、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3种植被类型,以及30年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海拔、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9种环境及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天山北坡荒漠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是海拔。结果表明:影响天山越高分布越少,而7月平均温度越高分布越广;影响南坡荒漠优势物种空间分布的因子较复杂,但土壤中N含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影响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空间分布的因子较多,但比较重要的因子包括土壤CaCO3含量及1月平均温度为负面因子,而降水量是比较重要的正影响因子;影响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虽然很多,但是降水量、1月平均温度和7月平均温度等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安徽大别山天堂寨山区植被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大别山天堂寨山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考查了金寨县梅山水库蓄洪区内的秙伐桩,认为大别山北坡低海拔的基带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不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黄山槲树所表现的矮林性状,是其对山顶土壤贫瘠、风力大、温度低和生长期短等因素的饰变效应。领舂木群丛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丰富了安徽植被类型,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大别山植物群落的发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原发现于皖浙交界一带的山核桃,在大别山区分布较为普遍,对其分布起源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多年的研究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西部山脉的地衣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布在该地区的地衣种类形成了6种群落:1) 土星猫耳衣(Leptogium saturninum)+矮石蕊(Cladonia humilis)+兰灰蜈蚣衣(Physcia caesia)群落;2)黑穗石蕊(Cladonia amaurocr  相似文献   

14.
中昆仑山北坡及内部山原的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昆仑山西始乌鲁乌斯河,东迄安迪河,东西迤逦600余公里,平均海拔高度6000m。该区有野生种子植物52科,211属,398种。植物区系以种类成份单纯、地理成份复杂为特征。北坡中山带和高山带下部年降水量300—500mm,草原带发育完整,尤以中段的策勒山地草原发育最好。草原带以上高寒荒漠不存在,高寒草甸则有一定发育。中昆仑山北坡植被类型的垂直带谱是:1)山地荒漠,自山麓线多在2200—2500m,个别在3000m;2)山地荒漠草原在3000—3200m;3)山地真草原在3200—3600m;4)高寒草原在3600—3800m(阳坡上升到4200m以上);5)高寒草甸在3800—4200m;6)高山垫状植被仅见于东段山地和高寒草甸复合分布;7)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在4200—5000m。中昆仑山内部山原极端寒冷干旱,多为砾漠所占据,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呈片状星散分布。  相似文献   

15.
阎顺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Z1):82-87
近 2 0 0 0年以来 ,天山北麓的气候有冷暖干湿波动 ,但总体干旱的基本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植被在森林的上下界限、平原河谷林的发育程度、平原低地草甸的面积上 ,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山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平原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尤其是平原河流和湖泊抗干扰性极差 ,容易发生改变 ,同时也引起局地小气候及生物群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平原地区的水系变化很大 ,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尾闾湖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扇缘溢出带北移等成为普遍现象。天山北麓是自然绿洲发育比较好的地带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绿洲大多为人工绿洲取代 ,自然绿洲功能弱化 ,基本失去了改善荒漠环境、生物栖息地、保护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该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为活动 ,早期以狩猎、牧业活动为主 ;中期以牧业为主 ,农业为辅 ;后期以农业为主 ,牧业为辅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间。清朝以来 ,尤其是解放后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急剧加强 ,成为近代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系列水系、植被、沙漠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汗吉尕组是新疆中天山温泉小区中泥盆统的一个地层单元,为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过去在灰岩团块和灰岩砾石中发现较为丰富的中泥盆世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次,我们在该组上部地层硅质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对于温泉地区该组地层的时代归属,我们认为:由于已发现的中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化石主要产于灰岩砾石或外来块体中,因此,这些化石的时代并不代表该组形成的时代;而产于硅质岩透镜体中的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化石很可能代表该组的年代。全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11种,归属3目4科。  相似文献   

17.
横断山地区植被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横断山地区,大致处于25—32°N,96—102°E的范围,总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势高耸,山川密集,南北纵贯,山高谷深,相对高差达2000—3000米。自然景观从亚热带到永久积雪带都有分布,是世界上比较特殊的地区。植被分布的地带规律性如下: 1.植被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的关系 按照植被垂直带谱中有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性铁杉混交林的存在,把整个地区划分为南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和北部青藏高寒高原植被区。 2.植被垂直分布与经向变化的关系 应用同纬度不同山地的植被垂直带结构、基带植被类型和区域性代表植物作比较,则横断山区植被有分别从东西两侧向腹地金沙江流域逐步早化的发展趋势。 3.山地植被的局部变化规律性 山地植被深受中小地形、坡度、坡向和土层厚薄程度与土壤基质等局部小环境的影响,其中尤以坡向变化最为突出,一般说,南部亚热带地区,以东西坡变化较明显,而北部高寒地区,又以南北坡分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天山盘羊集群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除了孤盘羊外,盘羊集群可分为4类,即雌性群,雄性群、混合群和家庭群。雌性群和雄性群是盘羊的基本群。其余为季节性群。根据3-11月野外182群,2040只盘羊统计。盘羊全年群平均11.2(2-56)只,雌性群12.8(2-56)只,雄性群6.6(2-16)只和混合群18.1(6-43)只。同时对盘羊群体的季节性变动进行了研究。盘羊集群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环境的水热分布和人类的竞争有关,因此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19.
地衣是由低等植物中的藻类与菌类中的真菌和兰细菌共生而成的一群特殊的植物。由于耐寒耐旱对生活中的养分要求不高,在养纷贫瘠、环境恶劣的高山寒漠、平原、戈壁和沙漠中地衣都能生长,因而广泛地分布和生长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有关新疆地衣方面的研究报道集中在物种分类水平上,对于地衣群落结构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我们应用多元分析中的主分量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分布在天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生地衣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对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群落参数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西部天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树生地衣群落的分布与海拔高度和树种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海拔的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树生地衣植物。 根据多元分析结果和生境的综合特征,该地区的树生地衣可划分为4种类型: 1) 茎口果粉衣+金黄茶衣群丛Chaenotheca stemonea+Candellaria aurella Association; 2)叉小孢衣+裸扁枝衣+粉唇蜈蚣衣群丛Bryoria furcellata+Evernia esorediosa+Physcia tribacoides Association; 3)亚广开梅衣+槽梅衣+疑小梅衣群丛Parmelia fertilis+Parmelia sulcata+Parmeliopsis ambigua Association; 4)睫毛黑蜈蚣衣+黑蜈蚣衣群丛Phaeophyscia ciliata+Phaeophyscia nigricans Association。其群落多样性指数以亚广开梅衣+槽梅衣+疑小梅衣群丛为最高 (1.920), 叉小孢衣+裸扁枝衣+粉唇蜈蚣衣群丛为最低 (1.562)。  相似文献   

20.
 小兴安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预测该地区针叶树种的分布,在不同尺度上查找针叶树种分布最敏感的环境因子,是不同层次的林业部 门制定森林恢复和植树造林方针的重要科学依据。该文以坡度、坡向、综合地形指数、海拔、坡位指数、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作为环境 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冷杉(Abies nephrolepis)、红皮云杉 (Picea koraiensis)、鱼鳞云杉(P. jezoensis)和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 ngolica)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且采用相对运行特征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对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其取值范围为0~1, 如果ROC小于0.7,认为模型具有低精度;如 果大于0.7且小于0.9,则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如果大于0.9,认为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对每个树种的模型验证表明只有冷杉的ROC 大于 80%,红松、兴安落叶松和云杉的ROC在70%~80%之间,而樟子松的为67.9%。之后,把预测模型应用到丰林保护区,揭示局域尺度上树种 分布最敏感的环境因子。经过树种分布预测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在区域尺度(整个研究区)上,红松、冷杉、云杉和樟子松对 年降水量最为敏感,而兴安落叶松对坡度最敏感。在局域尺度(丰林保护区)上,红松分布对坡度最敏感,冷杉和云杉对海拔最敏感,兴安落 叶松对坡位最敏感。在不同尺度上,树种最敏感的环境因子的转移,引起了在不同尺度上树种分布类型的变化。红松在区域尺度上聚集分布 (ROC=78.6%),而在局域尺度上其聚集程度有所减弱(ROC=74.4%),红松的分布范围增加。在区域尺度上,云杉和冷杉聚集分布,但在局域 尺度上,它们的分布接近随机分布类型(ROC<60%),它们在丰林保护区内分布面积较大。与以上3个树种相反,兴安落叶松的ROC从71.7%增加 到了82.0%,在区域尺度上聚集分布的兴安落叶松,在局域尺度上更加聚集,其分布范围局限于某个特定环境(谷底)。总的来说,在区域尺度 上,多数树种分布对气候因子最为敏感,在局域尺度上,对地理因子最为敏感。不同树种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揭示了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和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