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口蹄疫Akesu/ 5 8分离株的 5 3代牛舌皮病料为材料 ,采用RT PCR法 ,扩增和克隆了两个约 1.5kb的DNA片段。核酸序列测得结果对接后 ,涵盖了全部P3区的基因序列。口蹄疫Akesu/ 5 8分离株基因组P3区的核酸序列共计 2 ,72 4nt,包括一个终止密码子TAA ,共编码 90 7个氨基酸 ;其中非结构蛋白 3A的基因是 45 9nt,编码 15 3个氨基酸 ;3个 3B(VPg)基因分别是 6 9、72和 72nt,氨基酸分别为 2 3、2 4和 2 4;3C是 6 39nt,2 13个氨基酸 ;3D是1,413nt ,471个氨基酸。各蛋白间由Glu/Gly(Ser)连接。序列比较显示 :3A的C端易变 ,其它区的变易呈零星散在  相似文献   

2.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氨基酸的变化是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大部分抗原表位位于主要的免疫原蛋白VP1上,部分非线性抗原表位位于VP2和VP3上。本研究首次成功测定了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YNBS/58)四种结构蛋白基因( p1 区)的核苷酸序列,全长 2199 个碱基,编码 733 个氨基酸,该基因与 Ind63/72、Pka3/54、Israel、China/99、C1/Germany、A22、ZIM7/83/2 毒株的 p1 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88. 4%、86. 0%、89. 3%、68.6%、67.6%、66.8%、50.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4.1%、93.2%、95.1%、79.9%、77.0%、76.5%、58.1%;将YNBS/58株与 Ind63/72、Pka3/54、Israel株的 vp1、vp2、vp3、vp4 基因和编码蛋白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VP1的序列变异最大,VP2、VP3、VP4次之,且VP1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 42-50 位和 137-156 位。实现了YNBS/58株结构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88kDa,占菌体总蛋白的16%左右,并利用镍柱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纯度达 90%以上,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 A sia1型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p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氨基酸的变化是病毒抗原性变异的分子基础,大部分抗原表位位于主要的免疫原蛋白VP1上,部分非线性抗原表位位于VP2和VP3上.本研究首次成功测定了Asia1型口蹄疫病毒(YNBS/58)四种结构蛋白基因(p1区)的核苷酸序列,全长2199个碱基,编码733个氨基酸,该基因与Ind63/72、Pka3/54、Israel、China/99、C1/Germany、A22、ZIM7/83/2毒株的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4%、86.0%、89.3%、68.6%、67.6%、66.8%、50.3%,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1%、93.2%、95.1%、79.9%、77.0%、76.5%、58.1%;将YNBS/58株与Ind63/72、Pka3/54、Israel株的vp1、vp2、vp3、vp4基因和编码蛋白分别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VP1的序列变异最大,VP2、VP3、VP4次之,且VP1的氨基酸变异主要集中在42-50位和137-156位.实现了YNBS/58株结构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其表达的融合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分子量约为88kDa,占菌体总蛋白的16%左右,并利用镍柱对目的蛋白进行了纯化,纯度达90%以上,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A-sia1型口蹄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p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引进的一株辛德毕斯病毒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阐明其与已报道毒株序列的关系。方法:对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编码区进行分段RT-PCR扩增,对非编码区采用RACE法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直接进行测序,应用DNAStar软件将测序结果拼接得到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3.1软件对9株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发生树的构建。结果与结论:此株辛德毕斯病毒基因组共11663nt,编码3745个氨基酸残基,其中5'端的2/3基因组编码4种非结构蛋白NSp1、NSp2、NSp3和NSp4,3'端的1/3基因组编码5种结构蛋白E1、E2、E3、6K和C;结构基因和非结构基因之间有48nt的连接区为非翻译区;病毒基因组5'末端和3'末端分别有59、318nt的非编码区;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此株病毒与S.A.AR86株的同源性最高,两者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7%,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而与本室保存的另一辛德毕斯病毒MEI株的遗传进化关系稍远,系统进化发生树处于不同分支上。  相似文献   

5.
FMDV OH99株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及其基因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T-PCR方法对FMDV OH99株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OH99株基因组全基因组序列长8040nt,其中5'NCR长1026nt,前导蛋白(L)编码区长603nt.该毒株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为6318nt,3'NCR长93nt,其后是poly(A)尾巴,测序结果表明该结构至少含有56个A.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OH99株与其它参考毒株进行了序列比较,并对其基因特征、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类地位上OH99株归属于O型FMDV,与OTY TW/97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其他参考毒株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在基因组功能未知区域和3A编码区域具有两处明显的基因片段缺失现象,其中3A编码区缺失30nt,与OTY TW/97株相同,但功能未知区域的缺失状况与OTY TW/97稍有差异.根据VP1基因序列,对OH99株与参考毒株进行了系统发生树分析,分析结果表明OH99株与OTY TW/97株在同一基因型内,其遗传关系最近,而与其毒株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引起2010年浙江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暴发疫情的病因,并对病原进行分子溯源。本研究采用荧光RT-PCR方法直接从患者眼拭子样本中检测肠道病毒(EV)和柯萨奇病毒A24变异株(CA24v)核酸;用Hep-2细胞分离病毒,对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核酸后进行VP1全基因和3C蛋白酶区(3C)扩增和测序,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13份眼拭子样本中EV和CA24v核酸均阳性8份,分离到CA24v6株。选取4株病毒测序,获得VP1全长均为915个核苷酸(nt),3C区全长495nt,VP1和3C区均没有nt插入和缺失。2010年浙江4株CA24v分离株之间在3C区和VP1区核苷酸和氨基酸(aa)高度同源,2010年浙江CA24v分离株与原型株EH24/70在3C区的nt和aa同源性分别为85.2%~85.8%和96.2%~96.7%,与2002~2008年浙江、云南和广东CA24v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3.4%~96.2%和96.7%~99.3%;浙江2010年CA24v株在3C区进化树的GⅣ基因亚型C4分枝上(GⅣ-C4),在VP1基因进化树的人类肠道病毒C组(EV-C)CA24v分枝上。研究表明引起2010年浙江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暴发流行的病原为CA24v,GⅣ基因亚型,与引起2002~2008年浙江AHC流行的CA24v株(GⅣ)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推测CA24v病毒自2002年以来一直在本地低强度循环,2010年又导致了浙江AHC的暴发。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福建省输入性D8基因型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采集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筛查麻疹病毒核酸.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麻疹病毒核酸筛查阳性咽拭子及Vero/Slam细胞培养阳性产物,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ucleoprotein,N)羧基(COOH)端634个核苷酸(Nucleotides,nt)片段进行测序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最终分离获得1株麻疹病毒株,26条麻疹病毒N蛋白羧基末端450个nt序列.亲缘性分析发现,所有福建麻疹毒株与WHOD8基因型参考株(MVi/Manchester.GBR/30.94)在亲缘关系树上同属一个大分支,两者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Amino acid,aa)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4%~99.1%和96.7%~98.0%.其中2014年的福建毒株 MVs/Fujian.CHN/28.14和 MVs/Fujian.CHN/30.14与越南胡志明市2014年分离株MVs/HoChiMinh.VNM/11.14及美国纽约2013年分离株MVs/New.York.USA/19.13的nt同源性为 100%;2019年的毒株MVs/Fujian.CHN/25.19与泰国龙仔厝府2018年分离株MVs/Samut.Sakhon.THA/8.18的nt同源性为100%;而剩余的23个监测毒株则与日本神户2019年分离株MVs/KobeC.JPN/28.19的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6%~100.0%和99.3%~100.0%.在病毒N蛋白羧基端150个氨基酸位点上,福建株与WHO D8参考株存在3~5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而与现用的疫苗株(Shanghai-191)相比,存在17~1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中有14个氨基酸位点为所有福建株共有的变异位点,这些位点的变异总体上未对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造成明显改变.结论是福建省成功分离获得1株D8基因型麻疹毒株.D8基因型为福建省发现的输入性麻疹基因型,病毒N蛋白羧基端氨基酸位点上与疫苗株相比均出现了差异位点.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浑球红细菌的glnA和/glnB基因DNA序列,共2707nt。其中glnA基因编码区为1401nt,编码467个氨基酸;glnB基因编码区为336nt,编码112个氨基醚。DNA序列的G+C百分含量为65%,它们的密码子第三位GC利用率高达89.1%。在氨基酸序列上,GS酶和PⅡ蛋白与其它不同属的细菌间有较好的同源性,尤其是固氮类细菌间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新城疫分离毒HN蛋白的抗原性初步分析及分子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针对NDV囊膜糖蛋白(HN)的单克隆抗体(MAbs),对2005~2006年间自我国江苏和广西部分地区的20株NDV分离株进行排谱试验,初步分析了不同毒株之间HN蛋白的抗原表位差异;并应用RT-PCR技术成功扩增了其HN基因整个编码区,经克隆、测序最终获得13株鸡源NDV与7株鹅源NDV HN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分析测定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并将鹅源NDV与鸡源NDV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结果单抗排谱试验表明,20株NDV分离株之间HN蛋白的抗原表位存在差异;测序结果表明,测定的HN基因的编码区长度皆为1716nt编码571个氨基酸;分离株中18株基因Ⅶ型NDV分离株之间HN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4.8%~100%;与近几年国内流行的其它基因Ⅶ型NDV之间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1%~99.6%.对其推导的HN蛋白一级结构中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及HN蛋白细胞受体结合相关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单抗排谱差异显著株在部分氨基酸位点发生了突变;同时揭示我国部分地区同期流行的鹅源NDV与鸡源NDV HN基因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RT-PCR方法对FMDV OH99株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分子克隆与测序。结果表明OH99株基因组全基因组序列长8040nt,其中5’NCR长1026nt,前导蛋白(L)编码区长603nt。该毒株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为6318nt,3’NCR长93nt,其后是poly(A)尾巴,测序结果表明该结构至少含有56个A。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将OH99株与其它参考毒株进行了序列比较,并对其基因特征、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分类地位上OH99株归属于O型FMDV,与OTY TW/97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而与其他参考毒株的差异性比较大,而且在基因组功能未知区域和3A编码区域具有两处明显的基因片段缺失现象,其中3A编码区缺失30nt,与OTY TW/97株相同,但功能未知区域的缺失状况与OTY TW/97稍有差异。根据VP1基因序列,对OH99株与参考毒株进行了系统发生树分析,分析结果表明OH99株与0TY TW/97株在同一基因型内,其遗传关系最近,而与其毒株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1.
几种昆虫体内保护酶系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6,他引:96  
李周直  沈惠娟 《昆虫学报》1994,37(4):399-403
菜粉蝶(Pieris rapae)体内存在着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系统,SOD活力水平与虫龄关系密切。溴氰菊酯处理菜粉蝶后10分钟,SOD、CAT及POD的活力水平均高于正常虫体。溴氰菊酯处理褐边绿刺蛾 (Parasa consocia) 和褐刺蛾 (Thoseapastornata)后,中毒的虫体内SOD及CAT活力随着中毒程度加重而逐渐上升,接近死亡时又急剧下降;未中毒的活虫体内SOD及CAT活力水平比对照活虫为高,表明与昆虫耐药性有关。在褐边绿刺蛾和褐刺蛾体内未测得POD。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毛虫蛋白质、核酸酶和羧酸酯酶与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周直 《昆虫学报》1993,36(3):296-30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der)幼虫蛋白质含量,羧酸酮酶和多酚氧化酶活力与虫龄大小成正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兴奋期的蛋白质含量和羧酸酯酶活力上升,到抑制期均降低到正常虫体的水平,而多酚氧化酶的变动不大。正常虫体中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和核糖核酸酶(Rnase)的活力存在差异:Dnase从3-5龄幼虫随虫体增大而上升,到6龄时明显降低;Rnase与虫龄大小成负相关;氰戊菊酯处理后,Dnase便开始下降并低于正常虫体的水平,而Rnase在兴奋期上升,到抑制期下降亦低于正常虫体水平。结果说明,除多酚氧化酶外,蛋白质、核酸酶和羧酸酯酶均与耐药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制酶的抑制剂具有实用意义。根据毒力测定结果,马尾松毛虫幼虫随虫龄增大而耐药力增加,氰戊菊酯对5龄幼虫是3龄的2.8倍,6龄是4龄的2.3倍。因此,掌握在4龄前进行药物防治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大豆蚜嗅觉在选择寄主植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杜永均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4,37(4):385-392
大豆蚜 Aphis hlycines 有翅和无翅孤雌生殖蚜为其寄主植物大豆叶和鼠李叶气味所引诱,而非寄主植物棉花叶和黄瓜叶气味处于中性,丝瓜叶和南瓜叶气味具有明显的排斥作用。非寄主植物气味可以遮蔽寄主植物气味的引诱作用。大豆蚜触角感受器对植物气味具有嗅觉生理反应,对一些化合物的最小感觉阈值达10-5至10-6体积比浓度,表明大豆蚜触角上存在识别植物气味的嗅觉受体细胞。由此证明,嗅觉在大豆蚜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荣森  盛竹莓 《昆虫学报》1993,36(3):263-271
本文报道杀斜纹夜娥(Prodenia lirura)δ-内毒素和杀鞘翅目昆虫δ-内毒素经昆虫肠液蛋白酶及胰蛋白酶作用后,其毒性肽及毒力特异性的变化。 以Sephadex G75柱层析提纯的130kD原毒素,经斜纹夜蛾幼虫肠液蛋白酶作用后,产生的70kD与75kD抗蛋白酶多肽(PRP)对斜纹夜蛾和家蚕皆有毒;经家蚕幼虫肠液蛋白酶作用后,产生的62kD与65kD的PRP失去对斜纹夜蛾的毒性,仅对家蚕有毒;经胰蛋白酶作用后产生的65kD与68kD的PRP,其毒力特性与经家蚕肠液蛋白酶作用后的相似。斜纹夜蛾肠液蛋白酶作用后产生的PRP,可进一步被家蚕肠液蛋白酶或胰蛋白酶降解为63-65kD的PRP,此种多肽对斜纹夜蛾无毒,对家蚕有毒。杀鞘翅目昆虫的原毒素不能为胰蛋白酶和粘虫肠液所完全降解。证明不同种类昆虫的肠道蛋白酶对占-内毒素蛋白质的作用位点不同,δ-内毒素对宿主昆虫的毒力特异性与其肠道蛋白酶的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鲁加龙  张恩英 《昆虫学报》1993,36(3):302-307
刚羽化的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去首后,其第I卵泡停滞在N期,不能进一步发育。 5天以上日龄滞育蚊去首后,第I卵泡约在去首后24小时即从N期开始发育。 组织切片发现,滞育蚊咽侧体(CA)体积小,形态瘦长,略呈圆锥形,胞核着色深,排列紧密,胞质少,似处于失活状态。 滞育蚊卵巢转种到发育蚊体内,其卵泡可以发育,而转种到滞育蚊体内则不能发育。类保幼激素(JHA,ZR515)及从发育蚊血淋巴液中提取的粗制保幼激素都能使滞育蚊的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16.
松毛虫卵期几种寄生蜂的共寄生现象及其对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乐湘  童新旺 《昆虫学报》1994,37(2):145-152
松毛虫赤跟蜂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 白跗平腹Pseudanastatusalbitarsis Ashmead松毛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olitarium(Harig), 松毛虫黑卵蜂 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和大蛾卵跳小蜂Ooenvyrtus Kuwanae(Howard)是松毛虫卵期几种主要寄生蜂。通过对上述几种寄生蜂寄生习性的研究表明:赤眼蜂和平腹小蜂不但能寄生新鲜害虫卵,还可以寄生对方已寄生并巳发育1-3天的寄生卵,但羽化串均不高;松毛虫宽缘金小蜂不寄生新鲜害虫卵,专门寄生赤眼蜂寄生后巳发育1-7,天的寄生卵,其中又以赤眼蜂发育3-5天的卵寄生串和羽化率为最高。除赤眼蜂和平腹小蜂可以混合使用外,其它蜂种混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如果先让平腹小蜂寄生尔后再让赤眼蜂寄生或先让赤眼蜂寄生,尔后再让跳小蜂或黑卵蜂寄生,能够提高卵块寄生串和充分发挥各自天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维民  陆长德 《昆虫学报》1993,36(3):257-262
本文针对苜蓿夜娥Autographa californica核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mRNA设计并合成了两个ribozyme体外实验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准确、高效地切割体外转录得到的mRNA片段。实验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切割百分率随着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和ribozyme浓度的提高而增加。Ca2+、Mn2+可以代替Mg2+作为ribozyme切割反应所必需的二价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18.
顾秀慧  贝亚维 《昆虫学报》1994,37(3):317-322
捻翅目昆虫是胎生的,胚胎发育和孵化均在母体血腔内进行。稻虱跗蝇Elenchinus japonicus属捻翅目,跗煽科,寄生于白背稻虱、褐稻虱和灰稻虱。本文报道稻虱跗煽卵的形成各阶段:1)雌虫体内无典型的卵巢,所有卵在母体体腔内同步发育和成熟。最早发现的原卵是包囊干细胞,在雌幼虫血腔内。2)每个包囊细胞内含256个姐妹细胞,其中有一个细胞分化成卵母细胞,其余的成为营养细胞。3)成熟卵为椭圆形,大小为95-100X40-50μm。其胚胎发育过程按顺序包括:卵裂、胎盘形成、胚带分节、附肢形成和胚胎背合等阶段。稻虱跗蛔行单胚生殖。  相似文献   

19.
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张以耕 《昆虫学报》1993,36(3):290-295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imaphysalis 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n,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叫‘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0.
家蝇卵巢摄取卵黄蛋白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龚和  邱威 《昆虫学报》1994,37(1):8-15
在家蝇Musca domestica viaina 的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摄取卵黄原蛋白与滤泡开放是相关的。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家蝇滤泡结果表明,在摄取活动最旺盛的时期也就是卵黄发生的顶盛时期,其滤泡开放程度最大,而在卵黄发生前期和后期基本上没有摄取活动,此时的滤泡上皮细胞间不开放。卵巢体外培养的激素处理表明,JH可以促进滤泡开放。家蝇卵巢微粒体制备物的Na+-K+ATP酶活力在卵巢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动态变化。羽化后24小时时有一定的酶活性,随着卵黄发生的进行,酶活力逐渐增加,到羽化48小时时酶活力最高,然后又开始下降,到羽化72小时时已经很小。羽化32小时的家蝇点滴或注躬 JH之后,测得的卵巢微粒体制备物的Na+-K+ATP酶活力比正常羽化36小时的高,羽化44小时的家蝇点滴和注射JH之后,测得酶活力比正常羽化48小时的低。羽化36小时和48小时的家蝇卵巢微粒体制备物与JH共同作用后,其Na+-K+ATP酶的活力分别增加2.95倍和3.50倍,羽化48小时的家蝇卵巢在含有JH的培养液中培养启,其匀浆液的酶活性为对照组的1.26倍。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家蝇的卵黄发生过程中,JH通过促进滤泡开放和增加卵巢微粒体制备物Na+-K+ATP酶的活力,从而调控卵母细胞对卵黄蛋白的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