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以莉 《化石》1996,(4):27-29
古生代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彭以莉编译在研究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群落发生的变化时,我们不一定要把注意力放在无脊椎动物的每一个门上。而是要考察此时期内海洋无脊椎动物整个群落的进化过程,特别是考察进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变化。为此,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现存海洋生...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台早古生代软舌螺化石记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的标本采自云南昆明、晋宁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龙陵上寒武统核桃坪组、柳水组和江苏江宁上奥陶统顶部“新开岭层”。文中描述了软舌螺化石4属5种,1未定种。其中3新属3新种,再次丰富了早古生代碎屑岩地层中的软舌螺化石,对探讨软舌螺类演化进程,确定时代,进行地层对比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排泄器官的出现与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它的原始形式是排水器官或渗透调节器官,与排泄无关。排泄分解产物的机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如原生动物的代谢废物一般为氨,但有的种类(如草履虫,栉毛虫,锥虫等)也能产生一些尿素、尿酸或各种有机酸,也有形成结晶体,而这些结晶或由伸缩泡排出体外,或暂时留存在体内,以后与食物残渣一同经体  相似文献   

4.
无脊椎动物免疫性的问题,近年来受到了极大关注,并进行了有意义的争论。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现象及其与脊椎动物免疫性的确切关系,有两个重要理由使我们感兴趣。第一,对无脊椎动物免疫性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措施与病害抗争,就有可能预防龙虾、虾、牡蛎等重要经济动物得性菌性、病毒性及其他寄生虫病,就能够促进利用微生物侵染而消灭危害作物的或作为人类病原体中间寄主的无脊椎动物。有人可能会误认为这些目标垂手可得,但  相似文献   

5.
生命经历了前寒武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后,从六亿年前开始,终于跨进了继往开来的古生代。地质学家们根据生物的演化进程,把古生代(距今6亿至2.2亿年)自老而新划分为寒武、奥陶、志留、泥盆、石炭、二叠六个纪。前三个纪合称为早古生代,后三个纪叫做晚古生代。因为早古生代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又把它叫做“无脊椎动物时代”。早古生代的大地,依然和前寒武纪一样,到处是不毛之地,荒凉寂寞。土黄色的童山秃岭、火山喷逸出的浓烟、地表的涓涓流水、划破太空寂静的雷鸣电闪,便是此时大地的主要景色。早古生代的海洋,光照充足、食物丰富、温度适宜,成了各类生物滋生繁衍的乐园。  相似文献   

6.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主要无脊椎动物类群。体被外壳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个大门类,我们熟知的螺、蚌、蜗牛、牡蛎等都属这一类。它们的体形,基本上是两侧对称的,在长期适应过程中,演变出了锥形、塔形、流线形等多种形态。软体动物有了较完整的体腔,内脏器官初具,心脏包括了左右两个薄壁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已有了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它的呼吸器官也有较大改进,出现了肺、鳃,使它不仅能适应水体,而且是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7.
李诺 《生物学通报》2002,37(5):26-28
动物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不断形成如 CO2 、H2 O及 NH3 等各种代谢产物 ,但不能将这些产物概括为废物 ,因为它们在调节生命活动过程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CO2 的含量可以调节呼吸运动 ;NH3 虽为有毒物质 ,但在氨基酸代谢中 ,一部分可转化为体内组成成分。只有这些产物积累量超过机体需要时 ,才是有害的。因此 ,所谓排泄是指动物体将新陈代谢的最后产物和整体平衡剩余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是动物机体特有的生理机能 ,其生理意义和效果在于 :排出有害的代谢产物 ,特别是氮化物以及多余的水分和盐分 ,使机体取得体内平衡。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8.
第九届国际比较内分泌学大会于1981年12月在香港召开,参加大会的四、五百名科学家中,几乎近一半的论文是报告无脊椎动物内分泌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全体大会宣读的论文共有4篇,其他的论文均在分组会上报告。与无脊椎动物有关的论  相似文献   

9.
青岛水族馆,以展览活海洋动物而著名,除饲养各种海洋兽类、爬虫类和鱼类外,海洋无脊椎动物也是主要展览对象之一。无脊椎动物是怎样搜集的?怎样才能饲养活?现就有关问题初步整理,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起锥石类,大家也许会想到它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自从基得连1937年的工作以后,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持这种观点,国内有关的教科书也采用这种分类。其实,自上世纪初首次发现锥石化石以来,关于它的分类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罗德尼·费尔德曼和洛伦·巴布科克最近的研究表明,锥石的外骨骼构造与已知的其它化石和现生各门类动物都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广义的骨骼包括外骨骼,内骨骼和流体静力"骨骼"3种。通过无脊椎动物各门骨骼的比较,了解无脊椎动物骨骼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中现存的150多万种动物,绝大多数是属于无脊推动物。近年来,无脊椎动物分类学家们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将无脊椎动物一般分成31个门(如将西德 Grell于1971年建立的新门——扁盘动物门(Placozoa)和丹麦 Kristensen 于近年建立的铠甲动物门(Lorictfera)计算在内,可列为33个门),这个新分类系统的建立,在客观上反映出它们的一定进化历程。大家都知道,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动物种类,在生殖上彼此间是隔离的。动物学家把这些生殖上隔离的单元,称为“物种”或“种”。物种是动物的生殖单  相似文献   

13.
无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已知的动物有一百多万种。一般把包括原生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都归入动物界。但也有人主张把原生动物从动物界分出来,与大多数藻类门合成原生生物界;这样,动物界只包括后生动物。后生动物是动物中的主体,特征为:多细胞,异养,经胚胎发育而成。从原生动物门(有的学者把它分成鞭毛动物门、肉足动物门、孢子动物门、丝孢子动物门和纤毛动物门五门)到后生动物(一般分32门)中最后一门(脊  相似文献   

14.
地球上有许多具有建筑才能的动物.蜜蜂、喜鹊、纺织鸟、?蝴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动物建筑师.在提及动物建筑师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螺类动物,它们盖房的本事可不小呢.螺类动物有海螺、田螺和蜗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无脊椎软体动物.它们的肉很鲜美,是我们餐桌上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非特异性免疫分子由于胚系基因种类有限而不具备多态性.但近年来人们发现,脊椎动物γ/δT细胞受体、B1细胞受体、某些固有免疫成分,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某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分子、抗菌肽和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等同样具有较高程度的多态性.与特异性免疫分子相似,其多态性形成机制主要为基因组水平的基因重排、单核苷酸多态性、DNA突变和mRNA水平的外显子可变剪接.该多态性的出现可能是无脊椎动物的一种适应性进化,其应为低等生物特异性识别和防御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子基础.本文就无脊椎动物免疫分子多态性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与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6.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人线样可被化石记录焉,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17.
18.
在海滨动物实习中,认识和采集标本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大海这个广阔的课堂,把主要精力放在观察实验上,是更加重要的任务,这不但能学到很多常常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现选编几份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无脊椎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除脊椎动物以外所有动物类群的总称,不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arnesetal.,1988;Ruppert&Barnes,1994)。无脊椎动物的门类繁多,即使不算原生动物(原生生物界中的1个亚界,或根据有的分类系统它涉及3个界),亦大约有35个门之多,而脊椎动物只是脊索动物门中的1个亚门(Song&Zhou,2002)。无脊椎动物的现生种类,已知约为120万种,远远多于只有约4.8万多种的脊椎动物。更因为它们的形态极其多样,故其生殖和发育的模式自然远比我们在脊椎动物所见到的为多。从低等到高等,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细胞数目(单细胞到多细胞,在这里我们把…  相似文献   

20.
郑重 《生态学杂志》1992,11(1):38-40
一般动物(含人类)的生理活动和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periodicity)或节奏性(rhythemicity),而这些现象的表现并不一致:有的较明显,很易发觉(如昼夜垂直移动、体色变化等),而有的较隐蔽,不易发现(如视网膜色素移动等)。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是受时间机制(timing mechanism)调节或控制的一种节奏性或周期性的生理活动(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