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补充维生素D联合益生菌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对患者菌群多样性、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诊断并治疗的PCO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补充组(30例)和维生素D组(30例),联合补充组同时使用维生素D和益生菌,维生素D组只补充维生素D。对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检测,并比较代谢因子和激素水平,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菌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及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且联合补充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t=4.496,2.896,均P<0.05);治疗后两组GSH、TAC水平均显著升高,其中联合补充组TAC显著高于维生素D组(t=2.505,P=0.002);治疗后两组MDA、TT显著降低,其中联合补充组MDA、TT显著低于维生素D组(t=2.371,2.177,P=0.021,0.034)。副拟杆菌属与MDA呈显著正相关(r=0.339,P=0.040),肠杆菌科与TT呈显著正相关(r=0.330,P=0.046),粪杆菌属与TAC呈显著正相关(r=0.437,P=0.007),乳杆菌属与TAC呈显著正相关(r=0.350,P=0.033),与TT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24)。结论补充维生素D联合益生菌可有效改善PCOS患者代谢因子及激素水平,且其肠道微生物与PCOS代谢及激素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对维生素D与几种慢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人体补充维生素D和慢性病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孕妇妊娠早期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维生素D缺乏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正规产检并分娩的非孕前糖尿病孕妇,在其建卡初检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妊娠24-28周行糖筛查及糖耐量试验,诊断是否为妊娠期糖尿病GDM。收集并整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BMI、维生素D测定孕周与测定季节、孕期维生素D补充情况等信息。结果:1000例孕妇中,GDM发病率为11.5%,维生素D缺乏比例占67.4%;其中,约有54%孕妇常规补充复合维生素,约含维生素400 IU/天,10%孕妇常规补充维生素D。GDM孕妇25(OH)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维生素D缺乏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维生素D水平较高组的1.944倍,且在秋冬季更易发生GDM。可以考虑在孕14-16周进行维生素D水平的早期测定。结论:孕妇维生素D缺乏十分普遍。妊娠早期孕妇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孕妇胰岛素抵抗及孕期发生GDM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肥胖影响母体和子代维生素D水平可能的机制尚无定论,本文综述肥胖对母体和子代维生素D代谢以及胎盘转运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孕期维生素D营养及补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疗并完成随访的76例肥胖型PCO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均分为对照组和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两组患者年龄、BMI间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二甲双胍和达英-35治疗,同时给予适当干预进行体重控制。维生素D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400 IU/粒)口服,2粒/次,1次/日。干预周期为12周。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身高体重,计算BMI,比较治疗前后两组BMI的变化。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维生素D、TC、TG、HDL-C、LDL-C、FPG、FINS水平,计算HOMA-IR,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糖脂代谢变化,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维生素D水平和糖脂代谢的变化。结果:经过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BMI均显著下降(P<0.05),且干预前后两组患者BMI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FPG、FINS、HOMA-I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血清HDL-C水平显著增高(P<0.05),且维生素D补充治疗组患者血清TC、TG、LDL-C、FPG、FINS、HOMA-I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补充治疗可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有利于PCOS患者病情控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D3补充对糖尿病(DM)大鼠Lees指数及胰岛、肌肉细胞组织学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喂养结合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DM模型,不同浓度的维生素D3灌胃6w,HE染色观察胰岛和肌肉形态。结果:125倍和200倍维生素D3组大鼠Lees指数比DM组明显升高。各维生素D干预组胰岛和骨骼肌组织学形态明显改善。结论:适量维生素D3补充能增加DM大鼠Lees指数,恢复异常的胰岛和肌肉形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独口服乳清蛋白、维生素D或两者联合补充促进绝经期女性骨骼、骨外健康效应及改善肌肉衰减综合征影响。方法:2015—2016年在北京市王佐镇50岁及以上绝经期女性中,筛选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患者80名,并随机分4组,即对照组(普通膳食组)、维生素D组、乳清蛋白组和乳清蛋白联合维生素D干预组。随访半年,重点监测受试者口服维生素D以及乳清蛋白前后血清1,25-(OH)2D3、血生化指标以及上下肢肌力测定,握力、步速等变化的同时,应用ISCCWG诊断标准进行肌量测定,观察ASM指标的变化规律,对比分析4组间患者前述指标在基线以及给予乳清蛋白和维生素D后变化的差异。结果:通过连续6个月每日单独补充800 IU维生素D,可以使受试人群的体内血清1,25-(OH)2D3水平达到30 ng/mL,且恢复到了正常水平(P<0.05)。当同时联合每日30 g乳清蛋白进行干预,6个月以后其受试者体内的血清1,25-(OH)2D3水平也可达到30 ng/mL。通过干预实验的结果表明,受试人群体内的白蛋白水平、体内血清肌酐、四肢骨骼肌量、步速、握力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尤其在联合补充维生素D和乳清蛋白后,变化更为显著。结论:维生素D、乳清蛋白的干预对受试人群的四肢骨骼肌量、步速、握力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尤其在联合补充维生素D和乳清蛋白后,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5,40(8):51-51
补充维生素D和钙一直被认为是预防老年人骨折最有效和简便的方法,而且从来没有人对此表示过怀疑。但是英国科学家的两项最新研究显示,补充钙和维生素D似乎不能预防老年人骨折。  相似文献   

10.
赫子瑞 《生物学通报》1991,(12):23-23,26
维生素并不是补品,人体每天需要有一定的范围,若使用不当,反而会导致疾病。下面浅谈一下维生素D和A过多症。 (一) 维生素D过多症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是小儿四大常见病之一,然而补充维生素D制剂常出现偏差,补充不足无效,但如过量引起维生素D中毒,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颇大,因为维生素D是一种蓄积性药物,可长期贮存于体内脂肪和肌肉中,短期超量误用或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在长期大量口服鱼肝油的基础上注射维生素D,更容易发生中毒现象。维生素D中毒时,首先动员骨胳中的钙进入血液,引起血液中钙浓度升高。当血清钙超过2.8毫摩尔/升时,可发生高钙血症,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胳中的钙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少年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直接相关。最近大量流行病学证据还表明,维生素D(VD)缺乏是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抑郁症,老年痴呆症,感染性疾病,肌肉骨骼功能下降等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也与维生素D缺乏有关。因此,合理补充维生素D可以降低多种疾病风险,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益。本文系根据已有的研究结论,阐述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临床疾病之间的关联,并对人体血清VD浓度合理监测及合理补充的临床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段金楠  蔡群  王浩  盛吉芳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5):614-617, 封三
维生素D是一种人体必需的脂溶性维生素,其除了可调节钙磷代谢,参与骨骼生长外,还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抗炎抗纤维化等参与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ILD)是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组肝脏炎症性病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与AILD存在相关性,AILD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普遍降低,补充血清维生素D可降低肝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因此,探究维生素D在AI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对维生素D在AIL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研究婴儿早期补充维生素D水平对其生长发育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的健康婴儿23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维生素D补充情况分为观察组(维生素补充充足组)134例和对照组(维生素缺乏组)101例为研究对象,统计婴儿出生时和6月龄时的身长、体重和体质指数(BMI)变化情况,检测6月龄时肠道内主要菌群含量,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出生时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和BMI等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6月龄时观察组体重和BM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婴儿早期维生素D补充不足能够导致体重增加和BMI升高,并能引起肠道菌群数量增加,影响婴儿的生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子代小鼠维生素D的干预,探讨维生素D对子代小鼠行为的重要影响,为孕期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建立孕鼠维生素D缺乏的实验模型。将子代小鼠分为三组:肌注维生素D的低剂量饮食组(a组,补充组)、肌注生理盐水的低剂量饮食组(b组,缺乏组)和正常饮食组(c组)。在第24天和第60天时,采用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社交试验对子代小鼠的行为进行监测。结果:孕期维生素D缺乏对子代小鼠的维生素D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子代小鼠出生10天时血清维生素D的浓度分别为:低剂量饮食组12.98±0.65μg/L,正常饮食组35.38±1.13μg/L,两组浓度值差异显著(P0.05)。旷场实验中,第24天时,缺乏组子代小鼠的运动总路程为1044±89.21 cm,显著少于补充组(1701.56±150.5 cm)和正常组(1755±154.2 cm),而其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为34.84±3.54 s,显著高于补充组(21.36±3.05 s)和正常组(21.77±3.64 s),其在周边停留的时间为265.2±3.54 s,显著少于补充组(278.6±3.05 s)和正常组(278.2±3.64 s);第60天时缺乏组子代小鼠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为28.79±3.68 s,显著高于补充组(17.21±2.59 s)和正常组(18.37±1.99 s),其在周边停留的时间为271.2±3.68 s,显著少于补充组(282.7±2.54 s)和正常组(281.6±1.99 s)。缺乏组在第60天时行动总路程为1653±141 cm低于其他两组,但差异不显著。Morris水迷宫实验中,三组子代小鼠第24天的穿越次数均显著高于第60天,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缺乏组的降低趋势更为明显。平台停留时间方面,三组子代小鼠在第60天均多于第24天,呈增加趋势。社交实验中,第24天时三组小鼠探索空笼子的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缺乏组小鼠与代表新伙伴的陌生鼠1接触的时间低于与空笼子的接触时间,而正常组和补充组小鼠与陌生鼠接触的时间明显多于空笼子。第60天时三组小鼠探索空笼子的时间也没有明显差异,虽然缺乏组小鼠与陌生鼠的接触时间略高于与空笼子的接触时间,但差异不显著,而正常组和补充组小鼠与陌生鼠接触的时间仍明显多于空笼子。结论:向维生素D缺乏的子代小鼠补充维生素D能够对子代小鼠的兴奋性、空间认知能力、学习记忆能力和社交行为产生良性影响,在发育早期进行维生素D补充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D缺乏/不足近年来在全世界各年龄段人群中都非常普遍。维生素D在糖尿病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型糖尿病患者常常具有骨健康风险,这与维生素D代谢异常关系密切。糖尿病患者并发维生素D缺乏的机制是多样的,涉及到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影响、微血管病相关血流量减少等。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主要会出现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敏感性、以及系统性的炎症反应三方面的缺陷。维生素D对胰岛素分泌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胰岛素抵抗会引起肠激素抵抗,氧化应激,胰岛B细胞功能失调,以及基因和行为因素,都会促进肥胖个体中糖尿病发展。补充维生素D可能有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引起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帕金森病患者及老年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这可能是帕金森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由于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调节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神经毒性的功能,能同时针对几种导致神经退行性病变因素发挥作用,特别是老年人纠正维生素D缺乏可能会阻止神经元的损失和PD相关的认知功能下降。因此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治疗PD的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有相关性。该文就维生素D及其受体在帕金森病中可能发生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患者群体维生素D的膳食摄入状况,为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4年11月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伴有基础疾病等基本资料,按年龄分成人组(26~64周岁)和老年人组(>65周岁)。采用24h膳食回顾法调查就诊前一天的膳食情况,参考美国农业部发布的食物成分表,计算出膳食总能量和维生素D的摄入量。同时采用简化食物频率法调查过去1个月内患者高维生素D食物的进食频率,同时调查含维生素D膳食补充剂或功能性食品的摄入。结果:糖尿病患者机体维生素D的缺乏普遍存在,且更加严重,成人组和老年人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409±114、362±155nmol/L。由于营养治疗限制了富维生素D食物的应用,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的总摄入(2717±913、3326±1113U)明显低于同龄正常人每日推荐量(400、600U),这对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的防治提出了挑战。结论: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摄入明显不足,体内维生素D普遍缺乏,为防治维生素D缺乏,除户外活动动外可能需要膳食补充剂或强化食品额外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0~3岁婴幼儿的骨密度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婴幼儿骨密度不足的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0~3岁婴幼儿8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对入选婴幼儿左腿胫骨中段骨密度进行检测,并对婴幼儿的骨密度现状进行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所有婴幼儿的性别、年龄、喂养方式、是否补充维生素D、户外活动时间等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0~3岁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860例婴幼儿中,骨密度正常婴幼儿336例,轻度骨密度不足婴幼儿196例,中度骨密度不足婴幼儿179例,重度骨密度不足婴幼儿149例,骨密度不足发生率为60.9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性别、是否补充维生素D及不同户外活动时间婴幼儿之间的骨密度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喂养方式婴幼儿之间的骨密度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0~6个月,7~12个月)、性别(女)、补充维生素D(否)、户外活动时间(1 h)为0~3岁婴幼儿骨密度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0~3岁婴幼儿的骨密度不足发生率较高,年龄、女性、未补充维生素D、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均是0~3岁婴幼儿骨密度的危险因素,可通过适量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提高婴幼儿骨密度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维生素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营养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检索查阅国内(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等,1997—2020年)和国外(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等,2002—2020年)的相关文献,共纳入41篇学术论文进行证据体评价(参照WHO推荐的证据评价方案及标准)。结果: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易出现一种或多种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的情况,维生素补充能够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营养状况。维生素A的补充可能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但会增加HIV垂直传播风险;烟酸补充可以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可以降低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骨骼健康,降低冠心病、结核以及肝纤维化的发生风险。结论:复合维生素补充(包括矿物质)可能延缓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疾病进展以及带来额外的健康收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维生素D、胶原肽和钙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及对骨保护素细胞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α-MEM培养基培养MC3T3-E1细胞。检测Ca2+(20 μg/mL)、维生素D(0、10-12、10-11mol/L)、胶原肽(0、50、100μg/mL)三者交互作用剂量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作用及RANKL、OPG mRNA表达。结果:维生素D、胶原肽和钙交互剂量作用下细胞增殖水平无明显差异。维生素D联合钙能够明显降低RANKL mRNA表达水平,提高OPG mRNA表达水平,降低RANKL/OPG比值。而胶原肽联合钙对RANKL以及 OPG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维生素D联合钙可通过抑制小鼠成骨细胞RANKL mRNA表达、促进OPG mRNA表达,从而促进骨的形成,抑制骨的吸收。维生素D和钙联合补充胶原肽,对成骨细胞RANKL,OPG mRNA表达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