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60 例具有典型心前区不适的患者进行双源CT 冠脉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发生部位,测量其长度和深度并进行分析。结果:260 例受检患者中,62例共70 段存在心肌桥,检出率 达20.76%,高于文献报道的检出率18.2%。所有心肌桥均发生于左前降支,其中近段17 段(24.4%),中段43 段(61.4%),远段10 段 (14.2%)。心肌桥平均长度为15.8± 6.4mm,深度为1.4± 0.85mm。结论:双源CT 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因其便捷无创,不受心率严格 限制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心肌桥筛查的理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护理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于我院行心脏检查1024例行320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检查前对每一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减轻紧张情绪;进行心率控制、屏气训练等护理措施准备;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影像技师使用高压注射器;检查完成后积极与患者交谈,严密观察患者状态,预防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受检患者中987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图像重建后血管显示效果优;16例血管显示良;有1例患者造影剂未全部进入血管内,导致血管显影不充分。有2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无空气栓塞或任何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受检病例中432例同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98%(425/432)与检查结果完全一致,有2%(8/432)与检查结果有轻度误差。结论:检查前细致的护理对提高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功率、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实施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收治先后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研究组采用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收集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数据并绘制表格进行分析比对工作。结果:根据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显像情况,研究组患者辐射剂量为(3.2±0.7)mSv,明显低于对照组(7.8±0.5)mSv,差异经过统计学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时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CT 等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常需要应用造影剂。在造影剂的使用常常发生不良反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 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能够使CT 增强扫描顺利进行,提高检查安全性。方法:搜集我院2011 年10 月至2012 年9 月间的1500 例CT 造影增强检查患者,包括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冠脉CTA)、头部CT 血管成像(头CTA)、肝脏增强、泌尿系三维成像 (CTU)以及双下肢血管成像(双下肢CTA),进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类型、造影剂药物剂量、注射速度等统计分析,总结造成不良 反应发生的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发热、呕吐、荨麻疹、面色潮红、局部疼痛、流泪、血压下降、喉头水肿、休 克等。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者85 例,占5.67 %。其中轻度反应65 例,占4. 33%;中度反应16 例,占1.06%;重度4 例,占0. 27 %。结论:在CT 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及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相关性。CT 检查过程总应该认真 执行操作流程,密切观察病人情况,积极防治,正确处理,将造影剂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与比较冠状动脉核磁共振(MR)血管成像和CT对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2018年4月到2020年10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1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随访到2021年4月1日,发生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23例(不良事件组),发生率为22.3%。不良事件组的MRI血管成像显示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低于非不良事件组(P<0.05)。不良事件组的CT显示斑块率、斑块性质等与非不良事件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位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斑块性质、斑块率、右冠状动脉血管长度与内径都为导致心血管不良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冠状动脉MRI血管成像和CT都可有效预测可疑冠心病患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能满足临床诊断可疑冠心病与预测预后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双源CT冠脉成像在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初诊为"冠心病"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双源CT(D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冠脉粥样硬化性显著性狭窄患者和不同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狭窄中的检查结果。结果:常规CAG检查共发现35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检出率为35%。DSCT共检出冠状动脉显著性狭窄患者45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84.61%,77.78%和100.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94(P0.05)。100例患者中,常规CAG检查共发现显著性狭窄血管47条。DSCT共检出显著性狭窄血管39条,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62%、92.92%、63.77%和99.10%。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法存在较强一致性,kappa=0.719(P0.05)。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检查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以左冠脉主干最高,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以左前降支最高。DSCT检查对于冠脉血管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中度狭窄和轻度狭窄的显示率高于CAG检查,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检查在冠脉粥样硬化显著性狭窄患者和狭窄冠脉血管(右冠脉、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燕  方芳  情培德  张艳坤  只晓会 《生物磁学》2014,(4):755-758,711
目的:在CT等医学影像检查过程中,常需要应用造影剂。在造影剂的使用常常发生不良反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能够使CT增强扫描顺利进行,提高检查安全性。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间的1500例CT造影增强检查患者,包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脉CTA)、头部CT血管成像(头CTA)、肝脏增强、泌尿系三维成像(CTU)以及双下肢血管成像(双下肢CTA),进行造影剂的不良反应类型、造影剂药物剂量、注射速度等统计分析,总结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处理方法。结果:不良反应的类型包括发热、呕吐、荨麻疹、面色潮红、局部疼痛、流泪、血压下降、喉头水肿、休克等。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出现不良反应者85例,占5.67%。其中轻度反应65例,占4.33%;中度反应16例,占1.06%;重度4例,占0.27%。结论:在CT增强扫描过程中,造影剂的用量及注射速度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相关性。cT检查过程总应该认真执行操作流程,密切观察病人情况,积极防治,正确处理,将造影剂不良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患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过程中,护理配合对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8例患者分为护理组(82例)及对照组(56例),分别进行320排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经高压团注造影剂欧乃派克,进行三维重组,获取容积再观(V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口头的训练,没有其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进行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减低在成像过程中的非生理性运动。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双下肢动脉图像,对其图像质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检查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加以总结。结果:对照组有2例患者穿刺部位不合理而影响图像质量,对双下肢的病变显示具有一定的影响,3例患者注射压力过高引起外渗,流速在2.5-3.5 ml/s,影响了图像的清晰度,其余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利于320排CT双下肢成像的顺利进行,精心的护理操作是取得检查成功的动脉成像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5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例患者的资料,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61±5)岁。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间间隔(24±4)月,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3-6枚,左室射血分数为43%-64%,其中〈50%为3例。全组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结果:全组共行动脉桥吻合13支,静脉桥33支;围术期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部感染4例,胸腔内出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日(13±4)天。结论: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或(和)冠状动脉再血管化不足的病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可使冠状动脉达到充分再血管化,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中华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OC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健康中华小型猪22只,经股动脉途径行右冠状动脉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行OCT检查评价支架贴壁不良情况,同时记录OCT检查时间和相关并发症。结果 OCT共检查25段支架,失败3例(1例指引导丝断裂于支架内,2例发生冠脉痉挛导致阻断球囊送入困难未能成像),OCT检查并发症包括一过性ST段抬高(5例)和室颤(3例),死亡1例,平均手术时间49.7±12.9 min,其中OCT检查耗时17.9±4.9 min,OCT共检测522 mm支架,定量测量4514个支架丝,其中66个存在贴壁不良,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率1.46%。结论利用冠脉内OCT技术可以有效评价支架术后即刻贴壁不良情况,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和Spiral模式的冠状动脉动脉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老年患者186例,根据心率和心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8例行Flash Spiral模式扫描;B组88例行Spiral模式扫描,对两组扫描的冠状动脉分别做图像后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图像质量评分及辐射剂量,并统计分析心率变异性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钙化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心率、心率变异性方面,A组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图像噪声及对比信噪比(CNR)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可诊断节段基于血管节段评价A组和B组分别为1.98%和2.21%,基于患者评价分别为8.16%和6.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扫描时间、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单位有效剂量(ED)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率变异性10次/min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明显低于心率变异性5~10次/min和≤5次/min(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 Flash Spiral模式扫描老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Spiral模式接近,但有效辐射剂量明显减少。心率变异性是影响老年患者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齐安东  王箐  张杰  李磊 《生物磁学》2009,(14):2681-2684
目的:从显微解剖学角度探讨筛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和走行。方法:采用固定和灌注过的成人头部标本25具50侧。显微镜下解剖筛动脉及其分支的起源和走行。观察并测量筛孔数目iDacryon点与筛前孔(DA)、筛中孔(DM)、筛后孔(DP)、视神经管眶口(DO)的距离,筛前后孔之间的距离(AP),筛后孔与视神经管眶口之间的距离(PO),对所得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筛前动脉主要起自04段,有36支(72.00%),眶内段长(5.16±1.24)mm,管径为(0.56±0.17)mm;筛后动脉主要起自02段,有26支(56.52%),眶内段长(9.08±2.29)mm,管径为(0.37±0.14)mm。筛孔数目以双孔最多(占54侧),其次为三孔(占40侧),单孔和四孔各占3侧。DA:(17.28±2.24)mm;DM:(25.46±2.74)mm;DP:(30.48±2.27)mm;DO:(36.26±2.32)mm;AP:(13.20±2.19)mm;PO:(5.78±2.17)mm。结论:获得了筛动脉及其分支起源和走行的显微解剖学数据,为影像诊断和神经外科、眼科等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介入治疗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于海波  韩雅玲  荆全民  刘海伟  张磊  霍勇  张岩 《生物磁学》2014,(9):1668-1670,1656
目的:评价多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辅助诊断价值,筛选有效的冠心病确诊和排除指标,初步确定优化的冠心病早期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419例冠心病患者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结果(包括静息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负荷核素心肌显像、16或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的内径有≥50%的狭窄)为金标准,观察各种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对冠心病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多项无创辅助检查组合在冠心病的诊断中敏感性56.02-87.43%,特异36.13-87.61%,阳性预测值58.83.97.16%,阴性预测值30.21.73.36%,非介入手段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组最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动态心电图联合冠脉CT成像组最高。结论:辅助检查组合可作为无创性诊断、评价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动态心电图可作为各级别医院冠心病筛查的基本及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采用间断切口与长切口获取大隐静脉作为静脉桥材料的优缺点。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111例行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获取大隐静脉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为两组,长切口组64例,在CABG中采用长切口法获取大隐静脉,间断切口组47例,在CABG中采用间断切口法获取大隐静脉。比较两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下肢切口缝合时间、下肢手术时间、大隐静脉桥长度、下肢切口长度和下肢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间断切口组大隐静脉桥长度及下肢手术时间(45.4±6.7)cm,(65.8±10.3)min与长切口组(47.5±6.7)cm,(65.8±10.3)min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断切口组获取大隐静脉的时间(48.9±8.3)min显著长于长切口组(37.3±5.8)min,下肢切口长度与缝合时间(17.0±3.5)cm,(16.9±3.4)min明显短于长切口组的(43.5±6.4)min,(31.7±5.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大隐静脉壁的损伤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间断切口组术后下肢切口延迟愈合、感染、渗出、下肢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长切口组(P0.05)。结论: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间断切口获取大隐静脉能够显著缩短下肢手术切口长度,有助于减少术后下肢切口感染、延迟愈合、渗出、下肢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侵入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实验对象为24名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心房纤颤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男12人,女12人,平均年龄70.2±6.1岁),所有患者均因不典型心绞痛入院和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改变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通过体外程控进行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幅度如左室射血分数评估心功能,检测后行冠脉造影术评估冠脉狭窄情况,及实验前后测定B型脑钠肽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中,有13例通过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测得LVEF随起搏心率增加而降低,这其中又有11例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冠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诊断的准确性84.62%;11例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患者实验后30分钟测得的BNP水平较实验前明显升高。结论: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安全及具有诊断意义的方法,可用来评价植入起搏器术后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继发性ST-T改变难以判断的心肌缺血,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提供可靠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yocardial bridging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to als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ridged coronary segments and atherosclerosis. For this purpose, clinical materials of 1,500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location and length of the myocardial bridge were recorded as well as the extent and lo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as described. Segments proximal and distal to the bridging were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iosclerosis as were the remaining coronary segments. We found that myocardial bridging was present in 179 (11.9 %) patients. Bridges were frequently (84.9 %) localized in the mid-distal segment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artery. Myocardial bridging was not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odds ratio 0.58)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arteriosclerosis in the distal segment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affected than the proximal segments (P < 0.01). It wa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myocardial bridging frequently localized in the mid-distal segment of the LAD artery. The presence of myocardial bridging promotes proximal atherosclerosis but it is not an additional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众多关于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展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血清尿酸水平与冠心病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上海地区、汉族就诊于我院的患者(123例),按入选排除标准,将入院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析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男性(81.4%vs 51.6%)、吸烟(49.2%vs 21.9%)、血清尿酸水平升高(6.10±1.2 mg/dl vs 5.37±1.5 mg/dl)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统计值分别为0.02,0.02,0.005。血尿酸水平升高与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成正相关,除单支血管病变外,双支血管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11±1.07)mg/dl,对照组为(5.37±1.55)mg/dl,P0.05,三支病变患者尿酸水平为(6.84±1.29)mg/dl,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的发生、及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对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中,应重视对尿酸水平的监测。尿酸水平能否作为冠心病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因子以及降低尿酸水平的治疗能否给冠心病患者带来收益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心导管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先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导引钢丝将微导管置于左前降支远端,将高分子栓塞剂与碘油混合配制成封闭胶,经微导管注入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术前、术中和术后l周记录心电图变化。实验终点切取心肌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动物20只,存活16只。冠脉造影显示封闭胶持续滞留于左前降支远端,提示血管完全堵塞。心电图提示存在动态变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心脏大体观测提示左心室前侧壁呈灰白色为梗死区。E染色提示梗死区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钙盐沉积,缺血区肌束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典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NBT染色后测定梗死面积为28.32%±5.2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缺血区CD34阳性面积和血管新生密度明显高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P〈0.05)。结论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避免了开胸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