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将荧光染料固兰(FastBlue,FB)和核黄(NuclearYellow,NY)分别注入蟾蜍颏舌肌(M.genioglossus)和舌骨舌肌(M.hypoglossus),通过边行标记技术研究了伸舌肌和缩舌肌运动神经元(PMNS和RMNs)在延髓舌下核内的分布,结果表明PMNs和RMNs均位于延髓舌下核的背内侧核(DMN)内,并发出侧投射支配舌肌,且其部分神经元为双标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在家鸽(Columba livia)视顶盖和峡核中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在顶盖中VIP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Ⅱ_1层.并有少数VIP阳性神经元位于Ⅱ_1和Ⅲ层,在峡核大细胞部(Ime)和峡核小细胞部(Ipc),VIP阳性神经元基本呈均匀分布,在Imc和Ipc内分别占细胞总数的80%和50%.  相似文献   

3.
Wang L  Liu L  Xu X 《生理学报》1999,51(4):439-444
在44只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健康成年家兔上、观察电、化学刺激面神经核背内侧区和腹内侧区对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长串电脉冲刺激dMNF引起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强;(2)短串电脉冲刺激dMFN,当刺激落用于吸气相时,引起颏舌肌和膈肌在呼气相的肌是有终止;(3)长串电脉冲刺激vMNF使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明显被抑制;(4)短中电脉冲刺激vMNF,当刺激落位有气相  相似文献   

4.
Yu P  Song G  Liu L  Liu YX 《生理学报》1998,50(1):106-110
本实验在48只氨基甲酸惭酯麻醉、断双侧迷走神经的健康家兔上观察了电、化学刺激中缝背核背侧区(dNRD)和腹侧区(vNRD)对颏舌肌和膈肌肌电积分活动的影响。结果如下:(1)长串电脉冲刺激dNRD使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均明显增强;(2)长串电脉冲刺激vNRD时,颏舌肌活动被易化,而膈肌活动则被抑制;(3)在dNRD和vNRD分别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其效应与电刺激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提示:(3)在dNRD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透射电镜技术对“星杂579”鸡的视顶盖超徽结构和突触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视顶盖的神经元有较丰富的细胞器。突触类型有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轴-轴-树串联突触、树-轴-树、轴-树-轴并联突触和轴一体突触。  相似文献   

6.
蓝斑核对上呼吸道阻力肌—颏舌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38只经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健康家兔上进行,观察了电、化学刺激蓝斑核(LC)对颏舌肌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长串电脉冲刺激蓝斑核使颏舌肌肌电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长吸性肌电积分幅度升高,膈肌亦出现与颏舌肌同步的肌电活动增强。(2)LC内微量注射胞体兴奋剂谷氨酸钠,也引起明显的颏舌肌和膈肌肌电活动增强。(3)上述电、化学刺激的区域对照和盐水对照实验,均未出现有意义的肌电改变。提示:电、化学刺激LC可特异性增强上呼吸道阻力肌──颏舌肌的紧张性活动,具有减小上呼吸道阻力的作用,这对于某些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蟾蜍视网膜的视杆外段上进行片膜钳记录.在同一片膜中,8-Br-cGMP开启的通道,似乎是cGMP所开启的同一光敏感通道.在相同的片膜电位下,由同一片膜诱发同样大小的膜电流,所灌流的8-Br-cGMP溶液的浓度要大大低于cGMP溶液的浓度.再者,8-Br-cGMP被磷酸二酯酸水解的速率,比cGMP的要慢得多.结果表明,在开启视杆外段的光敏感通道的过程中,cGMP分子中的3',5'-环一磷酸可能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蛤蚧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Nissl法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追踪标记技术,研究蛤蚧(Gekko gecko)豆状核的结构及其与顶盖前端的纤维联系。Nissl染色显示,蛤蚧豆状核细胞大小没有明显差别,由背内侧细胞密集部和腹外侧细胞稀疏部组成。将HRP注射于顶盖前端,结果豆状核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分别接受同侧顶盖前端脑室内、外侧纤维的传入,核内标记有浓密的神经丛和大量纤维末梢,并在该核腹外侧部及其邻近区域发现少量大胞体标记细胞。推测豆状核腹外侧部的大胞体细胞及其邻近区域的大胞体细胞可能具有相同的功能,且该核可能形成离顶盖通路和副视系统相联系的交通要道。  相似文献   

9.
比较分析了河南、北京、安徽3个地区分布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群的核型与染色体银带.结果发现它们体细胞染色体数日都足2n=22,由6对大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组成.但是它们彼此之间在亚中部着丝粒的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以及银染位置等都有所不同.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对蟾蜍属的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2007年6~7月在新疆两栖类考察过程中,于乌鲁木齐北京五家渠市安宁渠镇附近(海拔1655 ft,N:44°01.705',E:87°30.763')采集到两种蟾蜍标本.  相似文献   

11.
以花背蟾蜍蝌蚪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作为毒理监测指标,对Gosner 31、42和46期蝌蚪进行观察,研究了复合肥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用复合肥溶液浓度为1、1.5、2、2.5和3g·L-1进行染毒时,红细胞出现了大、小2种类型的微核,在核异常类型中出现了严重的核分叶和双核类型;在3个被观察的蝌蚪发育期中,42期蝌蚪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发育期;在5个浓度的染毒中,2.5g·L-1浓度组在微核、双核和核分叶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花背蟾蜍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对生境中不良因素的抵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且微核和核异常与复合肥浓度之间没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大蟾蜍 Bufo gargarizans和花背蟾蜍B. raddei 第36期蝌蚪外形和口部形态结构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并进行了定量比较和分析.中华大蟾蜍蝌蚪体背观呈长卵圆形,全身黑褐色;尾呈桨形,背腹鳍透明无斑;唇齿式为2(2)/3 (即Ⅰ:1+1/Ⅲ).花背蟾蜍蝌蚪体背观呈卵圆形,体背面和侧面为灰黑色或深灰色,腹面灰色有金属光泽;尾呈纺锤形,背鳍近透明,其上有黑色细纹,腹鳍透明无色;唇齿式为2(2)/3(即Ⅰ:1+1/Ⅲ),个别为2(2)/3(1)(即Ⅰ:1+1/1+1:Ⅱ).两种蟾蜍蝌蚪在体色、体型、尾色、尾型、口盘形态结构以及繁殖等方面有着明显区别.对辽宁和华西产的中华蟾蜍蝌蚪的分析表明两地蝌蚪在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显示出蝌蚪在种内的稳定性.编制了两种蟾蜍蝌蚪的简明检索表,供野外调查和监测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的毒性作用,选择微核及核异常为毒理监测指标,对花背蟾蜍红细胞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紫外线A对花背蟾蜍成熟红细胞和非成熟红细胞核异常均有诱导作用并随照射强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50 min的紫外线A短时间照射内,紫外线对核异常能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紫外线A能够刺激造血器官释放新的红细胞至外周血中以补充损伤的成熟红细胞.紫外线诱导的核异形主要是核畸形和核膨大.  相似文献   

14.
吴文英  李丕鹏  陆宇燕 《蛇志》2011,23(1):20-25
目的了解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特点。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观察耳后腺的外部形态及皮肤分泌物特征,采用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切片技术、HE和PAS染色方法观察皮肤腺和耳后腺的结构。结果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相比,皮肤黏液腺和耳后腺的显微结构差异有显著性,皮肤颗粒腺结构相似,推测当颗粒腺中的分泌物排出后,腺体外的上皮肌细胞变厚,细胞界限明显。花背蟾蜍皮肤黏液腺有两类分泌细胞相间排列成花环型。根据黏液腺分泌细胞的高矮(即中等高柱状、矮柱状和极矮柱状),中华蟾蜍皮肤黏液腺相应地可见到三种形态,第三种黏液腺的分泌细胞极矮腺腔较大,数量极少,基本上只在前后肢皮肤中观察到。花背蟾蜍和中华蟾蜍的耳后腺也有差别:一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内含物明显不同;二是,中华蟾蜍耳后腺中大瓶状腺体的大导管外侧有不同腺体存在,花背蟾蜍则无;三是,中华蟾蜍耳后腺表皮下大瓶状腺体上有钙化层存在,花背蟾蜍则无。结论两种蟾蜍皮肤腺和耳后腺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形态结构的差异与其生活习性和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采用HRP逆行追踪观察了大鼠视皮质锥体细胞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投射,结合谷氨酸及GABA免疫组化方法探测了该类细胞的化学递质。光镜下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和GABA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皮质第Ⅱ~Ⅵ层。在第Ⅵ层可见HRP和谷氨酸双标记的锥体细胞,双标细胞的数量约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42.7%。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在皮质各层。但未见有GABA和HRP的双标记神经元。因而有充分理由推测:谷氨酸可能是视皮质投射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锥体细胞的神经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por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uclear transplanted eggs obtained by transplanting Xenopus laevis blastomere nuclei to Bufo raddei. The formation of the donor nuclei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male pronuclei in the normal development egg in the early stage while shows degradation in the late stage after transplanting. The chromosome complement formes in some eggs 30 minutes after transplantation, which is assum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lanted eggs [Acta Zoologica Sinica 51 (5) : 924 - 931, 2005].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 technique,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5-HT细胞在花背蟾蜍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食管、贲门、胃体和幽门的分布密度都显著高于肠道各段,胃幽门部密度最高,胃体部其次,直肠部最低。消化道各个部位5-HT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变化范围为2.48~4.71。消化道各段均以开放型细胞为主,大多呈锥体形、梭形或不规则形,少数为闭合型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花背蟾蜍5-HT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与其他两栖动物相似,但分布密度有自身特征,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摄取活动性小的食物的生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黄彰海  孙文颖 《生理学报》1986,38(6):589-596
本文在 79只清醒麻痹大鼠身上,用玻璃微电极记录丘脑束旁核痛兴奋(PfPE)和痛抑制(PfPI)单位的放电及其对刺激下丘脑背内侧核(DMH)的反应,并观察切割脊髓背外侧束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刺激DMH使PfPE 单位的自发放电及痛放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使PfPI 单位的自发放电增多,并解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抑制效应;(2)刺激DMH引起PfPE 单位的抑制效应,在切割脊髓背外侧束后仍然出现。上述结果提示:DMH 对丘脑束旁核在处理痛觉信息上具有调制作用,这种调制作用可能不通过脑干下行性抑制系统完成,而主要是通过脊髓上联系抑制丘脑束旁核神经元对痛传入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河南花背蟾蜍的核型、C-带和Ag-NOR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C-带和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 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具有多态现象。C-带核型显示22条染色体的着丝点均正染,No.1染色体近着丝粒处有不恒定插入型C-带,No.4染色体具有恒定近端部插入型C-带,随体部位被正染的仅占所观察细胞的15%。  相似文献   

20.
本工作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断双侧颈迷走神经、肌松、人工呼吸的家兔上,观察了长短串电脉冲刺激面神经核背内侧区(DMNF)对孤束核腹外侧亚核(VLNTS)呼吸相关神经元(RRU)的影响。实验结果:当电刺激 DMNF 时,吸气性神经元(64.4%)放电频率增加,放电时程延长,并以递增性吸气神经元被兴奋的数量最多。呼气性神经元(35%)表现为放电停止和放电频率减少,以递减性呼气神经元被抑制的数量最多。左右两侧 VLNTS 呼吸相关神经元对电刺激 DMNF 的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DMNF 兴奋可以易化 VLNTS 吸气性神经元,抑制呼气性神经元。两者之间的功能及结构联系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